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命的终极关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命,汉族,维度,本位,学前教育,诗集,指导思想。
生命的终极关怀论文文献综述
郝一然[1](2019)在《浅谈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对青少年终极使命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生命只有一次,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历史使命,就需要我们坚定面对生活的信心。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将自己的对生命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当然,关怀是相互的。在当今的生命教育体系中,社会不仅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还要渗透人文关怀,才能使我们切身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感受到的人文关怀的温情,然后传递给周围其他人,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关怀社会氛围。在有限的青春里,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9年02期)
李星海[2](2018)在《首届普觉论坛“生命教育之终极关怀”高端交流大会在广州大佛寺圆满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6月8日至10日,首届普觉论坛"生命教育之终极关怀"高端交流大会在广州市大佛寺举行。本次论坛有叁个亮点:一是在寺院举办国际性论坛;二是道场与国际传媒集团深度合作;叁是采取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方式谈生论死。本次论坛由广州市佛教协会主办,由广州市大佛寺和香港卫视佛教文化传播中心承办。来自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着名学府,以及国内外生死学临床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启(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8年07期)
朱一丹[3](2017)在《论张爱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在文学史上颇具盛名,她通过笔下的作品,在诸多脸谱化的人物塑造中打破人物脸谱,还原人物真实形象;在父权文化主导的境遇中探索女性的困境与出路;在宏大叙事流行的文艺界始终坚守那片日常叙事的领地,从内而外渗透着的都是她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本文来源于《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期刊2017年06期)
潘知常[4](2016)在《美学的重构:以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为视域——关于生命美学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美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生命美学看来,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审美活动的意义阐释的人文科学。它关注的是人的"自由存在"以及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为此,生命美学在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的基础上完成了美学的内容、美学的方式与美学本身的全新建构。(本文来源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李丕洋[5](2015)在《略论罗汝芳的生命哲学与生死智慧——兼作对当代社会的生命终极关怀问题之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是宇宙演化进程中最为奇特的现象,古往今来,许多哲人都发现了这一问题。《周易》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①,又说:"生生之谓易",~②表明了中国古代圣贤对于宇宙生命现象的基本判断。今天,当人们已习惯于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模式来探索生命奥秘时,往往忽略了中国古代先哲在这一方面的独到发现,因此,我们反观一下古人对于生命的独到发现和思想见解,对于拓展和加深这一方面的认识,或许有着重要的思想启发。明代儒家泰州学派的思想家罗汝芳(1515—1588),江西南城人,(本文来源于《全国纪念罗汝芳诞辰5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1-27)
王杰尘[6](2015)在《现代体育教学的终极守望——体育教学中生命关怀的价值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对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关怀。学校体育教育最根本的转变,在于当代教育关怀生命的教育价值取向。体育课程内涵的人文性,竞技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新的学习内容、方式和评价的变革,无一不引领教育者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期待体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本文来源于《林区教学》期刊2015年06期)
何浩,胡福贞[7](2014)在《儿童生命和精神需要缺乏终极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1.过于强调社会本位。学前教育价值取向过于强调社会本位,漠视个体性,导致学前教育对社会的需要过于突出,儿童的需要被忽视。从政策层面上看,国家一直强调各级各类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健全发展的人,对个体需要的阐述严重不足;从现实层面上看,虽然学前教育在文本层面上非常强调儿童的兴趣、需要和体验等,但在教育实践中却一直很难完全实现,学前教育只有大(本文来源于《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期刊2014年Z1期)
唐燕[8](2014)在《生命终极关怀的意义分析——葬礼中象征符号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葬礼是对生命终极关怀的隆重表达。汉族丧葬因地方习俗不同其仪式呈现出多样而厚重的文化意义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四川一个汉族农村M村葬礼习俗的田野调查,来理解当地对葬礼中符号的阐释,并认知其隐藏的地方文化体系。(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刘晓彬[9](2014)在《生存的抗争与生命的终极关怀——评渭波诗集《裂片的锋芒》》一文中研究指出我认为,渭波的诗集《裂片的锋芒》是当前江西诗人出版的一部颇见艺术功力又有争议的作品,对这样的一部诗集,如果进行一味的赞美和肯定或者简单的批判和否定,对作者都是无益的。因为这部诗集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或许有的读者认为,这部诗集里的作品所表达的主题过于血腥冰冷,色调过于暗淡。他们这样说,未免过于简单或者过早下论断。我觉得,这部诗集犹如惊涛拍岸,给人的心灵多以震撼。这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诗人对灵魂家园的向往,对诗性生活的坚守,对和谐社会的渴望。(本文来源于《创作评谭》期刊2014年01期)
言意文[10](2013)在《生命关怀 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人的生命的信仰,是对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信仰。它因人的生命有叁重维度而也相应的有现实性、理想性和超越性叁重维度。在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解读中存在两种误区,其本质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关怀生命终极超越性的否认。(本文来源于《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生命的终极关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刊讯6月8日至10日,首届普觉论坛"生命教育之终极关怀"高端交流大会在广州市大佛寺举行。本次论坛有叁个亮点:一是在寺院举办国际性论坛;二是道场与国际传媒集团深度合作;叁是采取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方式谈生论死。本次论坛由广州市佛教协会主办,由广州市大佛寺和香港卫视佛教文化传播中心承办。来自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着名学府,以及国内外生死学临床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命的终极关怀论文参考文献
[1].郝一然.浅谈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对青少年终极使命的意义[J].祖国.2019
[2].李星海.首届普觉论坛“生命教育之终极关怀”高端交流大会在广州大佛寺圆满举行[J].法音.2018
[3].朱一丹.论张爱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
[4].潘知常.美学的重构:以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为视域——关于生命美学的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李丕洋.略论罗汝芳的生命哲学与生死智慧——兼作对当代社会的生命终极关怀问题之反思[C].全国纪念罗汝芳诞辰5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6].王杰尘.现代体育教学的终极守望——体育教学中生命关怀的价值意蕴[J].林区教学.2015
[7].何浩,胡福贞.儿童生命和精神需要缺乏终极关怀[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4
[8].唐燕.生命终极关怀的意义分析——葬礼中象征符号的解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9].刘晓彬.生存的抗争与生命的终极关怀——评渭波诗集《裂片的锋芒》[J].创作评谭.2014
[10].言意文.生命关怀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解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