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大鹏新区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站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目前,国内外进行的许多研究都涉及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实践领域的研究,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设计的理论研究,仍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落实的重要抓手,也必须履行好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发挥新作用
引言:
生态文明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出现和发展相对较晚。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工业化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理论方面取得了显著了进步,在政策方面更加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登上政治议程和国家治理的顶峰,并得到了从上到下的广泛实施。近年来,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居全国前列,但总体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本文重点研究目前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的实践,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创新建议,这对于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举措落地实施,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就。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一)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赫克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1984年,“生态文明”一词在前苏联学术界正式使用。1995年,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的《生态民主》一书明确地将生态文明定义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上世纪中叶,西方工业化国家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促使它们反思工业化的弊端,在理论上寻求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在这条不断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理论和流派。生态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现代化的代表。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绿色思想的推动下,欧洲出现了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运动和各种基层生态组织,西方政治和社会文化也出现了生态运动。1972年5月,世界上第一个绿色政党——新西兰价值观党成立。1980年,德国成立了“绿党”,政治纲领明确,社会主义生态口号明确。从那时起,绿党在工业化国家继续发展壮大。他曾在近20个西方国家的议会任职,一些绿色政党也获得了领导人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了“绿色政党”的新概念,突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方面,形成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体系和政治纲领。
(二)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进展
1982年,中国著名生态学家叶乾基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在《生态农业——中国农业的绿色革命》一文中,他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体,而不是自然的主人。1983年,经济学家徐迪新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理念,并成立了中国生态经济学协会。198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学家马时珍提出了生态工程的原则。后来,理论界开始深入研究生态文明。特别是在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生态文明已成为许多学科的热门话题。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发展
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将改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概括为“四个一”,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
2015年9月11日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就已经明确提出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8个方面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作为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组成部分,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考量各级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落实情况,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浅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底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按照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的相关要求,广东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18年初印发《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同时配套制定了《广东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旨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制度,以评价考核为抓手,推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广东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共设置7个一级指标及56项二级指标,涵盖资源利用(包括14项二级指标,权重为29.3%)、环境治理(包括8项二级指标,权重为16.5%)、环境质量(包括10项二级指标,权重为19.3%)、生态保护(包括11项二级指标,权重为16.5%)、增长质量(包括5项二级指标,权重为9.2%)、绿色生活(包括7项二级指标,权重为9.2%)、公众满意度(包括1项二级指标,未赋权数,单独测算);《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共设置5个目标类别及23个子项指标,涵盖资源利用(包括8个子项指标,分值为30分)、生态环境保护(包括12个子项指标,分值为40分)、年度评价结果(包括1个子项指标,分值为20分)、公众满意程度(包括1个子项指标,分值为10分)、生态环境事件(包括1个子项指标,扣分项)。
从指标的设置来看,《广东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指标涵盖非常全面,涉及面广,能基本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则选取了能够直接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指标进行评价考核,并且特别设置了“生态环境事件”指标,体现出对被考核单位的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内容。
四、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一些思路和想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应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一般原则。同时,在制定具体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坚持分类导向的原则,重点突出。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的整体框架,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指标。指标的选择结合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的相关要求,涵盖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容,并体现出特色亮点内容。与此同时,要充分考虑指标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相关性,以及管理需求和可操作性,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避免简单列举和重复考核,指标的计分规则应当细化量化,计分方法应当清晰规范,计分结果应当客观准确。
其次,坚持大胆创新的原则,差异考核。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不同于以往的各类考核,每个评估对象的基本条件、条件和级别是不同的,所承担的任务和功能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和确定指标时,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设置差异化评价内容,充分考虑到指标制度的公平性,不搞“一刀切”,让评价的最终结果公平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工作成效,充分调动各方的热情,确保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具体可以体现在根据不同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重点考核其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的方面,以激励其推动该方面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而对于因客观原因,短期内难以达到指标考核要求的评价对象,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阶段性的达标目标,避免因考核得分过低而影响其积极性。
最后,坚持群众监督的原则,结果导向。“公众满意程度”用作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的群众评价。因此,在选择和定义指标时,一方面要注意根据数据和标准对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也要反映公众在评价过程中的个人经验。将评价结果与群众经验联系起来,促进对以民生为基础的工作成效评价。
(二)考核指标选取及权重分配。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宜坚持以实际成效为结果导向,充分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取得的实际工作效果,并且注重提升和改善的效果,即考核“变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是否应当考核一些常规的经济指标,目前尚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并且目前国内对于生态经济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支撑设置科学合理的生态经济考核指标,因此对于该类考核指标的选取,宜采用差异化方式,可考虑使用战略性、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等指标进行替代。此外,应当考虑适当引入生态文化方面的指标,例如生态文明建设知识普及、生态文化产业、公众生态文明参与等相关指标。
(三)评价考核的结果运用。
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硬杠杆”。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形成正确的政绩观的关键之策。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的结果,要切实运用到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结果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履职不力的,应当追究其行政责任,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的,应当予以奖励,推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
结论:
构建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机制,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开展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工作,实施公平公开的评价结果运用,是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制度的施行,可有效避免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统筹指导下,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部门之间的线性评价误解,改变“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环境部门职责”的固有思维,开创党政、社会、全民共建生态文明的新局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对引导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积极和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聂春雷;胡勘平;薛瑶;何倩.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历程初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
[2]钟林生;王朋薇.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旅游研究展望[J].旅游导刊,2019(2).
[3]赵之权.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J].环境与发展,2019(4).
[4]裴蓓.对新形势下加强林下经济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村实用技术,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