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软组织面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软组织,厚度,测量,软硬,形态,结构,组织。
软组织面型论文文献综述
管默[1](2019)在《成年男性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软组织侧貌及颏部形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是临床常见错颌畸形,在中国的发病率较高。由于上下颌骨不协调,形成了骨性Ⅲ类错牙合特征性“凹面型”面容。错颌畸形不仅仅危害患者口腔功能,这样的面容还使患者陷入深深的苦恼当中,影响其正常社交,工作生活,更严重者将影响心理健康。与其他类型错颌畸形相比,骨性Ⅲ类患者往往怀有强烈的愿望寻求面容改善。骨性Ⅲ错颌畸形通常是采用正畸掩饰性矫治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但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界限,还需进一步探索。正畸领域近年来对面容形态的研究逐渐深入,容貌特征对于错颌畸形的诊断,制定方案有着重要意义;颏部是组成面下1/3的重要元素,包含鼻、唇、颏在内的面下部分是正畸改善的关键部位,颏部很大程度影响了一个人的侧貌。本研究应用CBCT叁维拍摄手法,研究成年男性骨性Ⅲ类错颌畸形软组织侧貌及颏部形态,探究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男性是否存在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和诊断思路。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实验一成年男性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软组织侧貌的研究目的:比较成年男性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的软组织侧貌特征,为正畸及正颌外科提供诊治思路及参考数据。方法:选择90名未经治疗的成年男性骨性Ⅲ类患者拍摄CBCT,依据下颌平面角的大小(MP-FH和MP-SN),分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叁组,每组30人,应用6种软组织侧貌分析法多个测量项目对每组进行测量,各组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叁组间差异。结果:1.骨性Ⅲ类错颌畸形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叁组矢状向头影测量项目∠SNA,∠SNB,∠ANB,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2.骨性Ⅲ类错牙合叁组线距测量项目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是:Bs-H线、Pog-Sn⊥FH。分别属于Holdway分析法、Epker分析法。高角组Bs-H线测量值最小,与均角组及低角组相比,高角组颏唇沟到H线距离最短;Pog-Sn⊥FH在低角组测量值最大,与高角组及均角组相比,低角组颏部突出程度更大。3.骨性Ⅲ类错牙合叁组角度测量项目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是Z角。低角组Z角最大,与高角组及均角组均有较大差异,提示低角患者面容突度更大。结论:成年男性骨性Ⅲ类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软组织侧貌存在差异,应依据患者的具体面容特征制定出更符合个体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实验二成年男性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颏部形态的研究目的:比较成年男性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软硬组织特征,为正畸及正颌外科提供诊治思路及参考数据。方法:选择90名未经治疗的成年男性骨性Ⅲ类患者拍摄CBCT,依据下颌平面角的大小(MP-FH和MP-SN),分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叁组,每组30人,对叁组的颏部软硬组织进行测量,各组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叁组间差异。结果:1.骨性Ⅲ类错颌畸形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叁组在颏部硬组织测量项目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是:颏高度、颏角、颏曲度;差异主要体现在高角组,相对于均角组与低角组而言,高角型患者颏高度最长,颏角小,颏曲度更大,形态上显得更细长,颏部更加平坦,而低角型则表现较为粗短。2.骨性Ⅲ类错颌畸形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叁组在颏部软组织测量项目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是颏唇沟。差异主要体现在高角组,高角组颏唇角最大,从颜面上可以看出高角型颏唇沟浅,面下1/3更加长,下唇到颏部的曲线更为平坦。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颏部形态有差异,临床工作中应依据患者的具体颏部形态特征制定出更符合个体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于爽,邵玶[2](2018)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唇颏部软组织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成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患者唇、颏部软组织形态特征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年骨性Ⅲ类患者分为高角(SN-MP>40°,FH-MP>32°)、均角(29°≤SN-MP≤40°,22°≤FH-MP≤32°)、低角(SN-MP<29°,FH-MP<22°)叁组,每组各有男女20例,共120例。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进行X线头影测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在成人骨性Ⅲ类患者中,高、均、低角患者的上、下唇基部厚度,上、下唇厚度和长度在男、女性别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男性大于女性(P<0.05);在男性或女性患者中,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有11项测量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主要在高角组。与均角和低角组相比,高角组患者的上、下唇更长(Sn-Stms、Stmi-Si)(P<0.05),唇间隙更大(Stms-Stmi)(P<0.05),鼻基底部更加凹陷[A,-(Sn-UL)](P<0.05),上唇更上翻(Cm-Sn-UL、A,-UL-FH)(P<0.05),下唇更平直更突出[LL-(Sn-Pog,)、Si-LL-FH](P<0.05),颏唇沟较浅、颏部曲线较平坦[Si-(LL-Pog,)、LL-Si-Pog,、Si-Pog,-FH](P<0.05)。结论:在成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患者中,男性唇厚度、长度普遍大于女性,高角患者的侧貌更加不协调。(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8年02期)
司燕,赵正南,常新[3](2017)在《成人安氏Ⅱ~1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软组织头影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成人安氏Ⅱ~1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软组织特征。方法随机选取安氏Ⅱ~1类错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分高角组34例、均角组34例、低角组34例,每组男女各17例,共计102例,年龄18~31岁,平均(22.84±3.78)岁。选取矫治前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在软组织颏部形态上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垂直骨面型对软组织颏部的测量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且差异主要在于高角组。颏唇沟深度(Bs-LLPos)从高角组到低角组依次增加,尤其是高角组的颏唇沟深度明显小于其他两组;颏部长度(LL-Pos)自高角至低角组逐渐降低,高角组颏部长度相对较长,低角组相对较短;高角组颏唇角(LL-Bs-Pos)、下颌颏角(Bs-Pos-Mes)相对较大;均角组E-LL、E-Bs、EPos、E-Mes及软组织颏部厚度相对于高、低角组较大。所有测试项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在不同骨性分类患者中的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对安氏Ⅱ~1类错患者的颏部软组织形态有着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吴涛[4](2017)在《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口周软组织特征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比较Ⅰ类,Ⅱ类Ⅰ分类,Ⅱ类Ⅱ分类,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口周软组织的特征与差异,建立不同垂直骨面型口周软组织形态影像学特征参数,分析不同性别及不同垂直面型口周软组织形态差异,评价性别及垂直骨面型因素对口周软组织形态特征的影响,为以后分析探讨口周软组织形态与颅颌面骨骼形态间的相关性,及口周软组织形态各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奠定基础,从而为正畸及美学修复临床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计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正畸临床诊断、美学修复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试验选取180例佳木斯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及180例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分别对90名Ⅰ类,Ⅱ类Ⅰ分类,Ⅱ类Ⅱ分类,Ⅲ类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男、女各半)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口周软组织的差异。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分析每一类垂直骨面型样本中不同性别间口周软组织形态特征的差异,采用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类垂直骨面型样本间口周软组织形态特征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进一步探讨口周软组织形态与不同垂直骨面型的相关性及口周软组织形态各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Ⅰ类错牙合垂直骨面型,下唇突点-H线、下唇长度,颏部水平厚度存在明显组间差异。下唇突点-H线低角组明显小于高角组(0.4±1.2mm,2.8±1.6mm)P<0.05,而下唇长度低角组也明显小于高角组(15.2±1.7mm,19.3±2.3mm)P<0.05,颏部水平厚度低角组大于高角组(14.1±2.3mm,11.8±2.3mm)P<0.05。多数测量项目的性别间比较结果显示男性大于女性。上唇厚度,高角(13.8±1.6mm,10.7±1.4mm)P<0.05,低角(14.8±2.1mm,10.2±1.3mm)P<0.05,均角(14.7±2.6mm,11.3±2.1mm)P<0.05,除高角外,特别是颏部水平厚度,低角(14.6±2.3mm,11.1±1.2mm)P<0.05,均角(14.5±3.1mm,11.8±2.6mm)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Ⅱ类Ⅰ分类错牙合垂直骨面型,下唇基部厚度、下唇突点-H线、下唇长度存在明显组间差异。低角组下唇基部厚度明显小于高角组(16.3±1.8mm,19.7±3.1mm)P<0.05,下唇突点-H线也明显小于高角组(0.3±1.1mm,2.9±1.5mm)P<0.05,低角组下唇长度明显小于均角组和高角组(15.4±1.9mm,18.7±2.3mm,19.2±2.6mm)P<0.05。多数测量项目的性别间比较结果显示男性大于女性,特别是上唇基部厚度低角(16.3±1.4mm,13.1±1.7mm)P<0.05均角(15.9±2.1mm,13.2±1.9mm)P<0.05,高角(16.6±1.8mm,13.3±1.6mm)P<0.05和上唇厚度低角(14.6±2.1mm,11.2±1.4mm)P<0.05、均角(13.8±1.7mm,11.4±2.2mm)P<0.05,高角(13.3±1.9mm,10.9±1.5mm)P<0.05和下唇厚度低角(19.1±1.7mm,15.4±2.0mm)P<0.05,均角(18.3±1.8mm,15.7±2.3mm)P<0.05,高角(17.7±2.1mm,16.5±1.6mm)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Ⅱ类Ⅱ分类错牙合垂直骨面型,下唇基部厚度、下唇突点-H线、上唇长度存在明显组间差异。下唇基部厚度低角组明显小于高角组(16.4±1.9mm,19.8±3.5mm)P<0.05。下唇突点-H线低角组明显小于高角组(0.2±1.5mm,2.9±1.6mm)P<0.05。而上唇长度低角组也明显大于均角组和高角组(28.3±2.9mm,25.5±3.4mm,25.1±2.5mm)P<0.05。多数测量项目的性别间比较结果显示男性大于女性。特别是上唇基部厚度,低角(15.3±1.4mm,12.1±1.7mm)P<0.05,均角(15.9±2.0mm,13.2±1.8mm)P<0.05,高角(16.5±1.8mm,13.3±1.7mm)P<0.05和上唇厚度低角(14.3±2.1mm,11.2±1.4mm)P<0.05,均角(13.7±1.7mm,11.5±2.3mm)P<0.05,高角(13.2±1.9mm,10.8±1.5mm)P<0.05和下唇厚度低角(18.2±1.5mm,14.4±2.1mm)P<0.05,均角(18.5±1.4mm,15.6±2.1mm)P<0.05,高角(17.5±2.1mm,14.4±1.5mm)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Ⅲ类错牙合垂直骨面型,上唇基部厚度、上唇突点-H线、上唇长度存在明显组间差异。上唇基部厚度低角组明显小于高角组(15.4±2.5mm,18.8±2.1mm)P<0.05,上唇突点-H线低角组明显小于高角组(0.4±1.2mm,3.8±1.4mm)P<0.05,而上唇长度低角组也明显小于均角组和高角组(24.4±2.4mm,28.1±3.2mm,28.5±2.3mm)P<0.05,颏部水平厚度低角大于高角(14.4±2.3mm,11.3±2.4mm)P<0.05。多数测量项目的性别间比较结果显示男性大于女性。特别是下唇基部厚度低角(18.6±1.6mm,15.7±2.1mm)P<0.05,均角(19.3±2.8mm,16.1±2.2mm)P<0.05,高角(20.3±2.7mm,16.6±2.6mm)P<0.05和上唇厚度低角(14.8±2.2mm,11.3±1.6mm)P<0.05,均角(14.8±1.5mm,12.4±2.1mm)P<0.05,高角(13.3±1.7mm,10.6±1.3mm)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通过比较Ⅰ类,Ⅱ类Ⅰ分类,Ⅱ类Ⅱ分类,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口周软组织的差异,发现低、均、高角组间在上,下唇基部厚度、上,下唇长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是人体对颌骨异常的生理代偿。作为正畸及修复医生,在诊断、分析以及治疗中应当了解并重视这种差异,为患者建立更加和谐美好的面容。(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文婷[5](2017)在《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Ⅱ~1类错(牙合)患者面下1/3软组织侧貌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氏Ⅱ~1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一般表现为磨牙远中关系,前牙区深覆盖、深覆(牙合),上前牙唇倾。邹冰爽等的研究显示国内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中,52%的患者为Ⅱ类骨面型,垂直向异常者占50%-60%[1]。有文献报道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不同垂骨面型间软组织侧貌形态特征是不同的,差异主要集中在面下1/3鼻唇颏叁者之间的关系上[2]。以上下唇及颏部软组织厚度、长度为代表的面下1/3软组织结构,是决定面下1/3面貌形态重要的因素,对鼻、唇、颏叁者的侧貌关系有一定的影响[2]。本研究,属于病例资料的回顾性研究,主要通过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对患者治疗前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研究,分析并比较了不同垂直骨面型间II1类错(牙合)患者面下1/3软组织边缘侧貌和结构的差异性。同时为进一步探讨边缘侧貌差异性机制,故进行了面下1/3软组织边缘侧貌与软组织自身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分为叁部分:实验一:关于不同垂直骨面型Ⅱ~1类错(牙合)患者面下1/3软组织边缘侧貌差异性的研究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1类错(牙合)患者面下1/3软组织边缘侧貌的差异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未经正畸治疗的180例成人Ⅱ~1类错(牙合)患者和60例正常(牙合)为研究对象,将成人Ⅱ~1类错(牙合)患者,根据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的夹角(SN-MP角),分为高角(SN-MP角>40°)、均角(29°≤SN-MP角≤40°)、低角(SN-MP角<29°)叁组。每组各有男、女患者30人。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分别测量常用的面下1/3软组织边缘侧貌形态指标,与正常(牙合)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个体间的差异性。结果:1)不同垂直骨型的Ⅱ~1类错(牙合)患者相对于正常(牙合)有相同变化趋势的指标有:代表上唇突度的Ls-E线距增大(P<0.05);代表上唇基部突度的A-’E线距减小(P<0.05);代表下唇突度的Li-E分别在男女患者中线距均增高(P<0.05);代表唇颏部软组织协调程度的Z角分别在男女患者中均减小(P<0.05);代表上唇突度的上唇颏突角Ls-N’-Pg’,分别在男女患者中均增大(P<0.05);代表上唇倾斜度的上唇倾角LsA’-FH增大(P<0.05);代表下唇突度的指标下唇颏突角Li-N’-Pg’增大(P<0.05)。不同垂直骨型的Ⅱ~1类错(牙合)患者相对于正常(牙合),变化趋势不同的指标是:代表颏唇沟深度的Si-E线距和代表颏部形态的指标颏沟倾角Pg’Si-FH,在高角型、均角型Ⅱ~1类错(牙合)患者中均出现了较正常(牙合)降低的情况,而在低角型Ⅱ~1类错(牙合)患者中出现了较正常(牙合)增高的情况(P<0.05)。2)在不同垂直骨型的Ⅱ~1类患者间出现明显差异的指标为:Ls-E线距,高角组分别大于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颏唇沟深度Si-E线距,高角组和均角组均小于低角组(P<0.05);Z角,仅在女性患者间出现了高角组分别小于低角组和均角组的情况(P<0.05);代表上唇突度的上唇颏突角Ls-N’-Pg’,高角患者高于均角和低角患者(P<0.05);代表下唇突度的下唇颏突角Li-N’-Pg’,高角组高于均角和低角组(P<0.05);颏沟倾角Pg’Si-FH,由高角到均角、再到低角患者,颏沟倾角越来越大(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的II1错(牙合)患者相较于正常(牙合),面下1/3软组织边缘侧貌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上下唇突度较大、面突度较大、低角患者颏部较发达,高角患者颏部形态不明显的特点。不同垂直骨面型的II1错(牙合)患者间,尚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如从低角到均角、再到高角上唇凸度逐渐增大,面部凸度逐渐增大,颏部形态由发达到形态不明显。实验二:关于不同垂直骨面型Ⅱ~1类错(牙合)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差异性研究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Ⅱ~1类错(牙合)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的差异性,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未经正畸治疗的180例成人Ⅱ~1类错(牙合)患者和60例正常(牙合)为研究对象,根据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的夹角(SN-MP角)将其分为高角(SN-MP角>40°)、均角(29°≤SN-MP角≤40°)、低角(SN-MP角<29°)叁组。每组各有男、女30人。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分别测量上唇、下唇、颏部软组织结构的厚度与长度,与正常(牙合)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的差异性。结果:(1)Ⅱ~1类错(牙合)患者与正常(牙合)的差异性:上唇基部厚度在男性低角组大于正常(牙合)组(P<0.05);上唇长度在男、女高角Ⅱ~1类错(牙合)患者中表现出较正常(牙合)组明显增大的特点(P<0.05);下唇厚度在不同垂直骨型的男性Ⅱ~1类错(牙合)患者中均较正常(牙合)增大(P<0.05);下唇基部厚度,男性高角组和女性高角组和均角组患者明显大于正常(牙合)组(P<0.05);男性和女性,均角和低角患者则均较正常(牙合)下唇长度减低(P<0.05);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1类错(牙合)男、女患者的颏下点软组织厚度均高于正常(牙合)(P<0.05)。(2)男、女高角型Ⅱ~1类错(牙合)患者上唇长度、下唇长度都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明显增高(P<0.05);男性高角型Ⅱ~1类错(牙合)患者下唇基部厚度也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明显增高(P<0.05),而女性低角型Ⅱ~1类错(牙合)患者下唇基部厚度较均角和高角患者明显减低(P<0.05)。女性高角组患者的颏顶点处软组织厚度明显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患者(P<0.05),而男性不同垂直骨面型Ⅱ~1类错(牙合)患者颏部软组织结构则未见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关于不同垂直骨型的Ⅱ~1类错(牙合)患者软组织结构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上唇长度、下唇长度、下唇基部厚度、颏顶点处软组织厚度。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上唇长度、下唇长度、下唇基部厚度,从低角到高角,逐渐增大。女性颏顶点处软组织厚度,从低角到高角,逐渐降低。实验叁: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Ⅱ~1类错(牙合)患者面下1/3软组织边缘侧貌差异性与软组织结构相关性的研究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Ⅱ~1类错(牙合)患者面下1/3软组织边缘侧貌差异性与软组织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Ⅱ~1类错(牙合)患者面下1/3软组织侧貌差异性形成的软组织机制。方法:将不同垂直骨面型间存在差异的软组织侧貌指标,与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同样存在差异性的软组织自身结构指标,运用SPSS13.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面下1/3软组织侧貌指标与软组织自身结构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垂直骨型Ⅱ~1错(牙合)患者中存在显着性差异的上下唇长度与不同垂直骨型Ⅱ~1错(牙合)患者中面下1/3软组织侧貌指标存在差异的指标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代表上唇突度的指标Ls-E线距和Ls-N’-Pg’与下唇基部厚度呈正相关,与颏顶点处软组织厚度Gn-Gn’呈负相关;代表颏唇沟深度的指标Si-E线距、Pg’Si-FH都与下唇基部厚度呈负相关,与颏顶点处软组织厚度呈正相关;代表面部突度的Z角也与下唇基部厚度呈负相关,与颏顶点处软组织厚度呈正相关。结论:造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II1错(牙合)患者从低角到均角、再到高角上唇凸度逐渐增大,面部凸度逐渐增大,颏部形态由发达到形态不明显的差异性的机制与下唇基部软组织厚度、颏顶点处软组织厚度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吴凯,杨婕,康娜[6](2017)在《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正畸前、后颏部软组织厚度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正畸前、后颏部软组织厚度变化,探讨拔牙矫治对软组织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低角、均角及高角组,每组30例。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分别测量治疗前、后3组颏前点(Pog)、颏下点(Me)、颏顶点(Gn)的软组织厚度变化及Z角、FMIA角变化。结果:治疗前,高角组颏前部软组织厚度(Pog-Pog’)、颏顶部软组织厚度(Gn-Gn’)、颏下部软组织厚度(Me-Me’)均大于其他两组(均P<0.05);高角组Z角均大于其余两组,FMIA值均小于其他两组(均P<0.05)。治疗后,3组Pog-Pog’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高角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值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治疗后,3组Me-Me’、Gn-G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角组治疗后FMIA角较治疗前增大(P<0.05);3组治疗后Z角较治疗前增大(P<0.05)。结论:拔牙矫治对成人骨性Ⅱ类错高角骨面型的颏部软组织厚度影响较大。矫治后上下切牙内收,鼻唇颏关系趋于协调。(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吴涛,邵斌杰,莫宏兵[7](2016)在《Ⅱ类Ⅰ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口周软组织特征的头影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Ⅱ类Ⅰ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口周软组织的特征与差异。方法:采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90名Ⅱ类Ⅰ分类低角、均角、高角各30例垂直骨面型成人(男、女各半)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口周软组织的差异。结果:低角组下唇基部厚度、下唇长度小于高角组(P<0.05);多数测量项目的性别间比较显示男性大于女性,特别是上唇基部厚度和上、下唇厚度(P<0.05)。结论:正畸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当了解并重视这种差异,为患者建立更加和谐美好的面容。(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熊莉,李文艳,陈文静,侯伟,刘翔[8](2014)在《不同骨面型成人颏部软组织厚度的CBCT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CBCT结合Dolphin Imaging 11.0软件对不同骨面型成人颏部软组织厚度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选择拍摄CBCT影像的骨性Ⅰ类、骨性Ⅱ类、骨性Ⅲ类患者各20例,利用Dolphin Imaging 11.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叁维重建,并对重建后的3D图像进行定位,建立叁维参考系,定位硬组织颏前点(Po)、软组织颏前点(Pos)的叁维坐标等,利用公式计算颏部软组织厚度即(Po-Pos)之间的距离及在各个坐标轴上的差异。结果颏部软组织厚度在骨性Ⅰ类、骨性Ⅱ类、骨性Ⅲ类的男、女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颏部软组织厚度计算数值在骨性Ⅰ类、骨性Ⅱ类、骨性Ⅲ类未发现显着性差异,但在叁维坐标系中,硬组织颏前点Po(x1,y1,z1)在Z轴上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和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X轴的线距上,骨性Ⅰ类与骨性Ⅲ类、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骨面型人群颏部软组织厚度在叁维坐标系中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水平面上的差异,硬组织颏前点在冠状面上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和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间有一定的差异,这对正畸治疗的临床诊断、治疗计划的制定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4年10期)
张漫[9](2014)在《Ⅱ类错牙合掩饰治疗后软组织面型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正畸固定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上一个研究中选取的37例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病例,和得出的软组织侧貌评析结果,从中选择评分前12名和后12名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分别测量正畸治疗前后软硬组织指标,通过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评价治疗效果。并测量37例病例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通过典型相关分析与直线回归研究软硬组织关系。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并没有太大的统计学差异。经过正畸固定矫治后高分组病例的各项软硬组织参数基本均达到正常值范围内,得到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低分组病例有着更加明显的Ⅱ类骨性特征,接近6°的ANB角及较唇倾的下切牙,和比较后缩的下颌骨位置,在接受了正畸掩饰治疗后并没有达到理想的侧貌美学的改善。软硬组织变量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尤其是下切牙切点垂直向与水平向位置的改变与口点水平向及下唇垂直向位置的改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而上唇与硬组织的密切程度则一般。结论:软硬组织变量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相互补偿机制十分明显。正畸固定矫治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不一定都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有些病例需要正颌外科手术配合才能得到满意的侧貌美学改善。(本文来源于《第十叁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2014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5)
高振,陈杰,宋薇[10](2014)在《成人骨型Ⅰ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软组织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颏部软组织厚度和垂直骨面型的关系,以期为正畸、正颌病人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0例青岛地区汉族成人骨型Ⅰ类错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分为低角组、均低角组、均高角组和高角组,每组30例(男、女各15例)。测量并比较各组颏前点(Pog)、颏顶点(Gn)、颏下点(Me)的软组织厚度。结果成人骨型Ⅰ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间Gn-Gn’、Me-Me’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F=8.647、4.044,P<0.05),Pog-Pog’测量值差异无显着性(P>0.05)。除高角组外,其他组Gn-Gn’、Me-Me’、Pog-Pog’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t=2.133~3.727,P<0.05)。结论成人骨型Ⅰ类错病人的颏部软组织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存在相关关系,除高角组外,男性病人的颏部软组织厚度大于女性。(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软组织面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成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患者唇、颏部软组织形态特征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年骨性Ⅲ类患者分为高角(SN-MP>40°,FH-MP>32°)、均角(29°≤SN-MP≤40°,22°≤FH-MP≤32°)、低角(SN-MP<29°,FH-MP<22°)叁组,每组各有男女20例,共120例。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进行X线头影测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在成人骨性Ⅲ类患者中,高、均、低角患者的上、下唇基部厚度,上、下唇厚度和长度在男、女性别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男性大于女性(P<0.05);在男性或女性患者中,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有11项测量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主要在高角组。与均角和低角组相比,高角组患者的上、下唇更长(Sn-Stms、Stmi-Si)(P<0.05),唇间隙更大(Stms-Stmi)(P<0.05),鼻基底部更加凹陷[A,-(Sn-UL)](P<0.05),上唇更上翻(Cm-Sn-UL、A,-UL-FH)(P<0.05),下唇更平直更突出[LL-(Sn-Pog,)、Si-LL-FH](P<0.05),颏唇沟较浅、颏部曲线较平坦[Si-(LL-Pog,)、LL-Si-Pog,、Si-Pog,-FH](P<0.05)。结论:在成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患者中,男性唇厚度、长度普遍大于女性,高角患者的侧貌更加不协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软组织面型论文参考文献
[1].管默.成年男性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软组织侧貌及颏部形态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9
[2].于爽,邵玶.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唇颏部软组织形态特征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8
[3].司燕,赵正南,常新.成人安氏Ⅱ~1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软组织头影测量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7
[4].吴涛.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口周软组织特征的分析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7
[5].王文婷.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Ⅱ~1类错(牙合)患者面下1/3软组织侧貌差异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7
[6].吴凯,杨婕,康娜.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正畸前、后颏部软组织厚度的对比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
[7].吴涛,邵斌杰,莫宏兵.Ⅱ类Ⅰ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口周软组织特征的头影测量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6
[8].熊莉,李文艳,陈文静,侯伟,刘翔.不同骨面型成人颏部软组织厚度的CBCT初步研究[J].口腔医学.2014
[9].张漫.Ⅱ类错牙合掩饰治疗后软组织面型变化的研究[C].第十叁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2014年会)论文集.2014
[10].高振,陈杰,宋薇.成人骨型Ⅰ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软组织厚度[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