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族不饱和烃论文_严静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脂肪族不饱和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饱和,脂肪,生物降解,聚酯,交联,特性,双键。

脂肪族不饱和烃论文文献综述

严静芬[1](2017)在《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多苯类、多环芳烃类、不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多苯类、多环芳烃类、不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在目标化合物质量浓度2~1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回收率>90%,RSD<5%,检出限为0.4~0.6 mg/L。结果表明,方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多苯类、多环芳烃类、不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的检测要求。(本文来源于《环境监控与预警》期刊2017年04期)

杨群,陆大年,崔进[2](2013)在《以反丁烯二酸合成的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生物降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反丁烯二酸、一缩二乙二醇和1,4-丁二醇为原料,采用熔融缩聚法合成了不饱和脂肪族聚酯和共聚酯,在37℃下,用含有脂肪酶的磷酸缓冲溶液对聚酯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讨论了聚酯结构、组成及C=C双键的交联度对生物降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粘稠液体状的聚酯,C=C双键的引入,没有明显的改变其生物降解性;对于固体状的聚酯,C=C双键引入后,熔点(Tm)和结晶度增加;聚酯部分降解后,其热力学性能(Tm、-ΔHm)和结晶度都升高;对于交联后的聚酯,交联度越高,生物降解性越差。(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3年03期)

李兰英[3](2012)在《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酶催化合成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族聚酯作为一种可生物降解性材料,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研究,传统脂肪族聚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是用含金属元素的催化剂,在合成脂肪族聚酯过程中需要高真空度和高温,反应条件比较苛刻,且残余的金属元素对环境或者人本身有潜在的危害。以生物酶为催化剂合成脂肪族聚酯可避免金属元素带来的潜在危害,且反应条件温和;另外,以生物酶催化合成的脂肪族聚酯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用材料行业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采用酶催化合成脂肪族聚酯成为研究的必要。本课题选用脂肪族二元酸和二元醇为原料,采用酶催化合成的方法制备了饱和的脂肪族聚酯,详细研究了醇酸摩尔比、酶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酶催化合成饱和脂肪族聚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酶催化合成不饱和脂肪族聚酯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合成的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交联性和生物降解性做了研究。首先,以月桂酸和正丙醇为标准底物对固定化脂肪酶N435的催化酯化能力进行研究。分别在不同反应温度和不同pH下探索了N435的催化酯化能力。研究表明,在pH为4.8时,在反应温度为65℃时,其催化酯化度可以达到82%,且在65℃时,20min内其催化酯化度可以保持在50%以上。其次,对N435催化酯化1,6-已二醇(HD)和已二酸(AA)合成饱和脂肪族聚酯poly(AA-co-HD)进行了研究,并对体系pH、酶催化时间、酶浓度、醇酸比例等因素对酶催化聚合进行了探索,并对脂肪族聚酯poly(AA-co-HD)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在pH值为4.8时,用N435作为催化剂,在21min内酯化度可以达到75%以上为使加酶前体系的pH值为4.8,故提出了酸自催化酯化,因此,对酸自催化酯化时间和温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酸自催化酯化温度为120℃下反应2h后,体系pH能达到4.8。同时还探索了常压下酶催化酯化和减压下酶催化酯化缩聚的最佳温度、时间、酶浓度、醇酸比等对酶催化合成饱和脂肪族聚酯的影响。实验表明,当酶浓度为5%、醇酸摩尔比为1.1:1,65℃酶催化酯化反应,酯化度可达到98%,且在常压下酶催化两个小时和减压酶催化酯化缩聚8小时,羧基的转化率已经达到95%,所得到的饱和脂肪族聚酯poly(AA-co-HD)的分子量为2168。最后,在N435催化合成饱和脂肪族聚酯poly(AA-co-HD)基础上对N435催化合成不饱和脂肪族聚酯进行了初步探索,所选用不饱和二元酸为反丁烯二酸(FA)和衣康酸(IA),对其结构和热学性质进行了测试,并对其交联性和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详细研究了交联温度对交联度的影响。实验表明,在170℃下交联20min效果较为明显,且随着C=C双键含量的提高,交联性能增大,且生物降解性越弱。(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2-11-01)

邵芬娟,杨群,陆大年[4](2009)在《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生物降解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反丁烯二酸和一缩二乙二醇(DEG)为原料,采用缩聚法合成端羟基不饱和聚酯,并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羟值、酸值、黏度等对所得聚合物进行表征,确认了其分子结构,对其降解性进行研究,并且与1,4-丁二酸与一缩二乙二醇合成的饱和脂肪族聚酯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族聚酯和饱和脂肪族聚酯的生物降解性差别不大,也就是双键的引入对其生物降解性没有大的影响;但是不饱和脂肪族聚酯膜经过高温处理后,双键会打开发生交联,而交联后的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生物降解性变差,而且交联度越高,生物降解性越差。(本文来源于《粘接》期刊2009年12期)

邵芬娟[5](2009)在《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合成及其在聚氨酯粘合剂中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采用1,4-反丁烯二酸(FA),一缩二乙二醇(DEG)为原料,采用熔融缩聚法对聚酯的合成进行探索,研究了反应物比例、温度、时间以及催化剂对合成聚酯性能的影响。由于制备端羟基聚酯,所以醇的物质的量要大于酸的物质的量,在醇酸物质的量之比越趋近1时,反应程度越大,聚酯的数均分子量越大;当醇酸物质的量之比为6:5时,产物的羟值、酸值、分子量以及粘度等各种性能较好。酯化温度和缩聚温度分别选为140℃和190℃,若反应温度低,反应速率慢,需时间长,若温度过高,会伴随副反应且影响产物的色泽和性能。因为采用不饱和二元酸作为原料,含有双键,所以需要惰性气体保护。在37℃下,用含有脂肪酶的磷酸缓冲溶液对聚酯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不饱和脂肪族聚酯具有好的生物降解性。将聚酯进行交联,交联后的生物降解性下降,交联度越高,降解性越差。将合成的不饱和脂肪族聚酯作为聚氨酯的软段与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反应,采用溶剂法合成聚氨酯粘合剂,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反应物比例以及催化剂的用量对聚氨酯合成过程中-NCO转化率的影响。对产物的粘合效果和生物降解性进行了探索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09-07-03)

辛秀兰,秦省军,金琼花[6](2007)在《催化剂在可再生不饱和脂肪族化合物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人们正在开拓以可再生资源作为化工原料的方法。其中动植物油脂作为可再生资源的一种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动植物油脂中又含有大量的不饱和(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期刊2007-08-01)

黄显慈[7](1995)在《不饱和脂肪族多官能团衍生物新制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况 不饱和脂肪族化合物,例如油酸、芥酸、10-十一烯酸等天然产物,是一大类令人关注的、可再生化工原料。这些化台物中C=C双键,通过各种亲电加成反应,获得各种不同类型的多官能团衍生物,用于多种(本文来源于《四川化工》期刊1995年S3期)

方兴高,杨淑英,陈立班[8](1994)在《生物降解型脂肪族不饱和聚脂碳酸酯2生物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埋法显示脂肪族不饱和聚酯碳酸酯(AUPEC)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活性,单位面积失重(WPA)为其生物降解性能的较好指标,土埋叁个月,AUPEC的WPA可达55mg.cm ̄-2,失重达0.15质量分数,此外,实验表明生物降解主要在AUPEC的表面进行,聚合物的特性粘数、链结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热分解温度不随聚合物的降解失重而变化。(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1994年03期)

方兴高,杨淑英,陈立班[9](1993)在《生物降解脂肪族不饱和聚酯碳酸酯 2.生物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埋法显示脂肪族不饱和聚酯碳酸酯(AUPEC)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活性,单位面积失重(WPA)为其生物降解性能的较好指标,土埋叁个月,AUPEC的WPA可达55mg·cm~(-2),失重达0.15质量分数,此外,实验表明生物降解主要在ALPEC的表面进行,聚合物的特性粘数、链结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热分解温度不随聚合物的降解失重而变化。(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学》期刊1993年02期)

方兴高,陈立班,杨淑英[10](1993)在《生物降解型脂肪族不饱和聚酯碳酸酯 1.合成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用CO_2、环氧乙烷、顺丁烯二酸酐进行叁元共聚得到一种新型的脂肪族不饱和聚酯碳酸酯(AUPEC),并用IR、~1H NMR、DSC等进行了表征,共聚物链中CO_2和MA单元随机分布,不饱和单元可在0-0.5摩尔分数之间调节,共聚过程不发生双键交联和构型转化。EO的转化率可高达到93%,使AUPEC链上的双键发生反应,产物仍可溶解且热性能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学》期刊1993年01期)

脂肪族不饱和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反丁烯二酸、一缩二乙二醇和1,4-丁二醇为原料,采用熔融缩聚法合成了不饱和脂肪族聚酯和共聚酯,在37℃下,用含有脂肪酶的磷酸缓冲溶液对聚酯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讨论了聚酯结构、组成及C=C双键的交联度对生物降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粘稠液体状的聚酯,C=C双键的引入,没有明显的改变其生物降解性;对于固体状的聚酯,C=C双键引入后,熔点(Tm)和结晶度增加;聚酯部分降解后,其热力学性能(Tm、-ΔHm)和结晶度都升高;对于交联后的聚酯,交联度越高,生物降解性越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脂肪族不饱和烃论文参考文献

[1].严静芬.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多苯类、多环芳烃类、不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7

[2].杨群,陆大年,崔进.以反丁烯二酸合成的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生物降解性研究[J].应用化工.2013

[3].李兰英.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酶催化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2

[4].邵芬娟,杨群,陆大年.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生物降解性的研究[J].粘接.2009

[5].邵芬娟.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合成及其在聚氨酯粘合剂中的探索[D].东华大学.2009

[6].辛秀兰,秦省军,金琼花.催化剂在可再生不饱和脂肪族化合物的应用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2007

[7].黄显慈.不饱和脂肪族多官能团衍生物新制法[J].四川化工.1995

[8].方兴高,杨淑英,陈立班.生物降解型脂肪族不饱和聚脂碳酸酯2生物降解[J].功能材料.1994

[9].方兴高,杨淑英,陈立班.生物降解脂肪族不饱和聚酯碳酸酯2.生物降解[J].广州化学.1993

[10].方兴高,陈立班,杨淑英.生物降解型脂肪族不饱和聚酯碳酸酯1.合成和表征[J].广州化学.1993

论文知识图

茶油酸甲酯IR谱图大豆油脂肪酸乙酯红外光谱图不同温度下污泥热解产物分类种流动相对保留时间的对比牛粪、蚯蚓堆肥和对照CHO、CHON、CHO...叁、一卤代烃的通式一卤代烃的通式为R-...

标签:;  ;  ;  ;  ;  ;  ;  

脂肪族不饱和烃论文_严静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