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主题论文_李彩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说主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题,小说,朝鲜族,劳伦斯,马克思,意蕴,印度。

小说主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彩凤[1](2019)在《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高考小说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新课标Ⅰ卷的高考文学类文本依然以小说为主。如2014年《古渡头》、2015年《马兰花》、2016年《锄》、2017年《渴》、2018年《赵一曼女士》。从这五年来看,文学类文本的选材以中国小说为主。其实无论是哪种中国小说还是外国小说,读懂才是王道。而读懂小说的关键就是把握准小说的主题。一、明确考点小说的主题就是作者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来揭示人性善恶、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程瑞[2](2019)在《“逃离”与“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笛安作为“80后”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了学界和市场的双重认可。笛安创作所取得的成绩与小说的主题传达密切相关,在笛安的小说中,始终或隐或显地包含着“逃离”与“回归”这一主题,在这一主题的关照下,笛安展示出了八零后独特的成长经历,写出了一代人青春的迷茫和成长过程中的阵痛,并揭示出八零后成长阵痛的成因,表现出“80后”写作者对时代和个人成长经验的深刻思考。本文以笛安小说的“逃离”与“回归”主题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分析“逃离”与“回归”主题的文本呈现、成因、意义及局限。论文包括4个部分。第1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和意义,分析了学界对笛安及其创作的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方法,并对论文涉及到的“逃离”与“回归”、焦虑、乡愁进行内涵阐释。第2章是整个论文的基石,是论文可以成立的文本依据。这一章主要分析笛安小说“逃离”与“回归”主题的文本呈现。第1节从对现实困境的逃离和对精神困境的逃离两个方面分析笛安小说中“逃离”主题的呈现,指出小说人物的逃离只能暂时逃避困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2节从对现实的回归和对自我的回归两个方面分析笛安小说中“回归”主题的呈现,指出小说人物的回归展示出青年人直面成长之痛的努力。逃避现实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直面困境,才能与生活达成和解,才能实现自我救赎。第3章从时代语境和个人经历两方面分析笛安关注“逃离”与“回归”主题的原因。第1节从外在的时代语境出发,指出时代大环境下弥漫的焦虑情绪和“城市乡愁”为小说中人物的逃离与回归提供了外在的社会依据;第2节从内在的个人经历出发,指出笛安对故乡的认知和成长中的疼痛体验为小说中人物的逃离与回归提供了内在的行动依据。时代语境和个人经历共同作用,促成了“逃离”与“回归”主题的最终呈现。第4章归纳总结笛安小说的“逃离”与“回归”主题的意义和局限。第1节从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角度总结“逃离”与“回归”主题的意义。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文学史中“逃离”与“回归”主题的继承、对“离去——归来——再离去”叙述模式的化用、对城市文学的启示叁个方面;现实意义表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暴露和对八零后心理蜕变的展示两个方面。第2节总结“逃离”与“回归”主题存在的局限,指出基于个人经历的创作方式,对生活理解过于片面、狭隘,缺乏现实指导意义是“逃离”与“回归”主题存在的局限。不可否认,笛安的创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相较于郭敬明、春树等“80后”写作者将写作重心放在个人情感、情绪的渲染上,笛安对“逃离”与“回归”主题的关注与书写,展示出了更大的写作格局。笛安将视野从“小我”转向“大我”,开始审视时代大背景下八零后整个群体成长的心路历程,显示出了代言一代人青春的野心。(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董思炜[3](2019)在《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调查和培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都明确地指出了理解小说文本的重要性,而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其对小说文本理解程度的深浅,所以培养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的能力既符合新课改中小说阅读教学的要求,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及文化理解能力的语文核心素养。而高中生的小说主题解读能力却不容乐观,无论从平时小说教学课堂对学生表现的观察结果来看,还是从考试小说主题类探究题型的得分情况来看,许多高中学生都存在着愿意读小说却对小说主题不求甚解的情况。本研究对提高小说阅读的教学效率,为一线教师提供行之有效的培养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教学方法,改善学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低下的现状具有重要价值。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访谈观察法等方法,对南宁二十六中学生成绩的数据和小说主题教学练习时的具体解读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一线高中教师、在校学生的访谈和高中小说阅读课的课堂观察,了解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小说主题解读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着重探究了高中小说主题解读教育的实践情况,就如何培养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提出教学建议。本文除引言部分以外,共分为叁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问题研究的缘起、研究现状,对研究概况进行了梳理,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对关键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还介绍了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特色及创新,最后解释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重点研究了高中小说阅读主题解读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从新课标全国卷中对小说阅读题型的考查情况可以发现,8年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卷小说考查的比重逐渐增加,高考对小说主题解读题型重视程度也在加深;从学生在教育测评中小说类题型得分的现状来看,小说类题型得分率不高,小说主题探究类更甚,理科班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小说主题解读的能力相对弱;从学生对小说主题的自主解读情况来看,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小说主题解读能力,但是仍存在部分学生歪曲作者写作意图、无中生有甚至无法解读出主题的情况。从教师教学层面上的影响因素、学生考试中小说主题类题型解读的影响因素以及学生正确自主解读小说主题的影响因素等叁个方面来分析影响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因素,发现在教师教学的层面上,存在着小说主题解读缺乏有效的教师指导、教师解读的教学储备不足、教师解读的功利化、教师课堂解读的公式化等四个影响能力培养效果的因素;在考试中,存在学生缺失或过度依赖阅读技巧、个性受到教师解读的主观化影响、学生阅读量不足且存在畏难情绪等问题;而主题解读的表浅化、学生价值观的差异、学生思维的开阔程度和解读的标签化等问题则是平时影响学生正确自主解读小说主题的因素。第二部分重点阐释了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先明确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所需具备的能力,面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多元解读的能力、纵深挖掘的能力以及筛选评判的能力等叁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学生解读小说主题时应具备的具体能力。再着重从教师、学生和学校叁个层面来探讨培养高中学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教学实践。其中,教师进行培养实践时应注意指导学生立足叁要素,落实小说主题解读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先行设疑,在阅读过程中挖掘小说主题;更要多视角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好多元主题解读;最后注意革新教法,将叙事学引入小说教学。学生层面上,主要进行了让学生在积累和整本书阅读中培养主题解读的能力的实践研究。学校层面上,主要进行了以“紫荆同心,颂读经典”的读好书拍摄活动,为培养小说主题解读的能力添助力的实践研究,在互相推荐阅读、分享小说阅读思考与体验的活动中理解小说主题。第叁部分重点针对培养高中学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主要反思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丰富教师小说解读的教学储备、注意集体培养与个性解读相结合以及适当拓展,延伸课堂小说教学。首先阐述了教师需要通过提高教学研究意识和丰富知识储备来加强小说解读的教学储备;再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尝试分小组进行小说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以解决集体培养与个性解读相结合难以兼顾的问题;最后提出以知人论世辅助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培养、以影视资料推动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培养以及拓展渠道,利用网络帮助学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提升等建议来适当拓展,延伸课堂小说教学,为学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培养增加推助力。(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子娟[4](2019)在《批判现代社会的奴役》一文中研究指出斯利蒂·乌姆里加尔(Thrity Umrigar,1961-)是美国当代印度裔小说家,记者和评论家。在十七年的记者生涯中,她曾供职于《华盛顿邮报》、《赫芬顿邮报》和《波士顿环球邮报》。她从2000年步入文坛,至今共创作十部作品,包括一部孟买题材的回忆录,八部现实主义小说,一部儿童故事书。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斯利蒂长篇小说的主题,由绪论、正文、结语叁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斯利蒂·乌姆里加尔的创作及影响,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斯利蒂·乌姆里加尔及其创作的研究情况,总结了相关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斯利蒂的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在主题上表现为广泛而深入的现实关怀,她对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奴役进行了形象而细致的描摹与剖析。本论文的正文分为五章,分别从性别、阶级、教派、种族等方面分析作者对当代奴役现象的描写。第一章从性别关系入手,分析作家对印度女性命运的揭示。印度帕西文化中女性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即使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在思想上依旧保守,并且无力与文化传统相抗衡,无法改变被父权和夫权压迫的命运。第二章剖析印度不平等的阶级观念对人的奴役。作家对印度城市和乡村中存在的阶级压迫以及阶级观念对人心理的奴役进行了细腻的描写。第叁章分析作家对印度教派问题的描写。结合斯利蒂小说创作的真实背景,分析她对印穆冲突背后的不平等的宗教观念和教派政治的批判。第四章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对印度人带来的消极影响,分析斯利蒂对全球化中存在的不平等的民族观念的批判。第五章总结斯利蒂在其作品中传达出的关于消解现代奴役,实现平等与自由的策略。斯利蒂认为女性主动建构其主体性有利于消解性别冲突的后果;超越阶级的友谊有利于消解阶级对立带给人的痛苦;宗教信仰具有对心灵的慰藉和对灵魂的惩戒作用。这些方面表现出她对女性主体性的强调,对阶级平等的追求,和对宗教价值及其积极意义的肯定,其中也蕴含着她对“善”的不倦追求,以及实现民族平等的愿景。最后,斯利蒂认为在印西文化的互动中传达出理想的对待异质文化的态度,这也能够推进民族平等的最终实现。结语部分总结了斯利蒂的整体创作风格和独特性。斯利蒂的创作既具有女性写作的细腻与女性视角,同时又表现出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斯利蒂在创作中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使其在女性作家中独树一帜。(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9)

林圆[5](2019)在《1980年代朝鲜族中篇爱情小说主题倾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爱情被驱逐出文学领域。新时期伊始,爱情小说再一次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进入到1980年代以来,朝鲜族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爱情与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从而给爱情小说的发展带来了又一次繁荣。1980年代中篇爱情小说的主题倾向也是多种多样。本文以1980年代中篇爱情小说主题倾向研究为目的,进行了分类概括,对1980年代中篇爱情小说主题倾向研究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与此同时,可以深入的了解1980年代朝鲜族的意识形态与变化,以及通过对爱情小说主题倾向的研究,在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对爱情观念的转变与自我意识的崛起给予总结。本文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以及文艺批评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来考察1980年代中篇爱情小说的主题倾向。以下是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一章表明了本文对朝鲜族中篇爱情小说主题倾向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还指出了本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二章揭露了动乱的历史与社会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上与肉体上的创伤。1980年代以后,朝鲜族文坛突破了各种禁区。作家们的创作环境较为自由。所以在1980年代,突破政治束缚的文学作品中,这一主题占据相对较大的比重。第叁章是对人类善恶的探索,1980年代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与重新构建的社会认知,使人们对善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本章通过对1980年代中篇爱情小说的研究,探索了自由与放荡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是对朝鲜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肯定。通过作品中人物意识形态的变化,批判了封建陈腐的道德意识。特别是被束缚多年的女性与知识分子,他们的觉醒对朝鲜族文坛,甚至是生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意义。第五章则是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总之,社会的变革期,也是思想观念的变化时期,这一变化影响了人们对爱情认知转变。通过对1980年代朝鲜族中篇爱情小说主题倾向的研究,可以透视出1980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丰富的社会认知与爱情观念。1980年代的爱情小说是爱情小说的过度期,这一时代既解除了上一年代的束缚,又为1990年代的爱情小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17)

徐明莺,李正财[6](2019)在《为现代人的存在运思——坡短篇小说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作家埃加德·爱伦·坡关注的不只是文学作品"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问题,还有文学作品如何承载、道说人类存在和经验的作用。本文将坡的短篇小说放置在19世纪时代背景中考察,分析其对社会、人性、人之存在状态的思考,指出贯穿其短篇小说的核心主题是描绘和探索现代人的存在模式:道说现代人的生存危机、探寻造成现代人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为现代人的生存危机指出可能的出路。(本文来源于《语言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何昌邑,陈燕[7](2019)在《瑞士着名作家马克思·弗里斯的小说主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瑞士着名作家马克思·弗里斯的代表作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指出探索人类身份、存在的危机和意义是其主题,其小说中现实和幻影常常交错,揭示了人生无法预料,困惑与寻求共存;但是人总得努力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寻求是生命的底蕴。(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4期)

王杰[8](2019)在《生态文学背景下的中国少儿动物小说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的文化环境日益开放,国外许多现代思想和文化开始传入我国,西方生态思想以及生态文学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我国并进一步催生了我国生态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其中,少儿动物小说的大规模兴起代表了我国生态文学发展的实绩。在生态文学的创作理念下,少儿动物小说借助其作品题材的特殊性对当下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和人性异化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特别是对当下少年儿童的自然生态观,生命价值观的培养和他们今后的精神生态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少儿动物小说的主题呈现大致上可以分为叁个方面,即“回归自然与成长”的主题,“生命”的主题和“人性批判与建构”的主题。这叁个主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关照了不同动物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的生命形态、生存状态以及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精神生态乃至儿童的精神成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在艺术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本文将立足于少儿动物小说文本对少儿动物小说的叁个主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试图进一步挖掘少儿动物小说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问题进行界定和辨析。一是要把动物小说的概念及其与儿童文学的关系梳理清楚,二是要把生态文学的概念及其与少儿动物小说的关系阐释明白。这是本文研究得以进行下去的前提。第二大部分则是对当下少儿动物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细致的文献综述,从而对该小说类型当下的研究状况有一个宏观的认知和整体的把握。第一章主要针对“回归自然与成长”的主题进行研究。在阐明“回归自然”和“身份认知”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立足作品文本,对两种“回归”模式下的动物生存状态和身份认知状态分别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动物和儿童的成长问题进行进一步地分析。第二章主要针对“生命”的主题进行研究。主要从多彩的生命形态和同一的生命价值两个大的方面去进行讨论。力图从动物丰富的生命活动,充满美感的动物形态和美好的动物“品性”入手去彰显动物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发掘少儿动物小说作家高尚生命价值观的文化根源,彰显主题深度。第叁章主要针对“人性的批判与建构”的主题进行研究。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对少儿动物小说善恶的人性呈现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去讨论人性危机的根源以及人类特别是儿童精神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郑琪[9](2019)在《对自然人性的共同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工业化和资本主义文明逐渐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了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国内外无数学者试图在现代文明中构建一个理想社会,人类身居其中可以身心健康、自然地发展。戴·赫·劳伦斯和沈从文分别是中英文坛的重要作家。二者在创作背景、个人经历、形象建构及在国别文学史上的接受过程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通过对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梳理,作者发现在中英不同的文学语境中,劳伦斯和沈从文有着共同的创作主题——追求自然人性。基于文本细读和社会文化背景分析,本文将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两性关系的和谐、本真自我的和谐这叁个层面探讨两位作家在对自然人性的追求中存在的同和异,并在异同点的比较中着重挖掘他们在这一主题上展现的共通性,进而拓宽关于两位作家比较研究的视野。本文第一章对比分析两位作家塑造的非自然人与自然人的形象,并指出在他们的创作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同途径;第二章着重探讨两位作家一致颂扬的自然性爱的叁层内涵意义;第叁章深入挖掘两位作家对于人类本真自我的叁个阶段的探索。结论部分揭示受共同的世界文化的影响,戴·赫·劳伦斯与沈从文在创作中有着共同的诗心与文心,并指出他们的共通性在于都认为通往自然人性的必经之路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而自然人性最强有力的表现就在于自然性爱,探寻自然人性的最终落脚点是要实现本真自我的觉醒及其对个体生命局限的超越。由于所属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两位作家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沈从文试图用自然人性的力量强健国民性格,实现民族再造;劳伦斯则希望以此唤醒英国人的血性意识,平衡现代社会的两性关系。但终究他们都是寄望于激活自然人性,给个体注入强大的力量,以抗衡现代文明带来的异化压力,这体现了两位作家对民族、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刘胜洁[10](2019)在《如何多角度探究小说主题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九年级全册教材,其中不乏优秀小说的篇幅,包括一些经典小说、现代小说等,这些作品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塑造。例如《项链》《珠宝》《麦琪的礼物》《贾芸谋差》《李逵见宋江》《范进中举》《孔乙己》《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叁顾茅庐》等作品,这些文章阅读性很强,教育意义很大,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分析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四条:1.教学模式僵化。教师的小说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僵化、评价标准的教条化。2.阅读能力和生活体验不足。学生阅读能力和生活体验参次不齐,对小说理解有浅有深,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3.互动载体单一。教师和学生在阅读小说教学上缺乏互动载体,交(本文来源于《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小说主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笛安作为“80后”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了学界和市场的双重认可。笛安创作所取得的成绩与小说的主题传达密切相关,在笛安的小说中,始终或隐或显地包含着“逃离”与“回归”这一主题,在这一主题的关照下,笛安展示出了八零后独特的成长经历,写出了一代人青春的迷茫和成长过程中的阵痛,并揭示出八零后成长阵痛的成因,表现出“80后”写作者对时代和个人成长经验的深刻思考。本文以笛安小说的“逃离”与“回归”主题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分析“逃离”与“回归”主题的文本呈现、成因、意义及局限。论文包括4个部分。第1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和意义,分析了学界对笛安及其创作的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方法,并对论文涉及到的“逃离”与“回归”、焦虑、乡愁进行内涵阐释。第2章是整个论文的基石,是论文可以成立的文本依据。这一章主要分析笛安小说“逃离”与“回归”主题的文本呈现。第1节从对现实困境的逃离和对精神困境的逃离两个方面分析笛安小说中“逃离”主题的呈现,指出小说人物的逃离只能暂时逃避困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2节从对现实的回归和对自我的回归两个方面分析笛安小说中“回归”主题的呈现,指出小说人物的回归展示出青年人直面成长之痛的努力。逃避现实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直面困境,才能与生活达成和解,才能实现自我救赎。第3章从时代语境和个人经历两方面分析笛安关注“逃离”与“回归”主题的原因。第1节从外在的时代语境出发,指出时代大环境下弥漫的焦虑情绪和“城市乡愁”为小说中人物的逃离与回归提供了外在的社会依据;第2节从内在的个人经历出发,指出笛安对故乡的认知和成长中的疼痛体验为小说中人物的逃离与回归提供了内在的行动依据。时代语境和个人经历共同作用,促成了“逃离”与“回归”主题的最终呈现。第4章归纳总结笛安小说的“逃离”与“回归”主题的意义和局限。第1节从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角度总结“逃离”与“回归”主题的意义。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文学史中“逃离”与“回归”主题的继承、对“离去——归来——再离去”叙述模式的化用、对城市文学的启示叁个方面;现实意义表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暴露和对八零后心理蜕变的展示两个方面。第2节总结“逃离”与“回归”主题存在的局限,指出基于个人经历的创作方式,对生活理解过于片面、狭隘,缺乏现实指导意义是“逃离”与“回归”主题存在的局限。不可否认,笛安的创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相较于郭敬明、春树等“80后”写作者将写作重心放在个人情感、情绪的渲染上,笛安对“逃离”与“回归”主题的关注与书写,展示出了更大的写作格局。笛安将视野从“小我”转向“大我”,开始审视时代大背景下八零后整个群体成长的心路历程,显示出了代言一代人青春的野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说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1].李彩凤.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高考小说主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

[2].程瑞.“逃离”与“回归”[D].长春理工大学.2019

[3].董思炜.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调查和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4].王子娟.批判现代社会的奴役[D].河北师范大学.2019

[5].林圆.1980年代朝鲜族中篇爱情小说主题倾向研究[D].延边大学.2019

[6].徐明莺,李正财.为现代人的存在运思——坡短篇小说主题研究[J].语言教育.2019

[7].何昌邑,陈燕.瑞士着名作家马克思·弗里斯的小说主题探析[J].北方文学.2019

[8].王杰.生态文学背景下的中国少儿动物小说主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郑琪.对自然人性的共同追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10].刘胜洁.如何多角度探究小说主题意蕴[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基于语料库的海明威作品《雨中的猫》分...小说环境小说主题写作手法解读方...3 教师对小说知识的关注度(2)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观课评教,从...劳伦斯-劳伦斯像2 新加坡名胜

标签:;  ;  ;  ;  ;  ;  ;  

小说主题论文_李彩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