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PKIIKP/PKIKP振幅比约束内核顶部S波速度结构

利用PKIIKP/PKIKP振幅比约束内核顶部S波速度结构

论文摘要

研究内核顶部的S波速度结构有助于了解内核的生长机制。在近极对极(178°~180°)的震中距范围内,从内核边界下表面反射的PKIIKP震相对于内核顶部的S波速度十分敏感,因此PKIIKP/PKIKP振幅比可以用于约束内核顶部的S波速度结构。近极对极的地震观测记录极少,但位于非洲北部的TAM台站记录到了4个振幅极强的PKIIKP震相。这些异常PKIIKP震相揭示了内核边界处的异常结构(外核底部P波速度逐渐下降至15%或者内核顶部存在接近于零的S波速度)。然而,利用TAM台站记录到的12个近极对极地震事件对这些异常PKIIKP震相进行详细的分析后,三个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异常震相实际上是PKIKP的尾波,它们可能来源于Tonga俯冲板片上方的不均匀结构。首先,这些异常震相出现在179°~179.6°的震中距范围内,内核边界处的异常速度结构无法较好的解释其振幅。其次,这些异常震相也出现在160°~170°的震中距范围中,其慢度接近于PKIKP。第三,这些异常震相的走时在TAM台站处的变化无法用PKIIKP震相的走时误差来解释。TAM台站附近(5°以内)不存在其余台站,因此无法从此台站近极对极地震记录中估计准确的PKIIKP/PKIKP振幅比。舍弃TAM台站的记录后,重新从美国IRIS数据中心以及中国地震局搜集了极对极地震记录。在178°~180°的震中距范围内一共收集到140个具有高信噪比(SNR>4)记录的地震事件。针对PKIIKP震相容易受PKIKP尾波干扰的特点,本文提出了改进的PKIIKP/PKIKP振幅比估计方法。利用均方根(RMS)估计振幅比时,这140个事件556个近极对极地震记录中PKIIKP/PKIKP振幅比的合理变化范围为0.05~0.65。这140个事件中有15个地震事件可以通过慢度分析拾取到受PKIKP尾波干扰较小的PKIIKP震相。利用RMS估计振幅比时,这15个地震事件234个近极对极地震记录中振幅比的合理变化范围为0.05~0.5。按步长为0.1°对震中距分段后,这234个记录在各段内RMS振幅比的最小值揭示了内核顶部约10km厚的层状结构中S波速度存在平均约10%的减少。利用波束能量估计振幅比时,这15个地震事件在175°~180°震中距范围的平均PKIIKP/PKIKP振幅比也揭示了内核顶部相同的S波速度异常结构。内核顶部S波速度异常层的平均层厚从10km逐渐减小时,S波速度的减少程度会逐渐增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对TAM台站异常PKIIKP震相的分析
  •   2.1 引言
  •   2.2 数据与预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TAM台站位移记录分析
  •     2.3.2 多台站位移记录分析
  •     2.3.3 M信号相对走时分析
  •     2.3.4 M信号来源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章 PKIIKP/PKIKP振幅比估计
  •   3.1 引言
  •   3.2 PKIIKP/PKIKP振幅比估计
  •   3.3 PKiKP/PKIKP振幅比估计
  •   3.4 改进的PKIIKP/PKIKP振幅比估计
  •     3.4.1 PWS方法
  •     3.4.2 RMS估计PKIIKP/PKIKP振幅比
  •     3.4.3 波束能量估计PKIIKP/PKIKP振幅比
  •   3.5 结论
  • 第四章 PKIIKP震相对内核边界速度结构的敏感度分析
  •   4.1 引言
  •   4.2 内核顶部S波速度异常层层厚的影响
  •   4.3 内核顶部S波速度变化的影响
  •   4.4 内核边界P波速度变化的影响
  •   4.5 结论
  • 第五章 实际地震记录分析
  •   5.1 资料与预处理
  •   5.2 结果
  •     5.2.1 RMS估计振幅比
  •     5.2.2 慢度分析
  •     5.2.3 波束能量估计振幅比
  •   5.3 讨论与分析
  •     5.3.1 内核椭球率以及衰减结构的干扰
  •     5.3.2 内核顶部地形起伏的干扰
  •     5.3.3 地壳与地幔不均匀性的干扰
  •     5.3.4 震源辐射花样的干扰
  •   5.4 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王文爽

    导师: 宋晓东

    关键词: 振幅比,内核,波速度,尾波

    来源: 武汉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地质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单位: 武汉大学

    分类号: P315.2;P542.5

    总页数: 59

    文件大小: 4261K

    下载量: 9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波分析与振幅比法联合拾取P波初至时间[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36)
    • [2].fMRI低频振幅比在海员心理评估方面的比较分析[J]. 磁共振成像 2016(08)
    • [3].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不同眼睛状态下低频振幅比[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6(06)
    • [4].跨孔电波衰减成像初始振幅估算方法比较[J]. 物探与化探 2019(03)
    • [5].一种基于振幅比较的UWB信号解调方法[J]. 计算机科学 2010(10)
    • [6].听神经病和梅尼埃病患者耳蜗电图振幅比与面积比差异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06)
    • [7].极值振幅和烃检技术在渤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石油钻采工艺 2018(S1)
    • [8].应用PRVEP波形振幅比值评估视力及其法医学意义[J]. 法医学杂志 2019(04)
    • [9].扁平箱梁颤振后状态的振幅依存性研究[J]. 中国公路学报 2019(10)
    • [10].莫霍细结构研究的PmP与Pn振幅比曲线拟合方法[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02)
    • [11].用振幅变化长短时均值比实现地震预警中P波自动拾取[J]. 地震工程学报 2019(01)
    • [12].平顶山地区爆破识别判据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Z3)
    • [13].视电生理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分型中的临床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3)
    • [14].不排水条件下裂隙流体压力对引潮高的振幅比和位相差的响应[J]. 中国地震 2011(03)
    • [15].基于振幅比例变换法的程控型无线电罗盘信号模拟器设计[J]. 仪表技术 2012(07)
    • [16].用P波、S波初动和振幅比计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在云南地区的应用[J]. 内陆地震 2009(03)
    • [17].磁场对液体-微伸缩固体介面波传播的影响[J].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1(05)
    • [18].直立性高血压儿童卧位、立位心电图T波和ST段振幅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9(07)
    • [19].基于振幅相对变化实现地震预警中P波的自动拾取[J].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18(02)
    • [20].aVL/aVR导联S波振幅比鉴别左冠窦起源室性期前收缩[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8(09)
    • [21].川滇地区井水位潮汐响应特性分析[J]. 地震 2017(01)
    • [22].随钻测井电阻率仪器工作原理与常见问题分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09)
    • [23].光孤子对的振幅比与相位差对传输的影响[J]. 应用光学 2009(02)
    • [24].马鞍山地震台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记录特征差异[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04)
    • [25].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S1)
    • [26].呼和浩特—包头盆地震源应力场状态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02)
    • [27].定常流中横向振动圆柱的升力突变现象研究[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20(05)
    • [28].鄂尔多斯块体周缘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7)
    • [29].珊溪水库地震小震震源机制解特征研究[J]. 地震工程学报 2013(03)
    • [30].云南曲靖井水位潮汐动态特征分析[J]. 地震学报 2012(03)

    标签:;  ;  ;  ;  

    利用PKIIKP/PKIKP振幅比约束内核顶部S波速度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