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儿山地区论文_王毅鸿,吴伟,安玉鑫,郑雯,许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帽儿山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腐殖质,地理,假说,含量,雄性,储量,克里。

帽儿山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毅鸿,吴伟,安玉鑫,郑雯,许青[1](2019)在《黑龙江帽儿山地区春季黄喉鹀雄性早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雄性早现是指在两性繁殖生物中,雄性生物较雌性生物更早准备或进入繁殖状态的现象,雄性早现现象在鸟类迁徙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当前对于雄性早现的形成原因共有7个假说,分为间接性选择假说类与直接性选择假说类两大类,对于在迁徙鸟类中发生的雄性早现现象,当前普遍以间接性选择假说解释形成原因。本文以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春季迁徙的黄喉鹀为研究对象,基于帽儿山鸟类环志站1997—2018年环志数据,统计两种性别的环志日期,迁徙日期差异,并分别结合迁徙期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的分析,分析气候因素对不同性别的作用或影响差异;结果显示,雄性翅长和体重均大于同种雌性;迁徙前期雄性比例较高,后期雌性比例较高;黄喉鹀迁徙存在明显的雄性早现现象;雄性整体上由于迁来相对较早,因此受迁徙早期的气候变化影响较大,而雌性则与迁徙期内的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结果支持敏感性差异假说。(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华夏[2](2019)在《帽儿山地区植被在大庆市简单式屋顶绿化中运用潜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屋顶绿化简单来讲就是在一个平坦或倾斜的屋顶上,种植绿色植物用以美化环境。大规模的运用既可以有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温湿效应、改善局部小气候;还可以起到降低能耗、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丰富城市纵向空间景观等功能,对建筑物内部而言,可以起到夏防晒、冬保暖的作用。各式各样的屋顶绿化,已成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大庆市在屋顶绿化方面的发展极为缓慢,恶劣的气候条件、有限的可应用植物种类等因素限制了屋顶绿化在大庆市当地的发展。栖息地模板假说指出:根据当地屋顶生境条件有目的的去筛选植物,可以找到植物生境与屋顶生境相类似的植物品种,这些植物具有在屋顶生境中生长的潜力存在。针对大庆市在屋顶绿化研究方面的空白现状,本课题以“栖息地模板假说”为理论基础,对帽儿山地区植被在大庆市简单式屋顶绿化中运用的潜力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实地监测、资料调研、气象部门资料收集等方法,定向的描述大庆市屋顶生境情况,并将这些屋顶生境情况进行参数化处理;然后通过对比、筛选等方法,总结出29种帽儿山地区存在的植物作为备选植物(景天科13种、菊科5种、玄参科1种、木贼科1种、豆科1种、卷柏科1种、十字花科1种、伞形科1种、禾本科1种、蓼科1种、唇形科1种、大戟科1种、蔷薇科1种);2018年4月到10月期间,在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对29种备选植物进行实际生境调研,主要针对植物的生长环境、生活型、生理生化指标等进行了定量测定;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9种备选植物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分类处理(优势潜力物种、可能存在潜力物种、无优势物种),得到11种优势潜力物种(景天科10种分别为:石莲花(Sedum weinbergii A.Berger)、圣诞伽蓝菜(Kalanchoe blossfeldiana Poelln.)、灰毛景天(Sedum selskianum Regel et Maack)、稻叶景天(Sedum album L.)、吉林景天(Sedum middendorffianum Maxim.)、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紫八宝(Hylotelephium purpureum(Linn.)Holub)、八宝景天(Hylotelephium erythrostictum(Miq.)H.Ohba)、红景天(Rhodiola rosea Linn.)、佛甲草(Sedum lineare Thunb.);玄参科1种为:火焰草(Castilleja pallida(Linn.)Kunth));同时针对大庆市地区屋顶绿化植物生境因子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发现有机质含量为影响程度最大的影响因子。综上所述,本研究为今后大庆市简单式屋顶绿化植物选择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为全国范围内的简单式屋顶绿化植物种类选择提供了一条可行而科学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孙钰森,王维芳,李国春[3](2019)在《基于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模型的帽儿山地区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碳储量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以往的模型估算未考虑到模型残差的空间相关性和碳储量数据的非平稳性,影响模型的预测精度.本研究基于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的ETM+遥感影像数据和193块固定样地,利用地理加权克里格回归(GWRK)建立森林碳储量与遥感和地形因子的回归模型,同时对比最小二乘模型(OLS)、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对于帽儿山地区的森林碳储量估算,GWRK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低于OLS模型和GWR模型,GWRK模型的平均误差(ME)低于GWR模型,与OLS模型相近.GWRK模型的预测精度为83.2%,较OLS模型(73.7%)和GWR模型(77.3%)分别提高6%和10%,拟合精度明显提高,说明GWRK模型是森林碳储量估算的有效方法.利用GWRK模型预测的研究区森林碳储量平均值为70.31 t·hm~(-2),在海拔较高的地区,森林碳储量值相对较高,说明海拔对其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孙钰森[4](2019)在《基于GWRK模型的帽儿山地区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碳储量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往的模型估算方法未考虑到模型残差的空间相关性与碳储量数据的非平稳性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的ETM+遥感影像数据和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193块固定样地数据,以及30m分辨率DEM数据对帽儿山地区森林碳储量进行模型拟合,首先通过相关性分析对变量进行初步筛选,利用逐步回归最终选取高程、植被指数和灰度共生矩阵的熵为自变量建立OLS模型,叁者均与森林碳储量呈显着相关。在OLS模型的基础上建立GWR模型,通过比较两种模型系数值的变化范围对GWR模型的系数进行非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GWR模型的系数具有非平稳性,可以反映更多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变异情况;利用仿真算法对GWR模型的参数以及残差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半变异函数对GWR模型残差部分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确定其半变异函数的形式为高斯函数,块金效应低于25%,存在空间自相关,利用普通克里格法对残差进行插值,构建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模型(GWRK);同时对比最小二乘模型(OLS)、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的模型预测精度;通过将GWRK模型估算的碳储量的空间分布与帽儿山地区的海拔分布、坡向分布进行迭加分析,探究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森林碳储量平均值为70.31t·hm2,通过比较3种模型对帽儿山地区的森林碳储量估算精度可知,GWRK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低于OLS模型和GWR模型,GWRK模型的平均误差(ME)低于GWR模型,与OLS模型相近。GWRK模型的预测精度(Acc)为83.2%,较OLS模型(73.7%)和GWR模型(77.3%)分别提高6%和10%,预测精度明显提高。(2)利用帽儿山地区的坡向以及海拔分布对GWRK模型估算的森林碳储量进行空间分析:在人类居住的低海拔区域,受人为干扰的影响,森林碳储量相应较低;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森林碳储量值逐渐增大;不同的坡向GWRK模型估算的森林碳储量值存在差异,阳坡的平均碳储量大于阴坡的值。(3)叁种模型估算的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进行局部对比,GWRK模型与其他2种方法相比,该模型在各个区域的值变化更加丰富,其高低值之间的过渡更加光滑,不存在明显的斑块现象,其对应的估算与地形变换更加吻合。(4)利用仿真算法的模拟数据与GWR模型参数项与误差项的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通过GWR模型的各系数的空间分布证明GWR模型有效地克服了空间异质性对模型的影响,残差项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同时GWR模型残差项的块金效应低于25%,说明GWR模型未考虑到残差固有的空间相关结构对模型的预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满子源,胡海清,张运林,刘方策,李远[5](2019)在《帽儿山地区典型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动态变化及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是林火预报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地表细小可燃物、半腐殖质和腐殖质含水率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林火垂直蔓延的持续性及地下火发生的可能性,含水率变化主要是受天气状态和地形特征的影响,而我国关于半腐殖质和腐殖质含水率动态变化及其预测模型的研究较少,分析红松蒙古栎针阔混交林下的地表细小可燃物、半腐殖质和腐殖质3层可燃物含水率的动态变化,对建立我国林火预报系统有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对帽儿山地区红松蒙古栎典型针阔混交林下的地表细小可燃物、半腐殖质和腐殖质含水率进行每日监测,同步监测林分内气象数据,统计分析气象要素和3层可燃物含水率的相关性,选择气象要素回归法建立3层可燃物类型的含水率预测模型。【结果】在整个监测期内,地表细小可燃物含水率波动最大,最小值为10.99%,最大值为253.30%;半腐殖质次之,最小值为19.21%,最大值为238.07%;腐殖质含水率最稳定,最小值为48.45%,最大值为193.83%,波动最小。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变化对气象因子的响应最敏感,多与当日或前一日气象因子相关,半腐殖质次之,腐殖质含水率仅与空气温度相关;建立3种可燃物含水率气象要素回归预测模型,其中地表细小可燃物、半腐殖质和腐殖质的含水率预测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2.2%、23.5%、17.1%和7.1%、14.8%和23.4%,以MRE为15%为界限,细小可燃物和半腐殖质含水率预测模型精度均能达到林火预报精度,腐殖质含水率预测模型精度较差。【结论】综合分析可得,3层可燃物在防火期内有被引燃,进而发展为森林火灾的可能,在今后的林火预报工作中,还应该注意地下可燃物,包括半腐殖质和腐殖质含水率的预报。(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孙云霞,刘兆刚,董灵波[6](2018)在《帽儿山地区1983—2016年森林景观空间点格局及其关联动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对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森林经营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帽儿山实验林场1983、1993、2004和2016年共4期二类调查数据,利用Programita软件(2010版)中的O-ring统计方法对该林场的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动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3—2016年间,区域内软阔混交林所占面积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天然蒙古栎林景观所占面积比例先增加后降低,而硬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所占面积比例呈增加趋势.研究期间,软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天然蒙古栎林的空间聚集尺度均呈减小趋势,聚集分布的范围由0~7 km缩小到0~3 km,之后随着尺度范围的增大逐渐转变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落叶松人工林在较小尺度范围均表现为聚集分布,而随着尺度范围增大表现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且均匀分布的尺度范围逐渐增大、随机分布的尺度范围逐渐变小;樟子松人工林聚集分布的尺度虽然也集中在小尺度范围内(0~4 km),但分布范围呈显着增大趋势.总体上,大部分景观类型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在小尺度范围内呈现负关联性,随着尺度增大逐渐变为无关联性或正关联性;仅少数景观类型间(如1983年落叶松人工林与樟子松人工林)的关联性在小尺度范围内为正关联性,随着尺度范围增大逐渐变为无关联性.1983—2016年间,各景观类型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动态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是帽儿山地区各项经营管理措施的综合体现.(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张泰东[7](2018)在《帽儿山地区不同林型和立地条件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先测定了帽儿山地区相同气候条件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两种针叶人工林(红松和兴安落叶松)和3种阔叶天然林(蒙古栎、杨桦、硬阔叶林)的土壤碳(C)、氮(N)、磷(P)含量,旨在揭示其土壤C、N、P含量、密度及其化学计量关系的垂直变化特征。其次,为了排除不同树种对土壤化学计量的影响,选取单一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样带,探究不同坡位引起的生态因子改变对土壤化学计量的影响,量化了不同坡位土壤化学计量、微生物化学计量、酶化学计量、土壤含水率、土壤pH等因子的相关关系,旨在探索土壤条件改变的主导因子和内在机理。随后通过对不同坡位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细根生物量和土壤N、P密度关系的研究,结合不同树种生活史策略,旨在探究土壤养分对人工林生物量累积的影响机制。第一部分结果显示:(1)林型间土壤C、N、P含量和密度差异显着,其中硬阔叶林土壤O和A层的C、N含量和密度显着高于其他林型;(2)所有林型土壤的C、N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下降;阔叶林土壤P含量随土层加深而显着下降,但针叶林土层间差异不显着;(3)林型间A层土壤C:N、O层土壤N:P、以及A和B层土壤C:P均存在显着差异;(4)林型间C-N关系斜率和截距的差异均不显着,共同斜率为11.7,共同截距为-8.0;然而,土壤N-P、C-P只在阔叶林中存在显着相关关系。第二部分结果显示:(1)土壤C、N、P含量、C:P、N:P与土壤水分显着正相关,土壤C:N与生物及非生物因子均无显着关系;(2)土壤化学计量和微生物化学计量无显着关系,但土壤C、N、P含量、N:P和其对应的酶化学计量均显着正相关;(3)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与土壤P密度无显着关系,但与土壤N密度显着负相关,并与落叶松细根占细根总细根生物量的比例显着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之间土壤C-N耦联关系趋同,而N-P和C-P耦联关系趋异;土壤水分是不同立地除土壤C:N以外土壤化学计量改变的主导因子;土壤养分条件和竞争作用的交互影响可以导致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关系的改变。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林型和不同立地土壤化学计量的研究,部分揭示了其改变的内在机理,初步探索了其与人工林生产力的关系,为中国山地人工林栽植策略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和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4-01)

邓福理,苏连驰,周荣辉[8](2017)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地区铀矿化与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帽儿山地区位于构造活动较为活跃地段,在该地段中又出露有较为完整的中—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岩体与地层,并且在该地段内发现有多处较好的铀矿化现象。通过对帽儿山地段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部分工程的实施,确认本地段内的铀矿化与近南北向的次级构造关系较为密切,本文就是以此为依托并且结合野外实际初步探讨帽儿山地区的铀矿化特征与构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上))》期刊2017-10-16)

何嘉乐[9](2017)在《帽儿山地区沼泽山雀种群数量波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针对气候因子影响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假说有两种,tub假说认为非繁殖期气候通过间接作用于个体死亡率调节种群数量;而tap假说认为繁殖期的气候通过直接作用于幼鸟存活率调节种群数量。两种假说都获得了国内外近年来一定的研究结果支持,但是关于气候与鸟类种群数量变化关系的准确评估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研究对象为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实验林场的沼泽山雀,种群数据来源于帽儿山鸟类环志站1999~2016年环志数据,天气数据来源于尚志气象站;将沼泽山雀种群的增长率和减少率与同时期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种群变化率的主要影响气候因子。1999~2016年期间共环志沼泽山雀3087只,帽儿山地区沼泽山雀种群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春季环志数量平均45只,秋季环志数量平均127只。沼泽山雀种群的增长率为当年秋季种群数量与春季种群数量的比值,平均值为4.17,减少率为当年秋季种群数量与次年春季种群数量的比值,平均值为4.71。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8月平均温度值和3月降水量对沼泽山雀种群增长率有较大影响。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沼泽山雀种群增长率的主要因子为当年3月相对湿度均值(P=0.227)和4月相对湿度均值(P=0.205)。相对湿度值受气温和降水的综合影响,低温高湿度的环境增加了疾病的发生率,还加重了鸟类与空气之间的热辐射和对流散热,导致体温下降。在疾病和体温降低的双重影响下个体死亡数量上升,因此种群增长率下降。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10月降水量和次年2月最低气温均值对沼泽山雀种群减少率有较大影响。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沼泽山雀种群减少率的主要因子为当年11月相对湿度均值(P=0.416)和10月相对湿度均值(P=0.403)。相对湿度值受气温和降水的综合影响,低温高湿度的环境增加了疾病的发生率,还加重了鸟类与空气之间的热辐射和对流散热,导致体温下降。在疾病和体温降低的双重影响下个体死亡数量上升,因此种群减少率上升。本研究证实非繁殖期的气候变化对沼泽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有较大影响,比较符合tub假说,即沼泽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更多的受到非繁殖期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4-01)

徐静[10](2017)在《帽儿山地区樟子松优良种源选择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我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也是半干旱沙漠地区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樟子松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它具备了被研究和保护的价值。近几十年,我国东北叁省以及内蒙古一带随着温室效应强度的增加,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帽儿山地区31年生樟子松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对7个种源(高峰、图强、卡伦山、红花尔基、罕达盖、金山、阿尔山)的31年生樟子松人工林的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年轮宽度及保存率等6个生长性状进行调查,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进一步选择优良种源。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种源的樟子松在帽儿山地区的生长差异,研究该地区气候因子对樟子松径向生长的影响,通过年轮-气候响应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探讨不同种源樟子松人工林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差异,并建立了7个种源地樟子松树轮年表。主要结果如下:(1)对帽儿山地区的7个种源的31年生樟子松人工试验林的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年轮宽度及保存率等6个生长性状的研究发现,胸径在种源间达到极显着性差异(P<0.01),材积和冠幅在种源间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树高在种源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性状在区组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图强种源的年轮宽度最大(3.69mm),但是保存率最小(56.67%);不同种源之间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及年轮宽度与原产地地理气候因子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樟子松种源各性状地理变异模式不明显,而保存率与原产地经度、纬度及海拔表现出显着相关性,与纬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经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海拔呈显着正相关(P<0.05);最后,根据主成分分析对7个种源各指标提取主成分进行计算,图强种源综合指数得分最高(2.972),红花尔基和高峰种源次之,罕达盖种源最差。可以看出,31年生不同种源樟子松人工林生长性状之间存在差异,红花尔基、高峰种源生长较好;图强种源表现最好,应用潜力大。与31年生不同种源樟子松人工林生长性状相比,17年生时樟子松种源试验林中,胸径、树高和材积在种源间均达到了极显着性差异(P<0.01),各性状在区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17年生樟子松种源试验林与31年生之间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2)对7个种源31年生樟子松人工林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差异研究得出,冬季温度(12、1月)是帽儿山地区不同种源地樟子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7个种源地樟子松树轮年表整体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局部也有不同之处,除图强种源外,其余6个种源地樟子松在生长初期年轮宽度呈增加趋势。阿尔山、高峰、红花尔基和卡伦山种源地樟子松径向生长与当年2月平均温度显着正相关(P<0.05),罕达盖种源地樟子松径向生长与上一年4月平均温度显着正相关(P<0.05);高峰、图强、卡伦山种源地樟子松径向生长与当年6月降水显着正相关(P<0.05),阿尔山、高峰、金山、卡伦山、红花尓基、图强种源樟子松的径向生长主要与上一年8月降水显着负相关(P<0.05)。通过比较不同种源标准年表的变化趋势发现,7个种源樟子松人工林的年轮宽度径向变异模式基本相似,表现为年轮宽度随着樟子松年龄的增加先增加之后平稳最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因此7个种源的樟子松在帽儿山地区气候因子的影响下出现了趋同生长的现象,这为该地区高质量樟子松人工林的构建和健康抚育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最终得出,多数种源的樟子松在初期净增长较快,与当年2月份的温度和6月份的降水量有正相关的响应性,而与前一年8月份的降水量有负相关的响应性,说明温度和降水对不同种源的樟子松的生长有影响,但差异性并不大。(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4-01)

帽儿山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屋顶绿化简单来讲就是在一个平坦或倾斜的屋顶上,种植绿色植物用以美化环境。大规模的运用既可以有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温湿效应、改善局部小气候;还可以起到降低能耗、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丰富城市纵向空间景观等功能,对建筑物内部而言,可以起到夏防晒、冬保暖的作用。各式各样的屋顶绿化,已成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大庆市在屋顶绿化方面的发展极为缓慢,恶劣的气候条件、有限的可应用植物种类等因素限制了屋顶绿化在大庆市当地的发展。栖息地模板假说指出:根据当地屋顶生境条件有目的的去筛选植物,可以找到植物生境与屋顶生境相类似的植物品种,这些植物具有在屋顶生境中生长的潜力存在。针对大庆市在屋顶绿化研究方面的空白现状,本课题以“栖息地模板假说”为理论基础,对帽儿山地区植被在大庆市简单式屋顶绿化中运用的潜力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实地监测、资料调研、气象部门资料收集等方法,定向的描述大庆市屋顶生境情况,并将这些屋顶生境情况进行参数化处理;然后通过对比、筛选等方法,总结出29种帽儿山地区存在的植物作为备选植物(景天科13种、菊科5种、玄参科1种、木贼科1种、豆科1种、卷柏科1种、十字花科1种、伞形科1种、禾本科1种、蓼科1种、唇形科1种、大戟科1种、蔷薇科1种);2018年4月到10月期间,在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对29种备选植物进行实际生境调研,主要针对植物的生长环境、生活型、生理生化指标等进行了定量测定;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9种备选植物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分类处理(优势潜力物种、可能存在潜力物种、无优势物种),得到11种优势潜力物种(景天科10种分别为:石莲花(Sedum weinbergii A.Berger)、圣诞伽蓝菜(Kalanchoe blossfeldiana Poelln.)、灰毛景天(Sedum selskianum Regel et Maack)、稻叶景天(Sedum album L.)、吉林景天(Sedum middendorffianum Maxim.)、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紫八宝(Hylotelephium purpureum(Linn.)Holub)、八宝景天(Hylotelephium erythrostictum(Miq.)H.Ohba)、红景天(Rhodiola rosea Linn.)、佛甲草(Sedum lineare Thunb.);玄参科1种为:火焰草(Castilleja pallida(Linn.)Kunth));同时针对大庆市地区屋顶绿化植物生境因子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发现有机质含量为影响程度最大的影响因子。综上所述,本研究为今后大庆市简单式屋顶绿化植物选择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为全国范围内的简单式屋顶绿化植物种类选择提供了一条可行而科学的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帽儿山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毅鸿,吴伟,安玉鑫,郑雯,许青.黑龙江帽儿山地区春季黄喉鹀雄性早现研究[J].野生动物学报.2019

[2].华夏.帽儿山地区植被在大庆市简单式屋顶绿化中运用潜力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3].孙钰森,王维芳,李国春.基于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模型的帽儿山地区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19

[4].孙钰森.基于GWRK模型的帽儿山地区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D].东北林业大学.2019

[5].满子源,胡海清,张运林,刘方策,李远.帽儿山地区典型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动态变化及预测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6].孙云霞,刘兆刚,董灵波.帽儿山地区1983—2016年森林景观空间点格局及其关联动态性[J].应用生态学报.2018

[7].张泰东.帽儿山地区不同林型和立地条件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2018

[8].邓福理,苏连驰,周荣辉.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地区铀矿化与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上)).2017

[9].何嘉乐.帽儿山地区沼泽山雀种群数量波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初探[D].东北林业大学.2017

[10].徐静.帽儿山地区樟子松优良种源选择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水曲柳与其...帽儿山地区各地貌类型分布图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中不同龄级...分辨率的帽儿山地区DEM图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中水曲柳不...帽儿山地区土层厚度分布图

标签:;  ;  ;  ;  ;  ;  ;  

帽儿山地区论文_王毅鸿,吴伟,安玉鑫,郑雯,许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