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范畴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范畴,体系,美学,宪法,学科,哲学,民主主义。
范畴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钱叶芳[1](2019)在《社会法学的法域、核心范畴及范畴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法部门法说""社会安全法说"以及新行政法学对我国行政权干预经济社会之乱象解释无力。我国经济社会法律实践中的顽疾是行政干预而致的法定权利实有化程度低,需要借助"社会法法域说"。但是,因核心范畴研究欠缺,社会法学科能够表明自己独立存在和理论优势的范畴体系雏形尚不能建立,已深刻影响到社会法域内各部门法的独立学科定位。在社会法学核心范畴的证成上,我们不仅要秉持大陆法系的形式理性,注意社会法学核心范畴与其域内各部门法学核心范畴以及与法学核心范畴之间的逻辑关联,还应该特别研判社会法学核心范畴与社会法本位的区别、社会法域管制权与公法域统治权的区别。以公共管制权为逻辑起点,社会法学的范畴体系蔚然而成。(本文来源于《法学》期刊2019年09期)
李德辉[2](2019)在《论行记的内涵、范畴、体系、职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行记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类,专门记述古人出门远行的经历见闻,其中"行"是作品的叙述对象和主要内容,"记"则既可理解为传记的记,看成是主于纪事的记体之书,也可理解为记体文的记,单篇的记游文章,还可理解为泛述风土记、旅游题名记。根据成书方式、文体要素、职能和作品内容的不同,可将古行记划分为两大体系、四个类型。根据着述要素的不同,可将其主体——作者自撰的行记区分为四个小类、八个品种。作为纪行之书,其基本职能是记述人们出行的经历、见闻、感受。作为一类着述,本为叙事之体,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职,更不轻易抒情发感,很少见到长篇议论。(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陈东升[3](2019)在《交通运输警务的哲理基础与范畴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要构建交通运输警务理论体系乃至学科专业,就必须运用哲学的思维,深入分析交通运输警务的哲理基础,明确交通运输警务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内涵,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范畴体系、知识框架和术语系统。作为一种部门学科的哲理研究,交通运输警务范畴体系的构建可以法学和公安学为参照,在明确起始范畴和基石范畴的基础上,推演出基本范畴。交通运输警务的起始范畴即逻辑起点为"交通权",即公民的交通权利;基石范畴为"交通权利—国家义务"关系;基本范畴包括本体论范畴、价值论范畴和实践论范畴。其中本体论范畴的基本问题有:交通运输警务的本体是交通运输的社会经济关系(物质生产关系);交通运输警务的本质是国家警察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对公民交通权利的规制与保障;交通运输警务的实体主要包括规范系统、组织系统、运行系统、设备系统和文化系统。价值论范畴主要包括秩序、平等、安全、人本和效益等五种价值追求。实践论范畴包括职能论、运行论和组织论,是从职能任务、运行机制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探寻警务实践活动的特点与规律,以实现改进和提高警务综合效能的目标。(本文来源于《铁道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范宇光[4](2019)在《书法美学范畴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书法美学范畴有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书法美学范畴数量庞大、过于零散,并且范畴本身注入了太多主观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表现出了融汇性、渗透性、概括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尽管书法美学范畴过于庞杂和碎片化,但按照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一般性、特殊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析,仍然能够发现范畴和范畴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构成独特的书法美学范畴体系。在书法美学范畴中,有一些范畴处于核心地位,是范畴体系的根基与支撑点,这类范畴是元范畴。元范畴诞生的时间早,植根于传统的老庄哲学和孔孟哲学,并且具有很强的生成性。书法美学元范畴不是唯一的,它具备多元性,可以抽象出“道”“气”“象”“力”“和”五个范畴。“道”是书法的本原、“气”是书法的灵魂、“象”是书法的表现、“力”是书法的内核、“和”是书法的最终目标。“道”生成“气”,“气”生成“象”和“力”,最后又归于“和”的状态。元范畴集中体现了书法的生命精神,是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生万物,元范畴“和”衍生出审美客体范畴“物”和审美主体范畴“心”,成为第二级的范畴。“物”可以指具体的实物,是形下范畴,是有形质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物”还指思维的对象,泛指一切客观存在。汉字书法源自象形符号,表现了的自然的万物。“心”是一个无限无垠的世界。儒家正心、雄心,道家虚心、清心,佛家明心、悟心。书法反映了书家独特的心境,其性格、志向和情绪,都展现在书法之中。书法的生命本体展现为“置物之形”与“输我之心”,通过笔墨流出了“万象之美”和“人心之美”。审美客体范畴“物”衍生出规则论、形态论、肌体论、风格论四种范畴。审美主体范畴“心”衍生出兴会论、体验两种范畴。这六种范畴构成了第叁级范畴体系。规则论范畴以“理”为哲学基础,表现为“工”与“巧”,凝结为“法”,“法”是书法美学的根本准则;形态论范畴以“形”为基本范畴,表现为笔法、墨法和结构的诸多对立统一的范畴,如笔法的“方”与“圆”、“中”与“侧”,墨法的“浓”与“淡”、“干”与“湿”,结构的“疏”与“密”、“离”与“合”等。形态论最高范畴为“势”,体现出一种力感和动态感的美;肌体论范畴以“体”为载体,表现为“骨”“筋”“肉”“血”,最高范畴为“神”;风格论范畴以“态”为基本范畴,表现为雄浑、绮丽、高古、清奇四种风格,四种风格分别以“刚”“柔”“古”“奇”为基本范畴,并分别上升为“遒”“雅”“朴”“趣”。风格论以“韵”为最高范畴。审美主体范畴“心”衍生出兴会和体验两种范畴分别是书法创作者和书法欣赏者之“心”。兴会论范畴以“兴”开端,表现书家的“性”“志”“情”,经过“思”“想”最后凝结成“意”;体验论范畴是书法欣赏者以“味”发端,感“悟”行进,最后形成“境”。书法美学范畴体系以“道”开始,形成元范畴(第一级范畴)、审美客体范畴与审美主体范畴(第二级范畴)和规则论范畴、形态论范畴、肌体论范畴、风格论范畴、兴会论范畴、体验论范畴(第叁级范畴)的叁级范畴体系。叁级范畴最后都归于主客合一的品评论范畴中。以“道”开始的书法美学范畴体系,结束于品评论最高范畴“逸”,“逸”达到了书家与书法作品的生命融和。书法美学范畴体系,是让碎片化的各种范畴变的有条理、有层次,形成一个清晰的、完整的、牢固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各司其位、各尽其职,互相连接、相互作用,是一个逻辑严谨、动态有序的体系大厦。书法美学范畴体系的建立,能够使传统美学范畴的研究由碎片化提升为系统化,并且可以指导书法艺术创作和美学欣赏,为书法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以促使中国美学范畴研究和国际接轨,以丰富世界美学的内容。(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罗乐[5](2019)在《当代中国先锋艺术范畴体系的建构——评《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第一卷 世界关系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常平博士以人文价值为基点,在《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第一卷世界关系美学》中,实践了七元一体的书写范式,从语言史、时间史、自我史、自然史、社会史、文化史、灵性史七个层面,建构了当代中国先锋艺术的范畴体系,开启了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批评的新维度。(本文来源于《艺术设计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刘梅珍[6](2019)在《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范畴体系及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作为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作,是他的教育教学思想总纲。《民主主义与教育》在批判传统二元论哲学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经验理论。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基于"经验论"为基础的生成主义知识观,以培养"反省思维"的"民主教学论"范畴框架为基础,构建了以"做中学"为核心范畴的范畴体系。综合来看,《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范畴体系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立足于时代境况和国家文化;二是基于辩证批判的逻辑推断;叁是超越二元论的思维逻辑。(本文来源于《滁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方波[7](2019)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范畴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论》是以经济范畴为元素构建的理论体系,本文以此为逻辑出发点,系统性地分析经济范畴的科学属性和理论张力,同时以历史脉络梳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中经济范畴的生成逻辑,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经济范畴的理论贡献,在此基础上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经济范畴体系的理论担当,而这需要通过加强对经济实践的提炼和抽象,基于发展的根本主线,体现应有的价值理性,充当中国经济学话语权建设的理论载体,以及借助理论张力完成系统性整合来实现。(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9年01期)
周大然,昌逸文[8](2018)在《宪法哲学范畴体系初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宪法哲学是探寻宪法学哲学基础的学科,对把握宪法精神,彰显宪法价值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宪法哲学的范畴体系是其价值内容得以依附的学科骨架,是宪法哲学的认识之网。目前,学界关于宪法哲学范畴体系的研究尚待起步,因此任重道远。宪法哲学的范畴体系应当符合哲学、逻辑学、美学的基本原理。(本文来源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郭艳[9](2018)在《法律行为范畴体系的反思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商讨、制定过程中,法律行为范畴及其体系重构设想又一次引起了学界的热烈反响。法律行为范畴植根于德意志的罗马法,从民法的维度审视我国法律行为制度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法律移植本土化的过程中,我国关于法律行为范畴基本上是兼容了德国的法律范畴体系,特别是民法中对于该范畴的引入。对于已经生效的《民法总则》而言,在制度设计上继续延续了该范畴体系。但由于受苏联的影响,对法律行为范畴的认识形成了一些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理解与观点,例如,民事法律行为范畴的提出。这个概念的提出,使得“法律行为范畴”在民法学者内部、法理学者和民法学者之间产生了渊源、内容、适用领域、逻辑、语义等方面的争议。面对这样的争议,本文首先需要对由于《民法总则》而产生法律行为范畴的内涵进行法理学上的重新分析,以理论法学为基础进行基本内涵的解释。其次,从我国目前法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法治建设的国情出发,对法律行为范畴体系进行重构,为我国民法典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张教授在其《法哲学范畴研究》主张的层次范畴体系论中,将法律行为范畴归结于法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1李龙教授在《法理学》提出的对立范畴体系论中,将法律行为范畴归结于与“法律后果范畴”相对立的一组重要范畴。2为了解决法学理论与部门法的理论冲突,在实际情况中解决法的运行矛盾,本文重新对法律行为范畴的内涵进行释义,以此为基础,重构法理学意义上的法律行为范畴体系。基于研究的需要,全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引言的简述。首先是对本论文选取该题目的理由和价值进行了全方面的阐述。在此阐述上,综合国内外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对法律行为范畴及其内容进行了综述性的概括。结尾对该范畴的解决思路、解决方法以及创新点作了系统的介绍。第二部分是法律行为范畴体系的理论争议与反思。这个部分首先介绍了法律行为范畴体系在渊源、语义、逻辑、内容和适用领域的争议,在此阐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法律行为范畴体系的反思。第叁部分是法律行为范畴体系重构的思路与价值。这个部分以《民法总则》生效为契机,对“意思表示”范围重新界定,更好的对其理论与实践上的价值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法律行为范畴体系重构的基本方法与理论证成。这个部分是本文的创新点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法律行为范畴进行内涵解析,在确定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法律行为范畴体系进行重构,在类型化基本重构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对法律行为范畴体系进行理论证成。第五部分是法律行为范畴体系的部门法运用。这个部分是本文的难点部分,在第四部分法律行为范畴体系重构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公法领域、私法领域。综上所述,本文从法律行为范畴体系的反思开始,运用文献分析和逻辑语义的方法,在对法律行为范畴体系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考察的基础上,以类型化的法学方法作为重构法律行为范畴体系的思路。在重构该范畴体系的时候,选取了六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法分析,并且在该部分,以部门法法理化为研究切入点,从解释论和逻辑学的角度对法律行为范畴体系进行了理论证成。在这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框架下,将法律行为范畴体系理论运用到部门法领域,例如公法领域或者私法领域。在十九大法治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法律行为范畴体系重构能更好的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能更好的为民法典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适应部门法的法理化趋势,能更好的完善法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以便司法工作人员在司法实践中直接适用,提高司法效率,促进审判行为更加高效、便民。(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鄂霞[10](2018)在《中国近代美学范畴体系的生成与现代学术精神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现代学术意义的视角来看,中国美学学科的产生应该追溯到近代社会西学东渐的时代大潮。中国近代学者通过翻译的途径引进西方美学理论,从术语、范畴的译介到学科体系的构建,逐步完善了美学学科的理论系统。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近代学者就开始了对美学基本范畴的翻译与引进历程,到20世纪20年代美的分类子范畴已经基本齐备,范畴名称的使用也趋于统一,美的范畴系统至此已基本确立。通过对中国近代美学范畴的考察与梳理可以看出,这些范畴从(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8年04期)
范畴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行记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类,专门记述古人出门远行的经历见闻,其中"行"是作品的叙述对象和主要内容,"记"则既可理解为传记的记,看成是主于纪事的记体之书,也可理解为记体文的记,单篇的记游文章,还可理解为泛述风土记、旅游题名记。根据成书方式、文体要素、职能和作品内容的不同,可将古行记划分为两大体系、四个类型。根据着述要素的不同,可将其主体——作者自撰的行记区分为四个小类、八个品种。作为纪行之书,其基本职能是记述人们出行的经历、见闻、感受。作为一类着述,本为叙事之体,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职,更不轻易抒情发感,很少见到长篇议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范畴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钱叶芳.社会法学的法域、核心范畴及范畴体系[J].法学.2019
[2].李德辉.论行记的内涵、范畴、体系、职能[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3].陈东升.交通运输警务的哲理基础与范畴体系[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9
[4].范宇光.书法美学范畴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9
[5].罗乐.当代中国先锋艺术范畴体系的建构——评《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第一卷世界关系美学》[J].艺术设计研究.2019
[6].刘梅珍.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范畴体系及其特征[J].滁州学院学报.2019
[7].张方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范畴体系[J].学术探索.2019
[8].周大然,昌逸文.宪法哲学范畴体系初论[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
[9].郭艳.法律行为范畴体系的反思与重构[D].山西大学.2018
[10].鄂霞.中国近代美学范畴体系的生成与现代学术精神的确立[J].文艺争鸣.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