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纤维金属基复合材料论文_吴晶,李文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短纤维金属基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材料,短纤维,金属,力学,塑性,模型,弹性模量。

短纤维金属基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吴晶,李文芳[1](2011)在《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微塑性变形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短纤维体积比、长径比、热残余应力、外载作用及短纤维相互扰动应力等的微塑性变形区细观力学模型,分析了外载、热残余应力、短纤维长径比等对微塑性变形区尺寸范围的影响,并结合不同短纤维长径比的复合材料微屈服试验,分析了材料微塑性变形区与微屈服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材料微屈服强度受微塑性变形区的尺寸范围、位错密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1年05期)

赵新明,田志刚,朱晓刚,程华[2](2009)在《晶须体积分数对短纤维增强金属基SiCw/Al复合材料析出与时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晶须体积分数对短纤维增强金属基SiCw/Al复合材料析出与时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晶须体积分数对SiCw/Al复合材料的析出与时效的影响较大。随着晶须体积分数的增大,SiCw/Al复合材料的时效析出相明显增多,硬度值显着增大。(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09年14期)

金满,江中浩,连建设[3](2006)在《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临界值计算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理论模型,提出了弹性模量临界值的定义,并建立了可用于预测计算的纤维临界长径比和材料参数之间的解析函数。将与曲线拐点切线和最大值水平直线交点相对应的长径比值定义为纤维临界长径比,将与此相对应的函数值定义为弹性模量临界值。计算结果表明,纤维临界长径比随纤维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基体弹性模量和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6年S2期)

施惠基,贾大炜,程蕾[4](2005)在《热机械循环载荷下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复合材料内部组分的细观力学关系入手,选取代表体积元,基于Eshelby椭圆夹杂理论和瞬时体积平均的概念,通过集中张量描述纤维与基体以及纤维与纤维间的相互作用,并把在弹性范围内得到的各集中张量推广到弹塑性范围内,建立能够在弹塑性范围内分析热机械循环载荷作用下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质的模型。为了接近工程实际,假设纤维始终保持线弹性,对基体材料采用能反映bauschinger效应的混合硬化模型,依据基体的弹塑性状态决定复合材料整体的弹塑性状态。在塑性范围内,从各向异性的角度出发,采用增量法迭代得出每个加载步结束时复合材料整体以及各相的应力应变增量。编写控制应变和温度加载条件下,计算复合材料应力应变响应的程序,着重讨论纤维的外形、空间分布、体积百分比以及温度载荷对复合材料宏观性质的影响,并与相关的实验结果和数值结果进行比较。(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05年03期)

岳珠峰,胡卫兵,吕震宙[5](2003)在《热处理对金属基短纤维复合材料蠕变性能影响的试验和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试验和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热处理制度对金属基短纤维复合材料(MMC)蠕变性能的影响,同时考虑了2种不同热处理制度和1种铸造状态。试验结果表明,MMC的蠕变响应与热处理制度有关。在相同蠕变应力时,铸态试样有最小的最小蠕变应变率和最长的蠕变寿命,而热处理制度2(试样在550℃保温24h后随炉冷却)具有明显的最大的最小蠕变应变率和最短蠕变寿命,热处理制度1(试样在550℃保温24h后水冷)具有中等的最小蠕变应变率和中等的蠕变寿命。用单胞模型结合有限元方法模拟分析了热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制度的影响可以归于热处理引起的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变以及它们的历史,具体可以归于基体的蠕变耗散能、纤维轴向力和纤维-基体界面力。同时考虑了单胞模型的参数对上述分析结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03年12期)

姜云鹏,岳珠峰,万建松[6](2003)在《界面特性对短纤维金属基复合材料蠕变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MMC)的单纤维叁维模型(叁相),利用粘弹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影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蠕变行为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中主要讨论了界面特性和纤维取向角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蠕变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界面特性诸如厚度、模量和应力指数都对纤维最大轴应力和稳定蠕变率产生影响:稳态蠕变率随界面模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当高于基体模量时基本保持不变;纤维轴应力的变化与蠕变率正好相反。稳态蠕变率随界面厚度、应力指数的增加而增大;而轴应力则随之减小。同时不同的纤维取向也影响金属基复合材料蠕变时的轴应力分布和稳态蠕变率。(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吴晶,李文芳,蒙继龙[7](2003)在《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微屈服行为的细观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Eshelby等效夹杂方法和双夹杂模型等的基础上建立了细观力学模型,定量计算了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微屈服行为,计算结果表明:在基体材料的微屈服行为符合Brown-Lukens线性规律的情况下,复合材料的σ-〈ε~p〉~(1/2)也近似符合Brown—Lukens规律,同时,计算了增强体短纤维的含量、形状、热残余应力和位错密度诸因素对复合材料微屈服规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03年07期)

吴晶,李文芳,蒙继龙[8](2003)在《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微屈服行为的计算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细观力学模型 ,根据Eshelby等效夹杂原理和双夹杂模型等 ,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定量计算了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微屈服行为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基体材料的微屈服规律符合Brown Lukens线性规律的情况下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σ - <εp>1 2 也近似符合Brown Lukens规律。同时计算了增强体短纤维的含量、形状、热残余应力和位错密度等多方面因素对复合材料微屈服规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姜云鹏[9](2003)在《短纤维金属基复合材料与温度有关的宏细观力学行为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首先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在金属基复合材料(MMC)高温力学性能领域的研究状况,评述了已经取得的成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需要开展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论文研究内容可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部分:对金属基复合材料(MMC)双剪切试样进行有限元模拟并分析了在高温下的应力应变分布和影响因素。对试验中常用的几种剪切试样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各自的优点和存在的缺陷,指出利用双剪切试样研究高温下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复杂应力力学行为的可行性和优点。接着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双剪切试样中心区的应力应变分布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了其应力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五种代表性试样的分析,得出金属基复合材料双剪切试样的应力应变与纤维随机分布平面和加载方向夹角θ之间的相关性:随着角度θ的减小,蠕变应力分布越均匀;当角度θ=45°时,其稳态蠕变率γ最大。 第二部分:基于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MMC)的单纤维叁维模型(叁相),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影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蠕变行为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主要讨论了界面特性和纤维取向角对复合材料的蠕变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界面特性诸如厚度、模量和应力指数都对纤维最大轴应力和稳定蠕变率产生影响,同时不同的纤维取向也影响金属基复合材料蠕变时的应力分布和蠕变率。 第叁部分:对金属基复合材料(MMC)的热机械循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计算分析。建立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单胞模型(3D),对几种较为常见的循环载荷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着重分析载荷类型对数次循环后纤维中残余轴应力和轴应变的影响以及循环过程中纤维中最大轴应力、轴应变的变化。最后指出,载荷类型明显影响着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变形;对于外加载荷峰值相同的情况下,对称载荷比脉动载荷更早地达到残余应力、应变的稳定值;在循环过程中,对称载荷和脉动载荷对纤维最大正轴应力的变化影响截然相反。 第四部分:基于叁相介质模型结合热传导理论建立可用于描述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热传导性能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界面厚度、界面导热性能对宏观热传导行为的影响。该模型对导热率的预测结果较以往模型更接近于试验值,而且还可对界面性质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由模型的分析结果得出,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热传递系数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大而增强。 第五部分:对单纤维断裂引起的多纤维体中的应力重新分布进行了初步定量研究,发现纤维间距会影响多纤维体中基体、纤维的应力应变;纤维排列形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多纤维体中纤维的载荷分配。最后利用Gurson模型对纤维断裂后裂纹的走势进行模拟,纤维间距也直接影响裂纹的延展方向。 作为附录,给出了由拉伸试样确定应力应变关系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有一定的广适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3-03-16)

岳珠峰,胡卫兵,吕震宙[10](2003)在《双剪切试样用于短纤维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蠕变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纵向各向异性有限元模型对双剪切试样的蠕变响应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其目的是为了研究双剪切试样用于短纤维金属基复合材料(MMC)蠕变响应研究的可行性.双剪切试样的蠕变响应与试样的取向和材料的各向异性有关.详细的应力分析表明,双剪切试样在受剪切区域能提供稳定的应力状态,该应力接近于施加应力的平均值,并与试样的取向及材料的各向异性不相关,即双剪切试样可以为MMC提供一简单的复杂应力.提出了用双剪切实验结果来推得MMC蠕变性能和各向异性参数的方法,以便可以用双剪切实验来确定那些很难用拉伸和单向压缩实验确定的各向异性材料的参数.(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短纤维金属基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研究了晶须体积分数对短纤维增强金属基SiCw/Al复合材料析出与时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晶须体积分数对SiCw/Al复合材料的析出与时效的影响较大。随着晶须体积分数的增大,SiCw/Al复合材料的时效析出相明显增多,硬度值显着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短纤维金属基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晶,李文芳.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微塑性变形区的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1

[2].赵新明,田志刚,朱晓刚,程华.晶须体积分数对短纤维增强金属基SiCw/Al复合材料析出与时效的影响[J].才智.2009

[3].金满,江中浩,连建设.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临界值计算预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

[4].施惠基,贾大炜,程蕾.热机械循环载荷下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性能分析[J].机械强度.2005

[5].岳珠峰,胡卫兵,吕震宙.热处理对金属基短纤维复合材料蠕变性能影响的试验和理论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3

[6].姜云鹏,岳珠峰,万建松.界面特性对短纤维金属基复合材料蠕变行为的影响[J].计算力学学报.2003

[7].吴晶,李文芳,蒙继龙.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微屈服行为的细观力学分析[J].金属学报.2003

[8].吴晶,李文芳,蒙继龙.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微屈服行为的计算机模拟[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

[9].姜云鹏.短纤维金属基复合材料与温度有关的宏细观力学行为数值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

[10].岳珠峰,胡卫兵,吕震宙.双剪切试样用于短纤维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蠕变响应研究[J].金属学报.2003

论文知识图

纵向拉伸蠕变断裂表面〔281;图4横向拉伸...空穴成核C2i7叁重点处〔?47纵向拉伸蠕变断裂表面〔281;图4横向拉伸...稳态蠕变牵与界面厚度的关系基体中损伤走势(模型左侧为一单根纤维...

标签:;  ;  ;  ;  ;  ;  ;  

短纤维金属基复合材料论文_吴晶,李文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