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固相混合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正极,活性,锂离子电池,气相,工艺,材料,碳纳米管。
固相混合法论文文献综述
况云华,李克智,李贺军,许占位,王永杰[1](2009)在《二组元酞菁固相混合法裂解合成直立碳纳米管(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向两种金属酞菁的混合物添加一定量的硫粉,在800~950℃裂解合成了大面积的直立碳纳米管。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拉曼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观察和表征,结果显示:所合成的碳纳米管(直径为15~35nm,长度为200~800nm)管身平直,具有很好的石墨化程度,且杂质很少。采用两种金属酞菁((M(Ⅱ)Pc,M=Fe,Co))进行混合裂解时,既可以提供碳源,而且可以产生相当均匀的催化剂颗粒,有利直立碳纳米管的沉积。这种将两种酞菁进行固相混合裂解的方法,相当安全高效,有利于大规模生产直立碳纳米管。(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薄红志[2](2006)在《LiFePO_4的固相混合法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相混合法制备了新型正极材料LiFePO_4。以不同工艺条件试样的充、放电性能及其微观结构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法对最佳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考察了试样与九种不同电解液的相容性。采用正交法考察了试样的颗粒粒度、电极膜中导电剂乙炔黑和粘结剂聚四氟乙烯(PTFE)的含量以及充、放电电流密度等因素对其充、放电性能的影响。采用不同碳源对试样进行了包覆,考察了碳包覆对试样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各预分解工艺因素对试样D_3(第叁循环放电容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预分解温度>保护气体流量>预分解时间>球磨时间。其最佳工艺组合为:球磨时间2h、预分解温度350℃、预分解时间5h、保护气体流量1.5L/min,此时试样的D_3=121.78mAh/g,第叁循环充、放电效率η3=98.56%。2.各合成工艺因素对试样D_3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合成温度>锂/铁/磷配比>合成时间>成型压强,其最佳工艺条件为:锂/铁/磷原子比1.05:1:1、合成温度650℃、合成时间为18h、成型压强60MPa,此时试样的D_3=127.49mAh/g,η3=99.46%;各合成工艺因素对晶胞体积V和晶粒尺寸D_(131)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合成温度>锂/铁/磷配比>合成时间>成型压强,其最佳组合为锂/铁/磷原子比1.05:1:1、合成温度650℃、合成时间为18h、成型压强60MPa,此时试样的晶胞体积V=0.29172nm3,与理论值相差最小,且晶粒尺寸适中(D_(131)=34.383nm)。由此可见,以充、放电性能为考察指标与以微观结构为考察指标所得到的最佳工艺组合是完全一致的,两者必然同步优化。3.试样在九种不同电解液中进行恒电流充、放电时都能形成良好的充、放电平台,在分别以EC+DEC(1:1,v:v)、EC+DMC(1:1,v:v)和PC+DME(1:1,v:v)为溶剂、以LiClO4为溶质的电解液中都可以获得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其中,试样在1mol/L LiClO4/EC+DMC(1:1)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最佳,在以LiPF6和LiBF4为溶质的电解液中进行充、放电时,其循环性能较差,容量衰减较大。4.试样粒度、电极膜中的导电剂乙炔黑含量和粘结剂PTFE的含量以及充、放电时的电流密度四个因素对试样D_3的影响大小顺序为:乙炔黑用量>充、放电电流密度>试样颗粒粒度>PTFE用量,各因素的最佳组合为:试样颗粒粒度-400目、PTFE用量5%、乙炔黑用量20%、充、放电电流密度10mA/g,此时试样的D_3=131.25mAh/g,η3=99.37%。5.采用乙炔黑为碳源对试样进行包覆时,不能得到结晶良好的试样,试样的电化学性能也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善;采用葡萄糖为碳源对试样进行包覆能够得到结晶良好的试样,试样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平台性能和倍率性能较好;采用酚醛树脂为碳源对试样进行包覆时,获得了良好的碳包覆结构,试样的颗粒细小均匀,甚至达到了纳米级,其结晶度高、晶粒尺寸小,电化学性能得到很大改善,具有优异的平台性能和倍率性能,当包覆碳含量为10%时,试样的电化学性能最佳,其第叁循环放电容量为D3为164.89mAh/g,充、放电效率η_3为99.20%,该试样在1C倍率时的第叁循环放电容量D3=149.12mAh/g。(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6-04-10)
固相混合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固相混合法制备了新型正极材料LiFePO_4。以不同工艺条件试样的充、放电性能及其微观结构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法对最佳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考察了试样与九种不同电解液的相容性。采用正交法考察了试样的颗粒粒度、电极膜中导电剂乙炔黑和粘结剂聚四氟乙烯(PTFE)的含量以及充、放电电流密度等因素对其充、放电性能的影响。采用不同碳源对试样进行了包覆,考察了碳包覆对试样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各预分解工艺因素对试样D_3(第叁循环放电容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预分解温度>保护气体流量>预分解时间>球磨时间。其最佳工艺组合为:球磨时间2h、预分解温度350℃、预分解时间5h、保护气体流量1.5L/min,此时试样的D_3=121.78mAh/g,第叁循环充、放电效率η3=98.56%。2.各合成工艺因素对试样D_3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合成温度>锂/铁/磷配比>合成时间>成型压强,其最佳工艺条件为:锂/铁/磷原子比1.05:1:1、合成温度650℃、合成时间为18h、成型压强60MPa,此时试样的D_3=127.49mAh/g,η3=99.46%;各合成工艺因素对晶胞体积V和晶粒尺寸D_(131)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合成温度>锂/铁/磷配比>合成时间>成型压强,其最佳组合为锂/铁/磷原子比1.05:1:1、合成温度650℃、合成时间为18h、成型压强60MPa,此时试样的晶胞体积V=0.29172nm3,与理论值相差最小,且晶粒尺寸适中(D_(131)=34.383nm)。由此可见,以充、放电性能为考察指标与以微观结构为考察指标所得到的最佳工艺组合是完全一致的,两者必然同步优化。3.试样在九种不同电解液中进行恒电流充、放电时都能形成良好的充、放电平台,在分别以EC+DEC(1:1,v:v)、EC+DMC(1:1,v:v)和PC+DME(1:1,v:v)为溶剂、以LiClO4为溶质的电解液中都可以获得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其中,试样在1mol/L LiClO4/EC+DMC(1:1)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最佳,在以LiPF6和LiBF4为溶质的电解液中进行充、放电时,其循环性能较差,容量衰减较大。4.试样粒度、电极膜中的导电剂乙炔黑含量和粘结剂PTFE的含量以及充、放电时的电流密度四个因素对试样D_3的影响大小顺序为:乙炔黑用量>充、放电电流密度>试样颗粒粒度>PTFE用量,各因素的最佳组合为:试样颗粒粒度-400目、PTFE用量5%、乙炔黑用量20%、充、放电电流密度10mA/g,此时试样的D_3=131.25mAh/g,η3=99.37%。5.采用乙炔黑为碳源对试样进行包覆时,不能得到结晶良好的试样,试样的电化学性能也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善;采用葡萄糖为碳源对试样进行包覆能够得到结晶良好的试样,试样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平台性能和倍率性能较好;采用酚醛树脂为碳源对试样进行包覆时,获得了良好的碳包覆结构,试样的颗粒细小均匀,甚至达到了纳米级,其结晶度高、晶粒尺寸小,电化学性能得到很大改善,具有优异的平台性能和倍率性能,当包覆碳含量为10%时,试样的电化学性能最佳,其第叁循环放电容量为D3为164.89mAh/g,充、放电效率η_3为99.20%,该试样在1C倍率时的第叁循环放电容量D3=149.12mAh/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相混合法论文参考文献
[1].况云华,李克智,李贺军,许占位,王永杰.二组元酞菁固相混合法裂解合成直立碳纳米管(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9
[2].薄红志.LiFePO_4的固相混合法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