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润湿论文-王赟,李清平,姚海元,常炜,张雷

界面润湿论文-王赟,李清平,姚海元,常炜,张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润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溶性缓蚀剂,局部腐蚀,两相界面,碳钢腐蚀

界面润湿论文文献综述

王赟,李清平,姚海元,常炜,张雷[1](2019)在《油水交替润湿界面处碳钢腐蚀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海上油气田资源的开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采过程中,CO2往往会作为伴生气产出。在相同pH值下,CO2的总酸度要高于盐酸,其溶于水后对钢铁具有很强的腐蚀性。随着CO2驱油技术的广泛应用,以碳钢为基材的输油管线所面临的集输环境更加严峻。因此,碳钢CO2腐蚀已经成为油气集输管线的主要障碍,这不仅给油气田开发和输送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造成相应的环境污染。目前,由于受经济(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易泽伟,迟文潮,邹佳威,万聪[2](2019)在《PP/铝合金界面微结构形貌制备与润湿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碱蚀工艺制备了不同微结构形貌的铝合金基材,研究了腐蚀液浓度与腐蚀时间对其表面微结构形貌的影响规律;以聚丙烯(PP)材料为例,研究了聚合物/金属异质界面的润湿行为及温度因素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氢氧化钠(NaOH)腐蚀液浓度为5 mol/L、腐蚀时间为3 min时,可以得到分布均匀、大小相当且介于1.6~2.0μm之间的凹凸形貌结构;通过对金属基材表面微尺度凹凸形貌修饰可有效提高界面润湿性能,升高熔体温度可以进一步促进界面之间的润湿黏合,共同作用可使得界面接触角由最初的121°减小至58.3°,由疏水性转向亲水性,利于界面黏合成型。(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林长顺,顾逸乔,王婷婷,朱定一,王连登[3](2019)在《固液界面反应润湿动力学的表征与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在反应润湿过程中固液界面能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掌握反应润湿动力学的核心问题。方法基于反应润湿过程中反应界面处的叁相能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以反应界面新相覆盖率α和界面活性元素占位浓度分数Φs为变量,结合Young方程带入边界条件进行数学推导,并且进一步采用Dezellus推出的cosθ-t关系的动力学方程进行理论推导。通过真空熔炼炉炼制NiSi合金,采用改良座滴法,在高温真空润湿仪中的石墨基板上进行润湿实验,用高分辨率的CCD相机拍摄反应润湿过程中接触角的变化,获取接触角数据,结合公式计算,验证动力学方程。结果理论推导出了固液界面能与时间关系的动力学方程。该方程与文献中将固液界面能在反应过程的瞬时差值作为驱动力所推方程相同,也与Dezellus推出的cosθ-t关系经推导后的动力学方程完全相同。该动力学方程中固液界面能与时间呈指数规律降低的关系。Ni-Si/C体系润湿实验的结果表明,在界面反应控制阶段,固液界面能随反应时间呈指数规律降低,与理论推导的动力学方程中固液界面能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一致,结合动力学方程与Arrhenius方程计算出Ni-45%Si/C体系的界面反应激活能为239kJ/mol,与文献中所报道的数值接近。结论反应润湿过程中,该反应动力学方程切实可靠,固液界面能随时间呈指数规律降低的关系,能够为材料表面改性与涂层中的润湿性问题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宁洪龙,朱镇南,蔡炜,魏靖林,周尚雄[4](2019)在《喷墨打印中的界面润湿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印刷电子因成本低、能耗低、工艺简便等优势,在微电子制造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喷墨打印作为一种重要的印刷电子工艺,能够通过电脑编程直接实现图形化,相比真空光刻工艺,具有快速、灵活等优势,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喷墨打印中涉及到墨水材料的喷射及其在打印基底上的沉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墨水将接触到喷头及基板材料并发生润湿行为,因此材料界面的润湿问题关系到打印的图形化以及功能化效果,对最终打印结果有着重要影响。从界面的角度来看,喷墨打印中的润湿问题主要是墨水-打印基底的界面润湿问题;单纯从表面的角度来看,喷墨打印中的润湿问题可以分为墨水(液相)的润湿性问题以及基板(固相)的润湿性问题。研究中通常对液相或固相的润湿性进行控制来实现预期的打印效果。研究表明,墨水的润湿性主要在喷墨过程中影响其喷墨状态,以及在铺展过程中影响打印精度和表面形貌等,而基板的润湿性则主要在墨水铺展成形的过程中决定打印图形化的效果。墨水成分、基板材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表面张力以及表面自由能,通过调整墨水溶剂的配方或加入添加剂以及改变基板材料成分能够显着改变其润湿性。此外,对固体基板来说,还可以对其进行各种表面修饰和处理,通过改变其表面物理化学结构来调整表面自由能,从而改善液相与固相的润湿效果,或使基板不同区域产生润湿性差异,约束液相在特定固相区域上的润湿行为,从而实现特殊的打印需求。本文归纳了近年来喷墨打印中界面润湿问题的相关研究进展,从墨水材料润湿性研究以及基板材料润湿性研究两个方面分析了界面润湿对喷墨打印效果的影响,总结了喷墨打印制备电子器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打印精度、表面形貌控制等)以及不同处理工艺的特点和优势。随着新时代微电子制造业提出更高集成度的要求,喷墨打印作为新兴制造技术,势必进一步提高其打印分辨率。在此背景下,润湿性研究作为关系到图形化的重要问题,仍旧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19期)

王爽,王艳艳[5](2019)在《润湿性差异界面法制备金纳米棒微阵列及其SERS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润湿性差异界面处理方法在玻璃表面制造出亲水微阵列,由溶剂挥发诱导金纳米棒自组装在亲水阵列上,制造出产率100%的规则排列的金纳米棒微阵列。该阵列具有高的拉曼增强系数,有增强因子一致、信噪比高和拉曼峰宽小的特点。该金纳米棒微阵列制造过程简单,具有突出的拉曼增强特性,作为拉曼活性基底在生物传感应用领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8期)

刘文博[6](2019)在《表面微结构与温度耦合对界面润湿性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界面润湿性是固体表面非常重要的基本性质之一,固液界面润湿性与其固体表面微观结构及分布、表面能量、叁相接触线、固液接触面积分数、乃至液滴大小等诸多因素有关。本文首先设计了4种图案的掩膜版,后通过微加工技术在硅片表面构筑不同的几何形貌、间距、高度的特征尺寸与微米级的微柱体。然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硅片表面微结构进行叁维尺寸表征,之后在常温下对硅片上不同区域表面进行静态接触角测量。采用单一变量分析,对不同间距、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微柱体表面接触角实验数据分析,得到:通过调控微柱体间距b,可控制界面的亲水、疏水、超疏水润湿状态;对于微柱体表面接触角而言,当微柱体参数b/h最接近2.5时,其微柱体表面接触角最接近峰值,其表面可达到超疏水状态。为了研究温度变化对超疏水的影响,则通过对不同温度下接触角进行了测量,并结合实验数据分析,得到:在变温环境中,当T=60℃~9℃阶段,一些微结构表面的润湿状态从Cassie状态转变为Wenzel状态,表面失去超疏水。在变温环境下,润湿状态转变的主要原因:随温度的增加,其液滴表面张力减小,导致液滴表面自我收缩能力减弱;加之单位面积内其微柱体之间间距比较大,会造成固液接触面积变小,以及液滴的重力影响会导致在单位面积上液滴对微柱顶端面的压强增大。以及通过对比在不同温度下的接触角测量图片,发现造成表面接触角急剧减小最直观的原因是因为微柱体刺破了液滴,导致润湿状态的改变。(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王文祥[7](2019)在《Al_2O_3/Cu复合材料的界面润湿性及其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l_2O_3陶瓷质轻、耐磨、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同时还具有低热膨胀系数和电气绝缘性。金属Cu导热、导电性优良,韧性好、可加工性强。因此,通过组元比例和结构设计,制备出的Al_2O_3/Cu复合材料综合性能优良,在轨道交通、电子封装和电触头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Al_2O_3/Cu的界面润湿性差,严重限制了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在氧化铝陶瓷表面制备涂层,可以改变陶瓷的表面状态,有望改善Al_2O_3/Cu的界面润湿性,进而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本文通过在氧化铝陶瓷表面浸渍涂覆CuO涂层或CuO-Ni涂层,改善Al_2O_3/Cu的界面润湿性。在此基础上,制备Al_2O_3/Cu/Al_2O_3迭层复合材料,研究其抗弯强度;采用无压浸渗法制备叁维网络Al_2O_3/Cu复合材料,研究其耐磨性。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CuO涂层对Al_2O_3陶瓷表面预处理,当CuO涂覆量为0.48mg/mm~2,预处理温度为1100°C,润湿气氛为流动氩气,润湿温度为1250°C时,Al_2O_3/Cu的润湿角较小,为26°;CuO涂层与Al_2O_3/Cu发生界面反应生成CuAlO_2相是改善润湿性的关键。(2)采用CuO-Ni涂层对Al_2O_3陶瓷表面预处理,Al_2O_3/Cu的界面润湿性得到了改善,当预处理温度为1150°C,且润湿温度为1200°C时,有较小润湿角52°。(3)经CuO涂层改性制备的Al_2O_3/Cu/Al_2O_3迭层复合材料,在界面处生成致密连续的CuAlO_2过渡层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当预处理温度和润湿温度为1100°C时,弯曲强度为410MPa;经CuO-Ni涂层改性制备的Al_2O_3/Cu/Al_2O_3迭层复合材料,当预处理温度为1150°C,润湿温度为1200°C时,弯曲强度为425MPa;与CuO涂层相比,CuO-Ni涂层改性制备的Al_2O_3/Cu/Al_2O_3迭层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弯曲强度。(4)通过CuO/CuO-Ni涂层预处理陶瓷预制体,采用无压浸渗法制备出了叁维网络Al_2O_3/Cu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稳定,且低于纯Cu的摩擦系数,减摩耐磨性能优于纯Cu材料。(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居春艳,隋然[8](2019)在《冷金属过渡条件下镁/钛界面结构与润湿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润湿性研究是熔钎焊过程中保证良好焊接成形及有效连接的关键。本文以CMT条件下AZ61合金在纯钛表面的润湿为研究对象,应用高速摄像及图像分析软件研究了不同送丝速度下镁合金熔滴在纯钛表面的润湿行为。通过对动态润湿行为与界面微观结构的表征,建立起了焊接热输入(送丝速度)与润湿性之间的联系;应用吸附能模型揭示了界面元素偏聚的热力学本质,其中润湿机理为微量组元铝与钛的界面反应消除了钛表面的氧化膜进而促进了润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8期)

李维建[9](2019)在《TCO_p/Cu电触头材料界面润湿性设计及抗电弧烧蚀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铜基电触头材料是低压电器用电触头材料节银环保的重要发展方向。铜基材料作为电触头材料最大的障碍在于其抗氧化性差造成的接触状态的不稳定性,对开发新型铜基电触头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解决接触状态不稳定的关键所在是调控第二相与基体之间的润湿性。本文将透明导电氧化物颗粒(TCO_p)引入铜基电触头材料中,围绕TCO_p/Cu界面润湿性的问题,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TCO_p/Cu电触头材料进行设计,并通过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TCO_p/Cu基电触头材料,系统研究了界面润湿性对材料致密化程度和烧结特性以及抗烧蚀性能的影响。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TCO_p/Cu界面润湿性。通过对SnO_2进行掺杂,研究了二元TCO_p/Cu界面结合特性。低价掺杂能够诱导界面处形成更多的Cu-O键,表现出更强的亲和力,对于界面润湿性有着提高作用。二元TCO_p对界面润湿性的影响与氧化物本身中的缺陷类型有关,受主掺杂产生的电子空穴对界面稳定性起到提高作用,施主掺杂提供多余电子降低了界面稳定性。低价掺杂产生的电子空穴促进了界面处Cu与O之间的电荷转移,界面由离子键向混合离子-共价键的转变。Zn_2SnO_4/Cu界面分离功的计算结果发现,Zn_2SnO_4与Cu之间表现出更高的界面稳定性。键长计算显示,界面处Cu-O键强于SnO_2/Cu和二元TCO_p/Cu界面处Cu-O键,并且Cu-O键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界面处Cu和O原子形成以O原子为中心的四面体结构。Zn_2SnO_4/Cu界面处态密度、电荷密度和差分电荷密度的研究表明,Cu与O原子之间的电荷转移形成混合离子-共价键,从而提高界面润性。Zr合金元素对TCO_p/Cu界面结合特性的影响的研究发现,Zr的添加均可提高TCO_p/Cu界面结合强度。高温座滴实验中金属液滴在Zn_2SnO_4基板上铺展,形成的润湿角明显低于属液滴与SnO_2之间的润湿角,表明Zn_2SnO_4能够有效提高界面润湿性,验证了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TCO_p/Cu界面分离功和润湿性研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研究结果,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TCO_p/Cu复合材料。对不同压制压力所制备的TCO_p/Cu电触头材料压坯在950°C进行烧结后发现,随着初压压力的上升,烧结件的收缩程度逐渐降低,确定了初压的最优压制压力为250~300 MPa以及热挤压-轧制的后续处理工艺。润湿性对致密化程度和烧结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低价掺杂的SnO_2和叁元TCO_p能够促进压坯的强化烧结及提高致密度。Cu~(2+)掺杂的SnO_2,Zn_2SnO_4及Bi_2Sn_2O_7与Cu颗粒在粘接面处形成烧结颈,烧结颈的形成表明低价掺杂的SnO_2和叁元TCO_p能够有效调控和改善SnO_2与Cu之间的润湿性。二元TCO_p及叁元TCO_p对SnO_2/Cu的致密化程度的影响规律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一致,表明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界面润湿性可以有效预测陶瓷增强铜基电触头材料的烧结特性,为铜基电触头材料的制备提供设计原则。在电弧作用下,电触头表面形貌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为液桥断裂形成岛状突起,气体逸出产生孔洞、电磁搅拌形成烧蚀坑以及急冷组织。Cu电触头材料在烧蚀过程中,氧容易在晶界扩散,在晶粒外形成导电性差的氧化物膜,导致接触电阻急剧升高并发生熔焊失效现象,添加Sn基氧化物能够有效提高电触头的抗熔焊性。触头表面SnO_2及Cu~(2+)掺杂的SnO_2的分布状态的分析表明,对SnO_2进行低价掺杂能提高陶瓷相与基体之间的润湿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触头表面的接触特性。Zn_2SnO_4/Cu电弧烧蚀行为的研究表明,Zn_2SnO_4能够显着提高铜基电触头材料的抗电弧烧蚀性能,具有更稳定的接触电阻及较低的质量损失。Zn_2SnO_4/Cu界面良好的润湿性保证了材料表面熔池中Zn_2SnO_4均匀分布,有效提高材料的抗烧蚀性能。对Zn_2SnO_4/Cu电触头材料的抗电弧烧蚀性的机制研究表明,在电弧作用下表面形成熔池,熔池中吸收氧气,Zr优先氧化,所形成的的Zr的氧化物及Zn_2SnO_4能够提高熔池粘度,提高了电触头材料的接触稳定性。因此Zn_2SnO_4/Cu材料有望作为新型铜基电触头材料应用于低压电器,此外,基于第一性原理对相界面润湿性的计算,建立了界面润湿性与TCO_p/Cu电触头材料抗烧蚀性能之间的联系,为新型铜基电触头材料的设计提供更简便有效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朱志高[10](2019)在《超选择润湿性膜界面的构筑及含油高盐废水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油高盐废水因油含量高和盐浓度大致使其处理困难。膜法水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含油高盐废水处理,但纯水的回收率仅为50-60%且较大的操作压力致使膜污染严重。相比于高压驱动的膜分离技术,超选择润湿性膜可在重力/低压下实现含油高盐废水中油与盐水的分离以及在一定温差下实现盐与水的高效分离,即油/盐水分离和膜蒸馏脱盐两步工艺。但分离膜在除油和脱盐过程中膜的稳定性、耐污染特性以及耐润湿特性是分离膜稳定运行的关键。本文从自然界生物体如荷叶(超疏水)、鱼鳞(耐油污)、贻贝(高粘附性)等受到启发,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高孔隙率和低曲折度纤维膜为基础,并结合仿生和表面改性技术制备了具有不同润湿特性的叁维通孔纤维膜,通过两步膜分离工艺,实现了含油高盐废水处理过程中膜的耐污染和耐润湿特性的集成并保证膜的高通量和高分离效率。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针对含油高盐废水中油性物质的物理特性不同,首先设计了两种不同润湿特性的纤维膜以对含油高盐废水中的油与盐水进行分离处理。在本实验中,以具有热稳定性和耐酸碱稳定性的芳砜纶(PSA)为基材,通过调节纺丝液中PSA和聚丙烯腈(PAN)的质量比和浓度等,制备了直径均一、孔径分布窄、力学强度高的超细PSA/PAN复合纤维膜。通过原位冷冻扫描电镜分析乳液成份,明析高强度PSA/PAN纤维成型机理。同时根据后期分离过程中所需复合纤维膜表面润湿特性的不同,利用水热法在PSA/PAN纤维表面构造微纳米多级粗糙结构并选择性地接枝低表面能疏水剂,实现了超疏水/超亲油(疏水角156°/亲油角0°)和超亲水/水下超疏油(亲水角0°/水下疏油角155°)PSA/PAN复合纤维膜的制备并对含油高盐废水中不同物理特性的油与盐水进行高效分离。其对亲水性有机物强化的油包水型乳化物和水包油型乳化物的分离通量分别达~7300 L m~(-2) h~(-1)和~3200 L m~(-2) h~(-1)且分离效率在99.90%左右。超选择润湿性纤维膜处理后的高盐废水中的油含量一般在几到几十毫克每升之间。在膜蒸馏脱盐过程中,由于水下强烈的疏水-疏水相互作用,盐水中残留的油性物质势必会对疏水膜造成污染。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静电纺丝与静电喷雾技术制备了具有超亲水耐油污保护层复合纤维蒸馏膜。该膜以疏水聚偏氟乙烯(PVDF)纤维膜为蒸馏基膜,然后在疏水基膜表面喷涂一层微纳米结构的二氧化硅@聚偏氟乙烯/聚苯乙烯(SiO_2@PVDF-HFP/PS)超疏水层以提高蒸馏膜的稳定性能,该超疏水层的水接触角为164°。最后,在超疏水蒸馏膜表面喷涂一层超亲水耐油污保护层,该超亲水保护层在水下展现了优异的超疏油特性(水下油接触角为166°);在直接接触式膜蒸馏运行过程中,具有超亲水耐油污保护层的复合纤维蒸馏膜在处理含油高盐废水时,其不仅展现了优异的跨膜通量(~28 L m~(-2) h~(-1)),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100%)和热稳定性。含油高盐废水中除了含有油性物质以外,往往还含有少量的亲水性有机污染物。由于亲水性有机污染物的表面能比疏水性蒸馏膜的表面能要低得多,亲水性有机污染物会附着于疏水蒸馏膜的表面而使膜蒸馏失效。因此,制备同时具有耐污染和耐润湿特性的高通量蒸馏膜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含油高盐废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双重生物仿生技术实现了纤维膜表面微纳米多级结构的构筑并利用17链的氟硅烷(17-FAS)降低膜表面自由能,制备了具有耐润湿特性的多憎纤维膜,该膜对一切低表面张力物质均具有很好的排斥作用。在处理含有亲水性有机污染的含油高盐废水时,其展现了优异的耐润湿特性;其次,利用静电纺丝与静电喷雾技术实现了超亲水保护层与多憎纤维膜的耦合。通过调控纺丝液的组成和浓度等,制备了具有自粗糙结构的多憎PVDF纤维膜,在空气中该膜对水和油滴的接触角分别为159°和145°;随后利用静电喷雾技术制备了具有串珠结构的聚乙烯醇/聚丙烯酸(PVA/PAA)超亲水耐油污保护层;最后通过热处理技术实现了超亲水耐油污PVA/PAA保护层(水下油接触角为156°)与多憎PVDF纤维膜的耦合。该超亲水/多憎复合纤维蒸馏膜在处理复杂含油高盐废水时其水通量高达~27 L m~(-2) h~(-1)且脱盐率接近100%。以上研究表明,以静电纺丝作为加工手段制备的低曲折度叁维通孔纤维膜并结合生物仿生技术解决了含油高盐废水中油与盐水和盐与水的高效分离。同时,在膜蒸馏脱盐过程中,通过构筑超选择润湿性蒸馏膜界面实现了蒸馏膜通量、膜润湿和膜污染难以协调的技术难题。在接下来的研究过程中可进一步优化膜的物理性质,如膜孔结构,膜厚度等进一步实现结构和性能于一体化的复合纤维蒸馏膜。(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界面润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碱蚀工艺制备了不同微结构形貌的铝合金基材,研究了腐蚀液浓度与腐蚀时间对其表面微结构形貌的影响规律;以聚丙烯(PP)材料为例,研究了聚合物/金属异质界面的润湿行为及温度因素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氢氧化钠(NaOH)腐蚀液浓度为5 mol/L、腐蚀时间为3 min时,可以得到分布均匀、大小相当且介于1.6~2.0μm之间的凹凸形貌结构;通过对金属基材表面微尺度凹凸形貌修饰可有效提高界面润湿性能,升高熔体温度可以进一步促进界面之间的润湿黏合,共同作用可使得界面接触角由最初的121°减小至58.3°,由疏水性转向亲水性,利于界面黏合成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润湿论文参考文献

[1].王赟,李清平,姚海元,常炜,张雷.油水交替润湿界面处碳钢腐蚀行为研究[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2].易泽伟,迟文潮,邹佳威,万聪.PP/铝合金界面微结构形貌制备与润湿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19

[3].林长顺,顾逸乔,王婷婷,朱定一,王连登.固液界面反应润湿动力学的表征与计算[J].表面技术.2019

[4].宁洪龙,朱镇南,蔡炜,魏靖林,周尚雄.喷墨打印中的界面润湿问题[J].材料导报.2019

[5].王爽,王艳艳.润湿性差异界面法制备金纳米棒微阵列及其SERS特性研究[J].分析试验室.2019

[6].刘文博.表面微结构与温度耦合对界面润湿性影响的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7].王文祥.Al_2O_3/Cu复合材料的界面润湿性及其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8].居春艳,隋然.冷金属过渡条件下镁/钛界面结构与润湿行为的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

[9].李维建.TCO_p/Cu电触头材料界面润湿性设计及抗电弧烧蚀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10].朱志高.超选择润湿性膜界面的构筑及含油高盐废水处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标签:;  ;  ;  ;  

界面润湿论文-王赟,李清平,姚海元,常炜,张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