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盐酸灼伤致早期白内障报告

浓盐酸灼伤致早期白内障报告

一、浓盐酸眼部烧伤致早期白内障的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超[1](2021)在《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角膜溃疡(Cornea Ulceration)是兽医临床较常见的眼科疾病,其病原菌主要为伪中间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seudintermedius)。目前,治疗角膜溃疡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如联合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或带蒂结膜瓣遮盖术。但是,对这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没有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先对郑州地区102例角膜溃疡犬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然后依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用主要致病菌构建犬角膜溃疡模型,进而观察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和带蒂结膜瓣遮盖术对角膜溃疡的疗效。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试验一:102例犬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细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郑州市三家宠物医院收治的102例犬角膜溃疡病例,统计其发病原因、年龄、性别、品种、治疗方法及预后等,并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细胞刷蘸取溃疡灶样品,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细菌培养与纯化,然后使用MALDI Biotyper系统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将所分离的主要菌株做眼科常用药物的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发病率较高的品种为贵宾、比熊、京巴、柯基和混血犬;年龄从2月龄至1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8±0.54岁,发病原因主要以外伤(22例,21.57%)和干眼症(14例,13.73%)为主。(2)细菌培养阳性99例,以伪中间葡萄球菌感染的混合感染病例为主;体外抑菌有效的抗生素有头孢甲肟(96.94%)、利福平(98.98%)、妥布霉素(97.96%)、左氧氟沙星(93.88%)和环丙沙星(96.94%);而对四环素(91.84%)、红霉素(96.94%)和氯霉素(51.02%)有耐药性。试验二:不同治疗方法对伪中间葡萄球菌性犬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选用15只健康成年比格犬,使用微量注射器吸取伪中间葡萄球菌菌液注入角膜基质层内构建犬角膜溃疡模型。造模后48 h,使用0.5%聚维酮碘生理盐水溶液对溃疡灶进行冲洗。同时滴加氧氟沙星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12次/d,两种药物用药间隔为1 min。造模成功后,随机选择3只犬用于抗生素治疗组,12只犬用于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手术治疗组在术眼消毒后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左眼行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右眼行带蒂结膜瓣遮盖术。并于术后7、14、21、28、35和42 d统计相关临床指标和信息。根据临床观察指标和症状进行评分。试验结果如下:(1)单纯抗生素治疗组实验犬在治疗后36-46h内均出现角膜穿孔,前房塌陷,虹膜脱出,羞明,流泪,眼分泌物增多;角膜大面积水肿、不透明,多象限内可见新生血管。单纯抗生素治疗组治疗无效。(2)手术治疗组角膜浑浊度评分:术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14和21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28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5和42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3)手术治疗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术前及术后7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21、28和35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42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手术治疗组角膜水肿面积评分:术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和14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21、28、35和42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手术治疗组泪液量检测结果:术前及术后2-6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18、32、38和42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手术治疗组眼内压检测结果:术前及术后2-6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18、32、38和42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三:不同治疗方法对伪中间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犬角膜组织病理学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将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的12只实验犬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于术后14、28、35和42 d进行手术采取角膜。将采集的角膜沿手术位置一分为二,一半用于组织切片制作,一半用于荧光定量检测细胞因子。试验结果如下:(1)单纯抗生素治疗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角膜上皮层缺失,结构不完整,内皮细胞层部分区域缺失,后弹力层缺失。溃疡灶内可见新生肉芽组织,但无法完全闭合溃疡灶。(2)手术治疗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角膜结构完整,角膜上皮层重新上皮化,纤维蛋白排列整齐有序,后弹力层和内皮层结构完整。带蒂结膜瓣遮盖组溃疡灶处完全覆盖结膜上皮,细胞密度高,排列杂乱无章,基质层可见新生血管,纤维蛋白排列无序。后弹力层和内皮层结构完整。(3)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术后14和28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LR2、IL-1β、IL-6、IL-8和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术后35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LR2和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其余炎性因子基因表达量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2d,两组各炎性因子基因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术后14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VEGF、FGF和TGF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或极显着升高(p<0.05或p<0.01)。术后28d,两组各细胞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5和42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GF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其余生长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四: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的疗效观察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采取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连续观察至60 d。术后泪液量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眼内压在术后5-11 d内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余时间点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没有病例出现重复感染,术后恢复效果良好,视力均得到恢复。综上所述,郑州市102例犬角膜溃疡病例中的犬品种多为泰迪和短头颅犬,感染的细菌主要为伪中间葡萄球菌且对红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的术后恢复效果优于结膜瓣遮盖术,角膜愈合与透明度良好,纤维蛋白排列整齐有序,上皮层结构完整。

王付燕[2](2021)在《脱细胞角膜来源水凝胶用于促进角膜再生和载药后治疗真菌感染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角膜是眼睛表面透明、无血管的组织,覆盖瞳孔、虹膜和前房。其保护眼睛免受外界环境和病原体的侵害,并在光的传输和折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角膜外伤和疾病,如化学/热烧伤、Stevens-Johnson综合征、眼瘢痕类天疱疮、角膜溃疡、人工晶状体大泡性角膜病变和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都会影响角膜透明度,进而引起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角膜移植术是目前治疗角膜盲的金标准。然而,每年有150多万新的角膜盲病例,由于角膜供体组织短缺和手术移植费用高,其中只有不到5%的患者通过角膜移植进行治疗。因此,研发一种合适的角膜替代材料来解决供体短缺问题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脱细胞猪角膜(Decellularized porcine cornea,DPC)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的成功研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角膜供体匮乏的局面。然而,对于一些角膜功能障碍性疾病,感染或损伤发生在明确的病灶区域内,使周围的角膜组织保持健康和完整。在这些情况下,仅替换受损组织是最简单、高效的。因为使用DPC生物材料需要较高的手术费用且存在手术侵袭性问题。先进的组织工程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有前途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设计出一种支架,用于损伤组织的微创美学和功能重建。水凝胶,由三维聚合物网络组成,在水合状态下允许氧气、水和葡萄糖通过其网络扩散,其物理化学特性可以模拟细胞的自然微环境,以促进伤口愈合。此外水凝胶还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微创手术注射在原位形成水凝胶;填补不同尺寸和几何形状的组织缺损;通过改变浓度或通过交联增强机械性能;易于使用细胞、生长因子和药物进行修饰;良好的可加工性,允许通过三维打印制造特定结构。近年来,脱细胞猪和牛角膜来源的水凝胶已被用于角膜组织工程研究,并被证明在体外和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目前报道的脱细胞角膜水凝胶需在37℃环境下才能成胶,而且制备得水凝胶不透明。更重要的是这些水凝胶修复受损角膜的能力尚未得到深入研究。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难治性眼科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独局部或者全身药物治疗,或者药物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抗真菌滴眼液是一种无创、经济、方便的给药系统,一直被认为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眼药水与眼表接触时间短(在1-2 min内),实际上只有1-7%的剂量能到达病灶区域,其余的都被眼部运动和鼻泪系统的冲洗而清除掉了,这种方法生物利用度较低。对于无法控制或进一步加重的真菌感染需要手术治疗,如角膜清创、结膜瓣遮盖、板层角膜移植(Lamellar keratoplasty,LK)和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但是,对于上面提到的发生在角膜特定区域累及基质的真菌感染,角膜清创会遗留瘢痕,结膜瓣遮盖影响美观和视力,角膜移植手术费用高且存在手术侵袭性问题。因此,研发一种新型载药系统,在控制抗真菌药物药物释放的同时能够促进角膜缺损再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我们制备了一种可常温成胶的DPC来源透明水凝胶用于促进局灶性角膜上皮和基质缺损的修复,并在载药后用于治疗角膜真菌感染。我们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DPC来源水凝胶的制备和特性分析;(2)DPC水凝胶促进局灶性角膜上皮和基质损伤修复的研究;(3)DPC-明胶水凝胶复合伏立康唑(Voriconazole,Vor)载药微球用于治疗角膜真菌感染的研究。第一部分DPC水凝胶的制备和特性分析目的来源于DPC的水凝胶具有很多优良的生物学特性。本部分的目的是研究DPC来源水凝胶的制备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方法1.制备DPC:新鲜猪眼球用高压灭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充分冲洗,角膜上皮刮刀刮除上皮后,10mm环钻钻取中央角膜,刮除内皮。然后使用含有0.5%月桂酰基谷氨酸钠和500 U/mL核酸酶的液体进行脱细胞处理。2.制备DPC水凝胶:制备好的干燥DPC研磨粉碎,使用含有胃蛋白酶的0.1 N HCl溶液消化,消化完全后加入1 N NaOH调节pH值到7.4,然后加入交联剂1-环 己 基-2-吗 啉 乙基碳二亚 胺对 甲 苯磺酸盐(N-cyclohexyl-N’-(2-morpholinoethyl)carbodiimide metho-p-toluenesulfonate,CM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磺酸钠盐(N-hydroxysuccinimide,NHS)交联,常温放置15-20 min形成水凝胶。3.DPC水凝胶的生物学特性检测:包括成胶时间、透明度、体外透光率、超微结构、DNA残留量、α-gal含量、糖胺聚糖含量(Glycosaminoglycan,GAG)、胶原(Collagen)含量和流变性能。Live/dead染色,细胞计数(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F-actin 染色以及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检测水凝胶对人角膜成纤维细胞(Human corneal fibroblasts,HCFs)和角膜上皮细胞(Human corneal epithelium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HCECs)增殖活性的影响,以评价其体外生物相容性。结果DPC水凝胶能够在常温下15-20 min成胶,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透光度。SEM显示其具有多孔的表面结构。成分检测未见明显的抗原成分DNA和α-gal残留,而生物活性成分GAG和Collagen得到有效保留。水凝胶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HCFs和HCECs的增殖活性未产生明显影响。结论1.DPC来源水凝胶具有可注射、快速成胶、良好的透明度和生物相容性的优点;2.DPC来源水凝胶可能是促进角膜上皮和基质损伤修复的理想生物材料。第二部分DPC水凝胶促进局灶性角膜上皮和基质损伤修复的研究目的检测DPC水凝胶体外细胞功能性,并进一步验证其体内生物相容性和功能性,评估其用于损伤角膜上皮和基质修复的可行性。方法1.DPC水凝胶体外功能性检测:实验组HCFs接种在包被DPC水凝胶的培养板上,对照组HCFs直接接种在空白培养板上。采用天狼星红染色、免疫荧光染色、q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接种在水凝胶和空白培养板上的HCFs相关蛋白和基因(keratocan、lumican、decorin、collagen Ⅰ、α-SMA)表达的差别。2.DPC水凝胶的体内应用:使用3.5 mm环钻制备1/3全层角膜厚度的兔角膜上皮和基质缺损,实验组兔角膜缺损给予注射DPC水凝胶,对照组兔角膜不行水凝胶处理,其余操作与实验组相同。术后1周行裂隙灯检查,荧光素钠染色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兔角膜上皮修复情况。术后4周和12周行裂隙灯,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观察两组兔角膜透明度、角膜上皮和基质厚度、基质浑浊情况。3.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和12周分别摘除实验组和对照组兔眼球,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术后两组角膜上皮形态和厚度,基质瘢痕和厚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cal,IHC)染色检测瘢痕形成标记物α-SMA的表达。结果1.DPC水凝胶体外功能性:天狼星红染色、免疫荧光染色、qRT-PCR、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接种在DPC水凝胶上的HCFs角膜基质细胞标记物keratocan,角膜蛋白聚糖lumican和decorin表达量明显高于接种在空白培养板上细胞的表达。而接种在水凝胶上的HCFs成肌纤维细胞相关标记物collagen Ⅰ和α-SM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接种在空白培养板上细胞的表达。2.DPC水凝胶的体内生物相容性和功能性:荧光素钠染色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兔角膜上皮在3天内完全修复,对照组兔角膜上皮需5-7天才能修复。裂隙灯、AS-OCT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术后4周时对照组角膜可见明显瘢痕,术后12周实验组角膜几乎完全透明。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和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再生角膜上皮形态和排列未见明显异常,上皮厚度与正常角膜上皮厚度无明显差异,基质无明显瘢痕,基质厚度在正常角膜基质厚度范围内;然而,术后4周时可见对照组角膜上皮增生,基质混浊,瘢痕增生。IHC显示:术后4周时对照组兔角膜基质α-SMA染色阳性。结论1.制备的DPC来源水凝胶可以提供与正常角膜相似的微环境,支持细胞生长,促进ECM的合成;2.DPC来源水凝胶的存在可能会抑制早期纤维化反应,具有降低瘢痕修复的作用;3.基于DPC来源水凝胶原位成胶和可注射的特点,对于局灶性角膜损伤,有望实现无需板层角膜移植手术进行治疗,同时降低排斥和治疗成本。第三部分DPC-明胶水凝胶复合伏立康唑载药微球治疗角膜真菌感染的研究目的制备Vor载药微球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表征。以DPC-明胶水凝胶为载药缓释系统,评估该水凝胶载药体系促进局灶性角膜损伤修复的同时治疗真菌感染的可行性。方法1.Vor载药微球的制备: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Vor载药微球。一定量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和Vor溶于不同比例的二氯甲烷:丙酮(1:1,1:4,4:1)混合溶液中(油相);将含有乳化剂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的水相滴加到上述油相中,超声波多频清洗机超声乳化得到乳液;将乳液加入到外水相中,磁力搅拌器搅拌彻底去除有机溶剂。然后高速冷冻离心机离心,冷冻干燥得到Vor载药微球。2.Vor载药微球的表征:包括载药微球的粒径、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电位、载药量、包载率、表面形态、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3.制备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制备好的干燥DPC研磨粉碎,使用含有0.1 N HC1和胃蛋白酶的混合液体充分消化,消化完全后加入1 N NaOH调节pH值到7.4,冷冻干燥。一定量消化后的干燥DPC与明胶溶于双蒸水中制备成混合液,加入载药微球,交联后形成载药水凝胶。4.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生物学特性分析:包括表面形态、流变学特性、体外降解率、体外药物释放行为。Live/dead染色和CCK-8实验检测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对HCFs和HCECs增殖活性的影响,以评价其体外生物相容性。5.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抗真菌活性检测:(1)抑菌环实验:DPC-明胶水凝胶,Vor,Vor载药微球,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分别放置在涂有镰刀菌和黄曲霉菌菌液的细胞培养板中心,培养24 h后用游标卡尺对抑菌环的直径进行测量;(2)Live/dead染色:DPC-明胶水凝胶和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分别放入含有镰刀菌和黄曲霉菌菌液的EP管中,培养24 h后,Live/dead试剂盒染色,观察真菌增殖情况;(3)体外真菌感染兔眼球培养:新鲜兔眼球用5 mm环钻制备1/2全角膜厚度的中央角膜缺损,然后滴加一定浓度的镰刀菌菌液。培养24 h后,上述真菌感染的角膜分为三组,分别为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治疗组,DPC-明胶水凝胶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正常未做任何处理角膜为阴性对照组。再次培养24 h后用8 mm环钻钻取上述各组中央角膜,菌落计数法,荧光白和H&E染色评估载药水凝胶的抗真菌效果。结果1.Vor载药微球的表征:当二氯甲烷和丙酮的比例为4:1时,Vor载药微球的粒径最小(260.13±61.76 nm),载药量和包载率最高,分别为3.66±0.44%和40.67±4.83%。SEM图像显示制备的载药微球形态良好,表面光滑。FTIR和DSC图显示Vor被成功的包被到微球中。2.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生物学特性分析:SEM图像,体外降解曲线和流变学检测分析显示,Vor载药微球的添加并不影响DPC-明胶水凝胶的多孔结构、流变学性能和体外降解率。载药水凝胶中的Vor和微球中的Vor具有相似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2天时约释放总量的50%,3天时约释放总量的80%,都能够持续释放7天。Live/dead染色和CCK-8实验结果显示载药水凝胶对HCFs和HCECs增殖活性未产生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3.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抗真菌活性:抑菌环实验结果表明,与游离药物Vor相比,Vor载药微球和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也能有效的抑制镰刀菌和黄曲霉菌的增殖;Live/dead染色和体外真菌感染兔眼球培养结果显示,载药水凝胶能有效抑制真菌的增殖,而不含载药微球的单独DPC-明胶水凝胶没有抗真菌效果。结论1.新型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载药缓释体系,成功地克服了传统治疗方法如滴眼液的生物利用度不高,手术会遗留瘢痕,或者影响美观,或者存在手术费用高、手术侵袭性等缺点;2.新型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载药缓释体系有显着的抗真菌性能,同时能促进局灶性角膜损伤修复,有望应用于治疗伴随局灶性角膜损伤的真菌性角膜炎。

邸莎[3](2020)在《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主要视网膜血管并发症,仍是导致许多国家DM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DR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发现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相关通路的激活在 DR 发生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DR在DM患者中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使患者、医者更清楚认知到DR早期防治的重要性、关键性。本研究在前期基础上,结合导师仝小林院士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经验,采用益气通络方对无视网膜病变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大鼠进行早期干预,从血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症等整体层面和视网膜、胰腺组织病理学、β 细胞功能、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及 p38 MAPK相关通路等微观层面,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共同观察早期采用益气通络方对延缓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及探讨其内在机制,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善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中的差异,为在“态靶因果”、“早期治络、全程通络”思想指导下,提出益气温经通络法治疗T1DM“气虚络瘀”之态以防治DR提供科学依据,阐释科学内涵。研究目的:1.观察益气通络方在改善T1DM大鼠血糖、血脂、损伤胰岛组织、调节β细胞功能以及关键蛋白中的作用,从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改善受损胰腺组织角度,探讨益气通络方延缓T1DM微血管并发症的整体作用及减轻胰腺损害,进而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2.观察益气通络方在缓解T1DM大鼠血清、视网膜中氧化应激、炎症相关指标中的作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减轻T1DM大鼠氧化应激、炎症水平,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3.观察益气通络方在减少T1DM大鼠视网膜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渗漏量、提高关键紧密连接表达、减轻视网膜病理形态的作用,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改善BRB及视网膜组织损害,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4.观察益气通络方在降低T1DM大鼠视网膜多梳抑制复合物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PRC2)、p38 MAPK、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表达的作用,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调节PRC2/p38 MAPK/MMP-9/VEGFR通路,抑制视网膜毛细血管变性以及新生血管,从而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研究方法:1.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210只,从中随机取25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45mg/kg诱导T1DM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175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胰岛素组、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益气通络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活血通络组、胰岛素+活血通络组,每组25只。于造模成功后第二天开始灌胃给药,益气通络方、活血通络方灌胃用量分别为7、2 g/kg/d,羟苯磺酸钙为0.25 g/kg/d,胰岛素皮下注射1.5 IU/d,正常组、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1次/d,连续给药12周。2.每两周测量大鼠体重以及随机血糖,于病程12周进行取材,检测相关指标。检测各组大鼠全血HbAlc,血清糖(FBG)、脂(CHO、TG、HDL-c、LDL-c、VLDL-c),观察各组大鼠糖脂代谢的差异;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胰腺石蜡制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胰岛自细胞功能、病理形态的差异,Western blot检测胰腺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葡萄糖转运蛋白 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维持葡萄糖稳态关键蛋白的差异。3.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氧化应激指标(ROS、iNOS、NO、MDA,SOD、GSH、CAT)、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中NF-kB p65、TNF-a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整体血清及局部视网膜氧化应激、炎症水平的差异。4.利用眼底照相及血管荧光造影、视网膜石蜡切片HE/PAS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及血管病变的差异。5.采用伊文思蓝法检测各组大鼠EB渗漏量,Western blot、RT-PCR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ZO-1、Occludin、Claudin 5、VE-cadherin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BRB以及关键紧密连接的差异。6.Western blot、RT-PCR 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 PRC2、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 表达,观察各组大鼠 PRC2/p38 MAPK/MMP-9/VEGFR 通路蛋白、mRNA表达的差异。研究结果:1.对T1DM大鼠体重、糖脂代谢及胰腺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一般状态较差,体重明显下降而后缓慢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不同程度改善了 T1DM大鼠一般状态,胰岛素组效果最优,两方联用胰岛素优于两方单用。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大鼠各时间段体重增长幅度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用药组无差异。(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随机血糖增长幅度明显增大,糖指标(HbA1c、FB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活血通络组于用药2周时有明显降糖作用,除两方单用组、胰岛素+活血通络组外,其余用药组均于4周时呈现降糖效果;12周时除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活血通络组,其余用药组均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其中胰岛素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降糖效果最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整体而言,6组用药组随机血糖增长幅度均螺旋式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不同程度降低了 HbA1c,其中胰岛素组、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降低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脂指标(CHOL、TG、HDL-c、LDL-c、VL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CHOL、HDL-c、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益气通络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活血通络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组明显优于两方单用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降脂效果最优。(4)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胰岛素组外,各用药组AUC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E染色: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胰岛萎缩,胰岛细胞分布杂乱,一侧细胞增生,核密集排列。除胰岛素组外,各用药组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损伤胰岛细胞,萎缩程度变轻,胰岛细胞分布较规则。(6)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IRS-1、Glut-4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IRS-1、Glut-4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差于两方单用,胰岛素与羟苯磺酸钙联用最优,益气通络组次之。2.对T1DM大鼠氧化应激及炎症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ROS、iNOS、NO、MDA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益气通络组MDA外,各用药组ROS、iNOS、NO、MDA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整体而言,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优于两方单用,胰岛素+活血通络组效果最优,胰岛素及联用羟苯磺酸钙次之。(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SOD、CA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提高了 SOD、GSH、CAT水平。(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两指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差于两方单用,胰岛素效果最优。(4)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TNF-a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F-kB p65蛋白表达略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益气通络组TNF-a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T1DM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晶体混浊,眼底四周模糊,视网膜静脉直径增宽,动静脉之比变小。各用药组大鼠晶体混浊、视网膜静脉直径增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缓解。(2)HE染色: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变薄,各层细胞排列疏松且不规则,内界膜肿胀、增厚,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各用药组不同程度减轻了视网膜病理变化,各层细胞排列较规则,内界膜变薄、肿胀减轻,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减少。(3)PAS染色: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内界膜肿胀、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生,周细胞减少。各用药组视网膜内界膜较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减少。4.对T1DM大鼠BRB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EB渗漏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EB渗漏量均下降。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与两方单用疗效接近。(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Z0-1、Occludin、V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Occludin、Claudin 5、V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效果最优。(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Occludin、Claudin 5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活血通络组Claudin 5 mRNA表达明显降低外,各用药组Occludin、Claudin 5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单用胰岛素效果最优。5.对T1DM大鼠p38 MAPK相关通路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蛋白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蛋白表达均下降。整体而言,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效果最优,益气通络组次之,胰岛素组效果最差。(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胰岛素组外,各用药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了以上指标mRNA表达水平。整体而言,两方联用胰岛素组明显差于两方单用组,活血通络组效果最优,胰岛素组最差。研究结论:1.T1DM大鼠于病程12周时,视网膜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BRB破坏,已出现早期视网膜病变。2.T1DM大鼠造模成功同时给予中西医不同干预方式,以早期防治DR发生发展。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在改善BRB损害、提高视网膜紧密连接、抑制p38 MAPK相关通路(即PRC2/p38 MAPK/MMP-9/VEGFR)方面效果最优,是早期防治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内在机制。3.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改善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作用优于益气通络方单用、活血通络方及其联用胰岛素,为在西医降糖治疗基础上联用中医益气活血通络法,对T1DM患者进行整体辨证治疗,并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治DR提供实验依据。4.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可调节T1DM大鼠糖脂代谢,改善胰腺损害,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可能是防治DR发生发展的另一原因。5.单用胰岛素虽能明显降糖,改善炎症及氧化应激,但在改善BRB损害、提高视网膜紧密连接、抑制p38 MAPK相关通路方面明显次于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证实了单纯采用胰岛素降糖不能完全延缓DR发生及恶化程度。

刘思雨[4](2020)在《r.57c>u突变型miR-184与序列相似的短平末端双链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眼病的关系和作为潜在治疗手段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miR-184-U(突变型的miR-184,r.57c>u)在多种家族性遗传性眼病中被发现,但在这些眼部疾病中,miR-184-U的生物学功能和致病机制仍不清楚。既往的研究表明circRNA可以作为某些miRNA的海绵,但是目前尚无研究探讨miRNA或其突变体是否会影响circRNA的表达。因此,本研究通过使用化学合成的miR-184-U模拟体及miR-184-C(野生型的miR-184)模拟体转染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后,对各组细胞的全转录组m RNA/circRNA进行测序,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验证,以初步探究miR-184-U的生物学功能和在眼部疾病中的致病机制。既往的研究证实,RNA的末端结构会影响其功能,但目前针对平末端双链RNA的研究却很少。随着化学合成的RNA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尝试调整RNA结构,以期获得新的生物学功能的探索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平末端双链RNA(dsRNA-184-U),其序列与miR-184-U类似,种子区域含有U碱基,但其3’端无碱基外伸,并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研究其生物学功能,以探索改变RNA的末端结构是否使其获得新的作用靶点和功能。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严重危害视力和眼健康。既往的研究表明,多种miRNA在眼部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和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iRNA潜在的治疗作用正受到学术界和生物技术公司的特别关注。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miR-184-U和dsRNA-184-U均可降低细胞内ATP水平,而新生血管的形成需要消耗大量ATP,因此我们设计了动物实验,以探究二者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在第一部分的实验中,通过使用两个不同的RNA文库,我们对用miR-184-C,miR-184-U和阴性对照处理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完整转录组m RNA/circRNA进行了测序。为了鉴定受miR-184-U影响的新基因,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并采用RT-q PCR和WB的方法对miR-184-U组和对照组间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验证。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水平。根据验证结果,在第二部分的实验中我们检测了miR-184-U、dsRNA-184-U及对照RNA转染后,细胞内ATP的水平。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miR-184-U和dsRNA-184-U的靶标基因。利用RNA下拉实验和质谱分析检测dsRNA-184-U与细胞内蛋白质的直接相互作用。通过免疫荧光法原位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和定位,并通过膜蛋白和胞质蛋白分离提取后分别进行WB检测的方法验证目标蛋白的转移。最后通过计算机软件预测的方法,我们模拟了dsRNA-184-U与目标蛋白的直接相互作用。在第三部分的实验中,我们使用氧诱导的视网膜病模型小鼠,检测玻璃体腔注射miR-184-U和dsRNA-184-U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使用FITC-dextran荧光造影在视网膜铺片中显示视网膜血管,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对新生血管团面积进行定量。结果:miR-184-U处理的HLE细胞和miR-184-C处理的HLE细胞之间存在16个显着的差异表达基因(DEG)。miR-184-C组和NC组之间有47个显着的DEG。miR-184-U组和NC组之间有63个显着的DEG。与野生型miR-184-C相比,miR-184-U下调基因的范围更广泛。miR-184-C、miR-184-U和NC三组之间的细胞凋亡率没有显着差异。miR-184-U可以降低ALDH5A1和GABRA3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这两个基因均与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相关。在单个细胞类型中,circRNA表达模式显示为全局可变。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总circRNA表达和circRNA的染色体起源数目似乎也是随机的。这些miRNA与circRNA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相容的,而不是排他的。circRNA在ALU序列中较丰富,并具有miR-184-C和miR-184-U结合位点。dsRNA-184-U和miRNA-184-U均可以下调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ALDH5A1和ATP的水平。miRNA-184-U可以和ALDH5A1 m RNA的3’UTR直接结合,而dsRNA-184-U则不能。dsRNA-184-U双链和DHX9之间存在物理相互作用,同时dsRNA-184-U p2(dsRNA-184-U的一条单链)和ATP5A及PKM2之间也存在物理相互作用。过表达的dsRNA-184-U可以直接作用于ATP5A,使其从膜释放到胞质中。与对照组相比,miR-184-U组的新生血管团面积占视网膜总面积的比例显着降低,而dsRNA-184-U组的新生血管团面积占视网膜总面积的比例尽管有降低的趋势,但并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水平。结论:HLE细胞中miR-184-U的过表达直接抑制了ALDH5A1的表达,间接下调了GABRA3的表达,其作用靶点可能为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并可能进一步影响三羧酸循环,这为理解与miR-184-U相关的眼病的进展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dsRNA-184-U和miRNA-184-U下调ALDH5A1表达和降低ATP产生的机制是不同的。miRNA-184-U与ALDH5A1 m RNA的3’UTR结合并沉默其表达,可能通过影响三羧酸循环来减少ATP产生。而DHX9可能作为dsRNA-184-U的双链识别因子,将dsRNA-184-U的双链解旋成单链。释放后的单链(种子区域包含U碱基)与ATP5A相互作用,导致ATP5A从线粒体膜释放到细胞质。这可能导致了ATP合酶活性受损,因而ATP的产生减少,并间接减少了ALDH5A1表达。dsRNA-184-U为调节ATP合酶活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机制,并可能有助于发现调节ATP异常表达的治疗药物。玻璃体腔注射miR-184-U可以显着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可能的机制是通过干扰血管内皮细胞ATP的生成而影响其增值和迁移,进而抑制新生血管产生。dsRNA-184-U虽然也能抑制细胞内ATP的生产生,但可能由于抑制程度低于miR-184-U以及动物体内环境的复杂干扰因素,而没有在本实验中显着抑制新生血管的产生,但对于其他ATP失调导致的疾病dsRNA-184-U可能仍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的这一推测还需要进一步的体内外实验验证。

张阳阳[5](2019)在《血管活性肠肽在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和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显着上升。据估计,2015年世界上有4.15亿成年人(8.8%)患有糖尿病,预计在今后25年内患病率将增加到6.42亿人。我国约有1.14亿糖尿病患者,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27%,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糖尿病相关的眼部并发症是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虽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主要和最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但是眼部其他组织(如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神经)也会出现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状。以神经纤维进行性丧失为特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影响约50%患者的主要并发症。角膜是人体神经支配最密集的组织,其上皮神经密度为皮肤的300600倍,正常的角膜神经支配是维持角膜敏感性、眨眼反射、眼表稳态、调控角膜伤口愈合的关键因素,其中感觉神经纤维在维持角膜上皮的稳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糖尿病性角膜病变中,由于角膜神经营养因子含量下降,导致感觉神经纤维受损和密度降低,角膜敏感性下降。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原因之一,其病变的主要表现包括浅表点状角化病和持续性角膜上皮糜烂,上皮性伤口愈合延迟,后者可进展为角膜溃疡,并且对常规临床治疗不敏感。角膜神经含有多种生物活性肽,包括血管活性肠多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神经肽Y(NPY)、促生长激素肽(GAL)等,维持着感觉神经正常的生理功能。我们前期已证实了SP、NPY促进糖尿病角膜上皮和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VIP是一种内源性多向性神经肽,通过两种G蛋白偶联受体VIPR1和VIPR2在多种组织器官中发挥生物学效应,其中VIPR1受体具有优先亲和力,是VIP大部分生物学活性的关键受体。VIP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不仅能促进神经元的分化和突起的生长,还能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和修复。VIP对周围神经系统亦有保护作用,可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再生,在皮肤神经源性反应中具有保护性作用。内源性VIP可限制持续的炎症和免疫反应以及促进炎症的消退,维持和调节免疫稳态。目前对VIP的研究虽然广泛,但是尚无其在糖尿病角膜病变中的作用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体外与体内实验,评价VIP在糖尿病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炎症反应及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第一部分目的:通过建立C57BL/6小鼠角膜去神经模型,观察外源性α-CGRP、SP与VIP三种神经肽对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配制树胶脂毒素(Resiniferatoxin,RTX)滴眼液用于C57/BL6小鼠眼表,建立小鼠角膜去神经模型。实验分组:正常(NL)组、RTX组、正常损伤(NW)组、RTX损伤(RTXW)组、RTXW+α-CGRP组、RTXW+SP与RTXW+VIP组。角膜知觉敏感度仪检测NL组与RTX组小鼠角膜知觉敏感度;孟加拉玫红与荧光素钠溶液染色小鼠角膜并照相;全角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β-tubulin III)检测角膜神经密度。建立小鼠角膜上皮损伤模型:观察NW组、RTXW组、RTXW+α-CGRP组、RTXW+SP与RTXW+VIP组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愈合速率的差异。RT-PCR检测NL、RTX、NW、RTXW、RTXW+α-CGRP、RTXW+SP与RTXW+VIP组各组间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后角膜炎性因子IL1β、IL1RN、CXCL2、IL10、F4/80、NOS2与ARG1的基因水平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成功建立C57BL/6小鼠角膜去神经模型。与正常组相比,RTX组小鼠角膜知觉敏感度显着下降(P<0.05);角膜上皮完整性无明显改变(P>0.05),角膜神经密度显着下降(P<0.05)。通过建立小鼠角膜上皮损伤模型发现:各组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与正常组相比,RTX组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愈合速率显着下降(P<0.05);与RTX组相比,RTX+SP组、RTX+α-CGRP组、RTX+VIP小鼠角膜上皮损伤愈合速率显着增加(P<0.05)。通过RT-PCR检测正常与RTX小鼠角膜上皮未损伤及损伤后的角膜发现:与NL组相比,RTX组IL1RN、F4/80、NOS2与ARG1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NW组IL1β、IL1RN、CXCL2、IL10、F4/80、NOS2与ARG1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与RTX组相比,RTXW组IL1β、CXCL2、IL10与NOS2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与RTXW组相比,RTXW+α-CGRP组IL1β、CXCL2与NOS2明显下降(P<0.05);RTXW+SP组CXCL2、IL10与NOS2明显下降(P<0.05);RTXW+VIP组IL1β、CXCL2、F4/80与NOS2明显下降(P<0.05),IL10明显增加(P<0.05)。结论:RTX滴眼液是建立C57/BL6小鼠角膜去神经模型安全、有效的方法。神经肽VIP对小鼠角膜去神经神经后角膜损伤修复速率的促进作用及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优于神经肽CGRP与SP。第二部分目的:通过小鼠角膜上皮干/祖细胞系(TKE2细胞),观察VIP1Ra对正常糖培养TKE2细胞损伤后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及VIP对高糖培养TKE2细胞损伤后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通过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观察VIP对巨噬细胞的影响。通过体外培养猪角膜,观察重组小鼠音猬因子(rm SHH)对高糖培养猪角膜上皮损伤后愈合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角膜上皮干/祖细胞(TKE2细胞)。实验分组:正常组、正常+VIP1Ra组、高糖组及高糖+VIP组。正常糖培养TKE2细胞:检测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的VIP对TKE2细胞ERK与SHH信号通路的作用;观察VIP1Ra对TKE2细胞损伤后愈合能力的影响;VIP1Ra对TKE2细胞损伤后ERK与SHH信号通路的作用。高糖环境培养TKE2细胞,进行如下检测:VIP对TKE2细胞损伤后愈合能力的影响;VIP对TKE2细胞损伤后ERK与SHH信号通路的作用。体外培养正常与糖尿病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实验分组:正常组、高糖组、正常+VIP组、高糖+VIP组、正常+IL1β组、高糖+IL1β组、正常+IL1β+VIP组、高糖+IL1β+VIP组。观察正常组与高糖组巨噬细胞形态学差异。RT-PCR检测各组细胞IL1β、IL1RN、CXCL2、IL10、NOS2、ARG1的表达量。体外培养猪角膜。实验分组:甘露醇组、甘露醇+SHH受体拮抗剂组(SHH Ra)、高糖组、高糖+rm SHH组。观察rm SHH与SHH Ra对猪角膜上皮损伤后愈合的影响。结果:通过对TKE2细胞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VIP浓度高于250ng/ml可明显增强TKE2细胞ERK的活化与SHH的表达(P<0.05)。VIP对损伤后的TKE2细胞作用1、3、6小时可明显活化ERK及增强SHH的表达(P<0.05)。正常糖培养TKE2细胞损伤后,正常+VIP1Ra组TKE2细胞损伤后24小时愈合面积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高糖培养TKE2细胞损伤后,高糖+VIP组TKE2细胞损伤后48小时愈合面积明显高于高糖组(P<0.05)。正常+VIP1Ra组TKE2细胞p-ERK与SHH的表达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高糖组TKE2细胞p-ERK与SHH的表达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高糖+VIP组明显高于高糖组(P<0.05)。通过对巨噬细胞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正常组与高糖组巨噬细胞在形态学上无显着差异。正常+IL1β组与高糖+IL1β组IL1β、CXCL2与NOS2基因水平表达量分别较正常组与高糖组增加;正常+IL1β组IL1RN较正常组升高,IL10与ARG1无明显变化;高糖+IL1β组IL10较正常组升高,IL1RN与ARG1无明显变化。正常+IL1β+VIP组IL1β、CXCL2与NOS2表达量较正常+IL1β组明显下降,ARG1明显增加,IL1RN与IL10无明显变化。高糖+IL1β+VIP组NOS2表达量较正常+IL1β组明显下降,ILRN、IL10与ARG1明显增加,IL1β、CXCL2无明显变化。通过对体外培养猪角膜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高糖组的猪角膜上皮损伤愈合速度受到显着抑制,rm SHH处理能够抑制高糖对角膜上皮修复的延迟。甘露醇+SHH Ra组猪角膜上皮损伤未愈合面积明显高于甘露醇组;高糖组猪角膜上皮损伤未愈合面积明显高于甘露醇组与高糖+rm SHH组。结论:外源性VIP促进高糖培养条件下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其作用机制与通过VIPR1受体信号通路增强蛋白水平ERK活化和上调SHH表达相关。VIP可抑制巨噬细胞促炎因子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抗炎因子的表达。rm SHH可通过与受体结合促进高糖环境猪角膜上皮损伤愈合。第三部分目的:通过体内实验(STZ,链脲菌素,诱导I型糖尿病小鼠),观察VIP对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过程上皮愈合、炎症反应及神经再生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正常C57BL/6小鼠与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C57BL/6 I型糖尿病小鼠建立小鼠角膜上皮损伤模型,给药方式为结膜下注射。实验分组:正常(NL)组、糖尿病(DM)组、正常损伤(NW)组、糖尿病损伤(DMW)组、正常+VIP(NW+VIP)组、正常+VIP受体拮抗剂(NW+VIP1Ra)组、糖尿病+VIP(DMW+VIP)组、正常+SHH受体拮抗剂(NW+SHH Ra)组、糖尿病+rm SHH(DMW+rm SHH)组与糖尿病+VIP+SHH受体拮抗剂(DMW+VIP+SHH Ra)组。RT-PCR检测NL与DM小鼠角膜上皮及三叉神经节内源性VIP及其受体表达量的差异;Western-blotting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角膜上皮VIPR1与VIPR2的表达量。通过小鼠角膜上皮损伤模型的建立,观察NW组、DMW组、NW+VIP组、NW+VIP1Ra组、DMW+VIP组、NW+SHH Ra组、DMW+rm SHH与DMW+VIP+SHH Ra组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愈合速率的差异及神经再生速率的差异;RT-PCR检测NL组、DM组NW组、DMW组、NW+VIP1Ra组、DMW+VIP组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角膜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水平的表达量及炎性因子基因水平表达量;全角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NW组、DMW组、NW+VIP1Ra组及DMW+VIP组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在角膜损伤后浸润的差异;Western-bliotting与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VIP与VIP1Ra分别对糖尿病小鼠与正常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过程中p-ERK与SHH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通过对C57/BL6正常与糖尿病小鼠进行的实验研究发现: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小鼠相比,糖尿病组小鼠角膜上皮中VIP与VIP受体1(VIPR1)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VIP受体2(VIPR2)无显着差异(P>0.05);角膜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VIPR1主要表达在角膜缘及周边角膜上皮中,DM组与DMW组小鼠角膜上皮中VIPR1表达量明显低于NL组与NW组。显微镜观察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修复情况,结果显示: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与NW组相比,NW+VIP组角膜修复速率显着增加(P<0.05),DMW组、DMW+VIP组、NW+VIP1Ra组与NW+SHH Ra小鼠角膜上皮修复速率显着下降(P<0.05);与DMW组相比,DMW+VIP组、DMW+rm SHH组小鼠角膜上皮愈合速率显着增加(P<0.05);DMW+VIP+SHH Ra组小鼠角膜上皮愈合速率显着下降(P<0.05)。共焦显微镜检查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神经再生情况,结果显示:与NW组小鼠相比,NW+VIP组角膜神经密度显着增加(P<0.05);DMW组、NW+VIP1Ra组与NW+SHH Ra组角膜神经密度显着下降(P<0.05),DMW+VIP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DMW组相比,DMW+VIP组、DMW+rm SHH组角膜神经密度显着增加(P<0.05),DMW+VIP+SHH Ra组角膜神经密度显着降低(P<0.05)。RT-PCR结果显示:与NL组小鼠相比,NW组角膜NGF与CNTF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DMW组较DM组无明显升高。与NW组相比,DMW组与NW+VIP1Ra组NGF与CNTF表达量均显着下降(P<0.05);DMW+VIP组较DMW组相比显着增高(P<0.05)。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与NW组相比,NW+VIP1Ra组与DMW组角膜中促炎因子IL1β、CXCL2与NOS2等明显增高,抗炎因子IL1RN、IL10与ARG1等显着下降(P<0.05);给予VIP治疗后促炎因子显着下降,抗炎因子明显升高(P<0.05)。全角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NW+VIP1Ra组与DMW组角膜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浸润数量较NW组显着增加(P<0.05);DMW+VIP组角膜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浸润数量较DMW组显着减少(P<0.05)。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P-ERK与SHH蛋白水平表达量显着增加,NW+VIP1Ra组与DMW组较NW组减少(P<0.05),DMW+VIP组较DMW组增加(P<0.05)。结论:外源性VIP通过其受体VIPR1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和神经再生,并对糖尿病小鼠上皮损伤后的过度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上调P-ERK、SHH、NGF与CNTF表达量有关。

郭颖卓[6](2018)在《miR-18a在透明质酸钠促进角膜上皮伤口愈合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适当控制角膜上皮的伤口愈合对角膜健康至关重要,涉及到细胞增殖、迁移、锚定和分化。透明质酸钠(SH)已被证实对角膜伤口愈合具有积极的药理学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在此基础上,我们拟采用体外细胞实验来探讨miRNA在SH刺激角膜上皮伤口愈合中的作用和机制。第一章参与调节透明质酸钠促进角膜上皮伤口愈合的miRNA表达谱测定[目的]分析SH处理后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s)中miRNA的差异表达。[方法]细胞分两组:对照组常规培养在KGM-2中,实验组培养基加入0.6mg/ml SH。提取RNA,微阵列分析miRNA差异表达,定义log2FC≥1.5或≥-1.5,adjP<0.05。RT-qPCR验证差异表达最明显的miRNA。[结果]SH 组 miR-18a、miR-92 表达显着下调,miR-210、miR-26b 和 miR-378 表达上调,miR-18a差异表达最明显。RT-qPCR示miR-18a下调最显着,miR-92紧随其后。[结论]miR-18a在SH处理的HCECs中显着下调,可能为关键miRNA。第二章miR-18a表达失调对IHCE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目的]分析miR-18a上调或下调对HCE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脂质体转染 HCECs,分三组:miR-18a mimics、miR-18a antagomir 组和Scrambled 对照组。转染后 24h、48h、72h,RT-qPCR 检测 miR-18a 的表达。MTT法检测波长570nm的吸光度值。[结果]RT-qPCR示,与Scrambled组相比,miR-18a在mimics组显着上调,在antagomir组显着下调,表达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渐缩小。MTT法示antagomir组HCECs细胞活力高于Scrambled对照组,mimics组细胞活力显着低于Scrambled组,表达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结论]miR-18a失表达影响HCECs生物学特性,可确定为SH促进HCECs增殖的效应器。第三章miR-18a靶向CTGF调节透明质酸钠促进角膜上皮伤口愈合[目的]预测miR-18a的可能靶基因并进行验证;分析靶基因是否对SH处理HCECs进行调控。[方法]TargetScan与通路富集分析预测miR-18的靶基因。细胞转染分四组:miR-18a mimics、antagomir、Scrambled Control 和 SH+Scrambled 组,Western blot、RT-qPCR检测miR-18a失表达对靶基因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miR-18a对靶基因的转录水平影响。脂质体转染技术沉默SH处理HCECs中的靶基因,RT-qPCR、Western blot检测沉默效率,MTT法检测靶基因沉默对SH处理HCECs增殖的影响。Transwell migration和划痕实验检测靶基因沉默对SH处理HCECs迁移的影响。[结果]miR-18a预测靶基因富集于Arf6下游通路,预测为CTGF。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miR-18a高表达/低表达分别抑制/增强HCECs中CTGF的表达,SH+Scrambled组CTGF表达显着高于Scrambled组。双荧光素酶报告证明miR-18a 与 CTGF 3’UTR 结合。与 Scrambled 组相比,SH 处理 HCECs 在 CTGF沉默后24h、48h、72h细胞生长速率显着降低,24h划痕愈合程度、细胞迁移距离显着低下。[结论]CTGF是miR-18a的靶基因。miR-18a对CTGF具有抑制作用。miR-18a靶向CTGF,在SH促进角膜上皮伤口愈合中发挥始动作用。

彭婧利[7](2018)在《选择性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CysLT1R)拮抗剂孟鲁司特调节细胞外基质重塑》文中提出1前言术后滤过泡瘢痕增生是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滤过手术后,结膜下创口的愈合过程是首先发生炎症反应,之后再上皮化,接着合成细胞外基质(ECM)和收缩结膜创口,最后形成结膜下纤维瘢痕。瘢痕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创口部位的结膜下组织的过度收缩。多项研究表明,创口区域的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HTFs)与结膜下瘢痕形成息息相关。HTFs细胞外基质的增殖、迁移、合成和沉积等生物活性在瘢痕形成和滤过通道的阻塞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结膜下滤过泡的伤口愈合反应由各种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调节。目前,TGF-β1己经成为抗纤维化治疗的重要靶点。孟鲁司特是半胱氨酸白三烯受体1(CysLT1R)的选择性拮抗剂,药理作用是通过阻止半胱氨酸白三烯(CysLT)介导的支气管收缩、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和气道炎症细胞聚集来实现的。然而,孟鲁司特抗纤维化的性能在之前较少被关注,仅有极少数研究表明其可以抑制支气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和纤维化,并抑制成纤维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胶原蛋白的产生。2目的研究孟鲁司特对TGF-β1诱导的原代培养的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ECM)重塑的影响。3方法3.1细胞分离,培养和处理收集10个行斜视手术的患者的结膜下组织,提取分离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所有细胞均于含有10%胎牛血清,1%L-谷氨酰胺和1%抗生素(青霉素和链霉素)的DMEM培养基中,37℃、95%空气、5%CO2恒温环境中培养。实验采用的为传至3-6代的HTFs.3.2.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根据说明书,使用Qiazol试剂从培养的HTFs中提取出总细胞内RNA。将之逆转录成为cDNA。检测CysLT1RmRNA在HTFs中的表达。3.3胶原凝胶收缩测定制备游离胶原蛋白混合物。将0.5ml游离胶原蛋白加入到24孔细胞培养板中。待混合物凝胶化后,将胶原凝胶自培养板孔分离。然后将0.5ml含有TGF-β1和不同浓度孟鲁司特的无血清DMEM加入到每个凝胶孵育。每天测量凝胶的直径以计算凝胶收缩的程度。3.4蛋白印迹分析使用细胞裂解液及EDTA游离蛋白酶抑制剂的混合物来提取经TGF-β 1及不同浓度孟鲁司特干预过的HTFs的总蛋白。然后检测CysLT1R、MMP-1、MMP-3、FAK、paxillin、p-FAK,p-paxillin 和 α-SMA 蛋白含量。3.5免疫荧光显微镜免疫荧光检测CysLT1R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3.6纤连蛋白和Ⅰ型前胶原C肽的测定用ELISA法测定培养基中的前胶原Ⅰ型纤维连接蛋白和C肽含量。3.7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ukey-Kramer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4.1 CysLT1R在HTFs中的表达以人类A431细胞作为阳性对照,RT-PCR结果表明CysLT1R确实在HTFs中表达。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olt)验证HTFs中CysLT1R的蛋白表达。同样的,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显示CysLT1R在HTFs中表达。4.2 TGF-β1 增加 HTFs 中 CysLT1R 的表达接下来,我们研究经TGF-β1干预后CysLT1R的表达模式。我们发现TGF-β1的干预导致CysLT1R的mRNA和蛋白质含量随TGF-β1浓度从0.5至5ng/n1的的增加而持续增长。这表明CysLT1R可能与TGF-β1在HTFs的功能相关。4.3孟鲁司特对TGF-β1诱导的HTFs胶原凝胶收缩的影响孟鲁司特是CysLT1R的选择性拮抗剂。将HTFs与浓度为0,1,10,50μM的孟鲁司特及TGF-β1(0,2.5 ng/ml)干预的情况下共同孵育3天。结果显示孟鲁司特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步改善TGF-β1诱导的凝胶收缩。当孟鲁司特浓度为1,10或50μM时,2.5 ng/ml的TGF-β1对胶原凝胶收缩的刺激作用分别被抑制30%,48%,或55%。将HTFs与浓度0,50μM的孟鲁司特和2.5ng/mlTGF-β1共同孵育5日,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孟鲁司特逐步抑制TGF-β1诱导的胶原凝胶收缩。4.4孟鲁司特对MMPs表达和基质合成的影响细胞介导的胶原收缩是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诱导的。因此,我们评估了孟鲁司特对MMPs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GF-β1的干预使MMP-1和MMP-3的表达显着增加,而孟鲁司特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该效应。除了改善基质收缩之外,抑制MMP可以减少基质产生。接下来,我们研究孟鲁司特对MMPs表达的抑制作用是否影响基质的产生。通过使用特定的ELISA法来确定来自HTFs的纤连蛋白和Ⅰ型胶原蛋白的释放。TGF-β1诱导的纤连蛋白释放和胶原Ⅰ型C末端前肽的分泌增加被孟鲁司特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4.5孟鲁司特对基质收缩相关蛋白FAK和桩蛋白的磷酸化及α-SMA表达的影响。细胞介导的胶原收缩基质是非常复杂的。粘着斑激酶(FAK)和桩蛋白(paxillin)的磷酸化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激活参与了该过程。因此,我们接下来研究了孟鲁司特是否会影响HTFs中FAK和paxillin的磷酸化和α-SMA 的表达。TGF-β1(2.5ng/mL)诱导了 HTF 中 FAK 和 paxillin 的磷酸化,并被孟鲁司特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然而,FAK和桩蛋白的总量不受TGF-β1或孟鲁司特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GF-β1或孟鲁司特均未影响α-SMA的表达。5结论5.1 CysLT1R 在 HTFs 中表达。5.2 CysLT1R在HTFs中的表达随TGF-β1浓度升高而升高。5.3 TGF-β1诱导MMP-1和MMP-3表达增加及HTFs分泌纤连蛋白和Ⅰ型胶原增加,孟鲁司特抑制了该效应,减轻了细胞基质的收缩和沉积。5.4孟鲁司特能减弱TGF-β1诱导的FAK和桩蛋白的磷酸化,从而减轻的成纤维细胞介导的细胞外基质收缩。5.5孟鲁司特可能是滤过手术后结膜下创口愈合期间抑制瘢痕形成的有效药物。

刘喜芒[8](2018)在《低能量半导体激光调控胸腺素β4影响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目的研究低能量激光疗法(Low-level laser therapy,LLLT)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uman Tenon’s capsule fibroblasts,HTFs)增殖迁移的影响;确定LLLT影响HTFs细胞增殖迁移的最适激光辐照参数;探讨低能量激光疗法调控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中胸腺素β4(thymosinβ4,Tβ4)的表达并影响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的机制。方法1.建立LLLT诱导的HTFs细胞株模型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取人Tenon囊组织块培育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原代HTFs细胞,传代后择取生长良好的对数生长期HTFs细胞试验。设置不同激光剂量组(0,0.5,1.0,2.0,5.0J/cm2),未照射组作为对照组,采用CCK8法初步选出LLLT促进HTFs细胞生长活力的最适辐照剂量;设定相同激光剂量组,选用直径分别为10mm和35mm的圆形均质光斑进行激光照射,选出LLLT对HTFs细胞的最适辐照参数。2.检测LLLT对HTFs细胞增殖、迁移作用的影响用不同剂量半导体激光分组照射成纤维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LLLT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取Transwell法、划痕试验检测LLLT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迁移的影响;确定低能量半导体激光影响HTFs细胞增殖、迁移作用的最佳辐照度。3.检测Tβ4在LLLT诱导的HTFs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来检测Tβ4蛋白表达情况,以实时定量PCR检测Tβ4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成功培育HTFs细胞,细胞呈梭形,漩涡状排列,与HTFs细胞形态相符。2.不同剂量的LLLT对HTFs细胞生长存在剂量依赖性,即在一定的激光辐照剂量范围内HTFs生长加速,且在2.0J/cm2的LLLT辐照下HTFs细胞生长最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相同剂量的LLLT刺激下,不同光斑的大小对HTFs细胞生长活力有所不同;直径为10mm圆形匀致光斑比35mm光斑辐照效果更佳。4.成功建立LLLT诱导的HTFs细胞株模型:低能量半导体激光照射系统功率密度设定为20mw/cm2,光斑直径为10mm,圆形匀致光斑。采用脉冲波照射模式,设定不同激光剂量分组:0J/cm2(对照组);实验组0.5J/cm2(20mw/cm2 25s);1.0J/cm2(20mw/cm2 50s);2.0J/cm2(20mw/cm2 100s);5.0J/cm2(20mw/cm2 250s)。5.在CCK-8法和Transwell法、划痕实验中,表明用低强度半导体激光治疗能促进HTFs的增殖和迁移;且LLLT促进HTFs的增殖和迁移的最适照射剂量为2.0J/cm2,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证实了LLLT对于Tβ4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且该作用在照射剂量和时间上存在双向依赖性,促进其活性的最佳照射剂量为2.0J/cm2,相比于对照组(0J/cm2)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此外实时定量PCR扩增得到单一产物,并且在2.0J/cm2低能量半导体激光照射剂量下,Tβ4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明显增强,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结论1.低能量半导体激光可促进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作用;2.胸腺素β4的激活可能与低能量半导体激光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作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3.低能量半导体激光可能调控胸腺素β4参与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朱丽华[9](2018)在《β-酪啡肽-7通过增强Foxo1表达及核易位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高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s)氧化应激过程,并探讨β-酪啡肽-7(β-CM-7)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应激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1、首先应用MTT实验测定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筛选出与正常葡萄糖浓度最有统计学意义的葡萄糖浓度组成为高糖组(本实验我们把mmol/L简写为m M),用MTT实验测定不同浓度的β-CM-7对HLECs活力的影响,并筛选出与之前选择的高糖组最有统计学意义的浓度组作为β-CM-7组;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4个浓度:5m M、10m M、20m M和40m M的葡萄糖对细胞内Foxo1和Sp1表达的影响。2、按照处理方式不同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5m M(control);高糖组:40m M(HG);β-CM-7组:β-CM-7(10-5mol/L、10-6mol/L、10-7mol/L)。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氧化应激诱导的活性氧(ROS)含量;生物酶测定试剂盒测定丙二醛(MDA)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来确定Foxo1、Sp1和下游相关蛋白GSH-px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表达,Foxo1和Sp1在细胞内的定位。结果1、细胞经不同浓度葡萄糖处理后,HLECs活力随葡萄糖浓度增加而降低(P﹤0.01),与正常葡萄糖浓度相比,葡萄糖浓度为40m M时,统计学意义最显着(P﹤0.01),在葡萄糖浓度为50m M时,细胞不可逆死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当葡萄糖浓度由5m M增高至40m M时,HLECs的Foxo1、Sp1表达逐渐均减低(P﹤0.01);2、当用β-CM-7(10-5mol/L、10-6mol/L、10-7mol/L)预处理后,再用高糖(40m M)处理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活力增强(P﹤0.01);与高糖组相比,β-CM-7组ROS、MDA均含量降低(P﹤0.01),SOD表达增高(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高糖组相比,β-CM-7组(10-5mol/L)细胞内总Foxo1表达量升高(P﹤0.01),Foxo1转移至细胞核,细胞核内的Foxo1表达量增加(P﹤0.01),细胞质内的Foxo1表达量降低(P﹤0.01),GSH-Px的表达量增加(P﹤0.01)。免疫荧光可以观察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组中的Foxo1和Sp1表达非常弱。而细胞用β-CM-7(10-5mol/L)预处理后,Foxo1表达总量高于高糖组,并转移到细胞核内,Sp1在细胞核中表达随Foxo1转移到细胞核内而变强。结论1、高浓度葡萄糖降低HLECs活力,增加氧化酶含量,降低抗氧化酶含量,降低Foxo1和Sp1的相对表达。2、β-CM-7通过上调Foxo1的相对表达和促进Foxo1核易位来保护HLECs免受氧化损伤。

赫雪飞[10](2013)在《CCR3拮抗剂在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正常角膜的透明性是维持良好视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炎症、外伤、缺氧等因素破坏了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平衡,促使血管从角膜缘长入角膜,是导致视力减退甚至盲目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关于角膜新生血管(CRNV)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炎症介质发挥的作用一直是研究关注的重点。CC趋化因子受体3(CCR3)是一个G蛋白偶联受体,主要表达在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Th2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及巨噬细胞,其中嗜酸性粒细胞高表达。既往研究CCR3的主要功能是募集白细胞(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和Th2细胞)至炎症部位,参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的发病机制。此外,CCR3也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并参与血管生成。而且CCR3信号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参与角膜缝线法诱导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但CCR3信号在角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碱烧伤诱导的CRNV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角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为了明确CCR3信号在角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本课题从建立小鼠碱烧伤CRNV模型着手,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CCR3、Eotaxin mRNA在受损角膜组织中各个时间点上的表达。应用角膜铺片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局部应用CCR3小分子拮抗剂SB328437进行早期干预后,对碱烧伤诱导的CRNV形成的影响。采用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法从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检测并比较SB328437早期干预后角膜组织内VEGF表达的变化,明确CCR3信号的作用机制。并应用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株(HREC),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和管腔形成实验,进一步证实CCR3信号在血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 BALB/c小鼠60只,以碱烧伤诱导CRNV模型,收集碱烧伤后0d、2d、4d、7d各时间点的角膜组织,以Real-time PCR检测碱烧伤诱导小鼠CRNV过程中角膜组织内各时间点CCR3、Eotaxin mRNA的表达。2. 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碱烧伤后立即予局部点眼干预:实验组使用1μmol/ml CCR3拮抗剂,对照组使用0.2%透明质酸钠,每天3次,每次3μl,共干预1周。在角膜组织碱烧伤2周后,大体拍照初步观察两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情况后处死小鼠并摘除实验眼球,应用角膜铺片CD31荧光染色法检测新生血管区域占整个角膜的面积比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角膜组织中CD31阳性细胞数目,观察CCR3拮抗剂对碱烧伤CRNV形成的影响。3. 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方法同前,碱烧伤后4d,收集各组角膜组织,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观测CCR3信号通路与角膜组织内VEGF表达的相关性。4. HREC细胞铺于96孔培养板中。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以0.1μmol/ml,0.2μmol/ml,0.5μmol/ml,1μmol/ml的CCR3-antagonist干预,等量的PBS缓冲液作为对照。干预24h后加入CCK8细胞增殖检测液,分光光度仪450nm波长下检测各孔OD值。通过OD值计算和分析CCR3-antagonist对HREC细胞株增殖的影响。5. HREC细胞铺于含Matrigel的96孔培养板中,随机分为1μmol/ml CCR3-antagonist干预组和PBS缓冲液对照组。在37℃,50ml/L 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后,观察管腔形成情况。测定CCR3拮抗剂对HREC血管网形成的影响。结果1.碱烧伤后CCR3、Eotaxin mRNA的表达有升高趋势,提示CCR3-Eotaxin信号参与碱烧伤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过程。2.局部应用CCR3-antagonist能抑制碱烧伤诱导的CRNV。3. CCR3-antagonist能抑制HREC的增殖,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而且CCR3-antagonist能够抑制HREC血管网的形成。结论CCR3信号通路参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过程,阻断其信号通路则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抑制血管网的形成,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为临床进一步通过干预CCR3信号通路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浓盐酸眼部烧伤致早期白内障的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浓盐酸眼部烧伤致早期白内障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角膜溃疡的病因和愈合机制
        1 角膜溃疡的病因与致病机制
        1.1 角膜溃疡的病因
        1.2 角膜溃疡的致病机制
        2 角膜上皮层伤口的愈合机制
        2.1 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2.2 Toll样受体2
        2.3 蛋白酶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2.4 细胞外基质(ECM)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3 角膜基质伤口的愈合机制
        3.1 愈合过程中角膜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转化
        3.2 免疫系统细胞在基质修复中的作用
        3.3 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细胞外基质的改建
        3.4 与基质创面愈合过程相关的信号通路
    第二章 治疗角膜溃疡方法的研究进展
        1 药物治疗
        2 角膜工程生物材料
        2.1 胶原蛋白
        2.2 丝素蛋白
        2.3 明胶
        2.4 脱细胞角膜
        2.5 壳聚糖
        2.6 其他合成聚合物水凝胶
        3 手术治疗
        3.1 角膜溃疡清创术
        3.2 结膜瓣遮盖术
        3.3 羊膜移植术
        3.4 穿透角膜移植术
        3.5 板层角膜移植术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102例犬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1 材料
        1.1 临床病例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常用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培养
        2.3 MALDI Biotyper系统鉴定细菌和细菌保存
        2.4 药物敏感性试验
        3 结果
        3.1 病因
        3.2 发病率
        3.3 品种
        3.4 性别和年龄
        3.5 治疗方法
        3.6 治疗效果
        3.7 细菌学分类
        3.8 药物敏感性试验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治疗方法对犬伪中间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1.3 试剂配制
        1.4 仪器和设备
        1.5 手术器械
        2 方法
        2.1 造模前准备
        2.2 麻醉与保定
        2.3 术部消毒
        2.4 角膜溃疡模型建立
        2.5 手术治疗前准备
        2.6 抗生素治疗组
        2.7 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
        2.8 术后护理
        3 术后临床常规检查及裂隙灯观察
        3.1 临床检查
        3.2 裂隙灯检查
        3.3 治疗过程中犬泪液量检测
        3.4 犬眼内压测定
        4 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抗生素治疗组裂隙灯观察的变化
        5.2 手术治疗组裂隙灯观察
        5.3 临床评分
        5.4 泪液量检测结果
        5.5 眼内压检测结果
        5.6 三种治疗方案的疗效
        5.7 三种治疗方案的愈合时间
        6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治疗方法对角膜溃疡模型犬角膜组织病理学与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试剂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实验犬术前准备
        2.3 手术采样
        2.4 组织切片制作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组织病理学观察
        3.1.1 抗生素治疗组组织病理学观察
        3.1.2 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病理学切片观察
        3.2 qPCR检测角膜细胞因子的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的疗效观察
        1 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
        1.2 临床病例介绍
        2 方法
        2.1 术前临床检查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护理
        2.4 术后临床检查
        3 结果
        3.1 术前检查结果
        3.2 术后检查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附录

(2)脱细胞角膜来源水凝胶用于促进角膜再生和载药后治疗真菌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DPC水凝胶的制备和特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DPC水凝胶促进局灶性角膜上皮和基质损伤修复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DPC-明胶水凝胶复合伏立康唑载药微球治疗角膜真菌感染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水凝胶在角膜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一
外文论文二

(3)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
        2.1 发病原因
        2.2 发病机制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4.1 DR的预防
        4.2 DR的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DR病因病机研究
        2. 中医药对DR的治疗
        2.1 分期论治
        2.2 辨证论治
        2.3 方药治疗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2.5 其他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糖脂代谢及胰腺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TIDM模型建立及分组
        2.2 给药
        2.3 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1.1 大鼠整体状态
        1.2 大鼠体重
        1.3 大鼠随机血糖
        2. 糖脂、胰腺指标检测
        2.1 HbA1c、FBG
        2.2 血脂
        2.3 OGTT
        2.4 胰腺HE染色
        2.5 胰腺中相关蛋白(IRS-1、 Glut-4)表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2.2 给药
        2.3 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血清指标
        1.1 氧化应激相关指标
        1.2 炎症相关指标
        2. 视网膜氧化应激及炎症相关蛋白(NF-kB p65、TNF-a)表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2.2 给药
        2.3 检测方法
    结果
        1. 眼底照相及血管荧光造影
        2. 视网膜石蜡切片HE染色
        3. 视网膜石蜡切片PAS染色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血—视网膜通透性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2.2 给药
        2.3 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视网膜EB渗漏量
        2. 视网膜中ZO-1、 Occludin、Claudin 5、VE-cadherin蛋白表达
        3. 视网膜中ZO-1、Occludin、Claudin 5 mRNA表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从P38 MAPK相关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2.2 给药
        2.3 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视网膜中EZH2、 SUZ12、 EED、 p38 MAPK、 MMP-9、 VEGFR蛋白表达
        2. 视网膜中PRC2、 EZH2、SUZ12、 EED、 p38 MAPK、 MMP-9、 VEGFR mRNA表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r.57c>u突变型miR-184与序列相似的短平末端双链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眼病的关系和作为潜在治疗手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表
序言
u突变型处理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全转录组m RNA/circRNA的研究'>第一部分 miR-184 及其r.57c> u突变型处理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全转录组m RNA/circRNA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miR-184-C,miR-184-U和 NC处理细胞中的RNA表达水平
        3.2 miR-184-C组和miR-184-U组分别与NC组比较DEG有所不同
        3.3 miR-184-C和 miR-184-U处理的细胞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
        3.4 凋亡基因表达谱
        3.5 circRNA预测
        3.6 circRNA定量
        3.7 circRNA与 miRNA的种子匹配分析
        3.8 circRNA中的ALU元件富集
        3.9 miR-184-U下调的基因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与突变型miR-184 序列相似的短平末端双链RNA可通过与ATP5A结合来解离Fo F1-ATP合酶二聚体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dsRNA-184-U下调了ALDH5A1 的表达
        3.2 dsRNA-184-U和 miR-184-U降低了ATP的产生
        3.3 ALDH5A1的3'UTR不是dsRNA-184-U的直接靶标
        3.4 dsRNA-184-U结合蛋白的鉴定
        3.5 DHX9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6 dsRNA-184-U与 ATP5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有关
        3.7 dsRNA-184-U驱动ATP5A释放进入细胞质
        3.8 ATP5A与 dsRNA-184-Up2 序列对接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突变型miR-184(miR-184-U)及其短平末端双链RNA(dsRNA-184-U)对氧诱导的视网膜病模型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OIR模型评价
        3.2 玻璃体腔注射miR-184-U或 dsRNA-184-U后视网膜血管形态
        3.3 miR-184-U和 miR-184-U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影响的定量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眼部发育和疾病中的 MicroRNA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血管活性肠肽在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和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三种神经肽对角膜去神经小鼠角膜上皮再生的影响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C57BL/6 小鼠角膜去神经模型的特征
        2.2 神经肽CGRP、SP与 VIP对角膜去神经小鼠上皮损伤修复的影响
        2.3 神经肽CGRP、SP与 VIP对角膜去神经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第二部分 VIP对体外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损伤修复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不同浓度VIP对正常环境TKE2 细胞ERK与 SHH信号通路的影响
        2.2 VIP作用不同时间对正常环境TKE2 细胞ERK与 SHH信号通路的影响
        2.3 VIP对高糖环境TKE2 细胞损伤后愈合的影响
        2.4 VIP对高糖环境TKE2 细胞损伤后ERK与 SHH信号通路的影响
        2.5 VIP对正常与高糖环境原代培养巨噬细胞的影响
        2.6 SHH对高糖环境培养猪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影响
第三部分 VIP对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及神经再生的作用与作用机制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内源性VIP及其受体在正常与糖尿病小鼠角膜与三叉神经节表达差异
        2.2 VIP对正常与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及神经再生的影响
        2.3 VIP受体拮抗剂对正常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及神经再生的影响
        2.4 VIP与 VIP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与正常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2.5 VIP及 VIP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与正常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炎性因子表达及炎症细胞浸润的影响
        2.6 VIP与 VIP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与正常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ERK与 SHH信号通路的影响
        2.7 SHH及 SHH受体拮抗剂分别对糖尿病与正常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及神经再生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miR-18a在透明质酸钠促进角膜上皮伤口愈合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参与调节透明质酸钠促进角膜上皮伤口愈合的miRNA表达谱测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miR-18a表达失调对HCE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miR-18a靶向CTGF调节透明质酸钠促进角膜上皮伤口愈合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选择性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CysLT1R)拮抗剂孟鲁司特调节细胞外基质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TGF-β1对CysLT受体1(CysLT1R)在HTFs中的表达的影响
    材料及试剂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孟鲁司特对HTFs中TGF-β1诱导的细胞外基质(ECM)重塑的影响
    材料和试剂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低能量半导体激光调控胸腺素β4影响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材料
    2.1 组织来源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试剂配制
第3章 研究内容
    3.1 LLLT诱导的HTFs细胞株的建立
        3.1.1 HTFs细胞株的建立
        3.1.2 LLLT诱导的HTFs细胞株的建立
    3.2 LLLT对HTFs细胞增殖、迁移作用的研究
    3.3 Tβ4在LLLT诱导的HTFs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第4章 全文总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β-酪啡肽-7通过增强Foxo1表达及核易位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10)CCR3拮抗剂在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CR3 信号对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
    第一章 CCR3、Eotaxin 在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过程中的动态表达
        材料与仪器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章 CCR3 信号对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材料与仪器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CCR3 信号对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机制
    第一章 CCR3 拮抗剂干预对角膜组织内 VEGF 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仪器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章 CCR3 拮抗剂干预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管腔形成的影响
        材料与仪器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本研究所获的基金资助
致谢

四、浓盐酸眼部烧伤致早期白内障的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D]. 张红超. 扬州大学, 2021
  • [2]脱细胞角膜来源水凝胶用于促进角膜再生和载药后治疗真菌感染的研究[D]. 王付燕. 山东大学, 2021(11)
  • [3]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D]. 邸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r.57c>u突变型miR-184与序列相似的短平末端双链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眼病的关系和作为潜在治疗手段的研究[D]. 刘思雨. 浙江大学, 2020(01)
  • [5]血管活性肠肽在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和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张阳阳. 济南大学, 2019(12)
  • [6]miR-18a在透明质酸钠促进角膜上皮伤口愈合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郭颖卓.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7]选择性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CysLT1R)拮抗剂孟鲁司特调节细胞外基质重塑[D]. 彭婧利.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8]低能量半导体激光调控胸腺素β4影响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的研究[D]. 刘喜芒. 南昌大学, 2018(04)
  • [9]β-酪啡肽-7通过增强Foxo1表达及核易位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D]. 朱丽华. 锦州医科大学, 2018(10)
  • [10]CCR3拮抗剂在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D]. 赫雪飞. 苏州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浓盐酸灼伤致早期白内障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