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彬吴谏华昕(贵州省遵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贵州遵义563100)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2-0131-02
2006年9月7日,遵义县团溪镇镇中学突发一起原因不明的急性皮肤损害。根据临床表现、发病特点,结合现场收集到的隐翅虫活体标本,诊断为隐翅虫皮炎,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1发病概况及特征
1.1概况团溪镇镇中学位于镇郊区,南面与稻田相邻,全校有学生2482人,发病286人,罹患率为12%。
1.2时间分布首例患者发病时间为8月28日,发病主要集中在9月4日(264例),至2006年9月26日止,共计发病286例。
1.3性别、年龄分布男性发病171人,女性发病115人,男女发病之比为1.49∶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35,P>0.05)。发病最小年龄为11岁,最大年龄17岁,主要集中在13岁(107人)。
1.4班级分布全校共32个班,除初一(5)班、初二(7)班、初三(10)班无病例外,其余班级均有学生发病,占全校班级总数的91%。
2临床表现
病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损,主要见于面、颈、胸、手臂、发际处等皮肤暴露部位,其次为下肢、脑部、背部、腹部。皮损形态为片状或条索斑片状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晰,皮损处可见密集排列的淡黄色、白色水疱或脓疱。线状皮损犹如指甲抓伤一样,形态多异而不规则。
3控制措施
根据隐翅虫生态学特点,采取以下防控措施,流行随即终止:积极对患者进行止痛、预防感染等对症处理;发动学校搞好环境卫生,清除房屋四周杂草、朽木、垃圾,捣毁隐翅虫的栖息地和孳生场所;教室、宿舍安装纱门、纱窗,防止隐翅虫进入室内,减少人体接触该虫的机会;告诫学生发现有毒隐翅虫在身上爬行时,不要拍打、揉搓,轻轻吹掉或用呋喃西林盐水湿敷,中和毒素,减轻对皮肤的损害;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消除学生的顾虑和恐慌心理。
4讨论
隐翅虫皮炎暴发或流行在国内外均有报道,在我县尚未见报道。我们分析,由于气候炎热、少雨,学校晚自习时灯光明亮,教室窗户全部打开,无防蚊设施,为隐翅虫皮炎疫情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拍打碾压停留在皮肤上的隐翅虫引起。隐翅虫是甲虫的一种,属于昆虫纲,形状似蚂蚁,体长约0.5-1.0cm,鞘翅很短,腹部全裸,乍看像没有翅膀,故名“隐翅虫”。主要孳生在潮湿的地方,如水沟、池塘、杂草丛、水稻、玉米等农作田。该虫昼伏夜出,具有向光性,不会蜇人,但虫体有一种毒素,当虫体在人体表面停留时不引起皮炎,而只是被打碎或压碎,使虫体所含一种强酸性毒汁接触皮肤,在数小时内引起皮炎反应,反应的轻重与接触毒汁的量有关。因此,加强室内外环境卫生,消除隐翅虫孳生场所;安装完善的纱门纱窗,尽量减少室内虫体的数量;避免与虫体接触,尤其是不要碾(压)碎虫体是预防本病最主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