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恶搞文化论文-韩俊芳

网络恶搞文化论文-韩俊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恶搞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恶搞文化,价值观,高中,价值观教育

网络恶搞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韩俊芳[1](2018)在《网络恶搞文化对高中价值观教育的影响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恶搞文化盛行于微时代。青少年借助微博、微信等微媒介,通过网络,使其进入大众生活,并独具风格。但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网络恶搞文化滑向"负文化"甚至"反文化"的深渊,阻碍文化发展,危害个人成长,破坏社会文明。究此情况出现的本质原因,在于青少年价值观错位,一定程度反映出高中价值观教育存在"危机"。我们有必要认识高中价值观教育对抵制网络恶搞文化的重要性,丰富高中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多方进行协同,拓展高中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从而转变网络恶搞文化"无底线"趋势,使高中价值观教育在网络恶搞文化的冲击下,实现"自救"与"他救"。(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31期)

张进[2](2018)在《解构、重建与自我诠释——以网络英雄叙事为例看网络恶搞文化中草根群体的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代网络恶搞文化中极其富有创造力的文化实践,近年流行起来的网络英雄叙事通过为那些在现实世界里不为人知的小角色,或者是被人质疑、嘲笑的问题人物作传,反思并抵抗了日常生活逻辑以及现有文化秩序的随意性及荒谬性。通过戏仿、拼贴、改写等手法,网络英雄叙事的主体——当今社会的部分草根青年,形成了鲜明的创作风格,展现了独树一帜的价值观。尽管消解了传统叙事的深度与崇高性,网络英雄叙事仍旧是网民自身的主体性的有力诠释与注脚。(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万锦祥,叶婷,彭璇璇[3](2017)在《网络恶搞文化的本质、危害及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恶搞文化是一种网络亚文化形态。从本质上说,网络恶搞文化是一种网络"叁俗"文化,其低俗、媚俗、庸俗特征明显。从消解层面讲,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二是要强化网络担当,叁是要重塑耻感文化。(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7年11期)

邓倩[4](2016)在《从媒介社会功能浅析网络恶搞文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恶搞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目前正以多元化的后现代手法、草根化的娱乐形式蓬勃发展。一方面,网络恶搞满足了部分人的精神需求,有助于缓解当前人们过大的生活压力,唤起人们的创新思维,激发人们的创造能力,反映社会现状,引导舆论议程,促使网络文化向更加多元化和全方位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网络恶搞正逐渐从一种单纯的娱乐方式向商业化演变,各大商家追名逐利,恶搞便日渐融入商业的浪潮中。由此,本文通过对大量恶搞作品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媒介社会功能来浅析网络恶搞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展现其处境以及隐藏的弊端,重在论证在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创新、包容开放的原则,强调媒介规范化管理和把关人的责任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介环境。(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21期)

陆健泽[5](2016)在《网络传播时代的恶搞文化解读——一个符号学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搞文化是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网络文化,其借助网络技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本质上说恶搞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样式,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同时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恶搞传播的是一种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颠覆,表现出一种抵抗的精神。本文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传播学理论,从文本层面、主体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恶搞文化进行解读,探索恶搞文化表象下的一些深层次规律,通过对些深层次规律的把握,辩证的看待这种网络文化。(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6年02期)

范燕虹[6](2015)在《网络“恶搞”文化与社会话语权的关系及管理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中国当代网络"恶搞"文化现象与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关系及网络"恶搞"文化管理对策。网络"恶搞"现象与话语权的变迁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信息社会、公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恶搞"文化的弊端,为健全我国网络"恶搞"管理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文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5年10期)

张好梅[7](2015)在《青年网络亚文化辨析——以山寨文化和恶搞文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在巨大的虚拟空间中,网络亚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山寨文化,还是恶搞文化,都代表了处于边缘位置、没有话语权的网民的利益,他们渴望颠覆传统的权力、资源分配,具有反抗性、娱乐性等特征。(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5年02期)

王硕,崔基哲[8](2014)在《浅析网络恶搞文化的来源及其在社会中的积极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既然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网络文化也就是互联网所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介,网络已经形成一种生活方式。网络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首先表现在互联网的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在网络世界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本文大体研究网络文化,具体浅析网络恶搞文化,分析近几年和最新的文化现象,来此探究网络恶搞文化的来源及其社会中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中旬刊)》期刊2014年12期)

李当奇[9](2014)在《从网络恶搞文化看传媒社会责任的回归——以“糗百网”的搞笑文化传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以图片、视频传播为主流的4G时代的来临,网络恶搞信息日益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文化形态,以"糗百网"为例的恶搞文化的传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但是,在其带给受众无限乐趣的同时,不健康的恶搞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造成扭曲和腐蚀。笔者深入分析恶搞文化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阐述社会各界在传媒社会责任方面应尽的义务,探究如何对网络恶搞文化进行科学引导,试图为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介环境建言献策。(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4年06期)

矫菲[10](2012)在《网络恶搞文化中的传受双方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乎是一夜之间,曾经一度作为学院和研究者隐蔽交流的媒介互联网,迅速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我们能够想象的领域内,它无处不在。[1]同时这种全新媒介形态又催生出了一种新的文本产生方(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01期)

网络恶搞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当代网络恶搞文化中极其富有创造力的文化实践,近年流行起来的网络英雄叙事通过为那些在现实世界里不为人知的小角色,或者是被人质疑、嘲笑的问题人物作传,反思并抵抗了日常生活逻辑以及现有文化秩序的随意性及荒谬性。通过戏仿、拼贴、改写等手法,网络英雄叙事的主体——当今社会的部分草根青年,形成了鲜明的创作风格,展现了独树一帜的价值观。尽管消解了传统叙事的深度与崇高性,网络英雄叙事仍旧是网民自身的主体性的有力诠释与注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恶搞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韩俊芳.网络恶搞文化对高中价值观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8

[2].张进.解构、重建与自我诠释——以网络英雄叙事为例看网络恶搞文化中草根群体的主体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万锦祥,叶婷,彭璇璇.网络恶搞文化的本质、危害及消解[J].新闻爱好者.2017

[4].邓倩.从媒介社会功能浅析网络恶搞文化现象[J].新闻研究导刊.2016

[5].陆健泽.网络传播时代的恶搞文化解读——一个符号学的分析[J].新闻界.2016

[6].范燕虹.网络“恶搞”文化与社会话语权的关系及管理对策[J].东南传播.2015

[7].张好梅.青年网络亚文化辨析——以山寨文化和恶搞文化为例[J].艺术科技.2015

[8].王硕,崔基哲.浅析网络恶搞文化的来源及其在社会中的积极意义[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

[9].李当奇.从网络恶搞文化看传媒社会责任的回归——以“糗百网”的搞笑文化传播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4

[10].矫菲.网络恶搞文化中的传受双方心理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

标签:;  ;  ;  ;  

网络恶搞文化论文-韩俊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