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对心脏骤停(CA)急诊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的方法和效果

探讨对心脏骤停(CA)急诊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的方法和效果

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邮编214187

【摘要】:目的:探索心脏骤停(CA)急诊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心脏骤停急诊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治疗,分析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急诊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心肺复苏在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抢救成功率为100.00%,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抢救成功率为87.50%,在脑出血患者中抢救成功率为93.75%,在阿-斯综合征患者中抢救成功率为92.11%,在电击伤患者中抢救成功率为100.00%;同时27.03%的患者经气管插管后恢复心肺功能,45.95%的患者经胸外按压后恢复心肺功能,27.03%的患者经电复律治疗后恢复心肺功能。结论:对心脏骤停急诊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治疗,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心脏骤停;急诊;心肺复苏;急救;效果

心脏骤停属于临床常见急症,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猝死,主要临床表现为大动脉搏动消失、心脏停止射血、瞳孔散大、器官缺血或缺氧。而导致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的原因较多,比如患者严重电解质失调、患者出现突发性心脏病,除此之外,当人体出现触电、溺水等现象,也可并发心脏骤停,而对于心脏骤停患者首要治疗原则为恢复患者心、脑、肺功能[1]。本文旨在探索心脏骤停(CA)急诊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的临床意义,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择80例心脏骤停急诊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患者年龄在21~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58±4.85)岁,45例为男性患者,35例为女性患者。心脏骤停原因:8例患者为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的心脏骤停;16例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心脏骤停;16例患者为脑出血所致的心脏骤停;38例患者为阿-斯综合征所致的心脏骤停;2例患者为电击伤所致的心脏骤停。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存在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

心脏骤停诊断标准:(1)心电图表现:心室静止、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无脉心电活动;(2)大动脉搏动消失、双侧瞳孔呈散大状、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心脏停止射血。

1.2方法

对80例心脏骤停急诊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当患者被确诊为心脏骤停时,应立即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治疗,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在操作过程中应时刻注意患者呼吸频率,必要时可给予患者吸氧治疗。对胸外按压无效患者,可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连接心电监护仪,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出现心室颤动时,应立即进行除颤治疗。随后持续性对患者进行电复律治疗和胸外按压治疗,同时帮助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患者滴注平衡液,待患者心率逐渐恢复后,便可进行原发病治疗,并时刻检测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频率,若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处理。

1.3观察指标

分析心肺复苏对各种疾病所致的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心肺复苏方式对心肺功能恢复的意义。

心肺复苏的判定:心脏骤停患者意识、自主循环均得到恢复,通过心电图检查结果表明患者恢复正常心肺功能和心室搏动,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或轻度受损。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抢救成功率、心肺功能恢复率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代表对比值存在差异。

2结果

2.1分析心肺复苏对各种疾病所致的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

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治疗后,总抢救成功率为92.50%(74/80),各组患者之间相比抢救成功率不存在差异性(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分析心肺复苏对各种疾病所致的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

3讨论

心脏骤停具有病情重、发病急等特点,一旦出现便可随时危及患者生命,而有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增加,导致心脑血管患者发病率逐渐上升,而相应的心脏骤停发生率也逐渐上升,对此应加强心脏骤停急诊患者的救治流程,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2]。

心肺复苏主要是指通过胸外按压帮助患者形成短暂性的人工循环,从而诱导患者心脏进行自主搏动,其主要是一种以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的模式,同时通过胸外按压还可维持患者心脏功能,保证患者体循环[3]。但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抢救措施,比如在临床实际抢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类型患者,例如胸廓畸形、体形消瘦、高龄等,而对于以上患者按压深度无法达到5厘米以上,因此必须加快按压速度,从而维持患者心输出量。由于心肺复苏属于一项十分消耗体力的抢救操作,因此可由多名医务人员配合实施,从而确保胸外按压速度,保证患者心跳频率,在条件允许下,可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按压[4]。

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问题,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1)定期在科室内举办心肺复苏模拟操作课堂,从而加强医务人员对心肺复苏操作的熟悉度,掌握具体操作流程;(2)科学性的开展除颤治疗和心肺复苏治疗;(3)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后,及时实施相应的抢救措施;(4)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同时,还需帮助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从而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现象[5];(5)应快速为心脏骤停患者建立人工气道,从而为患者争取相应的抢救时间;(6)正确的使用复苏药物,比如在进行心肺复苏过程中,需使用肾上腺素,此类药物虽具有提升心肌收缩力,扩张心脑血管等疗效,但容易增加患者心肌耗氧量,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控制药物剂量[6]。

总之,心肺复苏具有操作简单、适用性广等特点,将其应用于心脏骤停急诊患者中,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所以其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袁伟,王友明.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35-2636.

[2]王小刚,高丁.院前心脏骤停患者505例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及其成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63(4):39-41.

[3]黄强.急诊心肺复苏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和心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57(1):62-63.

[4]许洪军.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4,15(20):3095-3097.

[5]胡秋香,张梅霞,李艳兰等.新版心肺复苏指南在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14(2):93-94.

[6]张雪花,拓小义,崔琼等.气管插管与球囊辅助呼吸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院前急救中临床疗效对比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45(13):2894-2895.

标签:;  ;  ;  

探讨对心脏骤停(CA)急诊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的方法和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