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郁证100例思考
范红军(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医院中医科100076)
【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6-0012-03
【摘要】目的郁证乃气机郁滞为病,致气血运行不畅,倘治疗不及时、不得法极易导致脏腑气机逆乱变生他病。三年来,笔者对郁证的主要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探求郁证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诊疗规律。方法选郁证患者100例,依据祖国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以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的法则,运用中草药治疗,配合心理治疗与调护。结果本病的发生与病人的精神因素,情志刺激有着必然联系,多因情志致病导致气机郁滞为病;以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的治则疗效显著;心理治疗与调护对患者治疗同等重要,具有提高疗效、防止复发、防衍生他病的良好作用。结论本病病因是情志失调和体质因素,病机是肝气郁结,病位在肝,可涉及心、脾、肾,气机郁滞为病;治疗原则以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心理治疗与调护是治疗与预防郁证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郁证七情致病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心理治疗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节奏加快,旧的生活规律打乱,人的精神压力逐年上升,心理上的不平衡,使情志失调,脏腑气机逆乱,郁证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为人民服务,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运用祖国医学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念,配合心理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人为门诊、住院病人。100例中男性35例,女性65例;年龄17岁至25岁15例,26岁至45岁52例,46岁至60岁26例,60岁以上7例。病程最短为10天,最长为10年。
1.2诊断标准
病例均符合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郁证》章节中诊断要点。肝气郁结证45例,气郁化火证21例,痰气郁结证14例,心神失养证5例,心脾两虚证10例,心肾阴虚证5例。
2治疗
2.1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以治病求本为原则,并随证变通,不拘泥于某证某型。
2.2治疗方法
2.2.1辨证论治处以中草药治疗,以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
情易性为治疗原则;并充分体现《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即对疾病的治疗,应注重于疏通脏腑气血,使无壅滞之弊,则人体可恢复平和。
2.2.2心理治疗,分析病因,寻七情致病之因,用诚恳、关怀、同情、耐心的态度以合理的解释,使患者摆脱精神压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配合自我按摩之法,以及适当运动法治疗本病。
2.3辨证分型治疗
2.3.1肝气郁结证(45例)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不得疏泄,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调。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药:柴胡10克,枳壳15克,白芍15克,香附15克,青陈皮各15克,川芎10克,甘草5克,郁金10克。
方解: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疏肝解郁,理气畅中;郁金、青皮、调气解郁;川芎理气活血;芍药、甘草柔肝缓急止痛。
加减: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嗳气频作,脘闷不舒加旋覆花代赭石,法半夏和胃降逆;兼有食滞腹胀者,加焦三仙消食化滞;腹胀、腹痛、便溏者,可加苍术、厚朴、茯苓、乌药健脾化湿,理气止痛;胸胁刺痛,舌质有瘀点瘀斑,加当归、丹参、延胡索、红
花活血化瘀。
2.3.2气郁化火证(21例)
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横逆犯胃,气机升降失调。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薄荷10克,郁金15克,香附15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黄连6克,吴茱萸2克,丹皮10克,栀子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
方解:柴胡、薄荷、郁金、香附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黄连、吴茱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丹皮、栀子清肝泻火。
加减:燥怒剧,口苦、大便秘结者,加龙胆草、大黄泻热通腑;肝火上炎而见头痛、目赤、耳鸣者,加菊花、钩藤、刺蒺藜清热平肝;阴伤见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去方中当归、白术、黄连、吴茱萸之燥,酌加生地、麦冬、玄参养阴生津。
2.3.3痰气郁结证(14例)
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气机壅滞不通,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半夏10克,厚朴10克,紫苏子15克,茯苓15克,香附15克,枳壳10克,川楝子15克,生姜五片。
方解:半夏、茯苓、生姜化痰散结,和胃降逆;厚朴、枳壳、紫苏子、香附、川楝子理气宽胸,开郁畅中。
加减:苔腻、口渴不欲饮水,加苍术、佩兰芳香化湿;烦热舌红苔黄,加黄连、黄芩、瓜蒌清化痰热;舌红少津,口干、咽干、咽红,去厚朴、紫苏子,加黄芩、生地、玄参清热、养阴生津;胁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者,加丹参、桃仁、川芎活血化瘀。
2.3.4心神失养证(5例)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将此种证候称为“脏躁”。
证机概要: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减。
甘草10克,小麦30克,炒枣仁20克,丹参2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大枣十枚。
方解:甘草甘润缓急;小麦味甘微寒,补益心气;大枣益脾养血;郁金、香附、炒枣仁解郁安神,丹参和血养血活血。
加减:手足蠕动或抽搐者,加当归、生地、川芎、珍珠母、钩藤养血熄风;躁扰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制首乌等养心安神;热扰神明,烦怒口苦,舌质红、苔黄,加黄连、生地、夜交藤以清心热、滋心阴、安神定志。
2.3.5心脾两虚证(10例)
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证机概要:脾虚血亏,心血不足,清窍失养。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佐以理气开郁。
方药:归脾汤加减。
龙眼肉10克,黄芪20克,太子参2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甘草5克,当归15克,酸枣仁20克,远志15克,香附15克木香10克。
方解: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等益气健脾生血;酸枣仁、远志、茯苓养心安神;木香、香附理气开郁醒脾。
加减:心胸郁闷,情志不舒者,加枳壳、郁金、佛手片理气开郁;头痛加川芎、白芷活血祛风止痛;纳差可加焦三仙以开胃气,助脾胃生气血。
2.3.6心肾阴虚证(5例)
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精亏虚,阴不涵阳,虚火上扰。
治法:滋养心肾,佐以理气解郁。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地黄20克,山药20克,山茱萸12克,麦冬15克,玄参10克,西洋参6克,五味子10克,当归1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20克,远志15克,丹参15克,丹皮10克,香附10克。
方解:地黄、山药、山茱萸、麦冬、玄参滋心肾;西洋参,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丹参养心安神;丹皮凉血清热;香附理气开郁醒脾,此乃治病求本之意。
加减:心肾不交而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者,加黄连、肉桂交通心肾;遗精较频者,可加煅龙骨、覆盆子、金樱子补肾固涩。
2.4心理治疗
根据病因分析,寻七情致病之因,充分利用四诊了解病因,以诚恳、耐心态度和合理解释,使患者摆脱精神压力,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弥补药物不及之处,防“药逍遥人不逍遥何奈?”(《医学心悟》)。
转移患者注意力,采取适当运动疗法及自我按摩法,如:散步、慢跑、球类运动、穴位按摩(涌泉穴、内关穴、三里穴等),既可保健,也能转移注意力,缓解精神紧张,其郁之症状必有所缓解,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郁证患者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我,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作为个体而言,必须适应社会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阴阳平衡是很重要的,对个体而言心理平衡更重要。这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中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避免忧思郁怒,防止情志内伤,使人体脏腑气机调和,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是防治郁证的重要措施。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35岁。
三年前,因工作问题,受到领导当众批评,此后一直胸闷气短,时有心悸,两胁胀痛,精神抑郁,纳少,失眠多梦,烦冤欲哭,月经先后不定期,色暗有血块,舌苔薄黄,舌质暗,舌尖少量瘀点,脉弦细。曾经他医多方治疗,时轻时重,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血压110/70mmhg。
辨证分析:患者为情志不遂致病,属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气滞日久,血滞瘀结;属肝郁气滞,瘀血内阻之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佐以清热、养心安神。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克,枳壳15克,白芍20克,香附15克,川芎15克,川楝子15克,青皮15克,益母草20克,炒枣仁20克,桃仁15克,丹皮10克,栀子5克,生姜五片,大枣六枚。
方解: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解郁,理气畅中;川楝子、青皮调气解郁;白芍养血柔肝止痛;川芎、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丹皮、栀子清肝泻火,但为少佐,以免伤正;炒枣仁养心益肝;生姜、大枣健脾胃,助诸药解郁。
2.4.1解开心结告诫其当时的错误如引起严重后果,肯定会
比受到批评后果更严重,使患者找到心理平衡。
2.4.2正确处理社会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能换位思考;不患得患失,知足者长乐,多与家人和好友交流,使自己真正融入社会。
2.4.3每晚睡前做适量运动,可散步或做仰卧起坐半小时;洗漱后做自我按摩支沟穴、足三里、涌泉穴、太冲穴。
通过合理的药物和心理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一个月后痊愈。半年后随访,患者无不适,心情愉快。
3结论
100例患者中,肝气郁结证45例,气郁化火证21例,痰火郁结证14例,心神失养证5例,心脾两虚证10例,心肾阴虚证6例。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比例为65/35。皆因七情所伤而致病,有七情直接致病,也有因它病日久耗伤气阴而致病,但均情志内伤
引起,致脏腑气机逆乱,以肝气郁结,病位在肝,涉及心、脾、肾。治疗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原则,效果显著;用药以调理为主,即《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准确及时的心理治疗,对预防和治疗郁证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可以防止七情所伤引发其他疾患;心理治疗是心病心医,是釜底抽薪、求本溯源、治病求本的充分体现;也是《素问·四气调冲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治未病”的延伸。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主编.中医内科学,中医中药出版社.
[2]刘燕池,郭霞珍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出版社.
[3]胡佩诚主编.心理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