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神症状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氯氮平,丙戊酸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精神症状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夏庆润,刘超,杨魁,徐丹[1](2019)在《小剂量丙戊酸镁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病人认知功能及血清脑源性、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剂量丙戊酸镁增效治疗对精神分裂症(SCH)阳性症状病人认知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自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SCH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5)应用氯氮平与安慰剂治疗,观察组(n=45)应用氯氮平与小剂量丙戊酸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评价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改良版威期康星卡片分类测验(M-WCST)、连线测验(TMT)、词汇流畅性测验(VFT)评分;治疗前后测定血清BDNF和GDNF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7.78%(Z=7.867,χ~2=6.154,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ANSS、TMT、M-WCST中错误数、持续错误数与非持续错误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t=6.594,9.494,4.980,6.838;P<0.05),M-WCST中正确数、正确分类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t=7.985,12.836;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BDNF为(11.78±3.01)μg/L、GDNF水平为(553.71±102.24)pg/mL,两项指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BDNF(10.04±2.43)μg/L、GDNF(466.69±75.98)pg/mL(t=3.017,4.583;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6,P>0.05)。结论小剂量丙戊酸镁辅助治疗SCH安全有效,对认知功能损害具有部分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BDNF、GDNF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张英辉,杨梅,王德燧,黄玲[2](2019)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神经营养因子(NT-3)、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分为阳性组(n=49)和阴性组(n=43);分别进行血清β2-MG、NT-3、IL-6水平检测;结果与9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分析血清β2-MG、NT-3、IL-6水平与PAN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血清β2-MG、 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T-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阳性组血清β2-MG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IL-6水平明显低于阴性组(P均<0.01)。阳性组、阴性组的血清β2-MG水平与PANSS评分呈正相关(r=0.35,r=0.42;P均<0.05);阴性组血清β2-MG水平与阴性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39,P<0.05);阳性组中血清NT-3水平与兴奋评分、抑郁评分呈正相关(r=0.39,r=0.32,P均<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中枢神经免疫异常及神经营养不良;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中枢神经免疫异常更明显;血清β2-MG、NT-3、IL-6水平与患者症状具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贾强,冯薇,谭淑平,李佳,王志仁[3](2019)在《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其与症状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纳入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75例(患者组)和健康对照40名(对照组),采用流式多重蛋白分析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外周血清VEGF水平,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 PANSS)评定患者临床症状。结果患者组VEGF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低[M(QL,QU):3.77(2.61, 5.14)pg/mL vs. 6.21(4.37,11.1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是否吸烟、是否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患者之间血清VEGF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血清VEGF水平与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首次发病年龄、首次住院年龄、总病程、用药剂量折合氯丙嗪剂量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患者组VEGF水平与PANSS总分(r=-0.27,P=0.03)、阴性症状分(r=-0.25,P=0.04)、反应缺乏症状群分(r=-0.26,P=0.02)呈负相关。结论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VEGF水平低于健康对照,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存在一定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邹琳,陈清刚,魏安[4](2019)在《帕利哌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认知功能及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帕利哌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认知功能及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为临床精神分裂症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天津市安定医院住院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选取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接受帕利哌酮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研究组临床症状;采用Stroop测验(SCWT)、数字符号编码测验(DSCT)、持续操作测验(CPT)和连线测验A(TMTA)评定对照组和研究组认知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两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后PANSS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12±11.84)分vs.(38.45±7.24)分,Z=24.14,P<0.01];治疗后,研究组认知功能指标(SCWT、CPT、DCST及TMTA时间)、BDNF、NGF及NT-3水平均较治疗前高,但仍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帕利哌酮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四川精神卫生》期刊2019年03期)
尹延明[5](2019)在《利培酮与舍曲林联合治疗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糖脂代谢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培酮联合舍曲林治疗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糖脂代谢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60例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利培酮联合舍曲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叁酯、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ɑ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叁酯、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ɑ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叁酯水平分别为(4.66±1.06)、(7.92±1.42)、(4.54±0.88)、(1.06±0.28)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5±1.23)、(8.88±1.56)、(5.62±1.05)、(1.56±0.35)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ɑ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0.45±0.12)、(0.62±0.12)、(0.43±0.11)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54±0.21)、(0.73±0.18)、(0.54±0.1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联合舍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的应用效果显着,能改善血清炎症因子,稳定糖脂代谢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15期)
朱桂东,宋清海,徐伟杰,曹江[6](2019)在《齐拉西酮联合奥氮平对老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血清瘦素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齐拉西酮、奥氮平配伍治疗的临床效果,为老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丽水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7例老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以奥氮平治疗,联合治疗组以齐拉西酮、奥氮平配伍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体质指数(BMI)、血清瘦素(Leptin)、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及不良反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实验室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BDNF、N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后联合治疗组血清Leptin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2周后FPG、TC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明显高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PANSS评分、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PAN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MI明显升高,且联合治疗组治疗12周后PANSS评分和BM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未影响继续治疗。结论以齐拉西酮、奥氮平配伍治疗老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显着,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期刊2019年03期)
代文瑾,贾强,冯薇,李佳,谭淑平[7](2019)在《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作为病因尚未阐明的异质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既往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1-3])。但上述研究以急性期或首发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较少针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关报道。故本研究通过分析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1对象与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韦喻镪,王良[8](2018)在《奥氮平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奥氮平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其对认知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痴呆伴随精神行为症状患者120例,依据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奥氮平治疗,对照组给予奋乃静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采用痴呆行为病理评定量表(BEHAVE-AD)评估疗效,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并测定两组脑脊液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EHAVE-AD评分均较治疗前低(均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高(均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hs-CRP、TNF-α均较治疗前低(均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着(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TE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奥氮平可改善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对认知功能、炎症反应的改善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8年08期)
平军娇,邓顺顺,万静,章杰,杜宝国[9](2018)在《伴与不伴抑郁症状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伴与不伴抑郁症状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同型半胱氨酸(HCY)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中山市第叁人民医院收治的伴抑郁症状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组)和不伴抑郁症状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不伴抑郁组)各3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各组受试者BDNF水平,AU680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HCY和CRP水平。结果精神分裂症不伴抑郁组和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低于精神分裂症不伴抑郁组(P<0.05)。精神分裂症不伴抑郁组和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精神分裂症不伴抑郁组患者血清HCY水平与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组患者CRP水平显着高于精神分裂症不伴抑郁组和对照组(P<0.01);精神分裂症不伴抑郁组患者血清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BDNF及CRP可作为诊断伴抑郁症状的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万齐根,占瑾琼,杨远坚,傅勇辉,熊建文[10](2018)在《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0名正常对照者。患者采用单一阿立哌唑治疗12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采用Stroop测验(Stroop color-word test,SCWT)、持续操作测验、数字符号编码测验及连线测验A评定患者和对照认知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 3,NT-3)水平。结果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认知功能及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前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患者BDNF与PANSS阴性症状分负相关(r=-0.362,P=0.022);NGF与PANSS总分(r=0.332,P=0.037)、阳性症状分(r=0.401,P=0.010)相关;NT-3与阴性症状分(r=-0.376,P=0.017)和SCWT-色词(r=0.332,P=0.037)相关。治疗后,患者BDNF升幅与PANSS总分(r=0.371,P=0.018)、阴性症状分(r=0.345,P=0.029)及一般病理分(r=0.342,P=0.031)减少值相关;NGF升幅与PANSS总分(r=0.437,P=0.005)、阳性症状分(r=0.357,P=0.024)的下降值相关。结论阿立哌唑治疗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损害,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BDNF、NGF、NT-3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精神症状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神经营养因子(NT-3)、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分为阳性组(n=49)和阴性组(n=43);分别进行血清β2-MG、NT-3、IL-6水平检测;结果与9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分析血清β2-MG、NT-3、IL-6水平与PAN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血清β2-MG、 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T-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阳性组血清β2-MG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IL-6水平明显低于阴性组(P均<0.01)。阳性组、阴性组的血清β2-MG水平与PANSS评分呈正相关(r=0.35,r=0.42;P均<0.05);阴性组血清β2-MG水平与阴性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39,P<0.05);阳性组中血清NT-3水平与兴奋评分、抑郁评分呈正相关(r=0.39,r=0.32,P均<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中枢神经免疫异常及神经营养不良;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中枢神经免疫异常更明显;血清β2-MG、NT-3、IL-6水平与患者症状具有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神症状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夏庆润,刘超,杨魁,徐丹.小剂量丙戊酸镁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病人认知功能及血清脑源性、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9
[2].张英辉,杨梅,王德燧,黄玲.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9
[3].贾强,冯薇,谭淑平,李佳,王志仁.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其与症状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9
[4].邹琳,陈清刚,魏安.帕利哌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认知功能及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19
[5].尹延明.利培酮与舍曲林联合治疗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糖脂代谢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
[6].朱桂东,宋清海,徐伟杰,曹江.齐拉西酮联合奥氮平对老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血清瘦素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
[7].代文瑾,贾强,冯薇,李佳,谭淑平.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
[8].韦喻镪,王良.奥氮平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8
[9].平军娇,邓顺顺,万静,章杰,杜宝国.伴与不伴抑郁症状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
[10].万齐根,占瑾琼,杨远坚,傅勇辉,熊建文.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