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白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063
摘要:阐述临终关怀的起源和发展、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以及我国社区临终关怀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事业的展望,提出应大力发展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临终关怀;必要性
1临终关怀的起源和发展
临终关怀源自基督教,临终关怀(Hospice)最初孕育于基督教徒在瘟疫与战争中。缺乏医疗机构的情况下对濒死者的慈爱关怀,Hospice多隶属于宗教团体,是一种慈善服务机构。基督教的生死智慧里“原罪”、“救赎”、“复活”等观念,透过基督教生死智慧的力量,使临终患者得以内心的安宁,勇敢和安详地面对死亡,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1]。
现代Hospice组织的创始者是桑德斯博士(DrDameCicelySaunders)。她于1967年7月在英国伦敦东南方的希登汉(sydenham)创设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机构(St.Clristopher’sHospice)是世界上第一所为临终病人提供服务的临终关怀机构,被誉为“点燃了世界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此后,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相继出现临终关怀服务。我国于1233年在天津成立了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中心。1233年开始,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先后在全国各地65家大型综合医院创办宁养院,旨在为全国癌痛病人提供免费家居服务,使我国临终关怀得到进一步发展[2]。
2社区临终关怀的必要性
2.1老龄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的人均寿命也在稳步增长,与此同时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到2050年国内60岁以上、65岁以上和8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分别达到4.38亿、3.32亿和1亿,老龄化问题将大大加剧。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临终关怀护理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3]。
2.2疾病谱的改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几十年前构成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各类传染病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已经绝迹。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在威胁生命健康的疾病谱中跃居前列,而这些疾病均表现为相对缓慢的发展过程,致使大多数患者在疾病与死亡之间徘徊,临终患者急剧增多。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新患癌症,约有140万人死于癌症,癌症死亡已占死因第一、二位,有研究显示,癌症患者中50%伴有中度或重度疼痛,其中约有1/3的人伴有难以忍受的疼痛[4]。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而加强临终患者的医疗服务已成为客观的社会需求。2.3家庭模式的改变从当前的中国现状来看,“421”型家庭数量激增。调查显示,有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城市家庭要赡养2位~3位老人。如果独生子女下一代还是独生子女,那么第三代就要面对一对年轻夫妇最多赡养12位老人的局面。北京市老龄委的调查发现,49.8%的年轻人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而据民政部门统计,有3250万的老人需要长期护理[5]。
2.4临终关怀机构的缺乏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机构只有200多个,且规模不大。虽然综合医院也有设立临终关怀病房,但其往往注重对躯体疾病的治疗,而忽视对病人的舒适护理[6]。临终关怀服务是社区医院的重要职能之一。社区医院位于社区之内,其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在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7]。
2.5节约医疗费用和资源一些大型医院对晚期患者的收治,现况不太乐观,而且浪费综合性医院的资源,所以临终关怀工作走出医院、深入社会、进入家庭,是适应医疗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将是我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晚期患者实施优良服务的重要措施。调查发现[8],平均每位接受临终关怀者的治疗费、药费、护理费、住院费等全部费用为17000元,而相同住院天数老年病人全部费用为31000元,相比节省了14000元。
2.6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痛苦李艳群[9]等对76例肿瘤患者实施1个月以上的临终关怀护理干
预后结果显示,临终关怀可以提高老年住院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观支持度、对支持的利用度及生活满意度,同时可以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态。马秀花[10]对60例老年临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临终关怀后显示怀能显著降低老年临终患者家属心理应激水平,缓解焦虑及抑郁等负性情绪。
3社区临终关怀所面临的问题
3.1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中国,受儒家、道德、佛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人们认为死亡是不祥和恐惧的象征,对死亡采取否认、蒙敝的态度,在言语中避免谈及,不能坦然的面对死亡。而且,在我们国家孝道是几千年积淀成的一种文化,已经深深涵化到人们的价值观里。赡养和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老人竭尽全力送终是儿女的义务,是为尽孝道,否则有违于伦理道德。而且,终末期的重症病人多数不了解自己的病情,他们生活在亲人善意的谎言之中[11]。
3.2伦理问题钟惠[12]等100位临终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社区临终关怀护理中护士所面对的伦理冲突包括传统死亡观和临终关怀的冲突,传统医学人道主义与生命质量观的冲突,病情保密与患者知情权的冲突。
3.3护理工作人员不良心态胡密意[13]研究显示在对肿瘤患者实施的临终关怀中,有些护士往往存在着厌烦、应付及解脱心理,影响了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护士应注意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调节自我、提高修养,加强专业技能学习,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宣传教育,取得患者、家属甚至社会的配合,更好地对患者实施临终关怀。
3.4护理工作人员缺乏临终关怀的知识对北京市一所综合性医院和一所肿瘤医院的120名护理人员进行有关临终关怀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4],临床护理人员普遍缺乏临终关怀知识。护士对临终关怀的认识,限制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对病人的服务质量。
3.5经济条件的限制老年人群慢性病的发病率高,最终多演变成危重病和不治之症。导致医疗保健需求量大,无疑给医疗卫生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如何把有限的医疗资源分配给临终关怀事业无疑成为巨大的挑战。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事业的展望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临终关怀事业重新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卫生部发布《中国护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临终关怀列为“十二五”规划重要目标之前[1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群众基础机构,是居住在一定范围内的居民群体之间的一种媒介桥梁,是一个受到我们信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层组织。因此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根据中国国情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并提高广大居民对临终关怀的认知,进一步普及临终关怀服务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临终关怀服务是一项长远发展的事业。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国家部门要改进教育体制,注重临终关怀服务人才的培训,完善医疗组织机构,使临终关怀事业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林.基督教的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J].医学与哲学,2011,32(3).
[2]崔以泰,黄天中.临终关怀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34.
[3]李春立.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09(7):38.
[4]孙燕;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5]桂杰.若干年后,谁来为我们养老[EB/OL].(2007-04-21)[2008-01-11].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4/21/content-1740881.htm.
[6]郑悦平,李映兰,周阳.我国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10):961.
[7]刘志平.社区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3):168.
[8]刘军,王秀英,武献峰.对临终关怀的探讨及几点建议[J].中国医疗前沿,2007,5(2):13.
[9]李艳群,张孟喜,付桂香,等.临终关怀对老年住院临终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改善[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1(4):538-541.
[10]马秀花.临终关怀降低老年临终患者家属心理应激及负性情绪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2):3537-3538.
[11]路雪芹,白琴.开展本土化临终关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3):299.
[12]钟惠,谢霞平,陈燕梅.社区临终关怀护理中护士所面对的伦理冲突及对策[J].中医药科学,2014,4(21):166-168.
[13]胡密意.护士在临终关怀中的不良心态剖析及其纠正措施[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1):30-31.
[14]宋春燕,余丽君.护理人员掌握临终关怀知识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1,15(2):72-73.
[15]卫生部新闻办公室.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