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甘南藏族传统民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甘南,藏族,民居,传统,聚落,生态,智慧。
甘南藏族传统民居论文文献综述
姚英骄,张萍,陈华[1](2019)在《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与苫子房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探究——以博峪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峪村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属半农半牧型经济,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聚落背山面水、布局紧凑,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环境影响,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藏族聚落形态和苫子房民居建筑。文章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测绘,通过分析博峪村的聚落选址布局、街巷空间,以及苫子房民居建筑建造技术等方面的特色,进一步探讨甘南地区藏族聚落和民居对特殊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和营建智慧,以期对其今后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7期)
卢喦[2](2019)在《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再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些年我国的生态环保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为改善甘南藏族居民的居住环境,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了牧民定居点建设工作,实现统一的规划,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借鉴就显得比较重要。本文先就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生态特征以及演变加以阐述,然后就甘南藏族传统民居发展的问题以及生态再生设计原则进行分析,最后就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生态再生设计措施详细探究,希望理论层面的探究能为实际传统民居生态设计起到一定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02期)
安玉源,苏晓文,周烨伟[3](2018)在《甘南藏族传统民居营建模式与更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千百年来,在特殊的生态气候和人文宗教环境下,甘南藏族传统民居建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营建模式,其中蕴含着特定的文化智慧和营建智慧。文章针对甘南藏区传统民居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构造方法和营建技术,分析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的营建模式,总结归纳传统民居的营建智慧,并结合新型民居设计实践,探索了甘南藏族新民居的改造更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期刊2018-06-20)
苏晓文[4](2018)在《建构视野下的甘南藏族传统民居更新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千百年来,在特殊的生态气候、人文和宗教环境下,甘南藏族传统民居建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营建模式,其中蕴含着特定的文化智慧和营建智慧,在我国民居建筑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是最珍贵的建筑遗产之一。然而,随着城镇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其浓厚的最具民族特色民居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受新价值观念、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当地居民世代居住的民居正在被逐渐丢弃,聚居此处的藏族民居建筑文化受到异常严峻的挑战。文章以建构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建构理论内涵和外延的分析,针对甘南藏区传统民居平面布局及空间组织、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构造方法、营建技术,及传统营建智慧,总结归纳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的营建模式,并结合传统民居的营建智慧和新型民居设计实践,从建构角度对甘南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进行解析和认识,深入探讨其蕴含的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文化,为研究藏式民居建筑文化提供新的视野,为甘南地区现代乡土建筑地域化创作寻找新的思路,并试图探索甘南地区藏族新民居适宜营建模式。提出从建构视野下新材料、新技术在甘南藏族新民居中应用研究的方向。首先,论文选取了甘南藏族地区典型的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临潭县,以牧业为支柱产业的卓尼县和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夏河县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从叁个县中选取了32个较有代表性的民居样本进行了详细的民居建筑调研,并分析了甘南藏族传统民居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面的研究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其次,采用类型学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的院落形制和建筑功能布局、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材料等方面内容作了详细的阐释,指出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的营建模式以及营建智慧;另外,论文从本土材料的应运,绿色技术应运,民居功能扩展,营建方式更新以及地域传承特征等方面选取了相关的国内外优秀乡土民居改造更新案例进行了详细解析,最后,论文以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的营建智慧和国内外优秀民居案例改造的启示为理论和技术指导,并结合新型民居设计实践,探索了甘南藏族以农业、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地区新民居的改造更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杨林艳[5](2016)在《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再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民居利用生态和技术的眼光,更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巧妙关系,特别是其朴素的生态建筑经验和建筑技术,对我国生态型居住建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搬入砖房及以工业化构建的房屋当中,使得大多数农村民居呈现出传统的丢失、建筑形象的参差不齐、聚落空间毫无秩序的景象。如何在不破坏现有传统民居,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制定出一套民居标准化的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再生道路是当代建筑师的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以地处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现场测试等方法比较该地区传统民居和现代民居的优缺点,并结合特殊地域环境下的气候特点,借鉴传统民居的优秀生态建筑经验,对现有民居加以优化改善,提出一套适宜于当地藏族民居建设及发展的方案。首先,以当地自然条件因素及人文环境因素入手,分析了该地区所处复杂的地理环境及地貌特点;对气温、降水、风、日照与太阳辐射及相对湿度五个气候因素以及宗教聚落文化进行分析,并依据这些特点简要阐述了在不同气候条件及地域环境下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的分类。其次,以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的类型、营建方法作为出发点,分析传统民居的优点与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挖掘传统民居的优势——适宜当地建筑的生态经验。主要从传统民居对能源利用、平面布局、乡土建材、保温与防潮技术、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解析。再次,选取了甘南地区两户建于不同时期的藏族民居进行室内热环境测试,结果指出在甘南藏族民居中,新建民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建筑室内热环境并不理想;而建于较早时期的民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稳定,但民居在建筑设计与布局上存在极大缺陷,室内采光状态极差。通过对建筑热环境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传统民居劣势。最后,结合生态经验,提出一些相关的优化措施和方案,分别从材料改进、设计改进、结构优化与抗震设防等方面进行优化,使甘南藏族传统民居走向一条再生的道路。对传统民居的优化应注意,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以生态性、被动式技术为核心,不宜过多使用现代性技术材料,为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的再生设计提供适宜性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6-06-01)
王望锌[6](2016)在《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族传统建筑自成体系,风格独特,特别是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受到不同地理气候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每个地域条件下都孕育出不同的建筑风格。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南接四川,西接青海,自古就是中原民族与蕃族犬牙相制之地。1985年,着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曾提出过“陇西走廊”的历史地理概念,所谓民族走廊就是一定地域条件下,民族历史的变迁和演变的地带,这一概念也是继他早年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的延续,而甘南藏族自治州恰好位于“陇西走廊”的核心地带,而这条走廊是连接“河西走廊”与“藏彝走廊”的桥梁,也是中原与藏人的桥梁。因此,这里的藏族民居,是研究民族迁徙与演变的活化石。而伴随着社会发展与城镇化的加深,更靠近中原地区的甘南藏族,受到的影响可以说是空前的,传统乡土建筑的风貌正在受到严重的外界文化的侵蚀,因此对于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与民居的整理、研究就显得刻不容缓。本文选取的尼巴藏寨位于卓尼县车巴沟尼巴乡境内,属半农半牧的型经济,相比卓尼洮河流域藏族,受到外来文化辐射较弱,在我国80年代建房高潮时,新建村寨依然大部分保留了原有的营建手段和文化内涵,可以说是研究传统藏寨更新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藏。因此,笔者借用人类学、历史学、类型学、现象学的方法,大量翻阅资料并进行详实现场调研,旨在探寻尼巴藏寨聚落与民居更新发展的外因内适,为乡村特别是藏族村落更新建设提供参考。文章共分六部分:第一章阐释研究对象范围、现状、意义与内容,并对尼巴藏寨所处的安多藏族与“陇西走廊”进行了详尽的解释;第二章旨在从广义的自然、人文背景探析藏寨形成、发展的背景;第叁章,则从聚落大的层面,寻找择址、形态发展的过程与因素,并对聚落的现状空间构成结构做出分析,与安多地区的其他藏寨进行比对研究;第四章将视野放在了点上,通过民居建筑的实例解析分析其建筑学层面的功能构成、平面组合、剖面关系、立面特点、室内装修、营造过程与结构体系等方方面面,并且总结调研资料,整理出尼巴藏寨建筑演变的过程和因素并得到其建筑母题。第五章则探讨尼巴藏寨更新演进过程中值得学习的好的地方和更新中的小问题,回答了尼巴藏寨该何去何从。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进行论文总结,反复思索不足与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以期能对尼巴藏寨的保护更新提出指导。(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6-06-01)
安玉源,王晨[7](2011)在《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的生态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甘南藏族传统民居在材料利用、节点构造、结构构架、形体布局、选址环境等方面都体现了园地制宜、因材致用、朴素的建筑技术的生态适应性。研究甘南传统民居适应当地生态有助于深入认识甘南传统民居的地域性。(本文来源于《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期刊2011-10-14)
甘南藏族传统民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近些年我国的生态环保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为改善甘南藏族居民的居住环境,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了牧民定居点建设工作,实现统一的规划,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借鉴就显得比较重要。本文先就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生态特征以及演变加以阐述,然后就甘南藏族传统民居发展的问题以及生态再生设计原则进行分析,最后就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生态再生设计措施详细探究,希望理论层面的探究能为实际传统民居生态设计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南藏族传统民居论文参考文献
[1].姚英骄,张萍,陈华.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与苫子房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探究——以博峪村为例[J].城市建筑.2019
[2].卢喦.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再生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
[3].安玉源,苏晓文,周烨伟.甘南藏族传统民居营建模式与更新研究[C].《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2018
[4].苏晓文.建构视野下的甘南藏族传统民居更新模式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
[5].杨林艳.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6].王望锌.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7].安玉源,王晨.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的生态适应性[C].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