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潜伏期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潜伏期,听觉,电位,脑干,耳蜗,大鼠,误差。
中潜伏期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梁文琦,王林娥[1](2018)在《电诱发中潜伏期反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耳蜗植入已开展多年,目前仍无可靠的方法评估脑干以上听觉通路的功能。电刺激诱发中潜伏期反应是一种以电刺激为诱发形式的听觉诱发电位,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言语康复效果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旨在介绍其研究进展,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董倩妍,王力,蒋本聪,胡晓[2](2017)在《基于AAR模型的听觉诱发中潜伏期反应特征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听觉刺激诱发的脑干中潜伏期反应(MLR)信号的非平稳特性,采取计算其自适应自回归(AAR)模型系数的方法进行特征提取,实现不同注意状态的分类。首先对采集的MLR数据进行去噪预处理,然后结合相对误差方差(REV)准则分别进行卡尔曼滤波和最小均方误差自适应算法估计其AAR模型参数。利用支持向量机对两种估计方法的特征参数分别进行分类。最后根据最大互信息和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最小均方误差自适应算法估计AAR模型系数的分类正确率达到77.45%,最大互信息值为0.3011,其效果优于卡尔曼滤波算法。(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7年11期)
徐梦圆,邹采荣,梁瑞宇,王力,王青云[3](2017)在《单电极中潜伏期反应的听觉注意特征提取与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提取单电极中潜伏期反应(MLR)的特征差异,研究并实现了正常个体听觉注意与非注意2种状态的识别.首先,对MLR信号进行小波滤波、阈值去伪迹、相干平均等预处理;然后,分析了MLR在2种状态下的成分波差异,并将Na,Pa,Nb波的幅值与能量、面积、C0复杂度、AR模型系数等传统特征组合成为新的特征向量;最后,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人工神经网络(ANN)在传统特征向量和新特征向量下进行目标识别.8位被试的实验结果显示,在2种不同状态下,被试的Na,Pa,Nb波幅值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潜伏期并无差异.ANN作为分类器时,新特征向量的平均识别正确率可达85.7%.由此可见,利用单电极中潜伏期反应区分听觉注意与非注意状态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彭贤,符秋养,王涛[4](2016)在《听觉诱发中潜伏期反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听觉诱发中潜伏期反应(middle latency response,MLR)是较早发现的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成分,常用于中枢听觉通路的功能评估。通过研究MLR的主要成分,可以了解MLR的参数、形态、起源、作用和应用范围,进一步探讨其与听觉通路生理变化的关系,并可以检测中枢神经病变和功能改变。但是由于MLR产生(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鲁兆毅,潘滔,马芙蓉[5](2013)在《电刺激诱发中潜伏期反应在人工耳蜗植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是声刺激后由耳蜗至听皮层的听觉系统中不同平面所诱发出的一系列电活动,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中潜伏期反应(middle latency response,MLR)及慢皮层反应等。随着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技术的逐渐发展和成熟,近40年产生了一类以电刺激为诱发形式的听觉诱发电位。这成为了CI患者,尤其是对于幼儿患(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尹益勇,刘妮,李华娇,何斯纯[6](2011)在《脑发育期甲状腺激素对大鼠听觉中潜伏期反应和学习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发育期甲状腺激素对大鼠听觉中潜伏期反应(MLR)和学习记忆的影响效应。方法:孕鼠从孕第1天至仔鼠生后30 d饮含质量浓度为0.3 g/L甲硫咪唑的自来水诱发甲状腺功能低下仔鼠,每天腹腔注射质量分数为0.02 mg/kg左旋甲状腺素(L-T4)进行替代治疗。分为H组(甲低)、RP1组(生后1~30 d替代治疗)、RP7组(生后7~30 d替代治疗)、RP14组(生后14~30 d替代治疗)、RP21组(生后21~30 d替代治疗)和N组(正常对照)。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游离叁碘甲腺原氨酸(FT3)和血清游离甲状腺素或四碘甲腺原氨酸(FT4)。计算机平均迭加技术颅表记录大鼠MLR。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RP1组大鼠MLR引出时间正常,RP7和RP14组大鼠MLR延迟引出,RP21和H组大鼠MLR更晚引出。RP1、RP7、RP14和RP21组大鼠MLR延长的波峰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IPL)可明显改善,正常时间分别为生后20、26、29和39d,H组MLR的PL和IPL在生后60 d仍明显延长。生后60 d,RP1和RP7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程正常,但RP14和RP21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程明显延长,H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程延长更为突出。结论:大鼠听觉功能和学习记忆功能发育依赖甲状腺激素的关键期有所不同,替代治疗越早,疗效越好。(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周卓妍,何斯纯,林兴会,郑辉,柏志全[7](2004)在《中潜伏期听觉电反应对糖尿病大鼠中枢神经病变的评估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糖尿病能引起中枢神经病变,中潜伏期听觉电反应(auditorymiddlelatencyresponse,MLR)在糖尿病时的动态变化研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MLR在糖尿病中的变化,探讨MLR在早期诊断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中的作用。设计:用完全随机法,采用实验对照方式,进行纵向观察研究。地点和材料: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研究室进行实验。用24只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进行研究。方法:应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在成模前后按时间顺序动态观测血糖、MLR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MLR的波峰潜伏期(peaklatency,PL)、波峰间潜伏期(interpeaklatency,IPL)。结果:建模后4周实验性糖尿病组MLR的PL(ms)各波延长犤P0(7.19±0.97)、Na(11.90±1.53)、Pa(18.77±1.45)、Nb(32.86±3.12)、Pb(50.32±1.68)犦(P<0.05)。6周后出现MLR各波PL、Pa-Pb的IPL犤(31.10±1.59)ms犦延长(P<0.01)。8周后MLR各波PL、P0-Pa犤(13.57±1.71)ms犦,Pa-Pb犤(35.17±2.81)ms犦IPL均延长(P<0.05或P<0.01)。糖尿病组血糖与MLR的PL,IPL各波变化之间无相关,糖尿病组病程与MLRNa,Nb,Pb波PL变化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早期MLR出现PL和IPL延长,该变化与病程进展有相关关系,MLR是早期诊断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的客观灵敏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4年10期)
何斯纯,周卓妍,徐君,林兴会,郑辉[8](2004)在《糖尿病大鼠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中潜伏期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计算机平均迭加技术颅表记录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和中潜伏期反应 (MLR) ,在链尿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连续 70天同时动态观察BAEP和MLR的波峰潜伏期 (PL)、波峰间潜伏期 (IPL)及波幅的变化 ,旨在探讨糖尿病MLR和BAEP是否都有异常改变及同病程的关系。结果如下 :糖尿病大鼠BAEP各波PL和Ⅰ波 Ⅴ波IPL在病程第 2 8~ 42天出现持续性的明显延长 ,且均与病程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 ;MLR各波PL和Pa波 Pb波IPL在病程第 2 8~ 42天也出现持续性的明显延长 ,Na、Nb和Pb波PL也同病程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糖尿病大鼠BAEP各波波幅在病程第 14~ 2 8天出现明显增大 ,MLR的Pa、Nb波波幅在病程第 14天也出现明显增大。表明糖尿病大鼠BAEP和MLR有相似的异常改变并与病程有关(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04年01期)
何斯纯,何剑琴,林兴会,周卓妍,王彦平[9](2003)在《体温过高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中潜伏期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体温过高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和听觉中潜伏期反应 (MLR )的影响。方法 :诱发电位仪颅表记录大鼠BAEP和MLR ;体表物理升温法逐步升高麻醉大鼠体温 ,传感探头式数字体温计监测大鼠直肠体温 ;主要观察BAEP和MLR的波峰潜伏期 (PL)、波峰间潜伏期 (IPL)和波幅随体温升高而发生的变化及它们消失的临界体温。结果 :BAEP各波PL及Ⅰ Ⅱ、Ⅰ Ⅲ、Ⅰ ⅣIPL随体温升高 ( 3 7~ 41.5℃ )而逐步缩短 ,但当体温升高至 42℃和超过 42℃时各波PL及Ⅰ Ⅱ、Ⅰ ⅣIPL不再继续缩短 ,并略有反向延长 ;MLR各波PL和P1 P3、P2 P3IPL也随体温升高 ( 3 7~ 43℃ )而缩短。随体温升高 ,BAEP和MLR波幅的主要表现为降低 ,特别是在体温升高至42℃以后。BAEP和MLR在体温 ( 4 3 .1± 0 .5)℃时出现不可逆性消失 ,且两者同步消失。结论 :体温过高对大鼠BAEP和MLR有相似的显着影响 ,体温过高至一临界值时会造成BAEP和MLR的不可逆性损害。(本文来源于《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期刊2003年04期)
何斯纯,周卓妍,周丽丽,王彦平,郑辉[10](2002)在《体温过低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中潜伏期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体温过低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和中潜伏期反应 (MLR)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平均迭加技术颅表记录大鼠BAEP和MLR ,体表物理降温法逐步降低大鼠体温 ,传感探头式数字体温计监测大鼠直肠温度 ,体温每降低 1℃测试 1次BAEP和MLR ,观察波峰潜伏期 (PL)和波幅的变化及各波消失的临界体温。结果 :随体温逐渐降低 (36℃ - 2 2℃ ) ,BAEP和MLR各波PL逐步延长 ;BAEPⅠ、Ⅱ、Ⅳ 3主波和MLRN1、P32主波的波幅在体温过低至 2 6℃以下时方先后出现显着降低 ;BAEP和MLR各波在体温 19℃ - 2 1℃全部消失 ,且两者同步消失。结论 :体温过低对大鼠BAEP和MLR均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02年06期)
中潜伏期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听觉刺激诱发的脑干中潜伏期反应(MLR)信号的非平稳特性,采取计算其自适应自回归(AAR)模型系数的方法进行特征提取,实现不同注意状态的分类。首先对采集的MLR数据进行去噪预处理,然后结合相对误差方差(REV)准则分别进行卡尔曼滤波和最小均方误差自适应算法估计其AAR模型参数。利用支持向量机对两种估计方法的特征参数分别进行分类。最后根据最大互信息和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最小均方误差自适应算法估计AAR模型系数的分类正确率达到77.45%,最大互信息值为0.3011,其效果优于卡尔曼滤波算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潜伏期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梁文琦,王林娥.电诱发中潜伏期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8
[2].董倩妍,王力,蒋本聪,胡晓.基于AAR模型的听觉诱发中潜伏期反应特征提取[J].电子技术应用.2017
[3].徐梦圆,邹采荣,梁瑞宇,王力,王青云.单电极中潜伏期反应的听觉注意特征提取与识别[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彭贤,符秋养,王涛.听觉诱发中潜伏期反应研究进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6
[5].鲁兆毅,潘滔,马芙蓉.电刺激诱发中潜伏期反应在人工耳蜗植入中的应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
[6].尹益勇,刘妮,李华娇,何斯纯.脑发育期甲状腺激素对大鼠听觉中潜伏期反应和学习记忆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1
[7].周卓妍,何斯纯,林兴会,郑辉,柏志全.中潜伏期听觉电反应对糖尿病大鼠中枢神经病变的评估作用(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4
[8].何斯纯,周卓妍,徐君,林兴会,郑辉.糖尿病大鼠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中潜伏期反应[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4
[9].何斯纯,何剑琴,林兴会,周卓妍,王彦平.体温过高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中潜伏期反应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3
[10].何斯纯,周卓妍,周丽丽,王彦平,郑辉.体温过低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中潜伏期反应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