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认知论文-梅明玉

环境认知论文-梅明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认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VR,AR,商务翻译,具身认知,构建

环境认知论文文献综述

梅明玉[1](2019)在《基于VR/AR的商务翻译具身认知教学环境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外语学习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在日常商务翻译教学中,构建近似真实的商务情景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目前,VR、AR技术以及即将投入教学应用的MR、XR技术,都可以构建良好的具身认知环境和具身环境境脉系统。本文基于VR/AR技术,具体探讨了商务翻译教学的情景构建和具身环境境脉构建,并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验。结果发现,该认知环境对促进学生的商务翻译学习认同度、学习方式、译文水平和翻译策略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9年06期)

王晓燕,龙祖琼[2](2019)在《外语环境下同伴会话协商特征研究——基于社会认知视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社会认知视阈下,借助会话分析,对外语环境下20组英语学习者9次互动任务中的会话协商特征及其对语言实践本质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会话协商明显存在于每次任务中,但其频次分布不均;任务完成程序、互动话题特色、互动模式特征等构成其频次分布的主要原因。会话协商呈现为理解核实、证实核查、澄清请求,以及"寻求协助"和"其他类协商"5种类型;"寻求协助"和"其他类协商"模式各异,但明显实现协商功能。随着会话任务的开展,会话协商频次逐渐提高,进一步推动主动参与、积极适应、多维协同的变化。本文认为,会话协商给语言学习者提供一种共同参与、相互学习、共享认知的资源和环境。(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姜龙亭,寇雅楠,王栋,黄震宇,郭玉明[3](2019)在《基于空战环境认知的态势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的态势评估法存在忽略飞行员认知行为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环境认知的态势评估模型。分析了航迹信息的序列性特点,利用当前采集到的航迹信息,通过自适应矩估计法优化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对敌方航迹预测,不仅提高了航迹预测的精度,而且Adam优化算法动态调整学习率,避免了参数求解陷入局部最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通过模仿飞行员的认知行为,将航迹预测的态势信息纳入态势评估的内容,建立基于时间序列的态势评估模型,使态势评估结果更具合理性。采用空战训练中记录的数据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评估结果与空战实际相吻合。(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唐代兴[4](2019)在《从认知到重构的环境共同体之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进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基础工作是重构环境共同体。重构环境共同体,前提是建构其基本认知,明确其边界规定、性质规定和类型定位。以此为基础,依据环境生育原理、环境优先原理和环境限度生殖原理,确立其重构的客观坐标,建立环境共同体生态容量极限战略,调整人口发展方向和人与社会互动的生存需求,理性地引导科技,有限度地发展科技;其次明确其重构的主体对象,尊重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用废退生"规律并遵循"利用厚生"法则,建立环境共同体的共同利益生殖机制;然后以生境价值为指南,展开全社会整体动员,展开环境共同体认知启蒙,向环境学习,建构全面实施对环境和自然去商品化的市场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柏春,吴国荣[5](2019)在《浅议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与改善老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社会各方面对于老人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所引发的各种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表明,老人积极参与公共交往活动能有效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风险,同时对已患上认知功能障碍老人的病情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该文依据认知功能障碍老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从有助于促进老人公共交往行为,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角度出发,对相关类型养老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诸多要素(包括光照、色彩、装饰材料和家具陈设等)的合理化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11期)

经晓静[6](2019)在《政策认知、行为响应与农村环境碎片化治理——基于豫东H乡“清洁工程”的实证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动乡村环境有效治理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豫东H乡"清洁工程"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环境治理的行为响应往往达不到政策预期,主体缺位、执行异化、监督失范和行为固化四个层面因素使得环境治理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必须以整体性治理为切入点,以自主性建构与主体归位为基础,以规范执行与服务落实为保障,以标准式查验与双向监督为手段,以落地式引导与习性淡化为落脚点,逐步摆脱农村环境治理碎片化的治理格局,实现农村环境有效治理。(本文来源于《宁夏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郑红莲,王馥芳[7](2019)在《环境话语构建所隐藏的生态认知问题——以“雾霾”的语义构建和阐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二十年,随着生态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环境话语成为话语研究的重点。论文采用生态认知视角,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以语境重构、框架化、擦除等话语构建认知策略为分析工具,讨论环境话语之典型语词"雾霾"的语义构建以及与其语义构建相关的基本生态认知模式,并通过对新闻媒体常用的叁种话语构建认知策略的生态认知分析,揭示有关"雾霾"话语构建背后隐藏的叁个生态认知问题:一是运用语境重构可影响公众对雾霾的科学认知;二是运用框架化可进一步固化公众对雾霾的非科学认知;叁是运用擦除可干扰公众对雾霾的完形认知。(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袁园媛,黄海燕[8](2019)在《居民感知与认知视角下2022年北京冬奥会环境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组织委员会明确表示,统筹考虑赛事需求、赛后利用和环境保护为此次办赛的工作重点。更为重要的是,冬奥会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对环境的要求更高,这意味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组织委员会将特别注重可持续性、遗产和可行性,在《奥林匹克议程》的指导下完善北京冬奥会的环保计划及实施方案,由此促进冬奥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鉴于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具有较长时间,因此将本文的研究定位为事前研究,研究目的在于提升居民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度和支持度,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冬奥会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为绿色冬奥会作贡献的同时,也为相关的政府部门、环保部门提供建议,对冬奥会的环保进行科学、合理的事前规划与管理。基于此,借本次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张家口联合举办,以居民视角对客观存在的大型体育赛事领域的环境影响予以研究,调查研究北京居民对2022年北京绿色冬奥的整体感知与认知,将不同特征的居民进行分类,分析其对绿色冬奥感知与认知的不同之处,促使居民切身投入环保工作,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以期为其它目的地举办冬奥会时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浏览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较为细致地从这些文献中梳理、归纳出国内外体育赛事的环境影响以及居民对体育赛事影响的感知与认知。问卷调查法:在实证研究阶段,为获得居民对北京冬奥会环境影响的第一手资料,对北京居民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发放600份调查问卷。比较研究法:将居民根据不同特征进行分类,不同特征的居民对冬奥会的感知与认知进行比较,并分析不同之处。数理统计法:利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居民对2022北京绿色冬奥的认知从调查结果来看,北京居民对北京绿色冬奥整体的认知程度较低,对大多数北京冬奥会环境保护问题表示不了解。大多数北京居民并没有将"绿色冬奥"与"个人环境"结合起来,环境教育存在缺陷,尚未形成公众参与的机制,公众环境价值观停留在表面,公众思维没有体现出冬奥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由此可以得出,与纽约、伦敦、巴黎等世界体育城市相比,北京仍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将2022年北京绿色冬奥与居民生活、城市整体环境改善有效的融合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2)居民类型将居民对北京绿色冬奥的感知与认知划分为体验者、现实主义者和积极拥护者叁类。体验者认为北京再次举办大型赛事给北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及一些不可避免的环境负面影响,而现实主义者则中立的认为北京举办冬奥会就环境问题而言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重点关注交通拥堵及水污染问题,同时提出希望得到更好的环保教育。积极拥护者认为北京举办冬奥会改善了北京的整体环境,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多的环保政策便民利民。3)不同居民类型之间的认知程度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居民类型之间的认知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就体验者而言,整体的认知程度较低,大多数问题表示不清楚,但十分重视工业污染的问题;就现实主义者而言,对北京冬奥会环保问题有一定的认知,并积极表达自己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切身关注自身的利益;就积极拥护者而言,他们对北京绿色冬奥有较高的认知度且积极拥护北京绿色冬奥的举办,但是对相关知识与概念认知并不精准。他们着眼于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认为北京举办冬奥会的举办能够给交通拥堵问题带来一定的改善。研究结论与建议:第一,获得10个测量居民对北京绿色冬奥感知的变量,主要由空气质量、交通与能源、水环境、生态建设、工业污染和固体废物、环境教育、居民对冬奥的态度、居民对绿色冬奥的态度、居民对冬奥的支持意向和居民对绿色冬奥的支持意向10个维度构成。第二,以北京居民对北京绿色冬奥感知与认知为实证研究案例,对北京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对2022北京绿色冬奥的认知低;同时,对北京居民群体进行细分,可划分为体验者、现实主义者和积极拥护者叁类;而叁类居民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第叁,加强环保教育,抓住北京张家口将抓住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双重历史机遇,将环境保护理念充分融入选址勘探、场馆利用和建设、设备运营、赛事支持等各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中,将这一区域变成中国环境改善政策、决心和技术利用的窗口。(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魏泽龙,李明珠,张琳倩[9](2019)在《悖论认知、战略变革方式与企业绩效:环境不确定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根据战略认知理论、战略规划与组织学习理论,分析了悖论认知对因果变革过程和效果变革过程的影响,并探讨了技术不确定和市场不确定对悖论认知如何选择变革方式的调节效应,同时,明确了两种变革方式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悖论认知倾向于选择效果变革而不是因果变革过程。技术不确定对悖论认知与效果变革的关系起正向调节效应,加强了悖论认知对因果变革的负向作用;市场不确定削弱了悖论认知对因果变革过程的负向影响,负向调节悖论认知对效果变革过程的正向关系。(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2019)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01)

杨莉,王敏[10](2019)在《江苏省农村居民生态环境认知与行为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江苏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认知与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老年居民生态环境知识宣教、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等措施,以提升居民生态环境认知水平,促进农村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环境认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社会认知视阈下,借助会话分析,对外语环境下20组英语学习者9次互动任务中的会话协商特征及其对语言实践本质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会话协商明显存在于每次任务中,但其频次分布不均;任务完成程序、互动话题特色、互动模式特征等构成其频次分布的主要原因。会话协商呈现为理解核实、证实核查、澄清请求,以及"寻求协助"和"其他类协商"5种类型;"寻求协助"和"其他类协商"模式各异,但明显实现协商功能。随着会话任务的开展,会话协商频次逐渐提高,进一步推动主动参与、积极适应、多维协同的变化。本文认为,会话协商给语言学习者提供一种共同参与、相互学习、共享认知的资源和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认知论文参考文献

[1].梅明玉.基于VR/AR的商务翻译具身认知教学环境构建[J].上海翻译.2019

[2].王晓燕,龙祖琼.外语环境下同伴会话协商特征研究——基于社会认知视阈[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

[3].姜龙亭,寇雅楠,王栋,黄震宇,郭玉明.基于空战环境认知的态势评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9

[4].唐代兴.从认知到重构的环境共同体之思[J].广东社会科学.2019

[5].柏春,吴国荣.浅议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与改善老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J].华中建筑.2019

[6].经晓静.政策认知、行为响应与农村环境碎片化治理——基于豫东H乡“清洁工程”的实证调查[J].宁夏党校学报.2019

[7].郑红莲,王馥芳.环境话语构建所隐藏的生态认知问题——以“雾霾”的语义构建和阐释为例[J].外语研究.2019

[8].袁园媛,黄海燕.居民感知与认知视角下2022年北京冬奥会环境影响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魏泽龙,李明珠,张琳倩.悖论认知、战略变革方式与企业绩效:环境不确定的调节作用[C].第十四届(2019)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19

[10].杨莉,王敏.江苏省农村居民生态环境认知与行为调查研究[J].绿色科技.2019

标签:;  ;  ;  ;  ;  

环境认知论文-梅明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