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叶藤碱论文-汪安勇

白叶藤碱论文-汪安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叶藤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萨奇病毒A10,RT-PCR,白叶藤碱类似物,合成

白叶藤碱论文文献综述

汪安勇[1](2016)在《检测柯萨奇病毒A10的RT-PCR方法研究及白叶藤碱类似物的合成与抗菌、抗病毒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临床上主要症状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为主要表现。在少数病例中,患者也会出现神经并发症,像脑脊髓炎和无菌性脑膜炎。在亚太地区,已报道有多次手足口病的大流行,尤其是在整个南亚地区。而引发HFMD的肠道病毒现在主要为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其他肠道病毒如CVA4、CVA6、CVA10等也是该病的病原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这些病原体中,柯萨奇病毒A10相关的HFMD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CVA10病毒最早在1957年一位新西兰的手足口病患者身上被分离出来,日本最早报道发生流行是在1983年。2008年的时候新加坡手足口病大流行,约11.8%的患者被检测出来是由CVA10病毒感染引起的;同年在欧洲芬兰的手足口病大流行,也认为CVA10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原体。通过哨点检测数据发现,2010年手足口病的发病中CVA10感染率占到了39.9%,高于EV71和CVA16的感染率。在我国大陆地区,用CVA10作为手足口病的感染病原体的检测指标,已经和EV71、CVA16的地位相当。尤其是近年来,在整个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检测中,除了EV71和CVA16,CVA10也“功不可没”。因此,研究CVA10病毒的基因变异和演化非常重要,尤其在发生手足口爆发流行的时候。同时,针对于该型病毒建立一个快速诊断的方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针对病毒感染的检测和病毒流行的监控方面。本部分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快速检测柯萨奇A10病毒的实时RT-PCR方法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分析了VP1基因的保守区域,构建了在我国大陆地区流行的CVA10病毒的VP1基因探针。开发一种快速检测CVA10病毒的Taq 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技术,同目前使用的HEV通用引物的常规检测相比该方法更加灵敏、准确,同时该方法是一种定量的检测方法,对CVA10病毒的的检测限可以达到10 copies/μl。而此前尚未有VP1基因所构建的快速检测CVA10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相关研究结果报道。2.“叁步法”扩增CVA10全基因组本研究基于CVA10全基因组序列设计了一个长片段的“叁步法”扩增CVA10全基因组RT-PCR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设计了A105UF/A820,EVP4/A6141和A4879/A1005R叁对引物用于CVA10全长基因组扩增。结果显示这个方法能准确地扩增CVA10毒株的叁个重迭的基因,获得全基因组序列,结果稳定可重复。与之前发表的“六步法”RT-PCR方法相比,这一方法快速准确,而且能够用于扩增从我国大陆地区分离的CVA10毒株的全基因组。第二部分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有效的活性成份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修饰是人们寻找新药的重要途径之一。白叶藤碱是一类吲哚并喹啉类的生物碱,最早是从西非的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攀爬类灌木植物Cryptolepis sanguinolenta中分离出来的。近年来研究表明这类吲哚并喹啉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学活性,包括抗菌、抗毒覃碱、解热抗炎、抗锥形虫、抗疟疾等药理作用。在本部分的研究中,我们首次报道了8个新合成的双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并选择了部分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和柯萨奇病毒A10作为试验研究对象,评价了这些新合成化合物的抗菌、抗病毒活性。本部分研究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于病毒增殖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菌方面:化合物6d和6h呈现出的抗菌活性最强。最小抑菌浓度分析显示化合物6d对真菌和所测试的革兰阳性菌(肺炎链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抗菌作用优于广谱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和氨苄西林,而对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的抗菌作用则与氨苄西林相当。上述结果提示该类化合物具有成为抗菌药物先导化合物的条件。抗病毒方面:化合物对CVA10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构效关系分析显示,在白叶藤碱7、8和9,11-位引入两条侧链后,化合物6a-6h抗病毒活性均下降,但没有一定的规律。而7、8和9位分别是甲氧基取代时活性较好,其中9位甲氧基取代(3c)抗病毒活性最好,选择指数也最高。由于化合物数量较少,该数据不能够完全讨论出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但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长的侧链的引入降低了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的同时,也降低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而短取代基甲氧基的引入则是提高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但是相应的细胞毒性也比较强。这些结果对于我们后续进行白叶藤碱结构的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6-09-01)

付成杰[2](2014)在《苯并噻唑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作为G-四链体DNA和pH荧光探针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分子荧光探针以其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地使用,很多荧光探针已经从染料科学进入了生命科学相关的领域。我们可以将荧光探针应用于核酸、蛋白质的识别以及定量分析,更重要的是应用是在于活体细胞内的生命过程的荧光成像,它对于生命科学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也推动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G-四链体DNA是富含串联重复鸟嘌呤碱基(G)的DNA序列,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四螺旋DNA分子,亦称G-四螺旋DNA。2013年最近研究发现,G-四链体DNA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可能跟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科学家们希望通过不同手段对G-四链体进行识别、检测以及细胞成像,而荧光探针是其中一个比较理想的手段。白叶藤碱最初从西非的一种灌木植物中提取出来,是一类重要的自然界含量比较稀少的生物碱,它的11-脂肪氨基取代衍生物可以与G-四链体选择性地结合,可是该类化合物没有荧光性能。核酸探针噻唑橙(TO)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核酸探针,当其与不同核酸结构结合后均会发出荧光,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但它的缺点是对于G-四链体的选择性不强。基于白叶藤碱与噻唑橙具有相同的喹啉结构,我们课题组将TO的苯并噻唑引入白叶藤碱喹啉结构上得到一种荧光探针CYTO,该探针整合了TO的整体结构及白叶藤碱母体,研究表明,该探针与G-四链体结合并产生很强的荧光,但是其水溶性不好、选择性差,为了提高CYTO的选择性、灵敏度以及水溶性,本文的设计思路是在CYTO结构基础上在苯并噻唑上引入侧链,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化合物1-13,并对它们作为G-四链体荧光探针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其主要工作内容为:(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苯并噻唑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2)运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衍生物作为G-四链体荧光探针的荧光性能;(3)运用CD光谱研究了化合物与G-四链体结构的互相作用;(4)运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衍生物与G-四链体的结合模式;(5)运用紫外光谱以及荧光光谱研究了衍生物作为pH荧光探针的应用。实验结果为:(1)衍生物与G-四链体通过外部堆积模式作用结合,主要作用力为π-π堆积与静电作用;(2)母体为苯并呋喃喹啉衍生物与G-四链体结合强于母体为吲哚喹啉,且其产生的荧光也强于后者;(3)侧链的引入提高衍生物与G4的结合能力,且环胺侧链的结合能力大于脂肪胺侧链,但荧光强度却不如后者;(5)衍生物可以促进反平行的G-四链体结构的生成;(6)苯并呋喃衍生物的pH响应范围为2-5,且随着pH降低,荧光大幅度增强,吲哚喹啉荧光成降低趋势。(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张瑞瑞[3](2013)在《11-苯胺/环胺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作为DNA嵌插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抗肿瘤药物小分子以DNA作为靶点,通过键合作用进而影响DNA的复制、表达和转录以发挥其抗肿瘤药效。因此,探讨药物小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对高效低毒抗癌药物的设计、药物筛选和阐明抗肿瘤作用机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白叶藤碱(Cryptolepine)最早从西非抗疟疾草药Cryptolepis sanguinolenta (Periplocaceae)中分离得到,是一种重要的吲哚喹啉类生物碱,该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研究证明,白叶藤碱盐酸盐能以非对称方式嵌入到双螺旋DNA中,抑制拓扑异构酶Ⅱ活性。9-苯胺取代吖啶衍生物安吖啶(Amsacrine),它是人工合成的广泛用于临床的DNA嵌入剂,在许多国家作为抗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药物使用。白叶藤碱与安吖啶母体共同含有喹啉环。因此,本文的设计思路参考安吖啶的改造策略,以白叶藤碱为出发点,从结构上进行分子结构融合、修饰,具体步骤为:一、依据生物电子等排体原则,用O原子替代白叶藤碱母体的NH,设计了5-N-甲基苯并呋喃[3,2-b]喹啉母体;二、在苯并呋喃喹啉环11-位引入不同取代基的芳香苯胺衍生物得到11-苯胺取代衍生物;叁、进一步改变取代基的类型,选用脂肪环胺替代芳香胺,设计11-脂肪环胺衍生物。其主要工作内容为:(1)设计合成了11-苯胺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4a-w;(2)设计合成了11-环胺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5a-k;(3)运用紫外光谱法研究衍生物4a-w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4)运用紫外光谱法研究衍生物5a-k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5)运用Surflex-dock方法模拟了衍生物4a-w与双链DNA的作用模式;(6)运用Surflex-dock方法模拟了衍生物5a-k与双链DNA的作用模式。实验结果为:①衍生物与DNA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嵌插结合完成,作用力主要是π:-π堆积和静电作用,且结合能力均大于安吖啶。②11-苯胺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4a-w与DNA的结合能力强于11-环胺取代衍生物5a-k。③苯胺配体取代基的类型及位置是影响衍生物与DNA相互作用强弱的重要因素,衍生物4a-w与DNA的结合能力大小为:苯胺4位取代衍生物>2位取代衍生物;供电子基取代>吸电子基取代;当苯胺为多取代时,2位取代基的引入会降低衍生物与DNA之间的作用力。④11-环胺取代衍生物5a-k中当环胺为哌嗪类似物时,哌嗪末端取代基为空间位阻较大的支链时,会使衍生物与DNA的结合能力减弱。⑤紫外实验和分子对接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两者相互补充,能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协同研究药物分子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3-05-01)

张瑞芳,张瑞瑞,卢宇靖,汤志恺,张焜[4](2013)在《苯胺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与双链DNA相互作用的光谱及分子对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苯胺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作用:光谱实验结果表明,衍生物可能是以嵌插方式与小牛胸腺DNA结合。并运用Surflex-dock方法对衍生物与双链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子对接研究,分析了小分子和受体的结合模式: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插入到双螺旋DNA的碱基对中间,化合物与双链DNA的主要通过π-π堆积作用来相互结合。紫外实验和分子对接理论研究结果一致,两者相互补充,能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协同研究药物分子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3年04期)

欧田苗,卢宇靖,张万金,张弛,吴伟彬[5](2007)在《白叶藤碱及小檗碱衍生物干预人G-四链体家族癌基因相关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号转导过程中,信号的传递最终表现为基因的表达。其中,转录是整个癌基因表达过程中非冗余性的单一位点,被认为是癌基因表达的关键性开关。近年来,基因的转录控制受到极大重视,特别是通过小分子参与的转录控制已经成为研究癌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干扰(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8-01)

张伟[6](2007)在《白叶藤碱类似物及其糖衍生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叶藤碱是西非国家药用植物白叶藤中主要的生物碱,白叶藤碱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在生物作用机理研究中发现,白叶藤碱能够插入到DNA碱基对之间,是一个典型的DNA插入剂,具有稳定DNA-拓扑异构酶Ⅱ共价复合物的作用,是潜在的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它的一些类似物能够稳定端粒G-四螺旋体,具有抑制端粒酶的活性。这些结果表明白叶藤碱有可能发展成为良好的抗肿瘤化合物。在综合了国内外对白叶藤碱结构改造和生物活性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白叶藤碱D环进行了改造,引入了不同性质的取代基团,包括羧基、甲氧羰基、甲基、甲氧基。在白叶藤碱D环上引入羧基,不仅丰富了白叶藤碱类似物,也为对D环进一步的结构改造提供了可能。对羧基取代的白叶藤碱类似物衍生化,合成了羧基取代类似物的糖衍生物。根据对白叶藤碱D环结构改造的目标,在多种白叶藤碱类似物合成的路线中,本着原料易得、方法简便的原则,选择用多聚磷酸(PPA)合成白叶藤碱类似物的路线。2-[(2-氯乙酰)氨基]-苯甲酸与含不同取代基的苯胺缩合反应生,缩和产物经过多聚磷酸(PPA)环化分别生成4个吲哚并喹啉酮类白叶藤碱类似物。多聚磷酸环化得到的白叶藤碱类似物经过叁氯氧磷氯代,合成了4个11位氯取代的白叶藤碱类似物。对2-[(2-氯乙酰)氨基]-苯甲酸与含不同取代基苯胺的缩合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苯胺上不同取代基的供电子和吸电子的电子效应对反应条件的影响,供电子集团取代的苯胺有利于反应发生,而拉电子基取代使苯胺亲核反应活性降低,反应温度提高,时间延长。对缩合产物在多聚磷酸中100℃-130℃不同温度下环化反应进行了考察,取代基不同,环化反应的条件和产率差别很大。用酰氯法和EDCI-HOBt催化法合成了四个羧基取代白叶藤碱类似物的糖衍生物,用EDCI-HOBt催化法产率较高。对分子中含氯的糖衍生物用钯碳氢解脱去分子中的氯,得到两个脱氯的糖衍生物。对部分羧基取代白叶藤碱类似物的糖衍生物进行了脱除乙酰基保护的实验,得到了一对α、β非对应异构体。本论文总共合成了8个白叶藤碱类似物和6个白叶藤碱类似物糖衍生物,其中13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考察了2-[(2-氯乙酰)氨基]-苯甲酸与含不同取代基的苯胺缩合反应提条件,优化了7-羧基白叶藤碱类似物的反应条件。所合成的化合物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质谱(ESI-MS)进行了结构鉴定,测定了叁个白叶藤碱类似物和四个糖衍生物对MDA-MB-231细胞提取物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和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生物活性测试正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7-04-01)

王柯慧[7](1997)在《白叶藤中白叶藤碱和异白叶藤碱的抗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献报道白叶藤(Cryptolepis sanguinolenta)根水提取物对治疗疟疾和泌尿生殖器感染有效,但其抗疟活性成分至今尚未明确证实。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从白叶藤提取的白叶藤碱和异白叶藤碱是否具有抑制疟原虫生长的作用。 实验用药由Mampong-Akwapim植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心采集提供。取该植物60g干燥根,碾末经脱酯后,以乙醇、乙酸等分离提纯,得到白叶藤碱和异白叶藤碱。 实验选用氯喹敏感株F32/Tanzania和(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期刊1997年06期)

聂金荣[8](1982)在《白叶藤碱对角叉菜胶性水肿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白叶藤属植物Cryptolepsis sanguinolenta(Lindl)Schlechter分得的白叶藤碱(cryptolepine)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本文报道它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后肢足跖水肿、灌注的离体大鼠胃条及离体蜥蜴肺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期刊1982年02期)

白叶藤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分子荧光探针以其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地使用,很多荧光探针已经从染料科学进入了生命科学相关的领域。我们可以将荧光探针应用于核酸、蛋白质的识别以及定量分析,更重要的是应用是在于活体细胞内的生命过程的荧光成像,它对于生命科学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也推动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G-四链体DNA是富含串联重复鸟嘌呤碱基(G)的DNA序列,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四螺旋DNA分子,亦称G-四螺旋DNA。2013年最近研究发现,G-四链体DNA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可能跟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科学家们希望通过不同手段对G-四链体进行识别、检测以及细胞成像,而荧光探针是其中一个比较理想的手段。白叶藤碱最初从西非的一种灌木植物中提取出来,是一类重要的自然界含量比较稀少的生物碱,它的11-脂肪氨基取代衍生物可以与G-四链体选择性地结合,可是该类化合物没有荧光性能。核酸探针噻唑橙(TO)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核酸探针,当其与不同核酸结构结合后均会发出荧光,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但它的缺点是对于G-四链体的选择性不强。基于白叶藤碱与噻唑橙具有相同的喹啉结构,我们课题组将TO的苯并噻唑引入白叶藤碱喹啉结构上得到一种荧光探针CYTO,该探针整合了TO的整体结构及白叶藤碱母体,研究表明,该探针与G-四链体结合并产生很强的荧光,但是其水溶性不好、选择性差,为了提高CYTO的选择性、灵敏度以及水溶性,本文的设计思路是在CYTO结构基础上在苯并噻唑上引入侧链,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化合物1-13,并对它们作为G-四链体荧光探针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其主要工作内容为:(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苯并噻唑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2)运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衍生物作为G-四链体荧光探针的荧光性能;(3)运用CD光谱研究了化合物与G-四链体结构的互相作用;(4)运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衍生物与G-四链体的结合模式;(5)运用紫外光谱以及荧光光谱研究了衍生物作为pH荧光探针的应用。实验结果为:(1)衍生物与G-四链体通过外部堆积模式作用结合,主要作用力为π-π堆积与静电作用;(2)母体为苯并呋喃喹啉衍生物与G-四链体结合强于母体为吲哚喹啉,且其产生的荧光也强于后者;(3)侧链的引入提高衍生物与G4的结合能力,且环胺侧链的结合能力大于脂肪胺侧链,但荧光强度却不如后者;(5)衍生物可以促进反平行的G-四链体结构的生成;(6)苯并呋喃衍生物的pH响应范围为2-5,且随着pH降低,荧光大幅度增强,吲哚喹啉荧光成降低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叶藤碱论文参考文献

[1].汪安勇.检测柯萨奇病毒A10的RT-PCR方法研究及白叶藤碱类似物的合成与抗菌、抗病毒活性评价[D].安徽医科大学.2016

[2].付成杰.苯并噻唑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作为G-四链体DNA和pH荧光探针的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14

[3].张瑞瑞.11-苯胺/环胺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作为DNA嵌插剂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

[4].张瑞芳,张瑞瑞,卢宇靖,汤志恺,张焜.苯胺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与双链DNA相互作用的光谱及分子对接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3

[5].欧田苗,卢宇靖,张万金,张弛,吴伟彬.白叶藤碱及小檗碱衍生物干预人G-四链体家族癌基因相关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C].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6].张伟.白叶藤碱类似物及其糖衍生物的合成[D].中国海洋大学.2007

[7].王柯慧.白叶藤中白叶藤碱和异白叶藤碱的抗疟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

[8].聂金荣.白叶藤碱对角叉菜胶性水肿的抑制作用[J].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1982

标签:;  ;  ;  ;  

白叶藤碱论文-汪安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