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报业市场结构及其优化研究

我国报业市场结构及其优化研究

俄兰青[1]2004年在《我国报业市场结构及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报业开始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变,报纸的企业化步伐加快,产业化特征显现。报业产业化的发展表明,在中国,报业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领域,形成了其内在的和外部的各种经济关系。报纸的数量从1980年的188种,增长到了2002年的2137种,同时报纸产业的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报纸产业将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将会在发展中面临更多新的问题。报纸产业是国内当前的研究热点,由于国内报社(报业集团)发展的特殊轨迹,在此方面的研究明显滞后于国外。目前国内对报业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停留在表层上,并没有对我国报业的市场结构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首先对我国全国市场的报业集中度和区域市场的集中度、报纸产品的差异性、我国报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等我国报业市场结构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接着运用了成本法和适者生存法等方法对我国报业的规模经济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报业的规模经济不显着;最后通过对国内外报业市场结构现状的比较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进一步对我国报业市场结构的合理化标准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优化我国报业市场结构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对报业市场结构的研究,本文为报社(报业集团)的战略发展、立法和监管部门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参考。

尹良润[2]2010年在《中国报业产业转型与产业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衰退产业理论、产业转型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为理论范式,构建我国报业产业转型的研究框架,提出产业结构重构是报业产业转型的本质。产业结构转型、产业组织转型、企业组织转型是报业产业转型的内涵,数字报业是报业产业转型的目标。本论文主要研究问题是报业如何实现其产业转型。具体包括:报业发展是否处于衰退期;报业产业转型的本质,转型的核心内涵及转型目标;报业产业转型的主要动力何在,转型路径为何。这些问题彼此关联,形成报业产业转型的问题系统。借鉴产业衰退理论,同时结合报业二重性,提炼出衡量报业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指标体系,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传统报业是衰退产业的结论。采用产业演进理论,从需求、供给、技术和政策四个维度阐述传统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及动力机制。数字技术对媒介领域带来全方位革命性影响,数字报业是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转型,数字技术是报业产业转型的核心动力。技术与需求、供给、分工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产业演进的动力系统,推动报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结构重构是报业产业转型的本质。报业产业转型的核心目标是由传统报业转型为数字报业。不同于局部策略性调整,这是一种根本上的战略转型,具有革命性、颠覆性。报业产业创新是实现报业产业转型的主要途径。报业产业转型的路径就是沿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企业组织叁大方向进行产业创新。报业产业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叁方面:报业产业结构转型;报业组织转型;企业组织转型。媒介融合导致报业产业结构重构、产业边界重划,报业属于“大媒体业”,报业在产业结构转型后其产业定位是高端内容提供业与集成业。报业产业组织结构的集中度大幅提高,兼并重组更加频繁。报业企业组织机构转型以媒介融合为导向,转型为扁平化组织结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是数字报业的基础,全媒体采编平台是技术平台的核心。盈利模式创新是报业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经营领域的重要突破口:由二次售卖转向多次售卖,由规模经济盈利模式转向范围经济盈利模式。流程再造是数字报业管理领域另一个突破口:以媒介融合为导向,以破除媒介类型分立为核心进行流程再造。数字报业的核心产品进行重新定位:报业网站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手机报是增值服务平台,电子报纸是中高端读者的阅读终端,户外显示屏是辅助性的增值服务平台。传统报业基于价值回归进行重新定位:舆论主导型媒体定位的回归,读者市场精英化回归。主打高附加值的解释性报道及新闻评论。文化体制改革是报业制度创新的现实与理论背景,报业制度创新进入产权主导阶段,“两分开”是现阶段报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制度安排。报业制度创新以“两分开”为核心,以实现非时政类报纸整体转制为现阶段报业制度创新的目标。同时配套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及约束制度创新来共同推动报业产业转型。报业未来应该开创全方位整合社会资源运作模式,超越内容产业,谋求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肖光华[3]2004年在《我国报业产业组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报业开始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变,报社和报业集团的企业化步伐加快,产业化特征显现。特别是近十年来,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报业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报业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报纸数量、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报业经营方式和收入来源发生了根本变化,广告已成为报业的经济支柱;报社和报业集团的经济实力得到增强:报纸发行工作正在逐步向市场化推进;信息量正在成为报纸生存、发展、竞争的基本条件;报业技术进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报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报业市场也得到极大的扩展。但是我国报业产业化发展的历史并不长,若站在全球化视角下,从总体上考察我国报业产业,不难发现我国的报业产业的发展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是:我国报业产业的总体状况是散、滥、差、产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分散、条块分割、资源配置极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我国报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规模效益;我国报业产业结构单一,少有跨行业的投资和经营,缺乏多元化的赢利渠道,抗风险能力弱;长期以来受办报体制和管理政策的影响,我国报业市场形成森严的行政进入壁垒和地区市场封锁;报社和报业集团一直是事业性质定位,市场化发展动力不足;国家在报业政策方面的不完善,一方面对报纸内容的严厉的政策控制,另一方面,报业产业组织政策的严重缺失。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我国报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突出问题,通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其它经济管理理论,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报业产业组织的现状及其合理化目标模式,通过探讨实现的途径和方式,来达到引领我国报业产业组织内企业正确的竞争行为,完善报业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增进我国报业产业组织的绩效水平,使该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的目的。因此本研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报业产业的高速发展和结构提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本文对我国报业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行为,市场效果和报业规模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我国全国性报业市场还没有形成,整体上我国报业市场是碎片化的,相互独立的地区市场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性报业市场的集中度不够高,是偏竞争性的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我国城市报业市场的常见情况是报社或报业集团之间以价格战的方式来争夺市场份额,驱赶竞争对手、特别是在报纸发行市场,价格战常常打得异常惨烈;虽然有一些报社和报业集团运用包括以实施产品差异化的战略、广告战略、营销战略等为特征的非价格竞争行为并取得一定成功,但非价格竞争行为在报业市场中运用得还很不充分;由于我国报业经营资源不能跨地域流动,存在行政摊派和间接的、直接的财政补贴,因此整体上我国报业资源配置效率低,这进一步导致了我国报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及社会福利的损失和报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其他国家

高冰妍[4]2012年在《基于SCP分析范式的陕西省都市综合类报业市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陕西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带动了陕西省报业市场的发展。如何使陕西省报业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就需要对陕西省报业市场有准确的评估。本文运用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都市综合类报业市场进行研究,对该市场上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陕西省报业的市场绩效进行评估。最后,针对存在一些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的政策建议,希望为陕西省都市综合类报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文章主要的创新与不足进行了概述。第二章为文章的理论基础:SCP分析范式是本文的分析工具,为文章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而报业经济的相关理论则有利于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对陕西省都市综合类报业市场有一个综合把握。并且对文章的研究范围进行了说明。第叁章分析陕西省都市综合类报业的市场结构。从影响报业市场结构的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和退出壁垒等因素,结合一些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的报业市场的集中程度很高,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不大,进入和退出壁垒最主要是政策性壁垒。第四章分析陕西省都市综合类报业市场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报业单位采用的市场竞争行为主要是价格竞争,以及渠道竞争、组织调整行为和跨区域联盟等非价格竞争行为。第二小节对陕西报业的市场绩效做了简单评估,由于广告收入是报业单位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以广告刊出额来衡量市场绩效。第五章则根据目前陕西报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优化陕西省报业市场的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实施差异化战略,拓展农村报纸市场,二是降低进入壁垒,尽快完善报业退出机制,叁是立足主业,加强报业集团核心竞争优势,四是明晰产权,推动党报集团快速发展。

董芹[5]2008年在《试论我国报业市场结构现状及优化策略》文中研究指明自1978年提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理念之后,我国的报业市场逐渐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历经叁十年的变革,报业结构从建国初期的党政机关报一统天下,到八十年代基层报纸大发展、九十年代晚报都市报盛行,再到九十年代末期报业集团的大量组建,我国报业结构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但是,报业市场依然存在着同质竞争、重复建设、资源流动不足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着重就报业市场结构方面对报纸产业进行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本文除前言之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方法论介绍。从产业组织学理论入手,介绍了产业经济学中市场结构的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同时初步将市场结构同报纸产业结合,分析了报业市场结构的演变规律。第二部分是量化分析。通过集中度指标对我国报业市场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实证讨论,同时通过中西方市场结构现状的比较,讨论了我国报业市场结构现状的优劣。第叁部分是原因分析。结合制度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从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报业结构现状的成因。第四部分是策略建议。对我国报业发展结构趋势做出预测,同时从市场和政策两个方面提出了策略和建议。

倪琳, 易旭明[6]2018年在《中国报业的市场结构与融合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报纸市场结构具有全国分散竞争、区域垄断、行政主导的特征,但报业转型面对的融合型新媒体市场结构却是平台寡占、内容生产高度分散,地方报业新媒体产品竞争力极弱。故未来中国报业机构无法全部实现转型,且须对新闻宣传类与消费娱乐类内容实施分化转型。政府规制虽然不能延续传统报业时代直接干预市场结构的影响力,但通过规制创新仍可在报业融合转型、实现舆论引导和产业发展目标中发挥积极作用。

薛珺[7]2013年在《基于SCP范式的中国报业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各种新媒体资源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媒介融合不断深入的同时,作为传统媒介代表的报业却普遍面临着被新媒体资源挤占市场,经营日益困难的问题。目前,国内少数报业集团虽发展迅猛,但在产业结构上仍维持着以广告收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报业传统收入结构,产业结构单薄且很难抵御外部冲击。报业集团新兴业务缺乏有效管理运营和资金投入,极易天折。而其余大部分的报业集团均面临着主营业务单一化、收入来源渠道窄、市场化意识不强、运营缺失和管理混乱等问题。近年来,国内报业改革呼声不断,力求将报业与市场经济充分结合起来,提高报业产业链自身价值和抵御危机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深刻的了解到自身的不足,才能在未来的媒介融合及经营方式变革中做到有针对性的改进,才能不断创新产品,适应新的媒介环境。这也是中国报业在传媒变革的浪潮中保住一席之地必须做到的自我认知。本文共分为四章。首先,以报业产业组织现状为切入点,利用产业经济学分析工具——SCP范式分析我国报业集团现有市场结构。第二章,从资本运营角度入手,分析报业内部管理结构和业务结构对报业集团市场效益的影响。第叁章,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采编方式和股权管理四方面对比借鉴国外成熟的报业集团。第四章,总结出我国报业集团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建议。

朱春阳[8]2004年在《成就卓越:传媒产品创新研究——一种行为与能力的分析范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作为传媒成长方式之一的传媒产品创新活动,在传媒创新行为和创新能力两个维度考察传媒产品创新过程,对传媒产品价值生成、创新效度评估、入市设计与战略规划等传媒产品创新环节以及创新相关制约变量进行研究,力图建构起系统化的传媒产品创新的理论分析与实务操作体系。传媒成长是描述传媒存续状态的概念,表现为“量”的扩大与“质”的变革。传媒产品作为传媒最终的有形产出,代表着传媒全部创新活动的结果,是传媒成长性的现实标志。本文认为,传媒成长优势源于外部市场结构和内部资源禀赋的共同作用。出于以传媒组织为创新主体的研究设想,本文选取源于外生成长优势的创新行为和源于内生成长优势的核心能力来综合考量传媒产品创新的效率以及效率的制约因素。对于传媒组织而言,外部的传媒产业与市场结构、传媒市场地位、目标人群的传媒认知结构与接触习惯以及传媒行业管理制度,内部的传媒能力核心刚度、组织制度、资源水平以及经营理念制约传媒现实的产品创新效率。本文认为,传媒需要通过创造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塑造传媒企业家精神以及培育独特的传媒创新文化来改善产品创新的条件,突破内外因素的制约。随着传媒市场供给态势由短期进入过剩,传媒产品创新的价值目标由交易实现转向关系生成,成本创新、差异化创新、全面价值创新是现阶段传媒通过传媒产品创新与目标人群结成稳定传播关系的基本价值方向。传媒产品创新不是单纯追求市场创新度的最大化。作为传媒成长方式之一,创新活动安排要经过效度检验,创新时序和创新空间的选择构成这一检验的两个维度。在创新时序维度上,传媒产品创新的价值成长方式分为率先创新、模仿创新、模仿叁种类型,分别承担不同的市场风险和收益效率。本文认为,其中模仿创新是现阶段我国传媒创新的优先模式。在创新空间维度上,传媒产品创新目标市场的选择路径为创新机遇→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在目标市场上获得创新的比较优势是这一市场路线的基本方向,这源于传媒产品创新由大众化向小众化的价值生成空间的转型。新创传媒产品的入市过程是一个接受检验并不断修正的过程。优化的价格策略、通路结构与关系建构策略、促销组合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新产品入市过程中的市场摩擦,使其获得目标传媒使用者的全面接触、使用与认同,把传媒产品价值转化为传媒使用者价值,最终生成传媒成长得以实现的优势影响力资源。传媒产品创新规划主要实现这一目标:传媒在捕获良好市场机遇的同时,如何降低单位创新之间相互抑制导致的效率损失,提高资源配置的战略效用。传媒创新能力与创新行为之间关系协调构成了传媒产品创新规划的核心价值。本文认为,传媒产品创新规划要以核心能力扩张为战略起点,有限相关多元化是传媒实现做大、做强战略目标的基本成长方向。

商建辉[9]2007年在《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文中提出中国的都市类报纸自诞生至2004年,一路凯歌高奏,已成为拉动全国报纸出版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报业自费市场和广告市场的主力。及至2005年,中国都市类报业突遭“拐点”,停下了持续多年的上升势头,进入“一个抛物线般下滑的轨道”,在都市类报业高速发展的若干年中被掩盖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比如在进入壁垒方面,中国都市类报业经济性进入壁垒正在上升,政策法律性进入壁垒的效力在下降,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影响了都市类报业资源在各地的流动;在退出壁垒方面,退出机制不健全,缺乏针对都市类报纸退出市场的专项法律,无法有效降低退出壁垒,陷入困境的都市类报纸多采用行政指令退出;在产品差异化方面,多数都市类报纸市场定位差异化小,产品同质化严重,差异化尚未发挥对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的调整作用。在市场行为方面,都市类报纸的显性与隐性的价格混战突出,报业大战此起彼伏,在某些市场中,竞争存在着不公平等不规范的行为;市场绩效方面,都市类报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利润指标正在下降中。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网络等新媒体对纸媒受众和广告资源的争夺,更可能与都市类报业这个产业自身有关。本研究针对都市类报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国内首次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对中国都市类报业的产业组织状况、SCP间的关系和产业组织优化的策略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建构。希望通过本研究达到引领中国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内都市类报纸正确的竞争行为,完善都市类报业市场结构,增进中国都市类报业的市场绩效水平,使该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的目的。首先,本论文对中国都市类报业的产业组织状况——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市场结构状况是通过分析作为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结构构成要素的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和产品差异化的现状展开的,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都市类报业的市场集中度偏低、经济性进入壁垒正在上升,政策法律性进入壁垒的效力在下降、退出壁垒太高和大城市的都市类报纸产品差异化不显着,并分析了它们出现的原因或者造成的结果。市场行为的状况是通过对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主体地位、价格行为、跨地域行为现状的分析展开的,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主体地位尚不明晰、价格竞争过度、跨地域运作艰难。最后从叁个视角解读了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绩效。一是从企业的视角提出目前中国都市类报纸发行规模处于不经济状态和报业利润正逐步下降的事实。二是从产业视角提出中国都市类报业地域资源分布不合理和由于资源流动性差造成的某一地域内部资源浪费的问题。叁从宏观视角提出中国都市类报业出现了负的外部性与内容不平衡。其次,论述了中国都市类报业SCP间的关系和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首先,论文认为中国都市类报业的寡头垄断结构和高政策法律性进入壁垒等造成了价格竞争和跨地域运作;同时价格战和跨地域运作影响了某些都市类报业市场的市场结构。价格竞争的过度和跨地域运作的艰难又造成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绩效不佳;同时都市类报业企业绩效的不佳又影响了价格战与跨地域运作的热情。从而在叁者之间建立了双向的关系。其中,正向联系的力量强于反向的联系。其次,从中国都市类报业SCP间的关系出发,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立有效竞争的都市类产业组织的目标模式。最后,本论文从叁个维度提出中国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优化的策略——调整政府对都市类报业的管制政策、调整都市类报业的市场结构和调整都市类报业的市场行为。其一分析了目前政府对中国都市类报业管制政策的现状和问题,然后提出政府应转变职能,放松管制,并将管制政策分为新闻管制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最后还提出了促进中国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优化的具体策略。其二就具有垄断特征的都市类报业能否实现市场结构优化、实现有效竞争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提出了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结构的目标为偏垄断性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或者“支配——边缘”的市场结构。结论是从叁个视角达成理想目标市场结构的路径:一是提高市场集中度;二是降低政策法律性进入壁垒;叁是降低高退出性壁垒。其叁提出了通过清晰都市类报纸的产权和构建权责统一的现代治理结构来塑造都市类报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然后提出通过跨媒体的运作来提升都市类报业的规模经济,在这部分中还对跨媒体之后的运作提出了具体的设想。除此还对目前中国都市类报业的价格和非价格竞争的展开提出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

焦丹琳[10]2008年在《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四川报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并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格局,按市场规律办事,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使整个社会资源渐趋合理化配置,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与区域文化融合,并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干预之下,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使中国经济的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特别是1992年以来,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加快,各种社会资源在国内统一市场中得到充分整合和优化配置,竞争的一大结果就是中国经济的区域化格局基本形成,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如京津唐经济圈、长江叁角洲经济圈、珠江叁角洲经济圈,以及新近兴起于西南的成渝经济圈等。与此同时,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敏感反映社会生活进程的中国报业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区域化趋势。与各大经济圈基本对应的北京报业群、上海、南京报业群、广州报业群、成都报业群等区域性报业群体随之兴起,并主导着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整体竞争格局。可以说,中国报业已经进入区域化时代,区域报业成为竞争主流,构建了中国报业竞争的主体框架,并深刻影响着中国报业的未来走势1。地处西南内陆的四川报业,一方面以传统媒体的姿态在整个传媒领域面对电视、网络及各种新兴媒体的强势挑战,另一方面又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报业代表参与与国内外各强大报业集团、区域报业市场的角逐。在这多重挑战的挤压之下,四川报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态势。为振兴四川报业市场,为四川报业寻找一条实践中走得通的路子,加强这一区域报业市场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势在必行。然而,无论是传媒业还是集中于报业的研究,大多数的专着和文章落笔于产业整体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少见对传媒业和报业的区域市场特别是西部报业的完整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即使有也大多就区域传媒或报业某一侧面的研究,或者是对区域产业的整体研究,或者是跨区域研究。对区域报业全面产业组织研究极少,尤其是对整个四川地区的报业全面产业组织研究就更少。有鉴于此,本文在对四川报业市场进行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组织理论进行规范分析研究。通过与广东、上海、山东、浙江、东北等区域报业市场和西方国家成熟报业市场作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四川报业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立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正馈和反馈效应,研究和总结其它区域报业的成功运作经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报业市场应具备的基本特质,这也是四川报业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力图为受到国内外强大报业集团、传媒巨头冲击,以及被各种新媒体“围剿”的四川报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在优化产业组织方面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全文在结构上将分为绪论、报业产业组织理论概述、四川报业市场评述、四川报业的SCP范式剖析、四川报业与国内外发达地区报业市场的产业组织比较分析、四川报业优化产业组织的对策建议等六大章。

参考文献:

[1]. 我国报业市场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 俄兰青. 长沙理工大学. 2004

[2]. 中国报业产业转型与产业创新研究[D]. 尹良润. 武汉大学. 2010

[3]. 我国报业产业组织研究[D]. 肖光华. 中南大学. 2004

[4]. 基于SCP分析范式的陕西省都市综合类报业市场研究[D]. 高冰妍. 长安大学. 2012

[5]. 试论我国报业市场结构现状及优化策略[D]. 董芹.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6]. 中国报业的市场结构与融合转型[J]. 倪琳, 易旭明. 新闻战线. 2018

[7]. 基于SCP范式的中国报业产业发展研究[D]. 薛珺. 山西大学. 2013

[8]. 成就卓越:传媒产品创新研究——一种行为与能力的分析范式[D]. 朱春阳. 复旦大学. 2004

[9]. 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D]. 商建辉. 中国传媒大学. 2007

[10].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四川报业研究[D]. 焦丹琳.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我国报业市场结构及其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