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辉[1]2004年在《人参川芎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疗效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人参川芎注射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防治中风的作用机理。 方法: 通过电凝大脑中动脉建立脑缺血模型大鼠,设立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注射液组、川芎嗪注射液组、人参川芎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观察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脑缺血梗死范围、缺血区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血清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血浆中内皮素-1(ET-1)、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水平、脑组织EAA含量。 结果: 1、人参川芎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着改善局灶大鼠脑缺血的神经功能障碍,效果优于尼莫地平及川芎嗪(P<0.05);降低脑梗死范围,与尼莫地平和川芎嗪无明显差异(P>0.05);增加造模14天后大鼠的体重,疗效优于尼莫地平(P<0.05),与川芎嗪无明显差异(P>0.05)。 2、模型组血清SOD活性显着降低、MDA含量显着升高(P<0.01)。人参川芎注射液能提高血清中SOD的活性,作用优于尼莫地平和川芎嗪(P<0.05)。降低血清中MDA的含量,与尼莫地平和川芎嗪组无明显差异(P>0.05)。 3、模型组血浆ET-1含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人参川芎注射液可以显着降低血浆ET-1水平,低剂量组与尼莫地平和川芎嗪无明显差异(P>0.05),中剂量组优于尼莫地平(P<0.01),与川芎嗪无明显差异,而高剂量组则优于尼莫地平(P<0.01)和川芎嗪(P<0.05)。 4、模型组脑组织TNF-α及IL-1β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人参川芎注射液可以显着降低脑组织TNF-α及IL-1β含量。人参川芎注射液高、中剂量组降低TNF-α含量优于尼莫地平及低剂量组(P<0.01),但与川芎嗪无明显差异(P>0.05),降低IL-1β与尼莫地平、川芎嗪无明显差异(P>0.05)。 5、模型组血浆t-PA含量及活性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1),PAI-1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人参川芎注射液可以提高血浆t-PA含量及活性,降低PAI-1含量。人参川芎注射液提高t-PA含量及活性优于尼莫地平(P<0.01),但与川芎嗪无明显差异(P>0.05)。 6、模型组大鼠脑组织Glu含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人参川芎注射液可以降低脑组织中Glu的含量,与尼莫地平及川芎嗪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7、人参川芎注射液可以促使缺血大鼠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的改变。溯,匕中医学陇2001级硕士研究生毕业击文结论: 人参川首注射液对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且其综合作用优于临床常用的尼莫地平注射液组及川芍嗓注射液组。实验结果表明,人参川首注射液可通过调节血管舒缩因子,减轻自由基损伤,平衡紊乱的纤溶系统,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含量,降低兴奋性毒性而达到治疗脑缺血损伤的疗效。
韩经丹[2]2012年在《通络化痰胶囊及其有效成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缺血脑组织在一定条件下恢复血液供应后,出现了更加严重的脑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称之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常见于休克、DIC微循环再通、脑血管栓塞再通、心肺脑复苏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其致残、致死率高,治疗原则是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但同时也带来了再灌注损伤,抑制再灌注损伤已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医学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化,近些年来中医药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发展迅速,涉及到中药药理、方剂学、针刺作用机理等多方面内容。许多研究业已证实中医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通络化痰胶囊由范吉平教授根据《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确定的中风病的病类、证候分类方法,选取中风病最常见的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结合导师王永炎院士“毒损脑络”的学术思想,以及自己治疗中风病临床经验研发而成,由熊胆粉、天麻、叁七、丹参、天竺黄、大黄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通络、化痰熄风的功效,主治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口角流涎,唇甲色暗,舌苔厚腻,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舌底脉络瘀暗,脉涩或弦滑。通络化痰前期药效学实验研究表明通络化痰胶囊能明显改善脑缺血所致的大鼠的偏瘫体征及神经系统症状,缩小脑梗塞灶面积,能明显降低脑缺血时脑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脑组织的含水量,减轻脑水肿和神经元的继发性损害,明显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降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时血小板聚集率,能明显延缓大鼠血栓的形成时间,抑制血栓形成,另外还能增强小鼠抗缺氧的能力。本实验试图研究通络化痰胶囊及其有效成分熊胆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为通络化痰胶囊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研究目的:1.探讨通络化痰胶囊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为通络化痰胶囊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2.探讨通络化痰胶囊有效成分熊胆粉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采用具有线栓法模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根据神经功能评分和行为学测试方法检测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利用HE染色和尼氏染色的方法检测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中GFAP、 NF-kB、TNF-a、ICAM-1、IL-1β、IL-8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脑组织中GFAP、NF-kB的蛋白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脑组织中GFAP、NF-kB的基因表达。研究结果:1.圆柱实验神经行为学结果假手术组手术后第1天不对称分值较空白组增高(P<0.05),之后恢复至正常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模型组手术后第1天不对称分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第7天时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阳性药组手术后第1天不对称分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第7天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第7天不对称分值与模型组相比降低(P<0.05)。低剂量组手术后第1天不对称分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第7天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第7天不对称分值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剂量组手术后第1天不对称分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第7天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第7天不对称分值与模型组、低剂量组相比降低(P<0.05),与阳性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手术后第1天不对称分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第7天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第7天不对称分值与模型组、低剂量组相比降低(P<0.05),与阳性药组、中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熊胆粉组手术后第1天不对称分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第7天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第7天不对称分值与模型组、低剂量组相比降低(P<0.05),与阳性药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窄通道-夹角神经行为学结果假手术组:手术后第1天转身分值较空白对照组增高(P<0.05)。第7天时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模型组:手术后第1天转身分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第7天时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阳性药组:手术后第1天转身分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第7天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第7天转身分值与模型组相比降低(P<0.05)。低剂量组:手术后第1天转身分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第7天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第7天转身分值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剂量组:手术后第1天转身分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第7天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第7天转身分值与模型组、低剂量组相比降低(P<0.05),与阳性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手术后第1天转身分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第7天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第7天转身分值与模型组、低剂量组相比降低(P<0.05),与阳性药组、中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熊胆粉组:手术后第1天转身分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第7天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第7天转身分值与模型组、低剂量组相比降低(P<0.05),与阳性药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肉眼观察空白组、假手术组、阳性药组及给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模型组共八组大鼠脑组织未见明显病变。镜下HE染色观察示空白组大鼠脑组织大脑、小脑各级神经细胞未见有病理形态学改变,小脑浦肯野细胞未见有退行性改变,结构正常。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大脑、小脑各级神经细胞未见变形,小血管有轻度充血,未见明显病变。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大脑、小脑神经细胞有缺血性改变,细胞尼氏小体消失、胞核固缩、核仁消失,部分细胞染色灰色,有退行性变;有的细胞膜与周围分界清楚,染色布均匀。小脑的浦肯野细胞及海马区细胞未见明显改变。给药叁个剂量组、阳性药组和熊胆粉组所送检大鼠脑组织:与模型组相比,大脑神经细胞的病变有不同程度改变。尼氏染色镜下观察示空白对照组大鼠脑细胞内尼氏小体显示多见。假手术组大鼠脑细胞内尼氏小体显示多见。模型组大鼠脑细胞内尼氏小体明显减少。给药叁个剂量组、阳性药组和熊胆粉组所送检大鼠脑组织细胞各组尼氏小体与模型组相比有不同程度增加4.大鼠缺血再灌注7天后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GFAP.NF-Kb、TNF-a、ICAM-1、IL-1β、IL-8含量结果显示:通络化痰高、中、低剂量组、熊胆组、阳性药组海马CA1区GFAP表达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阳性药组皮质区GFAP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通络化痰高、中、低剂量组、熊胆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阳性药组、低剂量组海马区和皮层区NF-Kb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通络化痰高、中剂量组、熊胆组NF-Kb表达均显着低于阳性药组(P<0.05);模型组脑组织皮层区及海马区TNF-α、ICAM-1、 IL-1β、IL-8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通络化痰各组、阳性药组、熊胆组ICAM-1水平降低(P<0.05),通络化痰高剂量组、熊胆组ICAM-1降低水平高于阳性药组、低剂量组(P<0.05)。5.大鼠缺血再灌注7天后Western-b1ot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GFAP、NF-Kb蛋白含量结果显示:通络化痰各组、熊胆组、阳性药组GFAP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用药各组间GFAP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通络化痰各组、熊胆组、阳性药组NF-K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通络化痰高、中剂量组、熊胆组NF-Kb蛋白表达均显着低于通络化痰低剂量组(P<0.05)。6.大鼠缺血再灌注7天后测定大鼠脑组织中GFAP、NF-KbmRNA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通络化痰各组、熊胆组、阳性药组NF-KbmRNA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用药各组之间NF-Kb表达无差异(P>0.05);通络化痰各组、熊胆组、阳性药组GFAP mRNA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用药各组之间GFAP mRNA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通络化痰胶囊及其有效成分熊胆粉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组织损伤,其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其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TNF-α、NF-Kb、ICAM-1、IL-1β、IL-8、GFAP等相关因子的表达相关。
雷亚玲[3]2014年在《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文献计量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卒中是神经科最常见疾病,致残率居首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现代医学以往治疗作用靶点单一,或以营养神经,或以改善微循环为主。神经血管单元(neurc-vascular unit, NVU)概念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发生后神经元、神经胶质、血管、血脑屏障损伤看做一个整体微单位,提出整体治疗的新策略。但至今仍未找到一种治疗AIS具有多重靶点、且疗效肯定的药物。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的治疗优势。气虚血瘀证为AIS的基本病机,研究表明益气活血法具有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减轻AIS后炎性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等疗效及机制,但一直缺少针对NVU整体保护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本课题旨在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试验文献数量及内容研究现状,并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AIS保护NVU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一、文献计量分析目的: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试验文献发表数量及内容的研究现状,总结此领域的分期论治、辨证分型、治则治法、中医药治疗情况等。为今后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文献资料来源于1994年1月-2013年12月底国内生物医学期刊和会议论着发表的,以中医药为干预措施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文献调研及内容分析法。运用数据库电子计算机检索并结合手工检索。检索策略以“缺血性中风、脑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卒中”和“中医药、临床、病例、对照”为关键词,进行扩展检索。采用PASW Statistics18.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文献数量方面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901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文献787篇,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1114篇。20年间发表的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试验总文献数及随机对照文献数均呈逐年增长趋势;非随机对照文献数在1994-2007年间呈增长趋势,2008年始呈下降趋势。随机对照文献、非随机对照文献发表篇数升降趋势经Runs游程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文献内容方面2.1分期及干预措施中医药治疗AIS以急性期临床试验最多,有1611篇(占84.74%);中药为治疗AIS的主要干预措施,但分期各有侧重。①急性期: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干预为主,有1441篇(占89.44%,1441/1611);②恢复期:除中药治疗外,针灸占主要比例,有51篇(占30.36%,51/168);③后遗症期:除中药治疗外,康复29篇(占23.77%,29/122)及针灸治疗27篇(占22.13%,27/122)占主要比例。2.2辨证分型共10种证型,各分期频次排在前3位有①急性期:痰瘀阻络证229篇(占14.21%)、气虚血瘀证212篇(占13.16%)、风痰痹阻证116篇(占7.20%);②恢复期:痰瘀阻络证29篇(占17.26%)、气虚血瘀证28篇(占16.67%)、肝阳上亢证20篇(占11.90%);③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58篇(占47.54%)、痰瘀阻络证29篇(占23.77%%)、气阴两虚证17篇(占13.93%)。2.3治则治法共11种治则治法,各分期频率大于10%的有①急性期:活血化瘀法682篇(占46.99%)、益气活血法359篇(占27.31%)、痰瘀同治法169篇(占11.73%);②恢复期:活血化瘀法52篇(占30.95%)、益气活血法40篇(占23.81%);③后遗症期:益气活血法41篇(占33.61%)、活血化瘀法23篇(占18.85%)。2.4中药使用情况1901篇文献中,有1664篇使用中药治疗,其中注射剂治疗有962篇(占50.600%)、汤剂治疗有387篇(占20.36%)、口服剂治疗有291篇(占15.31%);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中药注射剂文献应用情况结果显示,益气类主要为黄芪注射液,有19篇(占28.36%,19/67),活血类以灯盏细辛应用最多,有22篇(占32.84%,22/67);汤剂的治则治法以益气活血法(含补阳还五汤)频次最高,有168篇(占43.41%,168/387),其次为痰瘀同治法,有75篇(占19.38%,75/387);口服剂治法功效以益气活血法频次最高,有102篇(占35.05%,102/291),其次为活血法,有84篇(占28.87%,84/291)。2.5单味中药使用情况汤剂治疗文献共387篇,涉及中药107种。频率大于10%的中药有:川芎346篇(占18.20%)、赤芍339篇(占17.83%)、石菖蒲311篇(占16.36%)、桃仁293篇(占15.41%)、红花287篇(占15.10%)、水蛭254篇(占13.36%)、胆南星251篇(占13.20%)、黄芪243篇(占12.78%)、天麻238篇(占12.52%)、田七232篇(占12.20%)、当归225篇(占11.84%)、地龙222篇(占11.68%)、半夏220(占11.57%)、丹参197篇(占10.36%)、陈皮191篇(占10.05%)。2.6各证型常用中药情况①气虚血瘀证:黄芪、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当归、地龙等;②风痰闭阻证:天麻、法夏、白术、陈皮、茯苓、川芎、水蛭、桃仁、红花等;③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全蝎、石决明、豨莶草、牛膝、杜仲、桑寄生、羚羊角、菊花、白蒺藜、夏枯草等;④痰热腑实证:大黄、芒硝、枳实、火麻仁、桃仁、虎杖、瓜萎仁等;⑤颅脑水瘀证:白茅根、益母草、泽兰、泽泻、路路通、水蛭、川芎、穿山甲、乳香、没药等;⑥痰瘀阻络证: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田七、水蛭、穿山甲、石菖蒲、瓜蒌、胆南星、竹茹、浙贝等。结论:1.本领域文献发表数较多且逐年增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数呈上升趋势,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数呈下降趋势,中医药治疗IS的临床研究发展迅速且日趋成熟。2.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以急性期研究最多,且各期辨证用药及干预措施各有侧重,体现出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3.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贯穿病程始终,为缺血性卒中的基本病机,其中以气虚为本,痰瘀为标。4.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是中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最常用治法。5.治疗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益气类药黄芪注射液、活血类药灯盏细辛注射液应用频率最高,疗效论证强度最强。6.常用中药归分6类:①活血化瘀药,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田七、当归、丹参、山楂、鸡血藤等;②破瘀涤痰类药,如地龙、水蛭、穿山甲等;③化痰药,如法夏、石菖蒲、胆南星、浙贝、竹茹、瓜蒌等;④平肝熄风药,如天麻、全蝎、钩藤、石决明、豨莶草等;⑤补益肝肾、养血熄风药,如白芍、龟板、杜仲、牛膝等;⑥益气健脾药如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等;临证根据证型不同进行加减。二、临床研究目的:1.观察益气活血法对AIS气虚血瘀证患者NVU保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研究AIS-NVU损伤机制中血液学标记物早期的变化,探索益气活血法治疗AIS-NVU损伤的作用机制;探索复合血液学指标对NVU损伤程度整体评判的临床价值。方法:所有病例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参考主要结局指标相关文献数据,按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样本含量计算公式,共纳入符合标准、且全部完成实验研究的48例住院AI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24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灯盏。细辛注射液(活血法),试验组加黄芪与灯盏细辛注射液(益气活血法),疗程7天。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中国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本研究为stroke评分)、中医气虚、血瘀证候积分;应用ELISA方法检测治疗前后AIS-NVU损伤的血液标记物指标(S100β蛋白、FPA、VEGF和MMP-9)的量的变化;实验室指标选取血小板聚集率(PAgT);同时评价黄芪+灯盏细辛针剂合用的临床安全性。结果:1.主要结局指标NIHSS评分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均能降低患者NIHSS评分,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次要结局指标①ADL量表(Barthel指数):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魏运湘[4]2009年在《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表明,脑血管闭塞以后,缺血区出现血管增生,其增生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关系到半暗带血流的改善,影响神经元生理功能的恢复除对缺血区现有的微血管结构功能的完整性给予保护之外,还需促进治疗性血管的新生以加强对缺血区的血流供应,挽救损伤的脑组织。脑缺血后的血管新生可被一系列血管生长因子调节。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具有正性调控作用,包括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血管生成素(Ang)家族等。VEGF/VEGFR系统可能在启动血管新生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是整个脑缺血后血管新生调控的中心环节。而Ang及其受体家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血管稳定因子,它们抑制血管内皮系统(ECS)的增殖。脑缺血再灌注会导致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通透性明显增高,血脑屏障严重破坏,是引起脑水肿最常见原因之一,研究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及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学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于“中风病”、“卒中”等范畴。我们认为中风的病机为气血失和、脑络失养,因此提出和血生络法治疗中风的观点,以人参养荣汤化裁为和血生络方,在临床当中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的:将和血生络方用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IR)模型,观察其对对脑组织血管生成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1(Ang-1)及其受体(Tie-2)表达、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含水量的影响,探讨和血生络方对缺血性脑损伤后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同时观察其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VEGFmRNA的影响,为和血生络方治疗脑梗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研究内容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和血生络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健康Wistar大鼠,体重250~300g。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血生络方组,参照文献,后两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MCAO/IR)模型,大鼠腹腔注射10%的水合氯醛(350mg/kg体重)麻醉,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分离右侧颈总动脉(CCA)和颈外动脉(ECA) ,结扎CCA ECA根部及分支。用动脉夹夹闭CCA远心端,在CCA近分叉处剪一小口,经此插入直径0.2mm头端圆钝的渔线,插入深度为18.5±0.5mm。结扎颈总动脉,缝合皮肤。2h后抽出尼龙线栓,建立脑IR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暴露血管,不结扎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不插入尼龙鱼线。参照Zea Longa 5分评分标准: 0分:无神经损伤症状;1分:不能完全伸展对侧前爪;2分:向外侧转圈;3分:向对侧倾斜;4分: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1~3分大鼠为合格,进入实验。各组大鼠届时以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打开胸腔,经心脏灌注0.9%的生理盐水,续之以4%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剥取脑组织,以视交叉到枕叶处两点冠状切片。免疫组化步骤:P V法染色,染色步骤按说明书进行,VIII因子、VEGF的浓度均为1:100,DAB显色。胞浆有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者为阳性细胞。微血管密度:凡染成棕黄色的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族作为一个血管计数,参照Weidener计数方法,计算出每1 mm2面积内微血管的数量,即微血管密度,然后求其均值。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用SPSS for Windows 10.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两两比较用q检验,显着性差异水平以0.05和0.01为标准。第二部分: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管生成素-1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动物分组、造模方法及免疫组化步骤同上。第叁部分:和血生络法对缺氧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和VEGFmRNA的影响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取1周内W istar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大脑,放入预冷D hank′s液中,剥离软脑膜、大血管及大脑髓质,用眼科剪将大脑皮质剪碎成1mm3的小块,移入匀浆器中匀浆,将匀浆液依次通过100目和200目尼龙网过滤,收集200目尼龙网上的微血管段。用0.2%胶原酶37℃消化20min。离心所得沉淀用DMEM液悬浮后,接种于明胶预先包被的培养瓶中,37℃,5%CO2培养箱中静置培养。本实验用第3代细胞,分为正常组及缺氧组,缺氧组建立缺氧模型:将细胞移入厌氧培养箱中(37℃,95%N2,5%CO2)造成缺氧模型。和血生络方组在造模时分别给予大、中、小剂量的和血生络方中药;采用MTT法测定各组细胞活性,用RT-PCR方法测定VEGFmRNA。第四部分: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含水量的影响1大鼠一般状况的比较:和血生络方能显着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一般状况:明显改善大鼠的活动、皮毛光泽度、饮食等状况。2神经功能评分:采用Longa 5分评分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对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进行经功能评分。3脑含水量的测定:动物处死后,取出全脑,去除嗅脑,低位脑于及小脑,立即称取脑湿重,后置于90℃烤箱将组织块烤至恒重,测干重。计算脑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100%。结果:第一部分:和血生络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1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大鼠后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正常组和假手术组M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7天开始,模型组与和血生络方组缺血周边区微血管计数明显增多。和血生络组皮层缺血周边区微血管计数又明显多于模型组。2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大鼠VEGF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和假手术组VEGF表达较弱。模型组第1d时见少量VEGF表达,与正常组相比,3d后模型组VEGF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和血生络方组阳性细胞数更多(P<0.01),第7d时,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表达细胞主要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在14d时模型组与和血生络方组VEGF表达开始下降,在第21d时仍有阳性细胞表达,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第二部分: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管生成素-1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和假手术组Ang-1表达较弱。模型组第1d时见少量表达,与正常组比较,3d后模型组Ang-1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在14d时和血生络组Ang-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Tie-2的表达特点与Ang-1相似。第叁部分:和血生络法对缺氧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和VEGFmRNA的影响1和血生络方对缺氧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0.01) ,表明缺氧可诱发内皮细胞造成比较严重的损伤。与模型组比较,和血生络方各剂量组细胞活性均明显增强(P<0.01)。2和血生络方对缺氧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mRNA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VEGFmRNA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和血生络方后小剂量、中剂量VEGFmRNA的表达增强(P<0.05)。大剂量组增高更明显(P<0.01)。第四部分: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和脑含水量的影响1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表现正常,评分均为0分。模型组神经学评分多数为2分以上。与模型组比较,和血生络方组在第7天时评分明显降低(P<0.01)。2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模型组3 d时的脑含水量达到高峰,在7d时脑含水量仍未恢复正常。与模型组比较,和血生络方组的脑含水量在3d和7d时明显下降(P<0.05, P<0.01)。假手术组的脑含水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表明手术本身对大鼠脑含水量无明显影响。结论:1和血生络方可使脑缺血周边区MVD表达增强,使血管数目增多。可促进VEGF表达,第7d时,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表达细胞主要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提示有促进缺血区的血管新生的作用。2和血生络方可提高Ang-1和Tie-2表达,有促进缺血区的血管新生的作用,14d时表达最强,在血管形成后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和血生络方可提高缺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和VEGF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和血生络方对缺氧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4和血生络方可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减轻脑含水量,抑制脑水肿高峰的形成,提示和血生络方组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大鼠神经损伤,对脑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
柳洪胜[5]2007年在《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因子动态变化探讨内毒的形成及作用》文中提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是目前重点防治的一种疾病。既往在因于风、因于火、因于痰、因于瘀等的认识基础上,采用中医单一或多因的辨证论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进一步的疗效提高实在艰难。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毒邪认识的深化,中风病临床实践的发展和现代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提出从毒论治中风病,从而提高中风病疗效,已成为中风病病因学及治疗学研究中新的视点与热点。内毒由脏腑失和,气血不调,风、火、痰、瘀等内生诸邪炽盛或久郁不解,相生互结互化,酝酿而成,并可合而为患,危害更甚。可引起机体功能破坏、丧失和/或败坏形质、导致病情恶化加重或呈沉疴状态并难以干预。因此,我们在中风病内毒理论的指导下,以局灶脑缺血炎症反应为切入点,研究了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以及其蛋白、基因的水平,来探讨内毒与炎症因子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内毒的产生和作用过程。研究目的:1.从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探讨内毒形成及作用。2.探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开窍作用的清脑宣窍滴丸是否通过抑制急性脑缺血炎症反应减轻急性脑缺血损害。3.通过急性缺血级联反应过程中炎症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对神经细胞的“毒性效应”阐释内毒的本质是损伤和败坏脑组织,并具有不可逆转性,是中风病难治难愈的关键原因和核心病机,从而为中风病内毒学说找到新的理论支持;同时赋予“解毒通络”法新的生物学内涵。研究方法:1.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5h,分别再灌注1h、3h、6h、12h、24h、48h,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上述各时间点TNF-α、IL-1β,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2.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5h,再灌注12h后断头取脑,于冰盘上迅速取缺血侧大脑半球,制备10%脑组织匀浆,用ELISA方法测定患侧脑组织TNF-α、IL-1β、ICAM-1的含量。3.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5h,再灌注12h后选取皮层组织进行总RNA提取和TNF-α、IL-1βmRNA的表达。研究结果:1.模型组大鼠均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状况差,活动减少、倦卧,被毛无光泽,体重均明显降低。2.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损伤的症状,行为学评分为0分;模型组大鼠表现为对侧前爪内收、向对侧转圈行走、向对侧倾倒等,以缺血再灌后12h最为显着;中药组表现以对侧前爪内收、向对侧转圈行走为主,神经功能缺损较模型组减轻,二者有显着差异(P<0.05)3.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质层次结构清晰,模型组各组皮质均可见细胞肿胀,胞浆嗜酸性变,胞核深染、碎裂、溶解、固缩或消失,胶质细胞呈空泡样变性;锥体细胞形态欠规则,神经细胞呈叁角形或多角形。脑缺血再灌注24h上述变化明显,清脑宣窍滴丸治疗组上述变化减轻。4.模型组大鼠TNF-α缺血再灌注3h后即有阳性表达,24h达到高峰,其后逐渐下降,其中再灌注6h、12h、24h、48h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组大鼠IL-1β缺血再灌注6h后即有阳性表达,12h达高峰,随之开始逐渐下降,其中再灌注6h、12h、24h、48h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5.大鼠脑缺血1.5h再灌注12h后,脑组织中TNF-α、IL-1β、ICAM-1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其差别有极显着性意义(P<0.01)用药组和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6.大鼠脑缺血1.5h再灌注12h后,模型组TNF-α、IL-1βmRNA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明显升高,清脑宣窍滴丸治疗组表达下降。研究结论:1.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大鼠病变侧脑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表达明显升高,表现出不同的时程规律;它们的峰值集中在再灌注后12h-24h这一段时间,表明TNF-α、IL-1β参与了脑缺血病理损害,是脑缺血级联反应的重要环节,与急性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害的发生和程度密切相关,其动态变化和毒性效应体现了内毒形成及作用过程。2.急性脑缺血再灌注12h后,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TNF-α、IL-1β、ICAM-1蛋白和mRNA均增高,应用清脑宣窍滴丸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表明清热解毒活血开窍作用的清脑宣窍滴丸可能通过抑制急性脑缺血炎症反应减轻急性脑缺血损害。3.急性缺血级联反应过程中炎症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对神经细胞的“毒性效应”与中医学中内毒形成及作用过程具有相似或相同之处。这些毒性物质共同作用的后果引起或加重神经细胞坏死或凋亡、脑组织损害;体现了内毒的本质是损伤和败坏脑组织,并具有不可逆转性,是中风病难治难愈的关键原因和核心病机。4.炎症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与急性脑缺血损害的关系可以为中风病内毒学说找到新的理论支持;同时赋予“解毒”法新的生物学内涵。
卢国, 徐阳美, 季晖[6]2015年在《中药复方防治脑缺血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脑缺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且具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负担。目前,基于脑缺血损伤的不同机制,针对性开发出多种抗脑缺血药物,但往往疗效不甚理想。而中药复方因其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方式,在预防和治疗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其独特优势,临床应用前景看好。分类综述传统中药复方、现代复方制剂及临床经验方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梁建贞[7]2008年在《中药分子方剂治疗脑卒中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的方式。传统的中药方剂是由中药组成的,中药分子方剂是由中药成分构成。中药方剂成分复杂,在其质量控制,剂型改进,药理阐明上都遇到很大困难,而对中药分子方剂,这些困难就可以大为减少。用中药分子方剂注射液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应当是中医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方向。本文为开发治疗脑卒中分子方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主要内容如下:1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线栓法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2以此模型进行药效筛选,结果中药单味药人参能减轻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及减小脑缺血组织体积。3以此模型进行药效筛选,结果中药方剂黄连解毒汤能减轻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及减小脑缺血组织体积。在此基础上构建黄连解毒汤分子方剂,同样以此模型进行药效筛选,结果黄连解毒汤分子方剂与中药方剂黄连解毒汤对大鼠脑卒中的治疗作用相当。4为构建黄连解毒汤分子方剂,我们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黄连解毒汤中栀子苷、黄芩苷和小檗碱的含量,并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黄连解毒汤的化学成分和入血成分。初步研究了栀子苷、黄芩苷和小檗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情况。
任小巧[8]2003年在《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和脑脉通对其影响》文中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老年人常见病,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病人数将进一步增加。其病理基础与缺血后引起的神经元坏死和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密切相关。其治疗主要是溶栓、应用神经保护剂(包括谷氨酸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外科治疗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因缺乏满意效果或安全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新的神经保护剂正在试验中。中医认为正虚血瘀,浊毒内蕴是老年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前提,肝风旋动,挟浊毒损伤脑络是老年脑缺血损伤的发展的关键;解毒降浊、益气活血法是治疗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方法。而目前中医药、西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中多以青年动物为对象,忽视了人类脑血管疾病中增龄因素的重要性。这对于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特点及用于指导临床防治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本课题以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特征、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与中医气虚血瘀,浊毒损络的关系为研究的切入点,用“益气活血”、“解毒降浊”的脑脉通进行干预以阻断缺血损伤因果转换、恶势循环,保护神经细胞。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线栓)致缺血3h、再灌注3 h、6h、12h、24h、72h为模型,用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法、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实验方法,从整体、细胞、分子、基因表达水平上,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青年与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特征及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异同,并进一步研究了脑脉通对老年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实验内容与结果如下。1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特征及脑脉通的保护作用应用整体观察包括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梗塞面积等及一般形态学方法包括HE染色、尼氏染色、透射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对比研究了老龄与青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整体和形态学变化特征的异同及脑脉通对其影响。结果发现老龄大鼠容易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损伤出现的时间早,损伤程度重,缺血损伤后梗塞面积大,其损害可随着缺血及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凋亡细胞数、凋亡小体呈现先少再多后少的变化规律,坏死细胞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缺血性损伤发生不可逆时,在损伤中心区有坏死细胞增多,凋亡细胞减少,这些特征可能与增龄导致的细胞衰老有关。脑脉通中、大剂量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神经元损伤,表现为改善神经功能、减轻脑组织含水量、缩小梗塞面积、减轻神经细胞损伤,保护神经元。其可能机理是合成自身修复所需的内源性蛋白,从而有利于神经元的修复;或可保护神经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上调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而有利于神经元的修复。这些作用可能与其益气扶正,解毒降浊的作用有关。2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变化及脑脉通对其调节作用。在取得上述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法、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动态观察了不同时间点青年与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异同及脑脉通对其影响。结果如下。
韩辉[9]2011年在《益气养阴活血法改善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记忆能力及神经再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是糖尿病合并脑缺血的最常见的基本证候,首先建立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模型,观察高血糖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以及对海马DG区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存活及BDNF通路的影响,然后观察益气养阴活血中药体内和体外的干预作用,并运用工具药证实BDNF通路在其中的作用。2.方法2.1采用持续力竭性游泳、甲状腺素片混悬液灌胃、腹腔注射STZ以及线栓法制作糖尿病合并脑缺血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大鼠模型,从大鼠的血糖、神经功能、TTC和HE染色结果、一般状态、舌象以及最终的成功率等方面来探讨糖尿病合并脑缺血(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病证结合模型的可行性。2.2将3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以及糖尿病合并脑缺血组,每组10只,用Brdu掺入法结合免疫组化观察糖尿病对脑缺血后大鼠海马齿状回(DG)神经细胞的新生、分化和存活的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BDNF表达情况,并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糖尿病对脑缺血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2.3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糖尿病合并脑缺血(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模型对照组、益气养阴活血组、益气养阴活血+K252a(BDNF的Trk受体抑制剂)组、益气活血组,每组10只,选用了具有益气养阴活血作用的人参、川芎、玉竹、黄精组合,运用Brdu掺入法、免疫组化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来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法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作用和神经再生机制。2.4神经干细胞培养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缺血再灌注后高糖模型组、缺血再灌注后高糖加益气养阴活血药物血清组。Brdu掺入法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增殖,甲基噻唑基四唑比色实验检测细胞活性。3.结果3.1动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合并脑缺血(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病证结合模型的最终成功率为63%,大鼠在表征、舌象、神经功能缺损、脑组织形态学以及大鼠最终的存活率等几方面指标的综合评价符合该模型的评价体系。3.2糖尿病对脑缺血大鼠空间记忆、海马神经再生及BDNF表达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比较,长期高血糖能加重脑缺血大鼠的Morris水迷宫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P<0.05),但糖尿病对于脑缺血后大鼠神经细胞的增殖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而对于脑缺血后大鼠新增殖细胞的存活及向神经元分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01)。我们的研究还发现,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海马齿状回BDNF表达较单纯脑缺血明显降低(P<0.001)。由于BDNF与神经再生相关,推测糖尿病可能通过抑制BDNF而影响神经再生。3.3益气养阴活血药物在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模型中,通过BDNF调节海马的神经再生,并促进空间学习记忆的恢复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可使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新生细胞增多,但益气养阴活血药物不能促进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新生细胞的进一步增加(P>0.05,)。与糖尿病合并脑缺血组比较,益气养阴活血药物和益气活血药物均可以明显提高新生细胞的存活率、促进新生细胞向神经元分化(P<0.05),同时增加海马齿状回BDNF的表达(P<0.01),并促进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的恢复(P<0.05-0.01),其中益气养阴活血药物效果优于益气活血药物(P<0.05)。侧脑室注射BDNF抑制剂K252a可以抑制益气养阴活血药物促进新生细胞存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P<0.001),并抑制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的恢复(P<0.001)。3.4益气养阴活血药物血清对高糖合并缺血再灌注培养模型中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和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干细胞增值显着增加(P<0.01),细胞活力下降(P<0.01);高糖可抑制神经干细胞的增殖(P<0.05-0.01),降低细胞活力(P<0.05-0.01);益气养阴活血药物血清可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P<0.01),提高其活力(P<0.01)。我们的体外培养结果证实了益气养阴活血药物能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合并高糖培养条件下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提高细胞活力。4.结论4.1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持续力竭性游泳、甲状腺素片混悬液灌胃以及线栓法制作糖尿病合并脑缺血(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大鼠模型,从表征、舌象、神经功能缺损、脑组织形态学以及存活率等方面综合评价大鼠病证结合模型是成功的;4.2糖尿病可能通过降低BDNF的表达,从而抑制再生神经存活和向神经元分化,进而加重脑缺血后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4.3益气养阴活血药物可能通过BDNF介导的神经再生和向神经元定向分化而改善空间记忆功能;4.4益气养元活血药物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后高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提高细胞活力。
参考文献:
[1]. 人参川芎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疗效及机制的研究[D]. 韩辉. 湖北中医学院. 2004
[2]. 通络化痰胶囊及其有效成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韩经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3]. 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文献计量分析及临床研究[D]. 雷亚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4]. 和血生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魏运湘. 河北医科大学. 2009
[5]. 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因子动态变化探讨内毒的形成及作用[D]. 柳洪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6]. 中药复方防治脑缺血的研究进展[J]. 卢国, 徐阳美, 季晖. 药学进展. 2015
[7]. 中药分子方剂治疗脑卒中的初步研究[D]. 梁建贞.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8].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和脑脉通对其影响[D]. 任小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9]. 益气养阴活血法改善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记忆能力及神经再生研究[D]. 韩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