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胆管肿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肿瘤,胆管,胆管癌,恶性肿瘤,血清,总管,多层。
胆管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韩冰,顾劲扬[1](2019)在《肝移植时代胆管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胆管癌的全球发病率持续增高。依据发生部位不同,胆管癌可被分为肝内、肝门部和远端胆管癌3种亚型,其中肝内和肝门部胆管癌均曾一度被认为是肝移植术治疗的禁忌证。不过,随着医学和新辅助治疗的发展,上述2种亚型胆管癌患者现亦有望接受肝移植术治疗了。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并结合笔者经验,就肝移植术在胆管恶性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概要介绍。(本文来源于《上海医药》期刊2019年23期)
张建强,夏医君[2](2019)在《胆管癌新型血清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发生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在全世界仍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一直上升,5年生存率不到5%。发现时已晚期,且治疗效果极差,所以早期诊断胆管癌至关重要。肿瘤标记物是早期发现CCA的最佳方法,其不仅能够早期诊断,而且对患者预后也有较大价值。本文就分别从预后及诊断两方面对CCA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齐振平,李俊林,张秀玲,潘艳飞,付丹丹[3](2019)在《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组织侵袭分子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癌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MRI)联合检测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肿瘤标志物与组织侵袭分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胆管癌患者62例作为胆管癌组,另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胆管良性病变患者55例作为胆管良性病变组。比较两组血清CA19-9、CA125水平以及组织侵袭分子含量,观察胆管癌患者和胆管良性病变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学征象,分析血清CA19-9、CA125、多层螺旋CT和MRI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血清CA19-9、CA125水平与组织侵袭分子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胆管癌组血清CA19-9、CA125水平高于胆总管良性病变组,胆管癌组织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OXL2)、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7(TRPM7)含量高于胆总管良性病变组,组织E钙黏素(E-cadherin)含量低于胆总管良性病变组(P<0.05)。多层螺旋CT影像学征象:胆管癌可见胆总管、肝管内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伴有管壁浸润,胆管内出现不规则结节,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胆囊管及胆囊颈部浸润,肝叶萎缩,淋巴结肿大等;胆管良性病变则多为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管壁浸润、淋巴结肿大并不多见。MRI影像学征象:胆管癌肝内胆管与肝组织分界不清,肿块呈不规则或分叶状,胆囊增大,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胰管扩张,肝叶萎缩,淋巴结肿大;胆管良性病变胆管则多为"杯口状"低信号充盈缺损,胆管梗阻上方出现"鸟嘴样"改变等。血清CA19-9、CA125、多层螺旋CT和MRI联合检测对胆管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A19-9、CA 125、多层螺旋CT、MRI单独诊断。胆管癌患者血清CA19-9、CA125水平与组织LOXL2、TRPM7含量呈正相关,与组织E-cadherin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CA19-9、CA125、多层螺旋CT和MRI联合检测对胆管癌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患者血清CA19-9、CA125水平与组织侵袭分子存在相关性,可以为胆管癌恶性程度的评估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20期)
石保昌,张明,丁辉[4](2019)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道引流在胆总管恶性肿瘤及肝门部胆管癌外科围术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道引流在胆总管恶性肿瘤及肝门部胆管癌外科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间山东省立第叁医院收治的行ERCP术的88例肝门胆管癌患者,根据胆道引流方式不同分为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组(27例)、胆道塑料支架引流术(ERBD)组(35例)与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EMBE)组(26例)。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共行ERCP术93次,插管成功率为94. 6%(88/93),引流总成功率为92. 0%(81/88)。ENBD组引流成功23例,失败4例,引流成功率为85. 2%(23/27),ERBD组引流成功33例,失败2例,引流成功率为94. 3%(33/35),EMBE组引流成功25例,失败1例,引流成功率为96. 2%(25/26),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叁组患者的TBIL、DBIL、AST、ALT、GGT和AL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有3例患者术后发生胆管炎,2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2例患者发生胆道感染,1例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1例患者发生胆漏,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 2%。2例行胆道支架引流患者术后出血腹痛,对症治疗后缓解。88例患者有5例患者失访,随访率为94. 3%。随访时间为1年,共有38例患者死亡,其余45例患者于随访结束时仍生存。胆总管恶性肿瘤与肝门胆管癌患者ERCP术后的3个月生存率为88. 0%,6个月生存率为68. 7%,1年生存率为54. 2%。结论ERCP胆道引流治疗胆总管恶性肿瘤和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少,结合不同的胆道引流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延长生存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期刊2019年10期)
车晶晶,王国兴,肖红丽,孙雪莲[5](2019)在《ERCP置入金属支架与PTCD治疗肝外胆管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观察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置入金属支架与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治疗肝外胆管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90例肝外胆管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PTCD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ERCP置入金属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术后黄疸缓解率、术后腹痛、术后发热、支架通畅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总生存期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12. 53±3. 98) d]较对照组[(18. 77±4. 26) d]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黄疸缓解率(93. 33%vs. 84. 44%)和发热发生率(24. 44%vs. 33. 3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腹痛发生率(8. 89%)较对照组(31. 11%)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6. 95±1. 35 d vs. 7. 38±1. 46 d)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2. 48±0. 69 d vs. 2. 74±0. 83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支架通畅时间[(224. 85±48. 95) d]和总生存期[(331. 14±46. 84) d]较对照组[(157. 89±42. 16) d、(223. 16±39. 80) d]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 67%)较对照组(26. 67%)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肝外胆管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患者而言,ERCP置入金属支架与PTCD的效果相当,均可有效缓解胆道梗阻性黄疸。但相比于PTCD,ERCP置入金属支架治疗后胆道通畅时间延长,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延长生存时间,因此,ERCP置入金属支架治疗可作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吴琛,冯蕾,丁雨虹,张超,陈铟铟[6](2019)在《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与囊肿型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CT及MRI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MCN)与囊肿型胆管乳头状肿瘤(IPNB)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MCN和16例囊肿型IPNB(侵袭性10例、非侵袭性6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IPNB组与MCN组周围胆管交通、胆管扩张、附壁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病灶直径、位置、形状、囊内出血、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PNB组中,非侵袭性和侵袭性病变间仅病灶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MCN和囊肿型IPNB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相似性,病灶周围是否有胆管扩张、扩张的胆管是否与病灶相通及病灶内部壁结节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孙达龙,董玲[7](2019)在《CD86~+/CD206~+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过调控肿瘤的微环境、激活AKT3/PRAS40进而促进EMT影响肝内胆管癌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作为肿瘤微环境的主要细胞组分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中的预后预测价值及TAMs影响ICC的作用机制。方法:对322例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ICC患者的病理切片进行CD68, CD86和CD206分子免疫组化染色。通过Kaplan–Meier分析(log-rank test)和nomogram模型对这3个分子的预后价值进行分析。通过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 (PMA)和M-CSF的刺激将THP-1细胞诱导分化为M2-极性的巨噬细胞,然后将ICC细胞与M2极性的巨噬细胞进行共培养观察对I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应用细胞因子芯片对共培养体系的细胞因子进行分析,并使用胞内信号通路芯片对M2极性的巨噬细胞共培养对ICC细胞信号通路重要分子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CD86~+/CD206~+TAMs模型是ICC患者独立的预后预测因子。代表M2极性的低表达CD86~+TAMs且高表达CD206~+TAMs相对于代表M1极性的高表达CD86~+TAMs且低表达CD206~+TAMs的ICC患者具有显着较差的预后,增加了术后复发的风险。CD86~+/CD206~+TAMs联合预测的效能高于单个巨噬细胞免疫分子的预测效能,并且在CA19-9阴性的ICC患者中仍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应。进一步联合ICC的独立预后影响因子CA-199、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和CD86~+/CD206~+TAMs构建并验证了nomogram模型。Nomogram模型预测总的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及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 time, RFS)的C-indexes分别为0.649 and 0.635,AUC分别为0.6922和0.6351。体外实验发现M2极性TAMs与ICC的共培养增加了ICC微环境中细胞因子CSF2, TNF-α, ICAM-1和IL-6等的分泌,上调了PRAS40的Thr246和AKT的Ser473位点的磷酸化,进而促进了ICC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AKT特异性抑制剂AKT inhibitor Ⅷ及AKT3 shRNA(而非AKT1、AKT2 shRNA)抑制了PRAS40和AKT的磷酸化,逆转了促ICC细胞EMT的作用,提示了M2-巨噬细胞通过AKT3/PRAS40通路促进ICC细胞EMT进而影响肝内胆管癌预后。结论:CD86~+/CD206~+TAMs模型可以作为ICC患者预后的新的预测因子。M2极性的TAMs通过调节ICC细胞的微环境,上调与AKT激活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分泌进而激活AKT3/PRAS40信号通路促进了EMT。(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暨201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9-09-20)
汤睿,范应威,贾凡,李昂,肖颖[8](2019)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辨别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前沿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辨别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前沿位置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2例术前分别诊断为BismuthⅣ型和Ⅲb型肝门部胆管癌,接受围肝门+左叁肝叶切除手术。两枚标本离体后均沿胆管轴向剖开胆总管-肝总管、右前肝管、左肝管。利用OCT设备扫描此叁支管道,判断癌与正常胆管交界部位,并进行缝线标记,送病理学检查。结果病理学检查确诊2例均为肝门部胆管癌。OCT扫描可见正常胆管壁表现为低反射的黏膜上皮、高反射的黏膜下结缔-肌层及外层低反射的结缔层。肿瘤区域表现为管壁分层结构消失,多发无反射团块,可伴有乳头状凸起。2枚标本共6处标记,OCT判断肿瘤前沿与病理学检查位置相差<1 mm共4处,相差2 mm共1处,相差7 mm共1处。结论 OCT技术作为快速实时成像方式具有判断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前沿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张晓晨,黄品同[9](2019)在《胆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导致肝脏胃内瘘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6岁,因右上腹部疼痛及发热就诊。既往因肝内胆管结石行胆囊切除+部分肝切除+胆肠吻合术;化验: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均为阴性;肝炎系列、梅毒、HIV均为阴性。肝脏增强CT表现:肝脏部分切除术后,胆囊切除术后,左肝缺如。胆肠吻合口区内肿块样组织密度影,肿块范围约34×26mm,增厚伴明显强化。残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壁厚伴结节样改变。术中探查见左肝部分切除术后,胆肠吻合术后改变,胆肠吻合口处肠管肿胀明显,剖开后可见透明粘液流出,伴少量胆汁。胃窦处与左肝断面粘连致密,剖开后可见肝脏胃窦内瘘,流出透明粘液。剖开胆总管见乳头状肿组织,送冰冻病理提示:胆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肝+胆管+小肠)肝脏、胆管及小肠连接处:均为胆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衬覆肠型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部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乳头状粘液性肿瘤,衬覆肠型上皮,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大小2×1.3×1.3cm。(12组淋巴结)见纤维脂肪组织,未见明确淋巴结。讨论:胆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iary tract,IPMN-B)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年龄在50-70岁,男性占优势,主要病因:1,胆管结石;2、华之睾吸虫感染。虽然临床表现多为间歇性腹痛,梗阻性黄疸,急性胆管炎等。胆管内肿块导致的肝内外胆管扩张及大量黏液为其特征致。IPMN-B来源于胆管上皮,细胞增生呈乳头状,典型表现为而肿物所在部位胆管呈瘤样扩张或其上、下游胆管明显广泛扩张,晚期出现不典型增生侵犯胆管壁,甚至穿透浆膜面,从原位癌进展为浸润性胆管细胞癌。超声是首选检查手段,典型者可以见胆管内黏液沿胆管分布,不伴声影,不可移动,位置表浅者见胆管内絮状黏液呈胶冻样随探头振动而轻微飘动。CT或MRI能根据胆管扩张形态及范围,典型的IPMN-B,胆管壁内的乳头样肿物,肿物的的上、下游胆管系统广泛扩张;此型有时与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鉴别存在困难,后者引起的肝内胆管扩张多是由于囊性肿块压迫导致,且产生黏液局限在肿瘤内不进入胆系。胆道镜和ERCP都是侵入性检查,ERCP能发现十二指肠有胶冻状粘液,并造影后扩张胆管内充盈缺损表现;胆道镜能进入肝内胆管及二级胆管以下分支,可见到胆管壁息肉样赘生物并进行活检~([5])。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以右上腹部不适为主诉,并没有黄疸,术中证实存在肝脏胃窦内瘘,考虑原因为左肝术后改变,残肝左叶与胃壁粘连,由于肿瘤分泌大量黏液,导致肝胆管压力升高,扩张最后突破胃壁,黏液流入胃腔,形成肝胃内瘘。这与Ohtsubo K,的报道向一致~([6])。形成内瘘后胆系压力减低,这也可能是患者就诊时无黄疸,化验胆红素不高的原因。IPMN-B是较为罕见疾病,通过不断的认识,及时诊断,早期手术,提高患者生存。(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全国介入超声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8-23)
马燕燕[10](2019)在《血清肿瘤标志物、多层螺旋CT及核磁共振在诊断胆管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胆管癌使用血清肿瘤标志物、多层螺旋CT及核磁共振诊断的效果。方法:将肿瘤科60例胆管癌患者(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间)设为胆管癌组,选同期60例胆管良性病变患者设为良性组,对所有人员均实施血清肿瘤标志物(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多层螺旋CT及核磁共振检查,分析总结不同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实施血清肿瘤标志物、CT、MRI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显着高于叁者单独诊断(P<0.05)。结论:胆管癌使用血清肿瘤标志物、多层螺旋CT及核磁共振联合诊断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现代养生》期刊2019年16期)
胆管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发生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在全世界仍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一直上升,5年生存率不到5%。发现时已晚期,且治疗效果极差,所以早期诊断胆管癌至关重要。肿瘤标记物是早期发现CCA的最佳方法,其不仅能够早期诊断,而且对患者预后也有较大价值。本文就分别从预后及诊断两方面对CCA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胆管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1].韩冰,顾劲扬.肝移植时代胆管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9
[2].张建强,夏医君.胆管癌新型血清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
[3].齐振平,李俊林,张秀玲,潘艳飞,付丹丹.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组织侵袭分子的关系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4].石保昌,张明,丁辉.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道引流在胆总管恶性肿瘤及肝门部胆管癌外科围术期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9
[5].车晶晶,王国兴,肖红丽,孙雪莲.ERCP置入金属支架与PTCD治疗肝外胆管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6].吴琛,冯蕾,丁雨虹,张超,陈铟铟.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与囊肿型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CT及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
[7].孙达龙,董玲.CD86~+/CD206~+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过调控肿瘤的微环境、激活AKT3/PRAS40进而促进EMT影响肝内胆管癌预后[C].第二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暨201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2019
[8].汤睿,范应威,贾凡,李昂,肖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辨别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前沿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
[9].张晓晨,黄品同.胆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导致肝脏胃内瘘一例[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全国介入超声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2019
[10].马燕燕.血清肿瘤标志物、多层螺旋CT及核磁共振在诊断胆管癌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