无锡滨湖新城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

无锡滨湖新城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

韩勇[1]2004年在《无锡滨湖新城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无锡市城市建设的南拓,滨湖新城将成为下一轮城市建设的中心,区内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将日愈增大。由于现有的排水设施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滨湖新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约因素,因此无锡市拟在滨湖新城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滨湖新城污水集中处理厂不仅能改善附近水域的生态环境,同时可配合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改善水体水质。本工程的建成也将进一步改善滨湖新城的投资环境,真正做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为把滨湖新城建成拥有蓝天碧水的生态城和山水城奠定坚实的基础。工程近期(2005年)规模5×104 m3/d,远期(2020年)规模15×104 m3/d。针对该污水厂进水中工业废水所占比例较大的特点,经过对改良A2/O、Orbal氧化沟、CASS叁方案的比选,最终推荐采用改良A2/O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污泥处理采用机械浓缩脱水工艺,脱水后污泥运至桃花山卫生填埋厂卫生填埋。工程概算总投资5568.09万元,单位水量投资1113元/m3·污水。这其中除5×104 m3/d污水厂的投资外,还包括远期土建工程所需要的投资。按5×104m3/d设计规模折合单位水量投资指标为1049.6元/m3。近期工程预留除臭与水解酸化池的位置,其中除臭设备投资约300万元,水解酸化池投资约180万元。工程近期占地4.96公顷,远期最终占地14.86公顷。工程建设期1年,2004年4月开工,2005年4月竣工。本工程的建设,对无锡市的环保事业进程以及对太湖流域的污染治理工作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杨丽洲[2]2005年在《大溪港、小溪港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对无锡市贡湖供水水源入湖河道——大、小溪港水文水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小溪港整治范围内的工业、农业、生活、水产养殖、畜禽养殖、餐饮、航运等污染源及大溪港、小溪港、交汇河道、锡东水厂取水口及底泥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监测分析,并从污染源影响权重及影响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总量控制等方面着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了大、小溪港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提出了工业污染控制、生活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养殖污染控制、水上餐厅整治、交汇河道控制、航运船舶污染控制,水利(调水、节制闸等)、生态清淤和生态修复等十项工程和流域内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并证明了该整治规划是切实可行的,成为无锡市供水安全和滨湖新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刘传骏[3]2014年在《蚯蚓处理生物沥浸污泥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污泥的产生量也越来越多,经过生物沥浸法处理后的污泥也要急需面临资源化问题。传统的焚烧和填埋法对生物沥浸污泥处理虽然可行,但是浪费了污泥中有机质等有益成分,利用蚯蚓处理污泥不但可使污泥得到稳定化而且可收获蚯蚓和具有较高肥效的蚯蚓粪,具有较高经济效益。但由于污泥生物沥浸处理技术的产业化时间相对较短,因此,生物沥浸污泥蚯蚓处理的实践未见报道。为此,本试验通过研究生物沥浸污泥及其与辅料配比,以及生物沥浸污泥和牛粪不同配比来观察蚯蚓处理效果,包括蚯蚓的生长情况,蚯蚓处理后的污泥形状等指标,以探索蚯蚓处理生物沥浸污泥的可行性。本文分为四部分,一是不同生物沥浸污泥饲养蚯蚓试验的材料与测定指标方法,二是不同辅料与生物沥浸污泥配比后蚯蚓处理效果分析,叁是牛粪等与污泥配比的蚯蚓处理效果分析,四是蚯蚓对生物沥浸污泥处理的生产性工艺设计。研究表明,蚯蚓直接处理生物沥浸污泥70d后蚯蚓重量增长情况不同处理效果各有不同,添加稻谷和麦麸的生物沥浸污泥优于不添加辅料的生物沥浸污泥,生物沥浸污泥要优于菜园土。但是生物沥浸污泥不适宜直接饲养蚯蚓,会导致蚯蚓发生逃逸和死亡现象。生物沥浸污泥经过蚯蚓处理后pH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物沥浸污泥经过蚯蚓处理后有机质总体呈下降趋势;生物沥浸污泥经过蚯蚓处理后电导率(EC)总体呈增加趋势。牛粪和污泥配比的蚯蚓繁殖情况:加入牛粪对蚯蚓繁殖情况有利,促进蚯蚓繁殖和增长的最佳比例是牛粪:污泥=1:3(鲜重)。添加剂的加入对污泥饲养蚯蚓具有一定的效果,生物沥浸污泥含水率的提高可以促进蚯蚓的生长。经过蚯蚓处理之后,不同处理的污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升高,总氮和总磷的含量降低,速效钾和总钾的含量变化不大。蚯蚓处理可以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污泥中重金属经过蚯蚓处理后总量发生了变化:Cu、Zn、Pb、Cr、Cd分别减少了23.9%、31.5%、32.8%、28.0%、13.9%,同时,蚯蚓处理可以降低绝大多数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此外,本文还对田间养殖蚯蚓处理生物沥浸污泥进行了工艺设计。初步认为,处理生物沥浸污泥5t/d,处理周期60 d,需土地面积0.3hm2,土建投资6.5万元,运行成本22.1万元/年。可收获新鲜蚯蚓34.62 t,蚓粪594t。可获直接收益29.7万元/年。

袁飞[4]2013年在《无锡滨湖区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尊重规律、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国内外诸多发展实践证明,粗放式、外延扩张型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舍弃原有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民生改善型的科学发展道路,这就意味着必须以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实现从工业化向现代化的迈进。无锡市滨湖区是2 001年才新组建的一个区,面对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生态环境的巨大约束,民生诉求的不断提高,以科学的理念引领转型,以创新的举措推进转型,走出了别具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转型发展之路。本文以该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例,通过各种数据和案例的客观分析,揭示区域转型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加快区域转型的对策思考,希望对同类地区的发展起到启示和借鉴作用。

李倞[5]2011年在《现代城市景观基础设施的设计思想和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断追求高标准的技术化要求,己经成为一种遵循单一功能和目的的工程化构造物,而缺少对自然生态、城市环境、社会文化和美学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持续增长,全球气候变化都会给现代基础设施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其问题也将愈加突出。在这势不可挡的城市化浪潮中,基础设施应当超越单纯工程设施的界限,作为一种未被完全开发的资源进行重新定位,而在这个过程中,景观可以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思考方式和设计手段。本论文以基础设施与景观的结合作为基本着眼点,从基础设施的发展过程和特征研究入手,发现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借鉴景观都市主义思想,运用景观的设计手法,针对现代城市基础设施遇到的问题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应对城市危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可以遵循的有效机制。本论文首先分析了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产生、发展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相关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了现代城市景观基础设施设计思想。通过对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特征分析,挖掘景观与基础设施结合的潜力,结合理论和实践研究,从六个方面对现代城市景观基础设施思想的设计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述。接下来选择在城市中分布广泛,结合潜力较大的主要基础设施类型,从城市水利景观基础设施、城市交通景观基础设施、城市废物管理景观基础设施、城市农业生产景观基础设施和废弃城市基础设施的景观再生五个方面入手,并结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研究对景观基础设施的具体类型进行举证和分析。最后文章提出了依托景观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现代生态城市的构想,并结合笔者在研究生阶段完成的实际项目和竞赛方案,对景观基础设施思想进行深入探讨。本论文通过对现代城市景观基础设施思想的提出、设计策略的归纳以及结合案例研究对不同类型的景观基础设施的分析,在景观基础设施这一新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具有一定价值的成果。1.将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潜在的城市资源进行重新定位,提出了解决现代城市基础设施问题的景观视角,并分析了基础设施与景观结合的可行性。2.系统论述了现代城市景观基础设施的概念、特征、设计和实施策略以及景观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模式,特别是结合实际案例对景观基础设施的主要类型进行分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魏自浩[6]2016年在《低碳生态城市新区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一直困扰人们。在此基础上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人们的担忧。它一出现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世界各地涌现出大量的城市规划实践, 不但解决了诸多城市发展问题,而且促进地区经济的推动发展和城市空间格局的有效使用)。因此,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对于促进现代城市规划转型、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太湖新城是无锡新的城市中心,是一个开放式、生态型的现代化新城。在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无锡市委、市政府提前谋划,筹建具有低碳化、生态化功能型的太湖新城,将太湖新城全面建设成为低碳生态的商务商贸中心、科教创意中心和休闲宜居中心。本文以无锡市太湖新城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低碳生态规划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其目的是为太湖新城的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后续的理论指导,也为我国城市的低碳生态型城市规划提供建设性建议。本文主要有叁个主体部分组成。首先,论文在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低碳或者生态城市的现实情况进行详细的阐述。其次,理论基础研究部分阐明了低碳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特征以及发展类型;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为未来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此外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策略和技术方法,并以瑞典哈马碧滨水新城和中新天津生态城两个比较成功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为例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太湖新城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方案的全面分析提供借鉴。最后,论文全面地介绍了无锡市太湖新城的规划背景和规划结构等基本情况,系统阐述了无锡太湖新城的低碳生态规划体系,对太湖新城采用的具体生态规划策略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了太湖新城低碳生态规划的经验和启示。论文的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低碳生态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李群[7]2014年在《青岛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岛高新区的排水设施日趋完善,污水量日益增大,原上马污水处理厂规模已不能满足要求,且上马污水厂出水水质执行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一轮高新区规划,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势在必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的确定需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城市总体规划,考虑城市排水系统逐步完善,同时使污水处理厂建设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为远期城市发展留有余地,确定青岛高新区污水处理厂近期建设规模为9.0万m3/d,远期建设规模为18.0万m3/d。通过分析进水水质和污水处理厂执行的出水要求选择改良A2/O工艺(复合式工艺)作为二级处理工艺,并参照国内相似工程案例,采取“平流沉淀池+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矩形沉淀池+转盘滤池”的组合工艺对二级出水进行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处理,并根据工艺流程进行工程设计。以一级A标准为排放处理污水的标准,通过本工程的实施,从而改善青岛市的水体卫生环境,根据高新区污水处理厂进水、出水水质BOD5、COD、SS、TN、NH4-N、TP的值分别为250、500、400、50、40、8mg/L和10、50、10、15、5、0.5mg/L,以及对比几种处理工艺的优缺点和经济效益等,最终确定采用改良A2/O工艺(复合式工艺)作为污水处理厂推荐的工艺方案。该工艺充分考虑了高新区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出水水质以及全地下式污水厂的特点,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具有流程简单、调试简单、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污水经过该工艺处理后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尾水排入羊毛沟,最后进入胶州湾。

涂光陆[8]2013年在《合肥城市空间营造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运用人类学、历史地理学、城市历史学、建筑学等综合方法研究合肥市在两千多年城市空间营造的演变及推动其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为科学分析和评价合肥现代城市规划实践并寻找解决合肥规划中遇到新问题提供历史启示。全文共分十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意义,广泛调查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本文研究的框架与主要结论。第二部分介绍战国前合肥的自然地理以及相关族群在此地活动的历史。并分析战国以前合肥城市的营造特点。第叁部分介绍秦汉到五代十国时期合肥的历史背景及空间营造特征。重点分析了叁国新城和金斗城。第四部分为宋代到晚清(1859年)合肥城市空间营造特征,从体、面、线、点四个尺度分析了宋代斗梁城及嘉庆年间的合肥城。第五部分为1859年至1919年合肥城市空间演变特征。第六部分为1919年至1949年合肥空间营造特征,长期战乱,合肥县城遭到毁坏,民国时期进行的规划也没有得以实施。第七部分论述1949年至1979年合肥城市空间演变特征,城墙被拆除及大量道路被翻修或新造,是合肥城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第八部分详述了1979年到2009年合肥城市空间营造特征,主要是论述经济改革后合肥在城市基础设施上的大力投入及新区的开发,使城市进一步扩大与完善。第九部分是合肥城市空间营造的动力机制研究。最后一章是在总结两千年合肥城市空间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对合肥城市空间营造未来30年的发展方向及空间特征提出预测。

徐克明[9]2014年在《高铁时代下的苏州高铁新城协同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规划的实质就是对土地发展权和各类空间的管制,规划作为配置空间资源的公共政策,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必须发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职能,因此加强各层次、各系统的规划协同至关重要。随着京沪高铁的建成通车,国内的高铁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高铁站周边地区的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如何对苏州高铁站及周边地区进行合理高效的开发,使其成为城市跨越发展的触媒,如何综合性的将其产业、生态、交通叁大核心进行协同,从城市定位、区位分析、内部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生态系统构建、地下空间利用等不同层面进行规划协同、整体探索是亟需研究的课题。协同规划包含研究路线的协同,不同规划部类的协同和空间要素的协同,是确保高铁新城城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一种规划方法。本课题研究的高铁时代中苏州市高铁新城协同规划是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一核四城”发展目标的需要,其建设对于推进苏州北拓战略,优化总体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构建高端服务业发展平台,集聚培育高端产业,全面提升苏州区域经济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项目研究侧重于规划理论与规划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剖析,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的具体操作,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回答基于苏州市高铁新城地域特质的具体操作过程与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第1章)介绍选题背景、意义、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第2章)全面梳理了高铁新城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旨在为苏州市高铁新城协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第叁部分(第3-6章)针对苏州市高铁新城协同规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规划背景、发展现状、不同部类的协同策略、不同空间的协同规划方法和启动区协同规划要点等内容。这部分是实际工程设计项目中为苏州市高铁新城管委会提供决策咨询的内容,来源于实际规划设计项目。

廖小龙[10]2011年在《南昌市节水型社会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水乃生命之源,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备资源。随着南昌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需水量将会逐渐增加,南昌市水资源相对短缺问题也将愈加凸显。创建节水型社会,既是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解决南昌市水资源相对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本论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南昌市水务局重点项目“南昌市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课题,对南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调查了南昌市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水资源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情况,并对供水结构以及用水结构情况做了分析。其中2009年地表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96.35%,而在用水量结构方面,农业是第一用水大户,工业是第二用水大户。2.阐述了南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并分析了南昌市的节水现状,发现南昌市节水潜力较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南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3.构建了南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结构由1个目标层,6个准则层,19个指标层组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该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4.建立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并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模型对南昌市现状年及规划年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评价结果显示:2009年为起步阶段,2013年达到初级阶段,2015年达到中等阶段,2020年为良好阶段,这也说明了南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稳步向前发展的。5.针对所得出的评价结果,结合南昌市节水现状,提出了南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些对策建议。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南昌市未来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无锡滨湖新城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D]. 韩勇. 天津大学. 2004

[2]. 大溪港、小溪港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研究[D]. 杨丽洲.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3]. 蚯蚓处理生物沥浸污泥可行性研究[D]. 刘传骏. 南京农业大学. 2014

[4]. 无锡滨湖区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 袁飞. 太湖. 2013

[5]. 现代城市景观基础设施的设计思想和实践研究[D]. 李倞.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6]. 低碳生态城市新区规划策略研究[D]. 魏自浩. 山东大学. 2016

[7]. 青岛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工艺研究[D]. 李群. 青岛理工大学. 2014

[8]. 合肥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 涂光陆. 武汉大学. 2013

[9]. 高铁时代下的苏州高铁新城协同规划研究[D]. 徐克明. 浙江大学. 2014

[10]. 南昌市节水型社会评价研究[D]. 廖小龙. 南昌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无锡滨湖新城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