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圆盘犁论文_赵冉,雷蕾,杨纪争

导读:本文包含了驱动圆盘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圆盘,偏角,旋耕机,转矩,作业,水稻,油菜。

驱动圆盘犁论文文献综述

赵冉,雷蕾,杨纪争[1](2019)在《基于CAD的驱动圆盘犁尾轮装置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常规驱动圆盘犁设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装设计,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耕作要求。以驱动圆盘犁尾轮装置为研究对象,利用CAD软件,首先分析了圆盘犁尾轮受力情况,然后对尾轮上下调节装置、连接架、左右二级可调及尾轮轴体等零部件进行改进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驱动圆盘犁尾轮装置稳定性和牢固性较强,符合设计标准,可为驱动圆盘犁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王凌锋[2](2018)在《采用驱动圆盘犁秸秆全量还田耕作的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省常熟地区耕地面积大约为2万hm~2,广泛采用旋耕作业。旋耕作业需要的功耗大,覆盖性能差,根茬不能很好地覆盖,不利于有机物腐烂和肥料化,且杂草萌生较早。驱动圆盘犁是一种新型驱动式耕作机具,相比传统旋耕机,它具有高效节能、通过能力强、翻土覆土性能好、越障能力强、利于秸秆还田等优点,适用于水田和旱田,用新型驱动圆盘犁替代传统旋耕机的秸秆全量还田耕作新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及分析。为此,试验对比了分别采用1LYQ-925(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机》期刊2018年02期)

徐敏[3](2017)在《驱动圆盘犁埋草旋耕碎土作业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水稻、小麦及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率急剧下降,大量的秸秆被废弃或焚烧,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交通安全,亟需寻找农作物秸秆的出路问题。目前推广的秸秆还田机械无法解决大面积旱地秸秆埋草还田问题,在技术性能上和数量上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不能满足联合收割机作业后的秸秆还田需求。我国当前应用的耕整地机械为单式驱动圆盘犁、铧犁和旋耕(本文来源于《农机科技推广》期刊2017年10期)

刘晓鹏,张青松,肖文立,马磊,刘立超[4](2017)在《稻油轮作区驱动圆盘犁对置组合式耕整机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长江中下游稻油轮作区油菜种植时土壤黏重板结、秸秆量大、播种作业需同步开畦沟的农艺要求,考虑传统耕整作业耕层浅、功耗大的不足,依据驱动圆盘犁组与传统铧式犁相比,不易缠草堵塞、通过性好、牵引阻力小的特征,设计了用于油菜播种的驱动圆盘犁对置组合式耕整机。提出了主动式对置犁耕与被动式开畦沟、碎土、平整相结合的联合耕整作业方案,分析了对称布置的圆盘犁组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性,确定了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参数。根据犁体曲面成形原理,设计了开畦沟前犁犁体曲面;依据组合式船型开沟器与土壤挤压互作机制的分析,确定了开畦沟区域宽度为350 mm时,开畦沟系统作业后可有效保证畦沟和种床厢面质量。耕深稳定性试验表明,整机作业实际耕深与限深深度基本一致,耕深稳定性系数均在90%以上。厢面质量试验表明,开畦沟系统在中间开畦沟区域能开出沟宽241.6~293.5 mm,沟深328.6~370.8 mm的梯形沟。经组合式船型开沟器挤压的土壤对犁沟的实际填埋率高于87.67%,碎土辊作业后厢面平整度为22.45~26.70 mm,碎土率为60.14%~68.37%。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整机较优工作参数为:限深深度为180 mm,机组前进速度为3.5 km/h,圆盘犁组转速为160 r/min,此时整机功耗为24.37 k W,相比传统旋耕方式的油菜播种种床整备机具的功耗降低了37.67%,秸秆埋覆率为92.78%,碎土率为66.74%,厢面平整度为24.18 mm,土壤对犁沟平均填埋率为92.3%,满足油菜播种的农艺要求。(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朱敏,刘鹏飞[5](2016)在《新型1LYQ系列驱动圆盘犁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新型驱动圆盘犁,以拖拉机为动力,驱动圆盘犁产生正向驱动力,驱动力平衡,犁耕效率高。结构科学,道路通过性好,犁耕角度可调整,对土壤的适应性好。(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6年04期)

朱亨银,方文熙[6](2011)在《组合式左翻驱动圆盘犁的入土及平衡性能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驱动圆盘犁的旱耕入土能力,改善平衡性能,该文提出了一种无需尾轮装置、由驱动圆盘犁和铧式犁组合而成的组合式左翻驱动圆盘犁,比普通驱动圆盘犁的结构有了显着的简化,减轻了犁的整机重量,降低了原材料及加工成本。通过对入土力矩及侧向力平衡装置在沟墙上的支撑面积的计算,结果表明了组合式驱动圆盘犁比通驱动圆盘犁入土力矩增大了58.8%,侧向力平衡能力增加2~4倍,可有效提高驱动圆盘犁的旱作耕深,满足一般旱作农艺要求。(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朱亨银,方文熙,黄语燕[7](2011)在《PTO转矩对驱动圆盘犁及其机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平衡力矩的角度,分析了驱动力矩对左翻驱动圆盘犁和右翻驱动圆盘犁受力及其平衡的不同影响。指出横垂面内平衡力矩主要由尾轮与悬挂机构的两个提升杆来承担,PTO驱动力矩是左翻驱动圆盘犁平衡力矩的一部分,与此相反,驱动力矩是右翻驱动圆盘犁倾翻力矩的一部分。从田间对比试验的数据可以看出:驱动力矩对左、右翻驱动圆盘犁提升杆的受力具有不同影响,即左翻机型的单位耕作断面提升杆受力只有右翻机型的2/3,较易于平衡。(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机》期刊2011年04期)

朱亨银,刘金霖,方文熙[8](2009)在《驱动圆盘犁田间测力无线传输数据采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驱动圆盘犁田间测力无线传输数据采集系统采用AT89S52单片机作为控制器,采用AD7730作为信号处理核心器件,将动态应变仪及数据采集器的功能集成在该系统中,使得测试系统更简化.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均能较好地满足田间测力试验的要求,可用于1至8个通道的田间测力试验.(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曹文,丁俊华,李再臣[9](2009)在《驱动圆盘犁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驱动圆盘犁对土堡侧面和底部的土壤进行旋转滑切,将土垡底部的土壤由沟底撕裂开形成土垡,并利用圆盘的旋转将土垡抬升并翻转。为此,以研究驱动圆盘犁为目标,分析了驱动圆盘犁各几何参数和工作参数对其工作过程的影响,为驱动圆盘犁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阐明了驱动圆盘犁的运动学特性,推导了残耕高度的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09年06期)

刘杭炜[10](2009)在《基于MMC卡的驱动圆盘犁田间测力数据采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对驱动圆盘犁工作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套基于MMC卡的驱动圆盘犁田间测力数据采集系统,并详细阐述了该系统软硬件设计的主要内容。在系统设计上,主要包括模数转换模块、液晶显示模块、遥控按键模块、存储模块以及以AT89S8253单片机为核心的微控制器模块等。本系统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MMC卡作为系统的存储模块,克服了以往数据采集系统只能在固定位置使用的缺点,使系统具备便携性,更能适应野外田间的长时间工作。下位机软件设计中,详细阐述了如何使用AD7730对传感器信号进行自动采集、如何对遥控器的红外信号进行解码、如何使用MMC卡进行数据存储等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上位机软件设计中,使用Delphi 7进行波形显示程序的设计。利用波形显示程序能够很好地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波形回放,使用户能够直观地看出驱动圆盘犁在田间工作时的具体受力情况。最后,通过田间实验和实际应用验证了本系统软硬件设计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驱动圆盘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江苏省常熟地区耕地面积大约为2万hm~2,广泛采用旋耕作业。旋耕作业需要的功耗大,覆盖性能差,根茬不能很好地覆盖,不利于有机物腐烂和肥料化,且杂草萌生较早。驱动圆盘犁是一种新型驱动式耕作机具,相比传统旋耕机,它具有高效节能、通过能力强、翻土覆土性能好、越障能力强、利于秸秆还田等优点,适用于水田和旱田,用新型驱动圆盘犁替代传统旋耕机的秸秆全量还田耕作新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及分析。为此,试验对比了分别采用1LYQ-92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驱动圆盘犁论文参考文献

[1].赵冉,雷蕾,杨纪争.基于CAD的驱动圆盘犁尾轮装置的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9

[2].王凌锋.采用驱动圆盘犁秸秆全量还田耕作的试验分析[J].现代农机.2018

[3].徐敏.驱动圆盘犁埋草旋耕碎土作业机研究[J].农机科技推广.2017

[4].刘晓鹏,张青松,肖文立,马磊,刘立超.稻油轮作区驱动圆盘犁对置组合式耕整机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7

[5].朱敏,刘鹏飞.新型1LYQ系列驱动圆盘犁的开发[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

[6].朱亨银,方文熙.组合式左翻驱动圆盘犁的入土及平衡性能计算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1

[7].朱亨银,方文熙,黄语燕.PTO转矩对驱动圆盘犁及其机组的影响[J].福建农机.2011

[8].朱亨银,刘金霖,方文熙.驱动圆盘犁田间测力无线传输数据采集系统[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9].曹文,丁俊华,李再臣.驱动圆盘犁的研究与设计[J].农机化研究.2009

[10].刘杭炜.基于MMC卡的驱动圆盘犁田间测力数据采集系统[D].福建农林大学.2009

论文知识图

驱动圆盘犁与数据采集系统工作...驱动圆盘犁工作原理左翻驱动圆盘犁驱动圆盘犁左翻驱动圆盘犁空间受力系统驱动圆盘犁工作图

标签:;  ;  ;  ;  ;  ;  ;  

驱动圆盘犁论文_赵冉,雷蕾,杨纪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