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非农化论文_贾晗悦,张巍

导读:本文包含了耕地非农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耕地,非农化,价值,因子,城镇化,长春市,主体。

耕地非农化论文文献综述

贾晗悦,张巍[1](2019)在《2005—2014年中国耕地非农化的动态演变特征及其经济驱动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总结2005—2014年中国耕地数量动态演变情况的基础上,说明了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倒U型曲线,指出经济增长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是一种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归纳了耕地非农化的主要经济驱动因素,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其与耕地非农化两者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非农化与GDP、二叁产业固定投资额、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与非农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山西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刘军杰,郄瑞卿,王婉谕,赵玲[2](2019)在《长春市耕地非农化空间过程与扩散路径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5和2010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了长春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过程与扩散路径。结果表明:长春市耕地非农化由快速的、分散的、无序的扩张逐渐转变为适度的、有序的开发;在城区"饼团状"扩展的同时,还在东北、东南与西南方向进行一定延伸。(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29期)

朱杰,刘敬焕,莫晓丽[3](2019)在《严格保护农业农村用地 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邵阳日报讯 (记者 朱杰 通讯员 刘敬焕 实习生 莫晓丽)7月31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事青专题调度全市“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后续整改工作。他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和县市区主体责任,对标对表,从严从实从快推进后续整改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本文来源于《邵阳日报》期刊2019-08-01)

袁晓妮[4](2019)在《粮食生产核心区耕地非农化压力与新型城镇化时空耦合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逐年增加,耕地的非农化压力日渐显着,从而造成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不协调。依据国家“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等重大发展战略,河南省不仅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同时还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使命。本文以河南省为例,运用聚类分析法、熵值法和ArcGIS软件对河南省2006-2016年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河南省各地市耕地非农化压力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耕地非农化压力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关系,得出耦合协调程度的空间分布。同时,引入重心模型和重心迁移距离测算模型,测算河南省研究时段内的耦合协调重心坐标及迁移距离。从而研究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耕地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最优路径。研究结果如下:(1)从时序特征上看,河南省各地级市2006、2011、2016年耕地非农化压力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平均值分别为0.38、0.41、0.44,整体由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转变,呈上升趋势。全省有15个地市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提高,占全区总量的83%,且在研究时段内耕地非农化压力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同向发展。(2)从空间演变特征上看,全省耦合协调水平内部差异较大,呈现以郑州为中心的扩散式分布特征。郑州市耦合协调水平稳居榜首,平顶山、鹤壁、漯河、南阳、新乡和叁门峡市的耦合协调水平基本稳定,其他地市耦合协调等级存在一定波动。(3)2006-2016年,河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与新型城镇化协调重心集中在郑州市且有小幅向南,整体向东移动趋势,迁移距离为9.94 km,全省东部地区耦合协调水平增强趋势较为明显。(4)河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区域差异化显着,主要从区域的差异化发展、协调发展动态监测以及土地供给制度改革叁方面探究耕地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最优路径。(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4)

杨文杰,刘丹,巩前文[5](2019)在《2001—2016年耕地非农化过程中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损失估算及其省域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估算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损失及其空间分布差异有益于客观评价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影响,理论支撑集约、绿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估算耕地非农化造成的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损失,并结合不同时段的社会发展系数进行修正。测算结果表明:2001—2016年耕地转为建设用地造成的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理论值达1 066.59亿元,现实值约476.25亿元,其中农业生态系统保持土壤功能价值现实损失达107.54亿元。耕地征收导致的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均值现实损失地域分布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部和西部,从省域尺度来看,江苏、云南和浙江的累计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现实损失量最多。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热点地区已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应尽快完善多元化耕地保护补偿制度,重点推进中西部地区人的城镇化。(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03期)

祖丽菲亚·买明,海力且木·斯依提,祖力亚尔·库尔班[6](2019)在《新疆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新疆2001~2015年耕地资源变化数据,借助SPSS 22.0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造成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农业发展因素等是造成新疆耕地非农化的主要动因。基于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新疆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崔许锋,马云梦,张光宏[7](2018)在《基于模型集成的中国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及其时空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作用的时空特征,为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方法】研究采用2006—2015年耕地非农化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一般回归模型-面板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时空加权回归模型"模型集成(简称OPGT),对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一般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时空加权回归模型(GTWR)估计结果显示,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耕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变量均通过显着性检验;耕地非农化莫兰指数(Moran’s I)为0.740,并且通过1%水平上显着性检验,表明耕地非农化具有显着的空间正相关性;采用一般回归模型、GWR、GTWR模型估计,方程拟合优度分别为0.689、0.785、0.858,加入时空权重信息的GWR和GTWR模型方程解释能力有显着提升;GWR和GTWR模型方程结果显示,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弹性系数存在时空非平稳特征;空间分析显示,城镇人口增长和耕地资源禀赋对耕地非农化影响在经向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减的状态,在纬向上呈现出倒"U"型状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程度在经向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增的特征,在纬向上呈现出"U"型特征,产业结构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程度在经向上由西向东递增,在纬向上由北向南递减;时序分析显示,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与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系数呈现减小的趋势,耕地资源禀赋系数有所增大,产业结构系数在部分省域有所降低。【结论】(1)OPGT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相互检验、互为补充,可以更加细致的刻画因素的时空作用;(2)耕地非农化因素总体作用强度方面,弹性系数最大的是产业结构,其次为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耕地资源禀赋,最小为城镇人口增长;(3)空间特征方面,城镇人口增长和耕地资源禀赋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而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4)时序演变特征方面,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与经济发展水平投资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作用呈现下降趋势,耕地资源禀赋与耕地非农化关联性趋于增强,产业结构的影响虽在部分省域有所降低,但其整体影响程度仍然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2期)

袁晓妮,鲁春阳,吕开云,郭晓冰,文枫[8](2019)在《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进展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梳理我国耕地非农化的研究进展,研判现有研究成效及不足,并结合新时代耕地非农化的诉求,厘定未来研究导向和重点,为增强耕地非农化成果精准性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该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我国耕地非农化的研究及发展趋势。[结果](1)从研究内容上看,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内容丰富,耕地非农化发展现状主要涉及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发展异质性显着;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较为明显,但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驱动力及驱动机制对耕地非农化的作用具有两面性;耕地非农化体制机制、技术层面的调控因地区性发展差异而有所不同;研究多以耕地非农化的静态为主,动态性不强,对耕地非农化发展过程的控制与管控研究存在不足。(2)从研究尺度上看,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集中在以全国和省市域为主的宏观地域上,对全国以及各省份及其内部范畴的耕地非农化做出研究分析,该尺度范围内耕地非农化发展大体呈不均衡态势,而目前我国对于微观层面上的研究相对较少。(3)从研究方法上看,学者们多以定性方法为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问题,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研究耕地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并结合遥感与GIS技术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但多目标、多学科综合集成的智能体技术应用较少。[结论]创新耕地非农化的研究方法,构建智能决策模型;加强耕地非农化过程管控研究,提高实时监控力度与吻合度;厘清微观主体的行为特征,完善多尺度、多层次结构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9年01期)

熊亚骏,徐姗,黄建武,孔德亚[9](2018)在《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湖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利用2006—201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运用耕地非农化面积、泰尔指数、人均GDP衡量耕地非农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采用协整分析法、Granger因果分析法分别分析耕地非农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间无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二者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针对湖北省经济发展和城乡收入间拥有协整关系,提出了完善城乡居民收入税收制度、健全省内城乡劳动保障体系和促进省内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李国敏,卢珂,黄烈佳[10](2017)在《主体权益下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的反思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及其转化的非耕地同为土地的社会化利用方式,二者的多功能价值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所以,在人类劳动的作用下,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的实质,是土地的多功能价值在其不同社会化利用方式及服务主体之间的相互转移或转化,并没有完全损失(甚至出现增值),也无需全部补偿。但是,由于人类对耕地多功能价值和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认识的局限性和不足,造成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评估理论和方法存在缺陷,导致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出现重复评估或低估等问题,致使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的实践严重背离其客观真实,极大损伤相关利益主体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最终使耕地保护政策存在缺憾而执行不力。为此,论文基于主体权益保护,采用文献研究和演绎推理等研究方法,从认识耕地及其转化的非耕地的多功能价值入手,分析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的客观真实,剖析现有耕地非农化价值补偿的评估理论与方法以及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完善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补偿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基于耕地天然具有服务于宏观主体的公共物品属性,提出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补偿分配所应坚持的服务主体原则、生存发展原则和监管使用原则,并构建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补偿的分配机制。其目的在于阐释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并不完全等于耕地多功能价值,阐明主体权益下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补偿重构的意义,以强化各耕地保护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保障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补偿及分配的公平性,激发各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对耕地的有效保护。(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7年12期)

耕地非农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2005和2010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了长春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过程与扩散路径。结果表明:长春市耕地非农化由快速的、分散的、无序的扩张逐渐转变为适度的、有序的开发;在城区"饼团状"扩展的同时,还在东北、东南与西南方向进行一定延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耕地非农化论文参考文献

[1].贾晗悦,张巍.2005—2014年中国耕地非农化的动态演变特征及其经济驱动因素研究[J].山西科技.2019

[2].刘军杰,郄瑞卿,王婉谕,赵玲.长春市耕地非农化空间过程与扩散路径浅析[J].才智.2019

[3].朱杰,刘敬焕,莫晓丽.严格保护农业农村用地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N].邵阳日报.2019

[4].袁晓妮.粮食生产核心区耕地非农化压力与新型城镇化时空耦合评价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5].杨文杰,刘丹,巩前文.2001—2016年耕地非农化过程中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损失估算及其省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9

[6].祖丽菲亚·买明,海力且木·斯依提,祖力亚尔·库尔班.新疆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9

[7].崔许锋,马云梦,张光宏.基于模型集成的中国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及其时空特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8

[8].袁晓妮,鲁春阳,吕开云,郭晓冰,文枫.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9].熊亚骏,徐姗,黄建武,孔德亚.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贵州农业科学.2018

[10].李国敏,卢珂,黄烈佳.主体权益下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

论文知识图

浙江省耕地非农化率分布图和2008年31省市耕地非农化的...重庆市1997 2003年耕地非农化面积...重庆市耕地非农化区域变化图和2008年31省市耕地非农化的...重庆市1997 2003年耕地非农化面积...

标签:;  ;  ;  ;  ;  ;  ;  

耕地非农化论文_贾晗悦,张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