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克莹
(新疆疏附县第二中学,新疆疏附844100)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33-01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强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反思、归纳、总结日常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实例,以期抛砖引玉,帮助化学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新课程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化学教学过程中将问题情境化,既避免了知识以枯燥、呆板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又可以使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的情境中加以呈现,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其学习动机,让学生在独立与合作的探索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因而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无疑是实现上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采用了问题情境创设教学,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几个典型例子。
一、创设真景实意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运到记忆中,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并建构新的知识的过程。
如,我在处理氯气的性质这一课时,是这样上的:
上课开始用多媒体展示三组镜头:
1.2005年3月25日,京沪高速液氯泄漏,造成28人死亡,两万多亩农作物受损,画面上农作物枯黄、变白。
2.2005年4月12日,无锡一自来水厂氯气泄漏。
3.2005年10月30日,武汉一废品收购点的液氯钢瓶发生泄漏,消防队员进行紧急处理。画面上消防队员将钢瓶浸入到了石灰水中。
(观看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学生自主解读,或看、或思、或议。)
学生讨论兴起时,我追问:如果你在氯气泄漏现场,你该采取哪些措施?
三个以真实故事为背景的镜头,立即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恰到好处的追问,立即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氯气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它具有怎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它为什么可以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如此大的损失?……学生沉思或交流,不由自主地投入了学习,真可谓是“润物细无声”。有了庄稼枯黄、变白的情景,大部分学生就能感悟到氯气具有漂白性。当看到干燥的布条在氯气中不能褪色时,就会联想到可能是植物中有水分的原因,把湿布条放入氯气中,果然褪色,最终得出是氯气和水反应的产物——次氯酸才具有漂白性的正确结论。此外氯气与碱反应、氯气的其它物理、化学性质也都能从实际的情境中讨论、交流获得。
因此,真景实意的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之活水。化学学习中的问题往往是一种实际的问题,是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能使学生在一种具体情境中主动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原有的经验、信念、认知结构产生联系和共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艺术情境,让学生在感悟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中的璀璨明珠,诗词中蕴涵了化学知识和原理。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引入诗词,引导学生领悟其中寄寓的化学美学价值,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利用诗词中丰富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美育和熏陶,从而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自主感悟知识、追求知识。
如:我在处理pH与酸碱指示剂的知识时,是这样处理的:
先向学生介绍:正因为有些物质在酸碱条件下显示不同的颜色,大自然才会这样瑰丽多彩。朱熹写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鲜花色彩斑斓,正是因为花瓣的细胞液中有花青素、胡萝卜素、叶黄素等有机色素。其中花青素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不同品种、不同生长环境的花,细胞液中酸碱度不同,加上不同种类、不同浓度、不同比例的各种色素互相配合,颜色就千变万化。牵牛花色彩朝夕几变,就是因为其细胞液中酸碱度早晚不同,而有的花的颜色在橙黄之间变化,则是胡萝卜素在变戏法,不含色素的花则显白色。学生听后,非常兴奋,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积极地展开了交流与讨论……并且,有学生当即提出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句子,并追问这又是什么原理产生的现象?
有机色素的这些性质,产生了大自然中使人迷醉的缤纷色彩,从而折射出一种动态的艺术之美。这样的诗句的引用,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美的涟漪,也会给学生带来生动、形象的化学美的感受,将学生带入开阔明朗、乐观向上、勤奋好学的意境。学生课上、课后都会主动探讨、收集与之相关的一些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在自主追寻美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
三、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的增长点
在灌输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成为教师的控制品,成为一个知识的记忆容器。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只有当教师、学生、教材等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通过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通过相互的启发,在互动、交往、对话中获得对人生、世界、自我以及学科相关知识的深层次认识,才能发觉、感悟出知识的新的增长点,才能做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
如:在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先提出学习任务:参考初中学习中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配制1.00mol/L的氯化钠溶液100mL。学生经过多种尝试都没有达到要求,于是引导学生进行了如下一段对话:
生1:不能在量筒中配吧?好像量筒是不能直接用来配溶液的。
生2:我想是不能在量筒内配制这种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因为物质溶解时有的放热有的吸热,会使容器热胀冷缩而使溶液体积不准确。
师:大家说的很好,可是请大家注意,我们要配制的是1.00mol/L的氯化钠溶液100mL,看看自己忽略了什么问题?
生3:1.00mol/L,有效数字是三位,要用很精确的仪器才行。
生4:可我们知道量筒等有刻度的仪器都不够精确。
生5:我想我们一定要用一种我们没用过的精密仪器,老师,对吧?
师:对!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用到的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精密仪器——容量瓶。
这段对话情境,使学生顺其自然地了解了“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必须使用特殊的精密仪器——容量瓶”,接下来对容量瓶及其使用的学习就成了有意义的学习了,因为这一对话过程提起了学生对容量瓶及其使用方法的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样就将学生呆板地接受知识,变成了在自主交流中寻找延续知识增长的过程,而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教学过程不仅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掀起课堂气氛的目的,更要将知识转化为问题融入情境中领悟知识,达到对知识掌握和迁移的目的。因此,教学情境设计的功能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入新课,情境不能只在讲解新课前发挥作用,它应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应该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素静,“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学设计理念的实践与反思〔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2009.2
【2】秦自云,“浅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支点〔J〕中学化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