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斑块论文_蔡宏伟,郑巍,方海虹,姜树国,刘洪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颈动脉粥样斑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粥样,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小板,加味。

颈动脉粥样斑块论文文献综述

蔡宏伟,郑巍,方海虹,姜树国,刘洪毅[1](2019)在《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筛选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危患者。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共完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造影85例。男51例,女19例,住院患者39例,门诊患者31例,年龄51-76,平均年龄64岁。(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2-06)

胡斌彬[2](2019)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东莞市第叁人民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63例和同期住院的心脑血管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AS患者组及脑血管病患者组,采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头颈部MR检查,探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AS患者组斑块检出率为77.78%均显着高于心脑血管病患者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S患者组者主要是强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分别为22例(34.92%)、18例(28.57%),即主要是不稳定斑块。脑血管病患者组无狭窄,AS患者组轻度、中度、重度、闭塞分别为10例(15.87%)、13例(20.63%)、22例(34.92%)、18例(28.27%)。斑块发生部位方面,26例(41.27%)为双侧颈总动脉膨大处,23例(36.51%)为颈内动脉起始处,10例(15.87%)为颈总动脉主干,4例为其他部位。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是脑梗死发生的内因,切应力作用是脑梗死发生的外因,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Lp(a)〕、空腹血糖(FBG)等指标对脑梗死发生产生作用,因此需要积极干预不稳定性斑块,同时改善UA、Hcy、Lp(a)、FBG等指标。(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李晓宏,陈俐莹,郭海芳[3](2019)在《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塞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塞的临床意义。方法抽选于2016年3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脑梗塞症状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同时选取2016年3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体检的20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作为对照组。对比统计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硬化评分、狭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总检出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提示脑梗死病变方面有一定优势,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筛查手段可降低临床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与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心电图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4期)

梁劲节,朱心连,梁小翠[4](2019)在《超声检查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诊断中运用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珠海市斗门区侨立中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来本院体检的无脑梗死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体检者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主要为脂质型,大部分表面不规则;同时,观察组患者两侧内膜中层厚度(IMT)值均高于对照组体检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通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和预后。(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赵鹏,张彦周,李爱琴,原玲玲,柴文文[5](2019)在《冠心病病人血清CXCL4和CXCL12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血清血小板趋化因子4(CXCL4)和血小板趋化因子12(CXCL12)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焦作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52例,根据临床症状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67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85例),另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排除冠心病的病人4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CXCL4和CXCL12水平。结果 SAP组和ACS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史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和ACS组病人血清CXCL4和CXCL1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ACS组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病人血清CXCL4和CXCL12水平均高于硬斑块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病人斑块负荷和偏心指数高于SAP组,而管腔面积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病人血清CXCL4水平与管腔面积呈正相关(r=0.171,P=0.035),而与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和偏心指数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71,-0.230,-0.279,均P<0.05);冠心病病人血清CXCL12水平与管腔面积呈正相关(r=0.167,P=0.040),而与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和偏心指数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83,-0.180,-0.179,均P<0.05)。结论血清CXCL4和CXCL12与冠心病斑块稳定性有关,斑块稳定性越差,血清CXCL4和CXCL12水平越高。(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李涛,袁国良,马成彬,周长高,李伟[6](2019)在《加味红龙夏海汤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粥样斑块、血脂和血清ET、NO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加味红龙夏海汤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粥样斑块、血脂和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红龙夏海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斑块面积]、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叁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清ET、NO水平,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18%,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IMT和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均减少,且观察组IMT和斑块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C、TG、LDL-C较治疗前均降低,HDL-C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TC、TG、LDL-C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ET水平较治疗前下降,NO水平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红龙夏海汤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可有效稳定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粥样斑块,改善血脂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郭彬[7](2019)在《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诊断价值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27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来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27例作为比对组,对两组均实施超声检查,并对其超声分型情况及超声病理学分型情况进行比对。结果实验组斑块检出率为70.37%,显着高于比对组的1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表现分型研究显示,实验组的Ⅲ型、Ⅳ型、Ⅴ型检出率相较于比对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检查准确率较高,能及时发现病变部位,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因此,值得开展应用研究。(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8期)

张雪,郑婷婷,彭佼,陈芸[8](2019)在《影像技术无创评价小鼠动脉粥样斑块模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占全国疾病致死因素之首。动脉粥样硬化症(atherosclerosis,AS)是中老年群体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1])的病症,也是诱发心梗和卒中的罪魁祸首之一。利用小鼠建立动脉斑块模型是研究AS的一个重要手段,模型的成功建立是新药筛选的关键也是研究疾病机理的基础,对AS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造模领域评价斑块的位置及具体性质的金标准主要是通过解剖病理检查及血清指标,都需要在建模期间对小鼠进行处死,且以上方法并不能观察斑块转移等的动态变化,消耗动物成本偏高。影像技术不仅可以实时动态地观察病变动脉的情况,而且可以极大地降低动物成本。近年来,已经应用于小动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评价方法主要有: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超声成像(ultrasound)等。本文综述了成像技术在小鼠动脉粥样斑块模型中的诊断评价的最新进展。(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7期)

曹烨,刘晓晟,葛晓乾,周斌[9](2019)在《运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效能。方法:对66例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2 mm的患者,行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MRI)及DCE-MRI扫描,并依据MRI修正的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斑块分型标准,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分型与定性(Ⅳ~Ⅵ型为不稳定斑块,余为稳定斑块),计算DCE-MRI药代动力学参数(Ktrans、kep、ve和vp),评估各参数与斑块分型、斑块稳定性间的相关性,以及各参数区分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的效能。结果:Ktrans、kep均与MRI修正的AHA分型(Ⅲ~Ⅵ型)呈显着正相关(ρ=0.532,P<0.001;ρ=0.409, P<0.001)。Ktrans、kep可区分稳定斑块与易损斑块,其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043/min(此时诊断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100%)和0.741/min(诊断灵敏为77%,特异度为91%)。结论:DCE-MRI药代动力学参数Ktrans、kep可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是斑块危险性分层的影像学标志物。(本文来源于《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4期)

王瑞琳,张建军,陈尧[10](2019)在《高分辨率磁共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与斑块核心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在脂质核心形成中的作用,为预测脂质核心形成提供影像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运用高分辨率磁共振对斑块成分及结构进行成像,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以及斑块脂质核心特征。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的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颈动脉粥样斑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东莞市第叁人民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63例和同期住院的心脑血管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AS患者组及脑血管病患者组,采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头颈部MR检查,探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AS患者组斑块检出率为77.78%均显着高于心脑血管病患者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S患者组者主要是强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分别为22例(34.92%)、18例(28.57%),即主要是不稳定斑块。脑血管病患者组无狭窄,AS患者组轻度、中度、重度、闭塞分别为10例(15.87%)、13例(20.63%)、22例(34.92%)、18例(28.27%)。斑块发生部位方面,26例(41.27%)为双侧颈总动脉膨大处,23例(36.51%)为颈内动脉起始处,10例(15.87%)为颈总动脉主干,4例为其他部位。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是脑梗死发生的内因,切应力作用是脑梗死发生的外因,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Lp(a)〕、空腹血糖(FBG)等指标对脑梗死发生产生作用,因此需要积极干预不稳定性斑块,同时改善UA、Hcy、Lp(a)、FBG等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动脉粥样斑块论文参考文献

[1].蔡宏伟,郑巍,方海虹,姜树国,刘洪毅.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2].胡斌彬.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关系[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3].李晓宏,陈俐莹,郭海芳.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塞的临床意义[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

[4].梁劲节,朱心连,梁小翠.超声检查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诊断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5].赵鹏,张彦周,李爱琴,原玲玲,柴文文.冠心病病人血清CXCL4和CXCL12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6].李涛,袁国良,马成彬,周长高,李伟.加味红龙夏海汤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粥样斑块、血脂和血清ET、NO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7].郭彬.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诊断价值的疗效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8].张雪,郑婷婷,彭佼,陈芸.影像技术无创评价小鼠动脉粥样斑块模型的研究进展[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9].曹烨,刘晓晟,葛晓乾,周斌.运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9

[10].王瑞琳,张建军,陈尧.高分辨率磁共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与斑块核心相关性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论文知识图

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彩超影像图病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B超影像...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斑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1 RT-PCR 法测膜联蛋白 A1 mRNA 在颈2 Western blot 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

标签:;  ;  ;  ;  ;  ;  ;  

颈动脉粥样斑块论文_蔡宏伟,郑巍,方海虹,姜树国,刘洪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