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艳黄贵华韦衡秋潘东洪李桂贤陈国忠纪云西彭卓嵛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教育厅课题(编号:201106LX276)
2013年广西中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专项课题(编号:GZPT13-14)
2013年广西科学技术厅开发课题(编号:2013BC27007)
作者简介:吕艳(196354),女,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从事临床护理研究。【摘要】目的:观察专利技术-恒温雷火灸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疼痛缓解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肝郁脾虚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采用专利技术-恒温雷火灸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治疗14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疼痛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专利技术-恒温雷火灸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胃肠病,能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缓解疼痛。
【关键词】专利技术;恒温雷火灸;中药;临床疗效;疼痛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463-02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组以胃肠功能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患病率为346%,就诊率为621%,有多种症状重叠、多变或相互转换以及反复发作、较难治愈等特点,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具有较高的诊治费效比,因而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FGID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西医目前尚缺乏满意的疗效。近年来我们采用专利技术-恒温雷火灸治疗肝郁脾虚型FGIDs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脾胃病科2010年1月~2013年4月200例肝郁脾虚型FGIDs的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治疗组100例,其中男41例,女59例,平均年龄(4012±581)岁,病程(11±041)年;对照组100例,其中男38例,女62例,平均年龄(382±783)岁,病程(12±053)年。两组在病程、性别、年龄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肝郁脾虚型FGIDs中医诊断标准[2]:①主症:胃脘或腹部胀满,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②胃脘、胁或腹部疼痛喜按或喜暖。③大便稀溏;次症:①食少纳呆;②焦虑、忧郁;③恶心、呕吐;④寐差;⑤气短懒言;⑥倦怠乏力;舌质淡,脉细弦。
13纳入标准:年龄18~65岁,经内镜检查诊断为FGIDs伴有胃脘、胁或腹部疼痛的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①患有出血性疾病;②辨证不属肝郁脾虚型、无胃脘、胁或腹部疼痛者;③对雷火灸药物过敏者;④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哺乳期妇女;⑤伴有心肺功能不全及高热的患者。
15疗效判断标准[2]: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痊愈:症状基本消失(n≥90%)。显效:症状明显改善(70%≤n≤90%)。有效:症状有改善(30%≤n<7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n<30%)。
16疼痛判断标准[3]:观察患者胃脘、胁或腹部疼痛情况:采用NRS疼痛[5]评定方法进行疼痛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5天后进行疼痛程度评分。①无痛(0分):生活正常;②轻度疼痛(1~3分):疼痛可忍受,能正常生活和睡眠;③中度疼痛(4~6分):轻微影响睡眠,不能忍受,需用一般止痛药;④重度疼痛(7~9分):疼痛不能忍受,影响睡眠,需用强效止痛剂;⑤极度疼痛(10分):严重影响睡眠,同时伴有其他症状或被动体位。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等级资料疗效分析采用Ridi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χ±s)表示并进行t检验。
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恒温雷火灸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
21治疗组采用材料及治疗方法
211材料选择:采用专利技术-恒温雷火灸灸具(专利号:ZL2009201412925)。因腹部及背部穴位施灸面广,采用6孔雷火灸盒,盒的下底长38cm、下底宽18cm、上底长36cm、上底宽15cm、盒高9cm。因四肢穴位施灸面小,采用单孔雷火灸盒,盒的下底长、宽均别为8cm;上底、宽均为6cm;高8cm。
212穴位选择及治疗方法:选择腹部及背部:膻中、上脘、中脘、下脘、期门、神厥、关元与脾俞、胃俞、肝俞、膈俞、胆俞、心俞交替;四肢足三里与内关交替。
213雷火灸操作及治疗方法:①先将雷火灸药条点燃放入恒温灸盒并盖上盒盖;②将灸盒放腹部或背部及四肢穴位上施灸。③用一条棉质大浴巾在灸盒的底部围一圈,再用一条棉质大浴巾盖在灸盒顶部并注意用浴巾密封及固定灸盒,药条距施灸部位约4~6cm进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感到皮肤温热舒适而不灼痛为度;④腹部与背部、下肢(足三里(双)与内关(双))穴位交替使用;⑤每次施灸30min,1次/d,7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22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30g、白芍20g、桂枝15g、大枣15g、生姜10g、炙甘草10g、饴糖45g。1剂/d,水煎分2次服。7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3结果
31治疗14天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治疗14天两组疗效的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4讨论
脾胃气机升降功能失常是FGIDs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张声生等[1]从1994年至今对FD的研究中发现属脾虚气滞型者居多,外邪侵袭、饮食所伤、劳倦思虑、情志不畅等原因均可肝气郁结及气机不畅,损伤脾胃,致使脾胃升降失司,进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症状。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病通过对特定穴位的物理刺激,对各类神经元、神经肽、神经递质、各种胃肠激素、免疫细胞、胃肠动力都产生一定的影响,直接引起一系列的化学效应、神经传导、内分泌调节和免疫反应等,这些反应仅仅需要几分钟甚至是几秒钟,因而与多种西药、中药的治疗相比,针灸可以迅速起效,并起到稳定形神合一,心身共治的效果[4]。高希言等[5]研究证实灸法在许多难治疾病的治疗上有显著的疗效,关键要采取适当的操作方法,准确选取施灸部位(或穴位)和掌握恰当的灸量,提出一次治疗的充足灸量,一般需要50min以上才起到灸法治疗的效果。黄月莲等[6]发现雷火灸对虚寒型、瘀血型和寒湿型病症的疗效都很好,但雷火灸治病药物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太高(目前在我医院里一根雷火灸条成本是43元人民币,一根清艾条的成本是25元),采用雷火灸盒灸,不做或少做手法灸,则能降低药物成本及时间成本。吕艳等[7]比较大面积恒温灸与传统灸法对胃脘痛患者的疗效及节能省力情况,方法:取背部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肾俞等脏穴施灸,取得良好疗效,且能节省艾条及护理劳力,降低药物及时间成本,同时提高护理工作效率。采用6孔灸盒及大浴巾包裹使整个腹部及背部大面积温灸能实现体表解剖穴位及经络一体化的施灸,更好地调节脾胃心肝胆功能,且雷火灸渗透肌肤的热力较强,能更有效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氧及减轻疼痛。
雷火灸的主要成分是麝香、硫黄、乳香、没药、穿山甲、全蝎、冬虫夏草、红花等组成。利用药物及灸法对穴位的刺激作用,通过采用腹部与背部及四肢相应穴位(膻中、上脘、中脘、下脘、期门、神厥、关元与脾俞、胃俞、肝俞、膈俞、胆俞、心俞;四肢足三里与内关)交替使用,达到腹部与背部、上肢与下肢阴阳调节的作用,且施灸的面积大及穴位应用广泛;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等有调节脾胃功能、消食导滞、益气壮阳的作用;而神厥、关元、足三里具有调节气血阴阳及免疫功能;膻中、期门、肝俞、膈俞与内关有绝对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