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网格布线论文-余娇娇

无网格布线论文-余娇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网格布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网格布线,模拟电路,拓展网块,拓展方向

无网格布线论文文献综述

余娇娇[1](2014)在《模拟集成电路无网格布线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模拟电路在集成电路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因为生活中的我们接触的信号都是模拟信号。然而由于模拟电路的功能的多样性、自身约束的复杂性以及模拟电路极其容易受到噪声因素影响,造成了模拟电路自动化发展的滞缓,模拟电路自动化的发展缓慢已经成为集成电路发展的瓶颈。所以大力研究模拟电路自动化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针对模拟电路自动化的布线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布线搜索过程中的拓展结构,新的拓展结构把每个网块划分为30个可拓展的信息,这30个拓展的信息分为六个方向,东、南、西、北、上、下。东、南、西、北的每个方向有叁个拓展信息,上下每个有9个拓展信息。每个可拓展的信息包含了布线路径的代价,以及布线路径搜索的方向,这样使得网点信息更具体,使搜索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搜索到目标点的进度就可以得到很大的优化。第二,根据新的搜索拓展结构,设计了一种基于新拓展结构的模拟集成电路无网格布线器。该布线器使用A*搜索,基于分裂图的无网格布线算法,针对多端线网,对布线结果的拐点、通孔、路径进行了最优化。第叁,本文提出的布线方法,避免了SIAR(Splitting-Graph-Based InteractiveAnalog Router)方法在搜索过程中,每个网块的每个方向都需要进行遍历的情况。在SIAR方法中,网块的30个拓展方向中有些是不能被更新的,但是这个方法的网块中没有包含不可更新信息,导致了搜索资源的浪费。本文的布线方法针对SIAR方法的这个缺点,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方法避免了不可用方向的重复搜索,在不降低布线结果的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布线的运行时间。最后,本文提出的无网格布线方法和布线模型,适用于单层模拟电路布线和多层模拟电路布线。实验结果表明在单层布线的运行时间上相对于SIAR的方法的加速比在1.13x到2.07x之间,在多层布线的运行时间上相对于SIAR的方法的加速比在1.06x到2.31x之间。实验结果说明了新的布线方法的在大部分的模拟电路的布线结果没有降低布线质量,运行的时间减少了很多。(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4-04-01)

黄训诚,庄奕琪,耿阿囡[2](2007)在《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集成电路无网格布线》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并将其应用于集成电路布线,建立了相应的优化模型。对于给定的版图布线平面,该算法结合无网格算法的思路,首先由障碍图形和各个线网的端点生成一个包含最短路径的无网格访问点阵,然后根据粒子群算法的思路建立初始粒子位置矩阵,并利用其全局寻优功能找到当前布线路径上的最短路径.(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谢满德[3](2006)在《一种自适应多层无网格布线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多布线层,采用非均匀网格图模型,引入了一种自适应迭代策略,将多层布线转化为多次两层布线来处理,既能适应任布线层数,又大大减少了多层迷宫布线的搜索空间;针对非均匀网格图模型的特点,提出了优化的绕障长度的迷宫布线算法。实验数据示算法具有较快的搜索速度和较好的布线质量。(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06年14期)

黄训诚,耿阿囡,庄奕琪,杨丰辉[4](2006)在《基于蚁群算法的集成电路无网格布线》一文中研究指出蚁群算法[1]作为一种较新的进化类方法,目前已经在若干领域取得了成功的应用,诸如:旅行商问题、二次分配问题、通讯网络中的路由问题以及负载平衡问题、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集成电路无网格布线算法。对于给定的布线平面,该算法首先由障碍图形和各个线网的端点生成一个包含最短路径的访问点阵,建立初始信息素矩阵,然后利用蚁群算法所特有的路径寻优功能来找到当前布线路径上的最短路径。同时本文在路径搜索过程中引入了引力的概念,使得蚁群在引力的作用下以较快的速度找到目标端点。(本文来源于《电子器件》期刊2006年03期)

谢满德,马琪,严晓浪[5](2006)在《基于V型框架的多层无网格布线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大规模布线的布通率,加快布线速度,提出了一个基于“V”字型框架的总体布线与详细布线交替进行的多层无网格布线算法.算法分粗化和细化两个阶段:粗化阶段,在每一层次对局部线网进行总体和详细布线,先期得到布线结果,从而逐层次降低布线规模,同时也增加了总体和详细布线间的交互性和布线资源估计的准确性;细化阶段,对布线解进行优化,并对粗化阶段布线失败的线网进行重布线.总体布线采用速度很快的模式布线方法,并针对无网格布线的特点,引入了一种扫描布线障碍的布线资源估计方法,无网格详细布线中则引入了通孔优化策略.实验证明,该算法在布通率、运行时间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谢满德,严晓浪,马琪[6](2005)在《多层无网格布线算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通道布线、区域详细布线和整个面向区域的布线方法为序,介绍了近十年提出的无网格布线算法,在对各算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并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方向。(本文来源于《电路与系统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竺红卫,卢永江,严晓浪[7](2003)在《优化层分配的无网格详细布线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H-V布线模式下产生通孔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不同线网间存在几何重迭或交叉;标准单元内布线主要应用多晶硅层与单金属层的布线层资源,考虑到不同层间相异的导电特性,文章提出了一种算法,基于网段拓扑交叉分析实现最大化金属层及最小化多晶层分配,优化线网通道分配与线长,同时满足通孔最小化。(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期刊2003年05期)

王书江,葛海通,严晓浪[8](2002)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无网格布线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高性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无网格布线算法。对于给定的布线平面,算法首先生成该布线平面的非均匀网格图,然后以绕障长度为布线参数,采用优化迷宫算法完成具体的布线过程。算法保证能够找到存在的最短布线路径,并能进行变线宽、变线距布线,布线速度很快,效果很好。(本文来源于《电路与系统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杨瑞元[9](1998)在《无网格线探索布线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的一种高效快速的无网格线探索布线算法适用于焊盘外形尺寸不一,线宽及线间距离可变的印制电路板及MCM电路布线.精心设计的数据结构及灵活的绕障探索方式可大大地提高搜索效率;多级多遍优化策略为改善布线结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该算法已成功地应用于通用印制电路板设计系统MPCB,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高艳明[10](1996)在《PCB自动布线器的选择──关于有网格与无网格布线器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年前,人们总在问,工作站上的几年前,人们总在问,工作站上的软件与微机上的软件有什么异同?那时,由于软硬件平台的巨大差异,两者水平谁天壤之别。今天,高能的奔腾芯片的性能已直指中档工作站,WindowsNT平台也向传统UNIX平台发起了挑战。那么,在EDA市(本文来源于《电子产品世界》期刊1996年12期)

无网格布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并将其应用于集成电路布线,建立了相应的优化模型。对于给定的版图布线平面,该算法结合无网格算法的思路,首先由障碍图形和各个线网的端点生成一个包含最短路径的无网格访问点阵,然后根据粒子群算法的思路建立初始粒子位置矩阵,并利用其全局寻优功能找到当前布线路径上的最短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网格布线论文参考文献

[1].余娇娇.模拟集成电路无网格布线算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2].黄训诚,庄奕琪,耿阿囡.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集成电路无网格布线[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

[3].谢满德.一种自适应多层无网格布线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6

[4].黄训诚,耿阿囡,庄奕琪,杨丰辉.基于蚁群算法的集成电路无网格布线[J].电子器件.2006

[5].谢满德,马琪,严晓浪.基于V型框架的多层无网格布线算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

[6].谢满德,严晓浪,马琪.多层无网格布线算法研究进展[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5

[7].竺红卫,卢永江,严晓浪.优化层分配的无网格详细布线算法[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3

[8].王书江,葛海通,严晓浪.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无网格布线算法研究[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2

[9].杨瑞元.无网格线探索布线算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1998

[10].高艳明.PCB自动布线器的选择──关于有网格与无网格布线器的思考[J].电子产品世界.1996

标签:;  ;  ;  ;  

无网格布线论文-余娇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