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阳[1]2008年在《水电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水电项目开发具有很强的区域作用和区域经济特征,这是由于水电项目除了具有发电功能外,还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环保、交通等社会效益所决定的,因此开发水电项目不仅要评价它的电力功能和效益,还要关注它的社会效益特性,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性评价,关注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水电开发相关产业比较多,以水电开发为“极核”能够在区域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聚集,有助于带动区域经济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有很好的拉动作用;水电项目集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于一身,可以自成系统,其低廉和稳定的能源成本能够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水电开发又具有高度的资金密集性,建设周期较长等特点,如果开发过慢、过小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开发过早、过快又会在造成电力供给过剩的同时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本文通过对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叁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型水电项目与叁省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说明水电项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仅是提供电力,更在于它的综合效益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研究的重点不是单个水电项目的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而是将各省区域内的水电开发整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从理论层面分析水电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和关系,研究水电项目开发和运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揭示水电项目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辅之以指标评价体系、宏观模型和定量计算等手段,探讨水电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依赖关系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对水电开发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关于水电开发与区域经济关系,以前的研究都是孤立的论述某一水电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明确提出大型水电项目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水电开发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统筹发展,在水电资源区域集聚与水电开发的相关产业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经过分析论证发现,水电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非电作用大于电力的作用,综合效益大于电力效益。本文提出了水电开发极核论。水电开发相关联的行业较多,持续开发有利于聚积推动区域发展需要的内在动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性因素。积极开发水电将在区域形成很好的产业聚集效应,带动区域相关行业协调发展。水电资源开发要适时、适度,建立了水电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协调模型,证明水电资源开发既要注重发展速度,更要注重协调发展,发展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建立了水电站项目社会效益和综合功能的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和水能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开发的技术经济方法。水电项目要放在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中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关于水电项目开发的经济性主要是以水电站的个案研究为主,或者研究电站的设计优化以降低造价,或者从电力系统出发研究水电站的合理电价,或者研究单个水电站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本文提出以水电集群为基础系统分析某一区域水电投资对经济影响的定量关系,并将水电项目电力以外的综合功能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之中,更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
李其才[2]2003年在《四川水电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四川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开发四川水电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保障电力供给,保障“西电东送”的成功实现;有利于拉动四川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生态保护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本文从下述几个方面分析了大力发展水电是四川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①四川的能源资源结构要求大力开发水电;②四川水能资源的优势要求大力开发水电;③水电工程巨大的综合经济利用效益要求大力开发水电,水电工程除了发电效益外,一般还兼有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旅游等社会效益,水电站的综合利用可以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造福一方;④水电开发对经济广泛的拉动作用要求大力开发水电;⑤大型水电建设有利于降低全社会资源损耗;⑥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本文进一步阐明四川水电开发在全国能源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地位。首先介绍四川水能、天然气、煤炭、石油资源概况和水能资源优势,其次介绍了四川水能资源开发在全国资源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本文就水电开发与四川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分析了四川民族地区的战略地位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叁州”地区富集的水电资源和巨大的开发潜力,明确提出水电开发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四川水电开发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作了分析,指出目前长江流域存在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等问题及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论述水电开发在减缓泥沙淤积、延长下游水电站寿命、调控水流、提高供水量、改善水质、提供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作用。 本文研究分析了四川水电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对四川省电力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四川电力发展存在的六个主要问题,从优先开发具有良好调节性能的大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好水资源,尽最大可能减少水库淹没损失,积极推进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处理好水库移民关系,减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六个方面论述了水电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最后,论文建议:四川水电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水电建设符合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加快水电建设是四川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水电加快开发。
李娜[3]2008年在《“叁江”流域水电开发对攀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目前,四川省攀西地区面临着西部大开发与国家鼓励优先发展水电产业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流经攀西地区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以下简称“叁江”)是我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最大的水电“富矿”,其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必将对攀西地区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如何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角度评判资源开发对系统内其他组成部分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完整系统的分析。本文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本文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为指导,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为主线。本文首先介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理论,然后阐明水电开发是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选择;其次客观描述了攀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和“叁江”流域水电开发现状,并就水电开发过程中和攀西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接着重点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分析了“叁江”流域水电开发对攀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叁江”流域水电开发对攀西地区最直接的有利影响是极大地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不利方面主要表现在造成大量移民而引起各种矛盾,以及对地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由此可能造成、加剧地方的环境地质灾害;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从政策制度层面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层面提出促进“叁江”流域水电开发与攀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决策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攀西地区这个特定的空间区域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角度分析水电开发对全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王宇亮[4]2011年在《水电开发对四川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文中指出电能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电力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世界绝大多少国家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但为保护环境,寻找可再生利用资源,在倡导绿色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大环境下,当今包括水力发电、风能发电、光伏发电在内的清洁能源得到快速发展。在我国,由于水能可开发量大,技术成熟,运营稳定,水电成为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清洁能源。而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又会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库区移民、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文选题主要研究水能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少数民族聚居与贫困落后的四川高原地区,着重分析水电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移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四川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寻求因水电开发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之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合应用区域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采用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水电开发对四川高原地区相关产业、生态保护和征地移民的影响。首先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立了符合四川高原地区特点的水电开发模式,阐述了水电开发与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然后描述了水电开发对四川高原地区高耗能产业、交通运输行业、旅游业的影响;再次分析了水电开发对四川高原地区生态的影响,并以毛尔盖电站为例,试图建立环境评价体系;再其次认真研究了水电开发对库区居民的影响,并分析了移民长效补偿机制的可行性;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水电开发与四川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供决策部门和决策者参考。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大力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四川高原地区高耗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好新老景区的规划和保护,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建议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解决水电开发的环境保护问题,另外还有完善征地移民长效补偿机制,解决库区移民问题。由于笔者收集材料有限,加之材料统计工具使用较少,因此实证分析还有待加强,水电开发对四川高原地区其他方面包括教育、宗教信仰等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廖蔚[5]2005年在《水库移民经济论》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概况:我国水力资源十分丰富,蕴藏量达6.76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量为3.79亿千瓦。当前已开发量约占可开发量的13.2%;开发潜力巨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兴建水电站8.6万多座,产生了1500多万移民。随着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对能源需求的巨增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加快了水电资源开发的步伐。继叁峡电站开发以来,又相继建成了二滩、小浪底、宝珠寺等一大批水电站。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又将迎来一轮新的水电开发良机,相继有溪洛渡、向家坝、瀑布沟、龙潭、亭子口、白鹤滩、关音岩、乌东德等一大批大型和特大型水电工程陆续上马。这些水电站的建设在给生态、环保、防洪、航运、发电等带来综合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势必造成了大量的移民群体搬迁安置的系列问题。由于人地供需矛盾、国家财力困难等各种原因,水库建设过程中的移民工作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怎样解决好这些矛盾和困难,促进水库移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理论界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选题意义:水库移民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问题。其本质是经济问题,核心是利益问题,涉及到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与协调,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损失。要科学有序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科学系统的水库移民经济理论作指导。但由于各种原因,国际国内都还没有系统的水库移民经济理论体系。虽然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都曾研究过水库移民的各种问题,发表过不少论文,但他们都只从操作或实用的层面就水库移民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层面进行的研究,从而没有形成综合的系统的完整的水库移民经济理论体系。所以,对水库移民经济理论进行专题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赵炜[6]2005年在《乌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乌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探索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以“流域”为区域单元的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框架构成、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基础理论及典型案例,丰富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体系,并为相关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论文借鉴了人居环境科学“融贯综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研究内容。采用史论文案法,对乌江流域人居环境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纵向研究。运用观察法与统计研究方法横向地进行了乌江流域人居环境现状的调查研究,归纳出研究的叁大关键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了“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形态”叁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前两者的研究采用了推理预测的演绎方法,后者的研究运用了个案研究的归纳方法。 在历史研究的部分,探寻了元末明初以前的早期聚居形态、文化多样性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论证地理障碍与资源开发是影响上述规律的主要因子。在其后的历史时期中挑出明清、抗战、叁线建设叁个大开发阶段,论述了各阶段建设的进步及其弊端。研究认为,从开发效益的分配上可以看出开发行为的本质是否具有掠夺性,由此判断出历史上的开发行为曾有过较强的掠夺性,提出对当代开发建设的警示。 在现状研究的部分,指出逆向演替是该区的自然生态演化趋势,而当前的开发建设加速了逆向演替的进程。调查了区域人居环境发展状况,阐明乌江梯级开发对城镇化进程具有较大的推动力。量化分析了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描述了城镇群体空间的现有格局。调查了城镇空间形态类型与特征。系统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炼出论文关注的叁大关键问题。 在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构研究的部分,提出城镇化是乌江流域综合发展的必要途径。以城镇化的第一宏观判据(工业化水平指数分布曲线)为对象,量化分析了乌江流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特征,研究认为,乌江流域城镇化还处在传统的工业化带动模式中,工业化水平高但工业化质量差,工业化水平极不均衡,这样的状况不能支撑城镇化持续高速、高质的发展;就动力机制的改善提出了建议,并指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重点培育几个城镇化动力状况和发展前景比较好的市县,作为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极核。文章认为,以大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的城镇体系研究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乌江流域的城镇体系,提出以城镇群集合布局,而不是某个城市独大,来形成城镇化发展极核的思路,并从流域关联发展的角度,提出与叁峡库区协调的,规模与职能结构有所改善的城镇体系构成模式及其空间
程励[7]2006年在《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西南山地生态旅游脆弱区中广泛存在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以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研究区域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通过对相关利益主体的公平利益均衡与和谐因子的揭示,讨论生态旅游脆弱区和谐发展的途径与模式。 基于西南山地的区域特征,首先揭示出以经济利益为首要追求目标,具有忽略社区利益、环境利益倾向的大众化旅游模式是影响这一区域生态旅游和谐发展的原因之一;其次,由于地理空间位置及资源开发对象的高度重迭,大规模无序的水电开发,也使生态旅游与水电成为两个冲突性产业。若上述两种发展模式得不到扭转,则将不可避免地使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长期处于“脆弱”的非可持续发展状态。 在重新界定生态旅游脆弱区的概念和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利益主体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的分析,讨论了生态旅游脆弱区相应的利益相关者构成图谱;并进一步揭示出生态旅游和谐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之上提出的,能够通过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实现公平利益均衡分配所达到的现实目标,指出和谐发展是生态旅游区“脆弱性”避免的有效途径,这为生态旅游和谐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生态旅游的实践应用提供了研究思路。接着,本文从产生“脆弱性”的原因出发,分别从旅游发展环境与水电冲突发展环境这两个纬度分别进行系统研究,探询它们处于不同利益相关者构成下的利益均衡模式和共同的和谐发展因子。 在生态旅游脆弱区旅游发展环境下和谐发展研究中,首先通过生态旅游资源产权统一与转移的争论,研究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博弈;其次以生态旅游游客的差异化需要和生态旅游产品的同质性问题,研究了生态旅游小规模控制开发策略;再次,对生态旅游开发与公共利益的均衡模式进行经济分析,这一模式包括了生态旅游开发与社区利益补偿的庇古税研究和生态旅游开发与社会公众压力的利益均衡规律。 在生态旅游脆弱区水电冲突发展环境下的研究研究中,文章首先分析了西南山地大规模进行的水电开发对生态旅游的影响,讨论了河流风景价值的内涵,并分别针对水电与生态旅游两个产业在受到政府同等支持力度和在政府偏好支持力
周学红[8]2012年在《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人类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居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深度都在随之不断拓展和延伸。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是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中,在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范式的指导下,综合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以水环境为介质,重点研究流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及其相互耦合关系,构建流域“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叁位一体的人居环境。流域本身是一个水文概念,在流域人居环境研究体系中,流域已经超出了地理水文意义,由自然封闭的区域转化为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开放复合的区域,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的人居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人居环境科学是指以河流(水系)的集水区域为边界或范围,以该区域人类聚居(包括村庄、乡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构建以“流域”为区域单元的人居环境建设体系,着重探讨人与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论文在文献法、调查法等常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人居环境科学融贯的综合研究法,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水资源节约型、人居环境友好型”两型型流域人居建设的总体目标,运用类型学研究方法归纳出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核心内容—流域统筹,在借鉴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框架。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为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以嘉陵江流域为实践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考证法对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系统及人类系统演化过程进行了纵向研究。针对嘉陵江流域全江渠化及生态文化资源丰富的典型特征,论文在对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及人类系统发展演化的特点分析基础上,重点从流域人居环境区域发展统筹、空间结构及城乡统筹、文化旅游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及管理统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统筹五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为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实践提供参考,促进流域人居环境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在现状研究部分,论文从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系统特征分析入手,研究了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对人类聚居选址的影响,归纳了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山水一体”的形态构成要素。在对嘉陵江流域城镇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流域人类系统聚居演变过程,以区域规划研究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的不同模式,建构了流域区域统筹格局。流域空间统筹是流域综合发展的基础,是以流域城镇空间发展为载体,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以中心城镇为依托,以流域为发展轴,在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居空间地域综合体。论文在总结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进的一般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人居环境结构形态扩展的动力机制,针对嘉陵江流域传统人居环境结构要素演变的不同类型特征,分析了规划调控的不同模式。在流域文化体系统筹研究部分,论文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流域文化及文化体系进行了界定,针对流域人居环境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现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分类及资源评价,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旅游统筹开发策略并指出,流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即呈饱和状态,代之内部的振荡与冲突,如果没有新的文化因素的融入,这一孤立的社会系统便会趋于停滞、内耗,甚至灭亡。流域作为一个自然—人类复合系统,自然属性的系统性决定资源开发利用必须遵守流域系统原则。在水资源开发与统筹管理部分,基于流域内部水资源的整体性及关联性特征,论文指出,流域水资源应在充分考虑局部人居环境建设特征及整个流域的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统筹开发,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论文通过对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评价与供需分析,提出了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与思路,并从流域灌溉与供水、航运开发及水电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规划思路。流域生态环境统筹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流域水生态环境统筹研究部分,论文从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的生态现状问题分析入手,针对嘉陵江流域含泥沙量多、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工业和城镇生活对江河水质造成的污染较大、流域原生植被残存面积不多、森林覆盖率低等问题,研究分析了嘉陵江流域地表环境与水土保持、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流域防洪、河道的生态整治、节水问题及流域水资源开发,提出了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明确了流域干流范围内水功能区的划分原则及划分方法,提出了节水减污策略,推进流域内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强调了通过对行洪区的有效管理来减少损失的防洪策略并提出了梯级开发的环境保护思路与措施。结论部分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进一步阐明本研究验证并构建的有关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的部分理论框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指出由于研究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及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有关流域人居环境研究范式的建立尚需进一步完善。
徐长义[9]2006年在《水电项目协调开发模式与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源需求量持续增长,水电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水库移民、生态环境等难题。本文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政策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围绕水电项目协调开发模式和综合评价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在对中国当前能源资源条件、供应结构以及未来能源需求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水电开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水电既是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水库移民关系水电工程开发成败,应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好移民问题。通过加强移民机构能力建设,做好移民安置规划,增加移民投入,完善移民补偿制度,完善政策法规,实行全过程管理等措施,积极建立有益于移民的长效机制,确保水库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3)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总体上利大于弊。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不断完善政策,改善措施,努力把开发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至最低程度。(4)通过叁峡移民投资对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的实证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投入产出乘数模型等方法,得出了叁峡工程的建设促进了库区经济结构和社会功能的再造,但毕竟“工程经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是有限的,必须从更高层次考虑水电开发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问题。(5)提出了水电开发与地方经济的互动模式,即在水电开发过程中,统筹做好工程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地方产业发展、移民安置的关系,以水电开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擎,从区域实际出发进行总体规划,确立适合流域特点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在国家的指导、扶持和社会各方的支援下分步实施,依托水能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将水电开发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利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6)提出了基于随机赋权法的水电项目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利用随机赋权法确定权重,与Monte-Carlo模拟结合,分析权重的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增强方法的适用性。对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正常蓄水位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为决策提供依据。(7)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域开发与管理模式,在政府管治层面,制定和完善有关流域管理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完善流域综合管理机构的综合协调和管理职能,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和管理监督机制;在企业项目层次,根据流域自身的特点,创新“流域、梯级、滚动、综合”模式,个别较大的流域可以探索以某个较大主体为主的多主体协作开发模式。(8)提出了水电开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模式。针对当前中国水电开发遇到的问题,今后在水电开发中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水电开发与移民利益保护双赢、水电开发与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等原则,努力把水电工程建设成为生态工程和富民工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9)水电开发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国家无论是在体制还是在政策上都应该给予必要扶持。针对当前水电开发管理体制和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政策建议。
钱玉杰[10]2013年在《我国水电的地理分布及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动力。能源不仅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关联,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仍占主导地位,能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能源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势下,水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占据重要地位。我国水能资源总量居世界首位,但总体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水电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仅能够有力地保障我国能源供应,优化我国能源结构,而且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将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空间。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收集处理大批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空间分析和计量分析,研究了我国水能资源的重要地位、储量及空间分布情况,并对我国水电的地理分布、开发利用状况、生产消费格局及时空变化、西电东送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地讨论,并基于现阶段水电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通过分析,本文得到的结论和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国水能资源总量居世界首位,但人均可开发量不足。从可采储量角度看,水能资源占常规能源的比例较大,说明我国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具备规模开发和支撑能源结构升级的条件,今后在能源资源中的地位将逐步凸显。(2)我国水能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西南地区的水能资源最为丰富,而东部地区的水能资源则较为贫乏,在全国总体上呈现出“西部丰富、东部贫乏”的状况。水能在不同流域之间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差异,长江流域的水能资源最丰富,远高于其他流域。(3)水电开发方面,长江流域的水电站装机容量最大,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水电站分布也最多,有2441座。从开发程度看,我国水能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只有21.3%。其中,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开发程度较高,而水能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雅鲁藏布江及西藏其他河流流域、西南国际诸河流域开发程度较低,将成为以后我国水电开发的主战场。(4)1995到2010年期间,我国水力发电量呈现近似直线增长态势,且开发集聚程度逐渐加强,水电分布区域差异较大。西南、华中地区的水电最丰富,尤以湖北、四川、云南为主,华北地区最少,不足全国总量的1%。不同区域的电力结构也有显着的差别,除青海、西藏、四川明显以水力发电为主外,其余省份多以火力发电为主。(5)六大区域电网中,华中电网和南方电网是水电消费的高值区域,主要体现在河南、四川、湖北、湖南以及广东等省份。经济相对发达的华北地区电力需求量大,而目前水电消费量不高,是今后转换能源结构的重点区域。(6)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水电输送格局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明显地分为北、中、南叁条输送通道。其中,北部通道是将甘肃、青海省的水电资源送往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华北地区;中部通道是将四川、湖北省的水电资源送往重庆、河南和安徽、江苏等华东地区;南部通道是将贵州、广西、云南的水电资源送往广东、海南省等地。(7)我国水电生产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则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两者存在区域错位。水电主要消费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定的重合性,但水电消费区域更加向西南、华中地区聚集。随着时间的变化,GDP重心与水电的产消重心在东西、南北方向上的错位更加严重。(8)为了保障能源安全供给,加强环境保护,需要在清楚认识未来能源需求和当今水电开发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水电开发管理体制、移民、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制定水电开发政策,以加强能源战略储备,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参考文献:
[1]. 水电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方春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2]. 四川水电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其才. 四川大学. 2003
[3]. “叁江”流域水电开发对攀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D]. 李娜. 西南交通大学. 2008
[4]. 水电开发对四川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 王宇亮. 西南交通大学. 2011
[5]. 水库移民经济论[D]. 廖蔚. 四川大学. 2005
[6]. 乌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 赵炜. 重庆大学. 2005
[7]. 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研究[D]. 程励. 电子科技大学. 2006
[8].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 周学红. 重庆大学. 2012
[9]. 水电项目协调开发模式与综合评价研究[D]. 徐长义. 天津大学. 2006
[10]. 我国水电的地理分布及开发利用研究[D]. 钱玉杰. 兰州大学. 2013
标签:工业经济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移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