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力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桩基,桁架,节点,混凝土,有限元,承载力。
传力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戴成云,唐兴荣[1](2011)在《二桩厚承台受力机理和传力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BAQUS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桩基厚承台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计算模型,并对文献中二桩厚承台进行了分析,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二桩厚承台的性能。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分析了二桩厚承台内部完整的力流分布,探讨了其受力机理,为桩基厚承台传力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理论分析和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二桩厚承台的桁架模型,可供二桩厚承台设计时参考。(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王志军,柏洁,白绍良[2](2010)在《梁-薄墙平面内偏心连接节点传力模型和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8个钢筋混凝土梁-薄墙平面内连接节点模型试验结果,结合非线性有限元参数分析,详细研究了节点受力性能和传力机理,提出了梁-薄墙平面内偏心连接节点的宏观受力模型和两类拉-压杆传力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梁-薄墙平面内偏心连接节点的模型计算和设计方法;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采用该方法对梁-薄墙偏心节点进行设计是合理和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0年03期)
朱向阳,彭少民[3](2007)在《四桩厚承台传力模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4个4桩厚承台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验证4桩厚承台的传力模式和破坏机理,分析影响其极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并与试验所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S2期)
段迪,张道明[4](2006)在《粘性土桩侧阻力传力模型分析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桩竖向位移作用下,桩侧摩阻力随桩位移逐步加大,呈非线性增长。本文根据粘性土大直径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物理变化过程的力学特性,建议桩侧摩阻力的模型采用双曲线模型,其参数可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确定。并通过长春地区大直径灌注桩的侧摩阻力实测数据验证了本文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06年04期)
危伟[5](2006)在《全长粘结式锚杆传力模型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岩土工程全长粘结式锚杆的传力模型应用为课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以及总结其他学者的大量试验结果进行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1、通过总结前人的局部变形弹性荷载传力模型,采用局部变形假定得到了理想弹塑性荷载传递模型;通过借鉴复合材料界面研究中的基体中单根短纤维轴向拉拔力学模型的已有结论,得到了幂函数荷载传递模型;通过利用岩土塑性力学的屈服条件,得到了基于莫尔-库仑屈服条件的传力模型;通过对已知试验结果的模拟,建立了剪移软化的荷载传递模型。 2、利用基于局部变形的理想弹塑性荷载传递模型,推导得薄弱面处于锚固体—岩土体界面的全长粘结式锚杆抗拔力计算公式。又结合基于Mindlin解的简化分析方法得到的全长粘结式锚杆抗拔力计算公式,本文取得了比较全面的全长粘结式锚杆抗拔力计算的解决办法。并对弹塑性荷载传递模型条件下的抗拔力解析公式做了探讨。 3、利用局部变形假定的弹性荷载传递模型得到临界长度的理论解析式,并根据分析研究确定了工程临界长度。为进一步研究临界长度在锚杆进入塑性工作状态后的性质,利用剪移软化荷载传递模型的数值解研究了临界长度,并对传统临界长度内涵做了有益的补充。(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3-01)
孟令军,蔡清传,孙佳,贺建民[6](2005)在《圆盘式磁流变离合器的切向传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磁流变液是一种智能材料,其性质随应用磁场的变化而变化.在没有磁场作用的条件下,该液体表现为流动良好的液体状态;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该液体能产生明显的磁流变效应,即在液态和固态之间进行快速可逆的转化,这种转化是在毫秒量级的时间内完成的.磁流变液又被称为(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童敏,彭少民[7](2004)在《叁桩厚承台传力模型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 2 5个比例为 1∶ 5的叁桩厚承台模型进行加载试验 ,分析了试验过程中的承台裂缝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特点 ,揭示影响叁桩厚承台的破坏模式和承载力的因素 ,并对规范 (CECS88:97)采用的梁板弯曲理论无法解释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叁桩厚承台空间桁架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11期)
谷倩,彭波,彭少民,李继祥[8](2003)在《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桩基厚承台空间拉杆拱传力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 9个叁桩承台和 1 5个四桩承台的模型试验 ,详细分析了承台的破坏形态和力学性能 ,以及钢纤维混凝土 (SFRC)用于桩基承台的优越性 ;通过对SFRC桩基承台模型进行全过程材料非线性计算 ,分析承台的裂缝扩展情况、应力分布规律和传力机理。综合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研究结果 ,提出了桩基厚承台的空间拉杆拱或软化桁架传力模型 ,为《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的修订提供理论支持和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03年05期)
陈习子[9](2002)在《钢纤维混凝土厚承台传力模型研究和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桩基承台的内力计算都是建立在梁、板受弯计算理论基础之上,对承台的受剪、受冲切、局部受压承载力的验算基本套用一般梁、板等受弯构件的计算方法。这种设计方法只考虑承台某一特殊截面上的受力,而没有考虑承台内部的完整力流。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承台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平截面假定对承台尤其是厚承台不适用,于是提出了各种厚承台的传力模型,如拉压杆模型、空间桁架模型以及空腹式模型。 本文在分析比较国内外有关承台设计计算方法理论体系后,研究了钢纤维混凝土(SFRC)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力学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钢纤维混凝土厚桩基承台的传力模型作进一步研究,认为钢纤维混凝土厚桩基承台的传力机理更符合空间桁架模型,即以承台底部桩顶处水平受力钢筋条带为拉杆,柱头至桩顶区域的钢纤维混凝土为斜压杆的空间桁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钢纤维混凝土厚承台空间桁架模型斜压杆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给出了钢纤维混凝土厚承台按空间桁架模设计计算的一般步骤,为《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提供背景材料,也为工程技术人员设计计算提供参考。 另外,还对钢纤维混凝土五桩承台的受力机理进行研究。因为在实际工程中,由于设计的要求,有时需要在四桩承台的柱子下面布置一根桩,形成五桩承台,这种布桩方式在承台的有关设计规范中并没有具体的说明,设计人员在进行这种承台的设计时,往往没有可引用的理论依据,而是根据经验设计。本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有限元分析,重点研究承台中间桩受力特点以及它对承台的作用。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对于较薄的五桩承台,中间桩和角桩的桩径相同时,中间桩所承担的荷载较大。(2)随着承台厚度的增加,中间桩和角桩的受力差别在减小,当承台厚度增加到一定时,两者所承担的荷载才可认为相当。(3)随着中间桩桩径的增大,两者应力差别在减小。最后探讨了钢纤维混凝土五桩承台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本文研究的是钢纤维混凝土承台,所获得的成果和结论同样适用于普通混凝土承台,它在工程设计中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2-11-01)
黄金,林昌华,林剑,张俊乾[10](2000)在《磁流变液传力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磁流变液传动现象,分析了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和传力特性,建立了磁流变液的动态屈服应力及传力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磁流变液具有较强的传力能力,可作为传力介质用于工程技术领域。(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5期)
传力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8个钢筋混凝土梁-薄墙平面内连接节点模型试验结果,结合非线性有限元参数分析,详细研究了节点受力性能和传力机理,提出了梁-薄墙平面内偏心连接节点的宏观受力模型和两类拉-压杆传力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梁-薄墙平面内偏心连接节点的模型计算和设计方法;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采用该方法对梁-薄墙偏心节点进行设计是合理和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力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戴成云,唐兴荣.二桩厚承台受力机理和传力模型的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2].王志军,柏洁,白绍良.梁-薄墙平面内偏心连接节点传力模型和设计方法[J].工业建筑.2010
[3].朱向阳,彭少民.四桩厚承台传力模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
[4].段迪,张道明.粘性土桩侧阻力传力模型分析及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6
[5].危伟.全长粘结式锚杆传力模型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
[6].孟令军,蔡清传,孙佳,贺建民.圆盘式磁流变离合器的切向传力模型[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
[7].童敏,彭少民.叁桩厚承台传力模型试验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
[8].谷倩,彭波,彭少民,李继祥.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桩基厚承台空间拉杆拱传力模型的建立[J].建筑结构.2003
[9].陈习子.钢纤维混凝土厚承台传力模型研究和叁维有限元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2
[10].黄金,林昌华,林剑,张俊乾.磁流变液传力模型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0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