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青铜关镇梅花小学711505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较为落后,无法把学生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无法调动起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理念和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师生之间共同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要善于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和进度,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和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跟得上教学进度,并且感受到学习数学这门课程的乐趣所在,明白学习数学的实用性与重要性,消除对数学教学的厌学心理,为以后长久的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提升教学效率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就通过对如何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为论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真正有效地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以及整体水平。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老师要想构建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必须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快速实现教学目标。目前大多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老师要加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好知识的传授工作,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即使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其思维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对于抽象性较强的高年级数学知识点往往难以做到有效掌握。而教学情境具有生动、形象、有趣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形象思维所造成的思想局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二、借助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提升数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新鲜的实物,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形式如果过于单一、陈旧,那么很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有效地提升实际教学水平。所以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设计,并将趣味性因素融入到其中,只有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才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只有才能更好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其教学效率。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能够融入到一块的保障。当代的教学任务是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实现师生平等,互相尊重,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现在的数学老师应当转变以前的教育态度,不要停留在以前自己作为老师就是话语权的控制者的阶段。现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将问题多与学生探讨,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平时在生活中,多与学生沟通,多多体贴学生的生活状态,多多关心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快乐地成长。
四、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性思维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性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为长久的数学学习之路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充当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也能够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多引入现实生活素材,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且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这门课程的实用性。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去审题,这样学生才能够抓住一道题的中心思想,从而准确地认出哪个是虚假条件,提高解题效率与质量。
五、引入信息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合理地引入信息技术,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并且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现象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从而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学生也能够自主、积极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去。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一些图片、声音、视频,以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目前教育正在处于改革的时期,教师的教育要求比之前提高了不少。作为数学教师应该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把培养学生思维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努力使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受益匪浅。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懂得遇到问题是找到解决的途径,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变得非常高。
参考文献
[1]吴建南关于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探究[J].新课程(上),2014,(09),4。
[2]刘建康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2014,(06),38。
[3]刘惠珍探究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新教育,2014,(11),41。
[4]江丽华对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小学时代(教师),2012,(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