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蒂状恶性黑色素瘤1例

直肠蒂状恶性黑色素瘤1例

王建明刘正康朱心武(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中医院638001)

1病例

患者女,65岁。因肛门坠胀、排便不畅3+月于2011年1月7日来诊。述便时肛内偶有肿物脱出,手推能回纳。感肛门坠胀,排便次数增多,偶有便血染纸,色红。查:肛门外观可,指检触及直肠内有一5×5cm圆形肿物,质硬,表面光滑完整,有较小之蒂部系于7点钟齿线处,肿物活动好。退指后有少许暗红色血液溢出,恶臭。门诊以“直肠包块待诊(息肉?粪石?)”收入院,住院号192694。肛周阻滞麻醉下右手食指伸入肛内,稍用力即将有蒂之直肠肿物抠出于肛门外,见蒂连于7点钟齿线处,于蒂之根部连同齿线处粘膜钳夹,“8”字贯穿结扎,切除结扎远端肿物。见肿物约5×5cm大小,圆形,棕黑色,表面光滑完整,恶臭。剖开肿块,未见鲜血及正常组织,似血栓状。标本浸泡于福尔马林液中,浸泡液呈棕黑色。病理示;(肛门)梭形细胞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号20110015,广安市人民医院)。术后病人肛门坠胀感消失,大便日一次。查:B超示肝、胆、胰、脾未见异常。肝功、肾功正常。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值正常。

2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以下简称恶黑)是一种高度恶性的黑色素细胞肿瘤。多发生于皮肤,亦见于接近皮肤的粘膜以及软脑膜等处[1]。占皮肤恶性肿瘤的第三位(6.8%~20%)。国外统计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在因患癌症死亡的病例中,恶黑约占1%[2]。

恶黑起源于成黑色素细胞,其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多方面的,可能与种族与遗传、创伤与刺激、病毒、日光、免疫等因素有关[2]。恶黑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与其它肿瘤相比增加更明显。上海市1963-1965年统计恶黑发病率男为0.26/10万/年,女为0.36/10万/年;1972-1979年再作统计发病率男为0.5/10万/年,女0.4/10万/年,约10年间几乎翻了一翻[1]。

肛门区是继皮肤及眼球之后最常发生恶黑的部位,也是胃肠道恶黑最好发的部位。恶黑约占肛门区恶性肿瘤的1%,年龄分布多在59-71岁。临床最常见的表现是便血,其次为肿块,大便习惯改变以及局部疼痛[1]。国内娄有容曾统计粘膜恶黑主要症状为出血者(46.51%,包括鼻出血、阴道出血和便血)、其次为肿块(39.53%)、阻塞症状(16.28%,多见于鼻腔、肛门、直肠)、破溃与疼痛(各占9.3%),痒和色素增加(各占1.16%)。63例随访结果:两年存活率为51.53%[1]。

肛门直肠恶黑大多发生于齿线附近,在粘膜下迅速向上蔓延到直肠壶腹,成为蕈状肿瘤,与直肠肿瘤相似,因此,发现在直肠的要比在肛管的多。如为带蒂状者,表面光滑,呈灰(棕)黑色,突入肛管者与血栓外痔相似,应注意鉴别[3]。

恶黑的显微镜检查,离不开临床活检取材。应否对恶黑作术前活检一向有争议,有人反对,理由是活检易致淋巴或血行播散。为了整个肿瘤的研究,有利于正确诊断,对恶黑是可以行切除后再作活检[1]。目前一般主张小病灶者全部切除后作活检,大病灶争取全部切除,全部切除确有困难,可作部分切除。很多外科医师宁愿一开始即作广泛切除,但临床诊断往往有1/3误诊,实际上并不是恶黑。故具体病人需作具体分析处理[2]。

恶黑的恶性程度较高,多发生转移,预后较差。据大多数统计,五年存活率为10-15%,不能手术的患者平均存活期为5个月,诊断确定后平均期望寿命为9个月[1]。因此早期诊断与及时合理冶疗,仍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目前治疗方法仍不理想,及早局部手术切除仍是争取治愈的最好方法;化疗仅适合晚期患者,以往试用的药物很多,但不论单独或联合应用,远期效果均令人失望;免疫疗法仍处于试验阶段。[2]

参考文献

[1]刘复生,刘彤华.肿瘤病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895;1768-1772.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46-1050.

[3]张庆荣.肛门直肠结肠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76.

标签:;  ;  ;  

直肠蒂状恶性黑色素瘤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