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配子传递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物叁体,n+1雄配子,传递率
配子传递率论文文献综述
耿霄,申书兴[1](2009)在《植物叁体n+1雄配子传递率降低的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减数分裂、花粉生活力及花粉败育叁个方面对植物叁体额外染色体通过雄配子传递率降低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20期)
申书兴,侯喜林,罗双霞[2](2008)在《大白菜初级叁体的配子形成及传递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白菜叁体的n+1配子传递率,是利用叁体进行遗传分析的重要参数。以大白菜初级叁体系为亲本,分别与二倍体正反交,测定n+1雌雄配子传递率,并对各叁体雄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及花粉特性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白菜初级叁体系除10号叁体(Tri-10)外,其他叁体均能通过n+1雌雄配子传递,但传递率在不同叁体间以及雌雄配子间有差异。各叁体在雄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从叁价体的形成到后期Ⅰ、后期Ⅱ的分离等方面都存在异常,这些共同影响n+1雄配子的传递率。(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张成合,祝海燕,王梅,申书兴,王新娥[3](2008)在《结球甘蓝不同初级叁体n+1配子的形成及传递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n+1配子传递率是进行叁体遗传分析的重要参数。测定结球甘蓝"初级叁体系"不同叁体的n+1配子传递率为利用该"初级叁体系"进行基因定位等遗传研究创造条件。【方法】结球甘蓝各初级叁体分别与其二倍体亲本-9601进行相互杂交,杂交种子接种到MS培养基上培养繁殖成单株无性系;根尖染色体计数法鉴定杂交子代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鉴定出的叁体(2n+1=19)株数占鉴定植株总数的百分比表示n+1配子的传递率。【结果】各初级叁体的n+1雌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15.28%(Tri-1)、12.68%(Tri-2)、12.31%(Tri-3)、30.51%(Tri-4)、22.81%(Tri-5)、7.46%(Tri-6)、5.36%(Tri-7)、42.37%(Tri-8)、9.23%(Tri-9);n+1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12.12%(Tri-1)、12.33%(Tri-2)、7.81%(Tri-3)、4.76%(Tri-4)、8.93%(Tri-5)、10.94%(Tri-6)、1.54%(Tri-7)、2.94%(Tri-8)、13.04%(Tri-9)。影响n+1雄配子形成和传递的因素主要有减数分裂前期Ⅰ叁价体形成的频率、后期Ⅱ9/9/10/10分离的频率和花粉的生活力等。【结论】结球甘蓝各初级叁体的额外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均能传递给子代。(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3期)
姬俊华,张改生,孟超敏,牛娜[4](2007)在《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雌雄不育配子传递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偏、粘、易、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杂种F1雌雄不育配子的传递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雄不育配子传递率均低于50%,粘、易、偏型不育系F2代供试群体全部可育,并且正反交不育配子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都为0,初步认为符合配子体不育的特点;二角型不育系正反交雌雄不育配子传递率也都低于50%,但不育雄配子传递率要高于雌配子传递率,并且正反交都有不育株出现。所以二角型不育系是配子体不育还是孢子体不育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郭金英[5](2003)在《大白菜不同叁体额外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初步鉴定的大白菜3号叁体、6号叁体、7号叁体、9号叁体、10号叁体、3,6号双叁体、对照二倍体等为材料,对雌配子体发育、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结籽率及其后代的发芽率进行了观察统计,进而找出不同叁体额外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降低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 (1) 供试叁体中除10号叁体外,其余叁体的额外染色体均可通过雌配子传递,只是传递率不同。3号叁体、6号叁体、7号叁体、9号叁体的额外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分别为7.69%,8.69%,22.20%和17.74%。 (2) 各叁体的雌配子体的发育和胚胎发育情况 a.各叁体的胚囊均有败育的,但胚囊败育率相差很大。 3号叁体、6号叁体、9号叁体的胚囊败育率与二倍体对照相当,分别为25.31%,24.81%,28.94%;10号叁体、3,6号双叁体的胚囊败育率很高,分别为83.75%和68.16%。 b.各叁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均存在败育现象,但败育率不同。3,6号双叁体的幼胚败育率最高,为14.16%;3号叁体、9号叁体的幼胚败育率较高,分别为9.40%和6.83%;6号叁体的幼胚败育率与二倍体对照相当,为1.88%;10号叁体因没有形成幼胚,故幼胚败育率为0。 (3)各叁体的结籽率及后代的发芽率存在差异: 9号叁体的结籽率最高,为44.00%,发芽率很低,为10.00%;3号叁体、6号叁体的结籽率较低,均为25.00%;10号叁体不结籽;3,6号双叁体的结籽率和发芽率均很低,分别为2.82%和16.60%。 (4)各叁体的额外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低的主要原因不同: 较低的胚珠受精率、较高的幼胚败育率和低发芽率是造成3号叁体额外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低的主要原因;低胚珠受精率,低发芽率是造成6号叁体额外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低的主要原因;较高的幼胚败育率、很低的发芽率是造成9号叁体额外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低的主要原因;胚囊不能正常发育即胚囊败育,不能受精是造成10号叁体的额外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为0的主要原因;高胚囊败育率、低胚珠受精率、高幼胚败育率、低发芽率均是造成3,6号双叁体额外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低的主要原因。 (5)叁体植株外部形态表现不同,9号叁体的植株表现伪正常;6号、7号、10号叁体的植株表现较特殊,可作为叁体的特征形态。(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3-05-01)
耿霄[6](2003)在《大白菜不同叁体n+1雄配子传递率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大白菜同源四倍体小孢子培养产生的且已鉴定为叁体的2号、7号、9号、10号非整倍体植株为试材,针对各类叁体间n+1雄配子传递率差异问题,对叁体大白菜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花粉发育的组织切片观察、花粉特征特性及生理生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同时就不同叁体的额外染色体附加效应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花粉活力、结子率、n+1雄配子传递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以2号、7号、9号、10号叁体为父本,二倍体为母本进行杂交后的结子率分别为50.35%,36.90%,17.91%,0,n+1雄配子传递率分别为7.69%,3.57%,8.70%,0。 2.叁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叁体在终变期和中期Ⅰ,3个同源染色体联会成叁价体,或2个联会成二价体和1个单价体,或3个都为单价体;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或单价体提前分离,导致除10-11式分离外,还有10-1-10,9-12,11-11,10-2-10,10-12,10-10,9-1-11等不均衡分离方式;后期Ⅱ有11-11-10-10,10-10-10-12,10-10-10-11,10-11-11-11,11-11-10-9,10-10-10-10,9-12-10-10,9-9-11-11,11-10-10-9,12-10-9-11,11-9-9-13,10-10-10-9等分离方式;4个叁体中的n+1小孢子频率不同。这些现象均会不同程度的降低各个叁体的传递率。 3.组织切片表明:2号、9号叁体的花粉发育过程与二倍体相似,基本正常,7号、10号叁体在减数分裂时期绒毡层出现过异常现象,但7号叁体在以后的时期绒毡层则表现正常。而10号叁体的绒毡层虽在四分体时期表现正常,但在小孢子时期又表现了异常,并且花粉全部败育。因此影响10号叁体n+1雄配子传递率的主要原因就是花粉的败育。 4.2号叁体的花粉整齐度与二倍体无显着性差异;7号、9号叁体的花粉整齐度均极显着低于二倍体;9号叁体的花粉整齐度最低;10号叁体不散粉。花粉整齐度与结子率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花粉整齐度可作为预测结子率的一个指标。 5.9号叁体的花粉活力显着低于二倍体;2号、7号叁体的花粉活力极显着低于二倍体;7号叁体的花粉活力最低。叁体的花粉活力与传递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6.2号、7号、9号叁体n+1雄配子传递率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花粉生活力的降低有关,同时,n+1雄配子受精能力、2n+1胚发育能力可能也会影响n+l雄配子的传递率。由于每个叁体的额外染色体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基因)不同,导致这些因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最终导致不同叁体MI雄配子的传递率产生差异。 7.4个叁体的可溶性糖、淀粉及氨基酸含量均极显着低于二倍体。(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3-05-01)
王文雅,陈雪平,申书兴,张成合,王彦华[7](2002)在《植物叁体研究综述——形态特征、细胞学行为、雌雄配子传递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叁体是遗传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非整倍体材料 ,对植物叁体的表现型效应 ,导致叁体表现型异常的原因 ,导致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配对及分离异常 ,造成额外染色体雌雄配子传递率低的原因及其在鉴别易位染色体和遗传图谱构建中的用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王书文,赵寅槐,王艳平,周文春,姚金保[8](2001)在《提高小麦T型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6雄配子的传递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小伞山羊草 6U染色体与小麦 6A染色体易位系“2 114”(T6AL 6AS 6U)对T型雄性不育具有较高的恢复力 ,其恢复基因已被定名为Rf6。Rf6基因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正常 ,而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仅为 30 8% ,个中原因是外源的 6U染色体片段过长。柱穗山羊草杀配子染色体在小麦核背景中能够引起染色体断裂 ,产生缺失、易位等结构变异。鉴此 ,将 2 114与“中国春”小麦柱穗山羊草杀配子染色体二体添加系回交 ,从后代中选择到了可育株比例较高的株系。将这些株系与T型不育系测交 ,调查TCF2 群体育性分离表现 ,结果表明这些株系育性遗传表现不同于 2 114。“140 45”、“14136”两个F3 株系各含有 1对Rf6基因 ,其雄配子传递率正常 ,并且保持了 2 114原有的恢复力 ;而“140 2 0”、“140 44”和“140 88”3个F3 株系各含有两对Rf6基因 ,其中 140 2 0和 140 88两个F3 株系的第二对Rf6基因恢复力较低。产生变异的原因 ,可能与杀配子染色体引起外源染色体片段结构变异有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杨淑琴,刘美杰,李冬[9](1997)在《普通小麦单体遗传——n-1配子传递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是用正常双倍体小麦品种永良4号与中国春小麦的21个单体进行正反杂交,测定n配子和n-1配子的传递率。结果表明,在能够参与受精的花粉中,n花粉占95.1%,n-1花粉占4.9%;在能够参与受精的胚囊中,n胚囊占28.8%,n-1胚囊占71.2%。表明单体自交子代群体内单体约占69%,其它(双体、缺体)约占31%。仅就单体和双体来说,比例是3∶1。(本文来源于《宁夏农林科技》期刊1997年05期)
配子传递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白菜叁体的n+1配子传递率,是利用叁体进行遗传分析的重要参数。以大白菜初级叁体系为亲本,分别与二倍体正反交,测定n+1雌雄配子传递率,并对各叁体雄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及花粉特性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白菜初级叁体系除10号叁体(Tri-10)外,其他叁体均能通过n+1雌雄配子传递,但传递率在不同叁体间以及雌雄配子间有差异。各叁体在雄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从叁价体的形成到后期Ⅰ、后期Ⅱ的分离等方面都存在异常,这些共同影响n+1雄配子的传递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配子传递率论文参考文献
[1].耿霄,申书兴.植物叁体n+1雄配子传递率降低的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
[2].申书兴,侯喜林,罗双霞.大白菜初级叁体的配子形成及传递率研究[J].园艺学报.2008
[3].张成合,祝海燕,王梅,申书兴,王新娥.结球甘蓝不同初级叁体n+1配子的形成及传递率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
[4].姬俊华,张改生,孟超敏,牛娜.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雌雄不育配子传递率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7
[5].郭金英.大白菜不同叁体额外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差异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
[6].耿霄.大白菜不同叁体n+1雄配子传递率差异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
[7].王文雅,陈雪平,申书兴,张成合,王彦华.植物叁体研究综述——形态特征、细胞学行为、雌雄配子传递率及应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
[8].王书文,赵寅槐,王艳平,周文春,姚金保.提高小麦T型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6雄配子的传递率[J].江苏农业学报.2001
[9].杨淑琴,刘美杰,李冬.普通小麦单体遗传——n-1配子传递率的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