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论自然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然观,民胞物与,机械论,哲学,李约瑟,地学,贵贱。
有机论自然观论文文献综述
彭新武[1](2008)在《现代西方自然观的“有机论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以及以系统范式为基础的一系列自组织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人们的世界现呈现出一种从机械论向有机论转向的趋势。具体而言,生命并不是机械唯物论所描绘的是一种"机器",而是一种"有机体";这种有机体的进化并不完全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单独作用,也不单独取决于有机体自身,而是取决于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情形。在此其中,相互联系和合作构成了生命有机体的主要特征。在当今自然科学的视野中,决定论的世界观虽然是解构了,但这个世界并不是纯机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承认世界是有规律的,同时世界又是非预定的、非决定的基础上超越了决定论的世界观念的——这一立场恰是与当今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吻合的。(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08年07期)
曾建平[2](2006)在《西方有机论自然观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契合与相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思想史表明,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从古至今的有机论自然观,其许多原则或者是通向生态伦理的一个主要桥梁,或者是通过现代性的转换成为生态伦理的构成因子。换而言之,有机论自然观具有与生态伦理思想相契合的某些资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有机论并不等于生态伦理,持有机论自然观的思想家也会持机械论的或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论思想。或许,我们可以把有机论自然观作为通往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之一。因此,我们既不能苛求在以往的有机论中不包含人类中心主义论调,也不能祈求在它们中找到原发型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陈明[3](2005)在《论马克思有机论的实践自然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实质,总是倾向于把它归结为物质本体论。实际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自然的片面理解。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概念,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自然不再是与人分离和对立的存在,而是与人一体化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范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因此,马克思自然观是有机论的实践自然观。(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孙道进[4](2004)在《有机论自然观的生态伦理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观方面 ,中国古代哲学持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论宇宙整体观 ,即所谓的“人天同构”、“人道与天道同理”、“人与天地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其生态伦理学意蕴可以归纳为 :“和实生物”的普遍联系论、“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论 (道家 )、“仁民爱物”的天人和谐论 (儒家 )以及“民胞物与”的终极价值论。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 ,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 ,研究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 ,对于扬弃人类中心主义、“保持自然界的和谐、稳定和美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深远的生态伦理学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彭玉鲸[5](2000)在《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地学哲学探迹索隐》一文中研究指出17世纪的科学革命是对古希腊哲学的回归。当代的科学革命则将是对东方古典哲学的回归。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机论辩证唯物主义地学哲学 ,应该并必须从我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这不仅可填补地学哲学史学研究的空白 ,对地学哲学的学科建设亦有新的重要启迪。天地生整体生成演进论、天地生层次功能论、天地生自相似论等的探讨 ,有利于新的宇宙观和地球观的树立。也将大大丰富地学哲学的科学概念 ,更能充分地武装地学哲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地质》期刊2000年02期)
宋湛庆[6](2000)在《《农说》中的有机论自然观和知机变革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马一龙的《农说》是部着名的哲理性农书。也可说是部农业哲学书,它是以《周易》的阴阳学说为基础来阐述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辩证观点,故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农说》中所反映的有机论自然观及与此相应的知机变革思想,更值得重视。本文就介绍他在这些方(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00年02期)
李瑶[7](1999)在《中国古代的“有机论自然观”及其对科学的作用——读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有关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评述,并联系史实分析这种自然观对中国科学发展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9年04期)
宋正海[8](1987)在《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现代科学价值的发现——从莱布尼茨、白晋到李约瑟》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对于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在当前科学整体化过程中,以及在当前综合研究、综合思潮发展中的重大启发作用。国内外学术界给以重视的人越来越多了。这种状况的出现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着叁百年的发展历程的。它经历着哲学史上几个时期(机械唯物主义时期、德国古典哲学时期、辩证唯物主义时期)和自然科学史上两种潮流(分析和综合)的更替,涉及到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同时又与不少科学家、哲学家的研究和贡献有关。(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期刊1987年03期)
有机论自然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方思想史表明,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从古至今的有机论自然观,其许多原则或者是通向生态伦理的一个主要桥梁,或者是通过现代性的转换成为生态伦理的构成因子。换而言之,有机论自然观具有与生态伦理思想相契合的某些资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有机论并不等于生态伦理,持有机论自然观的思想家也会持机械论的或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论思想。或许,我们可以把有机论自然观作为通往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之一。因此,我们既不能苛求在以往的有机论中不包含人类中心主义论调,也不能祈求在它们中找到原发型的生态伦理思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论自然观论文参考文献
[1].彭新武.现代西方自然观的“有机论转向”[J].学术月刊.2008
[2].曾建平.西方有机论自然观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契合与相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3].陈明.论马克思有机论的实践自然观[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孙道进.有机论自然观的生态伦理学意蕴[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
[5].彭玉鲸.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地学哲学探迹索隐[J].吉林地质.2000
[6].宋湛庆.《农说》中的有机论自然观和知机变革论[J].中国农史.2000
[7].李瑶.中国古代的“有机论自然观”及其对科学的作用——读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札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8].宋正海.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现代科学价值的发现——从莱布尼茨、白晋到李约瑟[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