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动剩余静校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剩余,纵波,能量,地震波,中值,全局,算法。
自动剩余静校正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陈秀娟,井西利[1](2009)在《基于均匀设计的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均匀试验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具有较高计算效率的自动剩余静校正算法。该算法利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在庞大的解空间中确定候选解,利用模拟退火规则来选择候选解,从而用少量的计算就能使候选解在模型空间分布更加均匀,提高搜寻全局最优解的速度。同时采用模型的不同分量的温度参数和退火过程的选取方法,使退火过程具有自适应的特点。该方法克服了常规模拟退火方法所具有的寻优空间不均匀以及不同模型分量的退火过程完全相同的缺陷。通过实际地震资料的计算证明,该方法是合理、有效的。(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09年01期)
李玮[2](2008)在《地震信号差分法初至折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剩余静校正是陆地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中重要的一环,剩余静校正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震勘探的效果和精度,已经成为制约地震勘探的关键性问题。以往基于反射波的剩余静校正技术,通常是在反射波CMP迭加剖面上选择波组连续性好、信噪比高的反射层作为参考层制作模型道,然后利用互相关的方法求取炮点和接收点的剩余静校正量。而当反射波的信噪比过低时,常规的剩余静校正方法由于不能建立准确的模型道而失效。此外,现有的大多数静校正方法都要利用初至时间的信息,初至波拾取的精度和速度就成为了衡量静校正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对于复杂地区的低信噪比数据资料,采用拾取初至时间信息进行处理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给后续的静校正量计算带来误差。本文针对目前西部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复杂地表区静校正技术难题,对初至折射波解决二维和叁维静校正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法的初至折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方法不需要拾取初至时间,它利用折射波信噪比高的特点,运用折射波传播原理,首先对地震数据进行线性时差动校正,在共炮点道集上用互相关方法计算各个相邻道之间的时差;然后结合二维和叁维观测系统各自的特点,对于炮点和检波点分别建立关于各自相邻点之间的剩余静校正量时差的差分方程;最后,对于二维数据采用递归求和方法求解差分方程,对于叁维数据采用高斯-塞德尔迭代法求解差分方程组,分别得到每个炮点和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通过将此方法应用于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对于解决高频剩余静校正量问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08-03-01)
苟量,彭真明,王克斌[3](2005)在《混合优化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剩余静校正量计算本质上是一个非线性优化问题。针对单独运用遗传算法或模拟退火算法求解剩余静校正计算效率低、精度不高等缺点,本文提出了混合全局优化的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即利用两者的优点(遗传算法具有较强的把握搜索过程总体的能力,模拟退火法具有较强的局部搜索能力)开发的一种优化算法。文中对混合全局优化自动剩余静校正的处理流程和实现技术作了深入研究。从模型数据试算和我国西部某地区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可以看到,混合优化技术无论在运算速度还是在求解精度上都优于其他方法。(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05年04期)
赵秀莲,许士勇,马在田,王影[4](2003)在《转换波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的实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换波具有与纵波不同的特点 ,因此对地震转换波数据的处理也必然有其不同之处 ,而转换波剩余静校正是其中的主要困难之一。Cary等在 1 993年提出 :在地表一致性假设下 ,在地下构造不很复杂且接收点静校正量很大的情况下 ,剩余静校正量可以近似等于接收点的静校正量。因而 ,可以在共接收点 (CRP)迭加剖面上 ,使模型道与CRP迭加道的相关值达到最大来实现迭加能量最大 ,从而拾取最大相关值所对应的该CRP点的静校正量。文章用此方法对我国的实际地震转换波数据进行系统的试验和实用 ,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通过与常规算法的对比 ,验证了这一算法无论在精确性还是在稳定性上都优于常规算法。(本文来源于《海洋石油》期刊2003年S1期)
赵秀莲,许士勇,马在田[5](2002)在《一种稳健的转换波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大多数常规纵波的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直接用于转换波资料处理,往往得不出好的迭加效果。主要因为:①转换(P-S)波的剩余静校正量比传统纵波(P-P)的剩余静校正量大得多(2~10倍),用常规的剩余静校正算子常常会出现不稳定的“周期跳跃”现象;②转换波的射线路径是非对称的,用常规方法解决转换S波的静校正问题,需用共转换点(CCP)迭加代替CMP迭加。若在转换S波静校正量应用之前进行CCP迭加,往往迭加质量很差,不足以拾取可靠的延迟时;③近地表潜水面对P波和S波速度的影响不同,它们的射线路径相差很大,若用同一点的P波静校正量通过加权来求取S波的静校正量是很不合适的。针对这一问题,Cary等1993年提出一种解决转换波剩余静校正的简单方法。本文对这一方法加以实现并应用于实际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02-10-01)
刘鹏程[6](1996)在《大剩余静校正量的自动求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一种混合全局优化方法用于大剩余静校正量的估计。该方法综合了模拟退火和单纯形方法的优点,便于实际应用。采用负的迭加能量作为目标函数所计算的数值算例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搜索到全局最优解。(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1996年S1期)
冯德法,董敏煜,李承楚[7](1994)在《叁维自动剩余静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IMTDM方法,即根据道间互相关来估计旅行时间,利用中值滤波对大静校正值、低信噪比资料进行初次静校正,在此基础上用地表一致性全差分静校正方法进行分解求出炮点、检波点的静校正值,最终应用能量最大的方法获得最佳迭加能量的叁维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解决了首波长静校正、大剩余静校正、低信噪比资料及地表层是高速异常层的叁维静校正问题。(本文来源于《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1994-08-01)
李录明[8](1989)在《动校前初至波自动剩余静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消除山区地震资料中的剩余静态时差,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初至波在动校前自动计算剩余静校正量(或静校正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在动校前的共炮点(CSP)道集上进行,也可在CDP道集上完成。该方法的优点是实现方便,自动化程度高,计算速度快,且不受动校误差的影响。对平原地区浅层地震资料的处理表明,效果十分明显。(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1989年02期)
聂勋碧,何玉春[9](1979)在《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多道同相迭加形成模型道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区表层因素严重影响地震剖面的质量,我们采用了多个相邻的CDP道集同相迭加组成模型道,当道数足够多时,模型道在整个测线上趋于稳定,它的时间位置就是静校正零基准线的位置.只要将CDP道集内各道向对应的模型道对齐,就可以同时完成道集内和道集间的剩余静校正.本方法可提高剖面的信噪比,增强迭加能量,使浅中深反射层光滑连续,构造形态清晰……,它比引进的1704和1724机的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更加完善.本方法程序简单,占用内存量小,处理速度快,适用于小型计算机.方法的适应性广泛,无论是弯、直测线;单、多次覆盖剖面都可应用.本方法也可作为修饰性程序应用于地震勘探的数字处理中.(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1979年02期)
自动剩余静校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剩余静校正是陆地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中重要的一环,剩余静校正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震勘探的效果和精度,已经成为制约地震勘探的关键性问题。以往基于反射波的剩余静校正技术,通常是在反射波CMP迭加剖面上选择波组连续性好、信噪比高的反射层作为参考层制作模型道,然后利用互相关的方法求取炮点和接收点的剩余静校正量。而当反射波的信噪比过低时,常规的剩余静校正方法由于不能建立准确的模型道而失效。此外,现有的大多数静校正方法都要利用初至时间的信息,初至波拾取的精度和速度就成为了衡量静校正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对于复杂地区的低信噪比数据资料,采用拾取初至时间信息进行处理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给后续的静校正量计算带来误差。本文针对目前西部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复杂地表区静校正技术难题,对初至折射波解决二维和叁维静校正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法的初至折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方法不需要拾取初至时间,它利用折射波信噪比高的特点,运用折射波传播原理,首先对地震数据进行线性时差动校正,在共炮点道集上用互相关方法计算各个相邻道之间的时差;然后结合二维和叁维观测系统各自的特点,对于炮点和检波点分别建立关于各自相邻点之间的剩余静校正量时差的差分方程;最后,对于二维数据采用递归求和方法求解差分方程,对于叁维数据采用高斯-塞德尔迭代法求解差分方程组,分别得到每个炮点和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通过将此方法应用于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对于解决高频剩余静校正量问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动剩余静校正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丽,陈秀娟,井西利.基于均匀设计的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2009
[2].李玮.地震信号差分法初至折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D].西安理工大学.2008
[3].苟量,彭真明,王克斌.混合优化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
[4].赵秀莲,许士勇,马在田,王影.转换波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的实用研究[J].海洋石油.2003
[5].赵秀莲,许士勇,马在田.一种稳健的转换波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2002
[6].刘鹏程.大剩余静校正量的自动求取[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
[7].冯德法,董敏煜,李承楚.叁维自动剩余静校正[C].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1994
[8].李录明.动校前初至波自动剩余静校正[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9
[9].聂勋碧,何玉春.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多道同相迭加形成模型道的方法[J].石油物探.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