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入渗论文-柴少波,胡志平,王川,马越,姬国强

雨水入渗论文-柴少波,胡志平,王川,马越,姬国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雨水入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绵城市,LID设施,建筑地基,渗流

雨水入渗论文文献综述

柴少波,胡志平,王川,马越,姬国强[1](2019)在《海绵城市雨水入渗对邻近建筑地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黄土地区海绵城市中邻近建筑的LID设施的位置和做法,建立了LID设施渗流典型模型;结合工程实际建立了LID设施渗流对建筑地基影响的数值计算模型;根据黄土地区典型的地质条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从含水量和沉降等方面对雨水通过LID设施入渗邻近建筑地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陷性等级越高的黄土地基,含水量和沉降受LID设施渗流的影响越大;LID设施底部渗流宽度b对地基土中含水量的影响较小,工程上为简化设计可忽略其影响;LID设施底部渗流点距基础的水平距离L值越小,地基沉降差越大;L的最小值应由地基土的湿陷性等级和上部结构允许的沉降差决定。(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孙召东,宋洪庆,张海龙,祝庆辉,邢奕[2](2019)在《海绵城市透水砖铺装雨水入渗模型及产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透水砖铺装系统的入渗特征是海绵城市建设中产流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海绵城市试点庄河市为例,通过渗流试验,构建不同土基土壤土水特征曲线,建立适用于透水砖铺装系统各层的入渗模型,揭示系统雨水入渗规律,阐明结构层厚度和土基土壤特性对产流控制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粒径对产流控制影响程度最大;特大暴雨时,粗砂土壤作为土基,相比细砂土壤和粉质黏土作为土基,可以延长产流时间,但随着雨强继续增大,产流时间延长作用逐渐减弱;以粉质黏土作为土基,基层与垫层厚度比约为3∶2,以砂质土壤作为土基时,基层与垫层厚度比约为4∶1时,透水砖铺装系统产流控制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郭超[3](2019)在《雨水花园集中入渗对土壤和地下水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雨水花园(渗井)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低影响(LID)开发措施,对调节径流水量和削减径流污染物起着关键作用。为了探索雨水花园在长期运行条件下对径流水量和污染物的削减效果;研究雨水径流集中入渗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过程与规律。以西安理工大学校园内运行7~9年的3个雨水花园(RD1:汇流比为6:1;RD2:汇流比为20:1;RD3:汇流比为15:1)和咸阳职业技术学院1处渗井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设施集中入渗路面和屋面雨水径流。从2011年3月~2018年8月,每次降雨现场监测雨水花园进、出(溢)水水量并采集进、出水样,测定其水质浓度,评价设施的运行效果。从2017年4月~2019年2月,共采集7次花园内不同土层深度处的土样,测定土壤中NH3-N、NO3-N、NO2-N、TN、TP,重金属Cu、Zn、Cd、Pb、Cr以及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研究雨水花园集中入渗对土壤的影响,明确设施土壤中M、P、TOC和重金属含量随监测时间的变化过程以及在土壤垂向上的分布规律,分析土壤污染物与酶活性的相互关系。从2016年5月~10月(渗井为2017年10月~2019年2月),每次降雨前后,测定雨水花园和渗井地下水观测井的水位埋深并采集地下水水样,测定地下水中COD、NH3-N、NO3-N、TN、TP,分析雨水径流集中入渗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大小。通过以上试验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201 1年3月~2017年10月,根据现场监测的16~36场降雨事件,对于汇流比为6:1~15:1的防渗型雨水花园,其径流水量削减率保持在9.8%~100.0%,洪峰削减率保持在38.3%~100.0%之间,并随着监测时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雨水花园对NH3-N的浓度去除效果较好,多年平均去除率为54.45%,但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对NH3-N浓度去除率逐年降低,其均值由201 1年的79.81%降低至2018年的36.50%;雨水花园对NO3-N和TP的浓度去除率很不稳定,且大多为负值,多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6.35%和-21.48%,TSS和TN的多年平均浓度去除率分别为38.77%和31.58%,对TSS的去除效果较TN好。根据雨水花园污染负荷削减率随监测时间的变化过程,提出了雨水花园运行周期的“叁阶段净化能力”概念(Three-stage purification Theory),即净化增长期、净化稳定期和净化衰弱期,简称TSP概念,并绘制了P-F概念图(Pollutant load reduction—Fate曲线)。(2)对于汇流比为20:1、蓄水层深度为20cm的入渗型雨水花园,花园填料为西安市本地黄土,从2011年5月~2018年9月监测的47场降雨事件,仅有8场出现短暂溢流,其径流水量削减率大于75.4%,洪峰削减率大于35.1%,其余降雨事件的水量削减率和洪峰削减率均为1 00%。通过分析发现对于上述入渗型雨水花园,当60min最大雨强≥11mm时,才有可能发生溢流。入渗型雨水花园在黄土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对于调节降雨径流、削减径流水量和洪峰流量起着关键作用。(3)雨水花园土壤中N、P和TOC含量随季节变化较大,其中土壤NH3-N和TP含量随季节呈增加趋势,NO2-N+TON和TN含量随着季节变化有减小的趋势,而NO3-N含量随季节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雨水花园土壤0~50cm范围是NH3-N、NO--N+TON和TN含量较高的区域,也是受降雨径流集中入渗污染影响较为敏感的区域;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硝酸盐和磷酸盐随水分入渗易发生淋溶,使得土壤中NO3-N和T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下层土壤(50cm以下)不同深度NO3-N和TP含量均大多大于上层(0~50cm)。雨水花园土壤中TOC含量随土层深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土壤中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蛋白酶与土壤N、P和TOC含量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5。(4)土壤重金属含量随季节变化较明显,冬季土壤中Cu含量较高。雨水花园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大多集中在表层下30cm范围内,并且土壤重金属Cu、Zn、Pb基本以残渣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要赋存形态,Cd主要以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形式存在,而Cr以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形式存在。雨水花园土壤中Zn主要来自路面径流,在集中入渗条件下,两个雨水花园土壤中可交换态Cd和Zn含量均大于对照(CK),重金属Cd和Zn随水分入渗有向下迁移的风险。对于运行时间达8~9年的入渗型雨水花园,以《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指标》二级为评价标准,土壤仍未受到重金属Cu、Zn、Cd的污染;以陕西省和世界土壤元素背景值和为评价标准,土壤受Cd和Zn污染达到中度甚至重度水平,而受Cu的污染为轻度水平。(5)通过人工滤柱模拟放水试验发现,在粗砂或中砂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改良剂(海绵铁、沸石、高炉渣)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但并没有降低水分渗透速率,渗透速率保持在2.60×10-4~3.58× 10-3m/s之间,并且添加不同改良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同。以快速渗率为主要功能的渗井,基本填料宜以粗砂为主,同时选择粒径大的改良剂,如高炉渣。以污染物净化为主要功能的渗井,基本填料宜以中砂为主,同时选择粒径小,污染物净化能力强的改良剂,如海绵铁、活化沸石等。(6)雨水花园集中入渗可补给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涵养地下水资源,但雨水花园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具有滞后性,总体滞后3~5d。雨水花园集中入渗对地下水中COD和N、P含量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作用不大,表现为每次降雨后地下水中COD、NH3-N、NO3-N、TN和TP含量有所升高,随后逐渐降低。汛期(7、8月份)地下水中NH3-N、NO3-N、TN和TP含量略有上升,但汛期末其含量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通过模型模拟发现雨水径流集中入渗对地下水具有较好的补给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李凡[4](2019)在《西安地区雨水花园和雨水渗井集中入渗对地下水影响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雨水花园和雨水渗井作为两种典型的雨水设施因其对地下水影响的重要性而备受关注,这两种典型雨水设施对地下水水质和水位的响应程度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雨水花园和雨水渗井现场监测及模拟预测两种方法重点研究雨水集中入渗对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的影响。本研究收集了西安市的气象、水文和地质状况;监测了雨水花园在2016年5-10月和2018年6月-12月的多个地下水井(J1为对照井,J2-1、J2-2和J3为监测井)的地下水位埋深,并采集地下水水样测定NH4+-N、NO3--N、TN、TP的含量;其次利用雨水花园现有的监测井建立地下水概念模型,进行水文地质参数概化、源汇项计算及参数的敏感性分析,通过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符合雨水花园实际情况的地下水水流数值方程,对未来的水位埋深进行预测。本研究收集了咸阳市的气象、水文和地质状况;采集了雨水渗井西侧J5观测井和J6观测井在2018年6-12月的水样并测定COD、NH4+-N、NO3--N、TN、TP的含量,利用地下水位在线监测仪对J5在2017年10月-2018年12月的地下水位埋深进行监测;其次利用沣西新城内的14个地下水观测井网及水文地质资料构建了沣西新城地下水模型,通过Google MAP中克里金插值法(Kriging)获得研究区域丰水期、枯水期的地下水流场及地下水位埋深等值线图;将模型概化为叁维非稳定流。通过监测结果及Visual MODFLOW软件模拟预测可得以下结论:①雨水花园两年监测的多场水质数据中,2016年地下水中NH4+-N、NO3--N、TN和TP的含量与2018年地下水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包气带厚度有关。NH4+-N、N03--N、TN、TP均随降雨上升然后随之下降且其变化一致;地下水位埋深介于1.5-4.3m之间,水位埋深表现为J1>J3>J2。②雨水渗井区域的雨季(8-10月)地下水位埋深明显小于非雨季;水位埋深变化范围在0.5-1.5米之内;由于系统初期运行不稳定,COD、NH4+-N、NO3--N、TN、TP等水质去除效果较差。③模拟流场与实际地下水位总体趋势一致,降雨入渗补给是雨水花园和渗井地下水位埋深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模拟不同水平年的渗井地下水水位埋深可知,在未来一年之后,渗井区域地下水位埋深平均抬升1.4米,水质最大扩散范围在180米之内。(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李怀恩,贾斌凯,成波,郭超,李家科[5](2019)在《海绵城市雨水径流集中入渗对土壤和地下水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海绵城市研究的热点主要有海绵城市的内涵、目标、内容和效果,而对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缺乏研究。近几年雨水径流集中入渗类设施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集中入渗的影响及风险研究严重滞后,不利于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海绵城市雨水径流集中入渗与传统入渗的差异切入,分别从集中入渗对土壤污染与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影响、集中入渗对土壤与地下水影响的数值模拟、集中入渗污染物的累积效应与风险评价研究等方面,综合评述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与不足。建议今后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①土壤污染风险及其影响因素;②雨水径流集中入渗的土壤污染累积效应;③地下水污染风险预测;④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的措施。(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王生辉[6](2019)在《雨水入渗对黄土隧道边仰坡稳定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隧道洞口往往因条件限制设计为高边仰坡,强降雨容易形成黄土边坡冲沟等自然病害,本文结合现场渗水试验、含水率监测试验对雨水入渗黄土隧道边仰坡稳定性进行研究,得出甘肃黄土地区平均渗透系数为7. 6m/d这一结论,研究结论对黄土隧道边仰坡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9年05期)

杜玉鹏[7](2019)在《持续降雨条件下黄土中雨水入渗及边坡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持续性降雨过程中,雨水入渗增大土体含水率是产生滑坡的重要因素。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虽多,但不积雨持续降雨条件下,黄土中雨水入渗、湿润锋移动规律和边坡稳定性研究较少。本文针对不积雨持续降雨条件下雨水入渗规律和持续小强度降雨条件下黄土边坡稳定性两个问题,开展了系列室内和室外模型试验,对边坡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加深了对降雨引起黄土滑坡规律的认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制作了一套模拟不积雨降雨条件下黄土土柱垂直入渗模型试验装置系统,共模拟了3组非饱和重塑黄土表面不积雨降雨强度下的土柱垂直入渗试验,测定了3组不同干密度黄土垂直土柱试验各相应深度监测点土体体积含水率与降雨历时的关系,以及渗流湿润锋和渗流稳定区与降雨时间的关系;基于Green-Ampt入渗模型的假设,建立了黄土地区不积雨降雨情况下黄土中雨水渗流模型,结合试验结果,验证了假设及模型的正确性,揭示了不积雨降雨条件下黄土地区降雨入渗湿润锋深度与渗流稳定区深度之间的关系,求导得出在不积雨持续降雨条件下黄土土柱渗流湿润锋形状参数m的数值接近于3。(2)设计并制作了一套降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可调的室外降雨模拟试验装置,开展了室外高3m的黄土边坡持续小强度降雨引发滑坡试验。模拟降雨自开始至308.8h时,黄土试验边坡出现了滑坡。绘出了边坡滑坡区、塌落区及中心剖面滑动线图,测出了边坡试验前后不同深度处的含水率,并在试验结束后边坡不同深度处采取原状土样,测定了边坡黄土的力学参数。研究发现边坡坡面裂缝和后缘裂缝会加速水分场的扩散,边坡失稳时后缘裂缝会出现多条,且不稳定面有多个。(3)利用FLAC~(3D)软件对室外边坡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显示参数相同情况下,边坡叁维模拟结果安全系数大于二维模拟结果,而最大位移量小于二维模拟结果。模拟和试验结果对比显示在中心剖面上位移和滑动线与边坡叁维模拟结果符合性良好。模拟时将裂缝载入模型中,得出了裂缝发育深度与边坡安全系数之间的关系,当裂缝沿边坡试验滑动面发育深度达到140cm时边坡安全系数从1.92降至1.03,分析了裂缝发育方向、数量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伟[8](2019)在《雨水集聚深层入渗系统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缺水是制约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严重的水分亏缺不仅影响果树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导致深层土壤干燥化,加剧该地区生态退化。因此,实现有限降雨的高效利用对旱作果园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雨水集聚深层入渗系统(RWCI)正是针对旱作果园提出的兼具蓄水和保水优点的雨水资源就地拦蓄入渗技术,该技术已经在黄土高原山地果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其水分调控机理尚不明确,且在最优设计深度研究较为薄弱。本研究将以该技术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箱模拟试验与HYDRUS-2D数值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典型RWCI系统土壤水分运移过程,提出针对不同树龄的系统最优设计深度;结合长期定位监测,探究RWCI系统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与降雨入渗的关系,本论文以期为黄土高原旱地果园RWCI系统的合理设计和推广提供参考。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建立了RWCI系统数值模型,明确RWCI系统设计坑深和灌水量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采用HYDRUS-2D模型建立RWCI系统土壤水分运动模型,通过室内土箱试验对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湿润锋在垂直向与水平向及土壤含水率模拟值和实测值的RMSE、MAE和NE分别为1.900 cm、1.410 cm、0.984,1.632 cm、1.260 cm、0.944和0.047 cm~3cm~(-3)、0.016 cm~3cm~(-3),0.916。发现相同灌水量时,设计深度对水平向湿润锋运移影响较小,但随着设计深度增加,湿润锋在垂直向的运移和水平向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灌水量增大,湿润锋垂直向移速度大于水平向运移速度,且在垂直向与水平向的运移距离差异逐渐增大。(2)确定了不同苹果树龄条件下RWCI系统最优设计深度。通过根系比根长和模拟土壤水分的重合度指标得到不同树龄果树最优设计深度。当设计雨强为60 mm/h时,6龄、14龄和22龄果树对应的最优RWCI系统设计深度分别为50 cm、40 cm和85 cm;忽略表层重合度时,3种树龄最优设计深度分别为60 cm、70 cm和85 cm。当设计雨强为80 mm/h时,6龄、14龄和22龄果树对应的最优RWCI系统设计深度分别为50 cm、65 cm和75 cm,忽略表层重合度时,3种树龄最优设计深度分别为65 cm、65 cm、80cm。因此给出6龄果树最优设计深度范围为50~65 cm,14龄果树最优设计深度范围为40~70 cm,22龄果树最优设计深度范围为75~85 cm。(3)揭示RWCI系统蓄水保水规律。2016~2018年苹果树生育期不同阶段,鱼鳞坑(CK)与RWCI系统对土壤的蓄水保水效果存在显着差异。3个生育期内CK土壤含水率均低于RWCI处理,RWCI处理土壤水分的变化随着降雨上下波动。2016、2017和2018年RWCI40、RWCI60和RWCI80较CK处理在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平均分别高出4.99%、5.31%、4.60%,5.85%、6.10%、7.12%和4.46%、4.58%、5.24%。降雨前,CK处理剖面土壤含水率低于各RWCI;雨后第3天,各处理在垂直方向的运移速度趋于稳定,RWCI60剖面土层的含水率增加最为显着;各处理0-40 cm土层的含水率随着土壤蒸发蒸腾作用逐渐减小。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表明,2016~2018年每个生育期内各处理垂向土壤含水率在0-120 cm土层变化波动较大,且在120-280 cm土层各RWCI处理土壤含水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李辉,李昊臻,王雪峰,张胜,张萌瑶[9](2019)在《透水铺装雨水入渗模型与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加准确快捷地预测透水铺装内部的雨水渗流过程,探究降雨参数与路面设计参数对其渗流性能的影响,提出透水铺装雨水入渗模型,并针对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首先,基于地区水文气象资料与路面材料渗透特性,利用数学模型对降雨阶段关键参数进行量化研究,并从降雨强度与材料渗透能力的角度对雨水入渗的物理过程进行分阶段刻画,最终建立透水铺装雨水入渗-储水-排空模型。其次,针对该模型的诸多输入参数,进行正交设计试验计算各参数与径流控制率的相关性,寻找关键控制指标;基于该结论拟定典型透水铺装结构组合,选择不同降雨重现期、降雨历时与时程雨型等模拟工况对水位高度、蓄水能力等进行验算与评价。结果表明:所建模型与文献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性,NSE指数可达0.45以上;路基土的渗透系数与路面径流控制率显着相关,暴雨工况下随着路基土渗透系数的降低,地表径流占比达到30%以上,并且几乎丧失连续储水能力,而路基土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性较小;溢流管可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降低溢流风险,在极端暴雨条件下设置溢流管的道路可削减60%的地表径流,并具有50%以上的连续储水能力;时程雨型对路面渗流特性的影响较为复杂,雨峰出现时间在控制地表径流与延缓径流峰值两方面呈现相反的规律,因而需要根据当地降雨资料与设计要求进行权衡。(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冯彦芳,李顺群,陈之祥,夏锦红,王彦洋[10](2019)在《基于土体各向异性的雨水入渗渗井试验研究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雨水的利用率,提出了一种雨水入渗渗井装置,并对雨水入渗效果进行了验证。在黏土场地竖向开挖一定深度的渗井孔,并用中粗砂填满,即形成一种雨水入渗装置。利用原位试验对渗井场地中土体的渗流情况进行了测定,得到了入渗过程中不同时刻土体的饱和度。依据数值分析软件ABAQUS对原始黏土场地和设有砂石渗井的黏土场地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取了入渗过程中不同时刻土体的饱和度模拟值。将原始场地的饱和度模拟值和设有砂石渗井场地的饱和度模拟值进行了比较,并将在设置渗井的场地进行的原位试验得到的饱和度实测值与ABAQUS计算出的饱和度模拟值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砂石渗井能大幅增加土体的入渗量,且靠近渗井的土体水分入渗量较原始场地平均增长率达到了67.21%;砂石渗井增加入渗的效果随土体深度和距渗井轴心距离的降低而增加。该研究成果期望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9年03期)

雨水入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透水砖铺装系统的入渗特征是海绵城市建设中产流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海绵城市试点庄河市为例,通过渗流试验,构建不同土基土壤土水特征曲线,建立适用于透水砖铺装系统各层的入渗模型,揭示系统雨水入渗规律,阐明结构层厚度和土基土壤特性对产流控制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粒径对产流控制影响程度最大;特大暴雨时,粗砂土壤作为土基,相比细砂土壤和粉质黏土作为土基,可以延长产流时间,但随着雨强继续增大,产流时间延长作用逐渐减弱;以粉质黏土作为土基,基层与垫层厚度比约为3∶2,以砂质土壤作为土基时,基层与垫层厚度比约为4∶1时,透水砖铺装系统产流控制效果最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雨水入渗论文参考文献

[1].柴少波,胡志平,王川,马越,姬国强.海绵城市雨水入渗对邻近建筑地基的影响[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

[2].孙召东,宋洪庆,张海龙,祝庆辉,邢奕.海绵城市透水砖铺装雨水入渗模型及产流分析[J].环境工程.2019

[3].郭超.雨水花园集中入渗对土壤和地下水影响的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4].李凡.西安地区雨水花园和雨水渗井集中入渗对地下水影响的初步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9

[5].李怀恩,贾斌凯,成波,郭超,李家科.海绵城市雨水径流集中入渗对土壤和地下水影响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9

[6].王生辉.雨水入渗对黄土隧道边仰坡稳定性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

[7].杜玉鹏.持续降雨条件下黄土中雨水入渗及边坡稳定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8].张伟.雨水集聚深层入渗系统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9].李辉,李昊臻,王雪峰,张胜,张萌瑶.透水铺装雨水入渗模型与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9

[10].冯彦芳,李顺群,陈之祥,夏锦红,王彦洋.基于土体各向异性的雨水入渗渗井试验研究与验证[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

标签:;  ;  ;  ;  

雨水入渗论文-柴少波,胡志平,王川,马越,姬国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