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酯酶新技术及其在白酒中的应用

红曲酯酶新技术及其在白酒中的应用

一、红曲酯化酶新技术及在中国白酒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磊,穆敏敏,文成兵,陈琦,龙治国[1](2022)在《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有效提高白酒中风味物质含量,改善酒质,提高白酒名优酒率。阐述了产香功能微生物的选育、强化大曲、人工老窖、酯化酶技术、黄水等酿造副产物利用等多个方面在浓香型白酒酿造中的应用成果,并对浓香型白酒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优质浓香型白酒的酿造提供技术参考。

李红胜,邢宏博,许赣荣,倪冬姣,邹新华,宋汉良,宋敏,肖小云[2](2021)在《红曲菌固态发酵产消化酶生产工艺优化》文中指出【目的】红曲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酶类物质,为优化红曲菌发酵产消化酶的生产工艺。【方法】研究7株红曲菌固态发酵产物中的液化酶、糖化酶及蛋白酶活性,筛选出酶活相对较高的菌株ZH6。分别研究发酵时间、基质加水量、接种量及培养温度对红曲菌ZH6固态发酵所产糖化酶、液化酶及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分别以加水量、接种量及培养温度作为自变量,以红曲菌ZH6固态发酵产物中糖化酶、液化酶及蛋白酶的活性为因变量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经响应面优化生产工艺,当紫色红曲菌ZH6固态发酵的加水量为42 mL、接种量为20%、培养温度为33℃、发酵培养6 d时,所生产的液化酶活性达到119.27 U/g;当加水量为38 mL、接种量为20%、培养温度为30℃、发酵培养10 d时,所生产的糖化酶活性为614.32 U/g;当加水量为35 mL、接种量为20%、培养温度为31℃、发酵培养7 d时,所生产的酸性蛋白酶活性为1 194.21 U/g。【结论】响应面法优化生产工艺,能有效提高红曲菌ZH6产消化酶的能力。

隋明,张凤英,张崇军,周文,李俊儒[3](2021)在《微生物技术在粮食基质浓香型白酒增香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白酒行业的飞速发展,为了提高白酒的酿造水平和成品酒质量、提升白酒品牌的影响力,关于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方面的研究日渐繁盛,其中尤以浓香型白酒的微生物研究居多。综述现代微生物技术在粮食基质浓香型白酒增香方面的应用,以期提高浓香型白酒的出产率和质量。

程伟,潘天全,张杰,李娜,巩晓,吴龙,时玉英,巩子路,吴丽华,吴宏萍[4](2021)在《一株紫色红曲霉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应用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红曲霉菌的代谢产物和酯化酶等对促进白酒固态发酵过程中己酸乙酯、乙酸乙酯等酯类物质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对固态发酵白酒的风味和品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对金种子浓香型大曲中的红曲霉菌进行筛选,并对其中1株具高酯化力的红曲霉菌进行液体发酵条件考察、产香分析、强化制曲与酶活检测等应用研究及ITS鉴定等,以期获得酯化力较高的菌株并进行应用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1株具高酯化力的红曲霉菌,经ITS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特征鉴定为紫色红曲霉,其种子液中特殊的可挥发性风味成分中的苯乙醇、乙偶姻、3-羟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等均具有令人愉悦的香气;其种子液培养的适宜条件为:培养5d,温度35℃,pH为4.5,酒精浓度为6%vol;制备强化米曲的糖化力968u,酯化力85u,表明该菌株在强化制曲、白酒酿造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生产应用价值。

范光森,吴秋华,刘朋肖,富志磊,朱宇婷,成柳洁,杨然,李秀婷[5](2021)在《脂肪酶在白酒酯类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酯类化合物是白酒中最重要的一类风味物质,其含量影响白酒的品质和香型。鉴于酯类化合物对白酒风格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白酒酿造过程中酯类化合物形成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经系统研究并分析白酒酿造过程可知,白酒中酯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酸-醇的酶促反应,并且确定了酯化酶中的脂肪酶对白酒酯类化合物合成具有重要的酶促催化作用。为此,本文分析了白酒酿造过程中酯类化合物形成的途径,进而简单介绍脂肪酶及其催化酯类化合物合成机制,论述脂肪酶在白酒酯类化合物形成的研究现状,并探索脂肪酶在白酒酯类化合物形成中的研究前景。

周秋爽[6](2020)在《应用混合曲生产酱香型白酒液态发酵的工艺优化及理化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酱香型白酒是中国酒种中重要的蒸馏酒,其酒体风格独特。本研究选用高粱、糯米、豆粕为原料,加入高温大曲、麸曲和红曲先进行堆积糖化,再加酿酒酵母菌进行入坛液态发酵,发酵液经蒸馏制得酱香型基酒,再经勾兑制成品酒。为探究各物质的配比,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酱香酒进行酒精度、总酸、总酯等指标的测定,得出最佳生产加工工艺,并对酱香酒的物质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和GC-MS定性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选用麸皮为制麸曲的原料,分别探究了不同培养时间、不同水分含量对麸曲工艺的影响,并最终确定了麸曲制备工艺中最适菌种生长代谢的培养时间和水分。麸曲的质量最好的制备工艺条件是在加水量50%的麸皮中,培养时间75h。得到的麸曲的糖化酶活力最高。(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原料配比、混合曲配比、加曲量、料水比对发酵后酒精度、总酸、总酯和感官的影响。总结各因素的均值和方差分析对酒精度、总酸、总酯和感官的影响结果,得出四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四组组合因素进行验证,结果得出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原料高粱∶糯米∶豆粕配比为60∶27∶13,高温大曲∶麸曲∶红曲混合曲比为1∶3∶2,加曲量为25%,料水比为1∶2.5。(3)对自制酱香酒进行了理化指标的分析,最终测得酱香基酒中酒精含量53%vol,总酸含量为1.428g/L,总酯含量为1.613g/L,固形物含量为0.09g/L,甲醇含量为0.03g/L,糠醛含量为162mg/L。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自制液态发酵酱香基酒与固态发酵酱香基酒的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分析,自制液态发酵酱香基酒检测出32种风味物质,其中含有18种酯类物质,合计占总香气成分63.04%;3种醛类物质,占3.74%;2种酸类,占0.65%等,所含主要香味成分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正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等。固态发酵酱香基酒检测出23种风味物质,其中12种酯类物质,占61.28%;3种醛类物质,占2.12%等,所含主要香味成分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正己酸乙酯等。综上所述,运用高温大曲、麸曲、红曲的混合酒曲进行液态发酵法生产酱香型白酒,既增加了浓郁的酱香,又缩短了酱香酒酿制的周期,增加了产值,减少资金投入成本,为酱香酒行业快速发展的提供新白酒技术。

刘绪兴,程鹏,陈才,冯潜,文章,杨生智,陈杰[7](2020)在《真菌在大曲酒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大曲酒中研究最多的微生物是细菌、霉菌和酵母菌,霉菌与酵母菌同属真菌。真菌在白酒酿造过程中有产酶、生香、产酯等作用,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白酒行业对真菌的研究不断加深。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列出了霉菌和酵母菌在大曲酒制曲和制酒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并对两者的纯化培养工艺做了简要介绍。

颜丽[8](2020)在《高活力酯化菌株的筛选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主要通过不同菌种联合发酵的方式提高浓香型大曲的酯化力,酯化力高低主要取决于浓香型酒液中己酸乙酯的含量,己酸乙酯含量越高,酒香越浓。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浓香型大曲中高酯化力菌株的筛选与鉴定。利用酯化酶吸收分解三丁酸甘油酯的特性从浓香型中温大曲中筛选出一株酯化力高的菌株,并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合菌种鉴定手册得出该菌株是一株丛毛红曲霉。(2)探究了丛毛红曲霉与华根霉联合发酵制作浓香型大曲的制曲方式。通过实验证明了丛毛红曲霉与华根霉联合发酵方式为分别接种于最适发酵培养基后将丛毛红曲霉与华根霉曲料以2:1的比例混合,得出酯化力为45.68mg/g·100h。(3)探究丛毛红曲霉与华根霉联合发酵制作浓香型大曲制曲工艺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培养基条件与培养条件分别对丛毛红曲霉与华根霉酯化力的影响,并确定了最适条件。使用了Plackett-Burman方法对显着因素进行筛选,确定了影响丛毛红曲霉酯化力的显着因素为初始含水量、大米粒度、接种量与反应时间;影响华根霉酯化力的显着因素为初始含水量、橄榄油添加量、反应时间。接着运用了design expert 8.0.5对显着性因子进行了响应面实验设计,确定丛毛红曲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大米添加量为40%,麸皮添加量为10%,初始含水量为40%,3%可溶性淀粉、2%蛋白胨、大米粒度12目、p H为4、接种量为12%,反应时间为144 h;华根霉最佳工艺条件为豆饼粉添加量为6%,麸皮添加量为40%,初始含水量为70%,2.5%葡萄糖、4%蛋白胨、3%橄榄油、p H为5、接种量为9%,反应时间为120 h。最后将二者曲料以2:1的比例混合后,测定酯化力为75.03mg/g·100h。

任津莹[9](2020)在《同时高产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酿酒酵母菌株的构建》文中提出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是清香型大类白酒的主体香气成分,其含量的变化对此类白酒的风味和质量有很大影响。一般白酒中的乳酸乙酯主要由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同乙醇酯化产生,而清洁化、机械化生产的日渐实施,自然气候的变化及人为城市建设所带来的自然环境条件变化等,均会引起白酒发酵体系中乳酸菌丰度的变化,最终导致乳酸乙酯合成不稳定,甚至出现减产(出酒率下降)等重大生产问题;乙酸乙酯一般由生香酵母在发酵后期合成,而生香酵母的出酒率较低,同时酿酒酵母产生的酒精对其有抑制作用。因此,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构建了同时高产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酿酒酵母菌株。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Tcp-A、Tmt-V为出发菌株,分别对醇酰基转移酶基因AeAT9、VAAT进行了二拷贝和三拷贝过表达。随着AAT拷贝数的增加,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生成量逐渐提高。最终多拷贝AAT的菌株Tcp-tA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生成量为346.39±3.99 mg/L 和 690.82±12.09 mg/L,较亲本菌株 Tcp-A 分别提高了 11.57%、32.31%;菌株Tmt-tV乙酸乙酯的生成量为110.93±11.57 mg/L,较亲本菌株Tmt-V提高了31.53%,乳酸乙酯生成量有小幅提升。结果表明,增加AAT的拷贝数,有利于催化更多的乳酰辅酶A、乙酰辅酶A与乙醇反应生成相应的酯;(2)以Tcp-A、Tmt-V为出发菌株,对线粒体外膜孔蛋白基因por2、线粒体丙酮酸载体基因MPC2进行单敲除和组合敲除,试图通过阻碍酵母胞质中的丙酮酸向线粒体转运进而提高目标酯的生成量。结果发现Δpor2对于阻碍丙酮酸从酵母胞质向线粒体转运有效果,而ΔMPC2无明显效果。之后对多拷贝AAT的酵母菌株敲除por2基因,发现这两种代谢策略对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生成量的提高有叠加效果。最终菌株Tcp-tA△P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生成量较亲本菌株Tcp-A分别提高了 35.43%、29.81%,分别达 420.48±6.03 mg/L、677.74±6.87 mg/L;菌株 Tmt-tVΔP 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生成量较亲本菌株Tmt-V分别提高了 11.27%、50.85%,分别为252.33±5.57 mg/L、127.23±10.99 mg/L;(3)以Tcp-A、Tmt-V为出发菌株,过表达乙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ACS1、乙醛脱氢酶基因ALD6,试图通过增加酵母胞质内的乙酰辅酶A含量进而提高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生成量。最终菌株Tcp-A-16、Tmt-V-16的乙酸乙酯生成量为592.19±1.33 mg/L 和 104.85±10.37 mg/L,较亲本菌株 Tcp-A、Tmt-V 分别提高了 13.42%、24.32%;而乳酸乙酯生成量并未如预期呈现上升趋势,反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最终菌株Tcp-A-16 降低了 24.95%,Tmt-V-16 降低了 27.82%。

许春艳,孙宝国,徐友强,范光森,李秀婷[10](2020)在《合成己酸乙酯酯化酶产生菌的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筛选到1株浓香型酒曲来源且己酸乙酯酯化性能较强的红曲霉并进行菌种鉴定。在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通过ITS序列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初步鉴定为紫色红曲霉,编号为YJX-8。研究菌株YJX-8最佳产酯化酶条件及酯化酶底物特异性,结果表明,其最适液态培养基组分是:蔗糖90 g/L、黄豆饼粉25g/L、MgSO41 g/L、NaH2PO41 g/L;最适培养条件是:pH 4.5、30℃、180 r/min、6 d;在最优条件下,酯化酶酶活达到(1.177±0.009) U/mL,酶活提高4.56倍。红曲霉酯化酶对己酸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二、红曲酯化酶新技术及在中国白酒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曲酯化酶新技术及在中国白酒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产香功能菌株的选育
2 微生物技术在浓香型白酒酿造中的应用
    2.1 强化大曲技术
    2.2 人工老窖技术
    2.3 酯化酶技术的应用
3 酿造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4 展望

(2)红曲菌固态发酵产消化酶生产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菌种斜面制备
        1.2.2 孢子悬浮液制备
        1.2.3 液态种子培养
        1.2.4 固态发酵培养
        1.2.5 单因素试验
        1.2.6 响应面优化试验
    1.3 消化酶活性检测
        1.3.1 液化酶
        1.3.2 糖化酶
        1.3.3 蛋白酶
2 结果与分析
    2.1 7株红曲菌固态发酵产物中消化酶活性比较
    2.2 紫色红曲菌ZH6固态发酵产消化酶单因素试验结果
        2.2.1 发酵时间对发酵产物中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2.2 加水量对发酵产物中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2.3 接种量对发酵产物中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2.4 培养温度对发酵产物中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2.3.1 基于液化酶活性的响应面优化为进一步
        2.3.2 基于糖化酶活性的响应面优化
        2.3.3 基于酸性蛋白酶活性的响应面优化
3 讨论
4 结论

(3)微生物技术在粮食基质浓香型白酒增香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酯化酶技术
2 强化大曲技术
3 香醅制备技术
4 人工老窖技术
5 结语

(4)一株紫色红曲霉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应用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2 培养基
    1.3 实验方法
        1.3.1 红曲霉菌株的富集与筛选
        1.3.2 红曲霉菌株的酯化力复筛及其种子液培养条件考察
        1.3.3 种子液的风味分析
        1.3.4 强化米曲的制备
        1.3.5 强化米曲的酶活检测
        1.3.6 筛选菌株的形态特征与IST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酯化力红曲霉菌的分离、筛选
    2.2 菌株ZHX9种子液的培养条件分析
    2.3 菌株ZHX9种子液的风味分析
    2.4 菌株ZHX9的强化米曲培养及其酶活检测
    2.5 菌株ZHX9的ITS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5)脂肪酶在白酒酯类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白酒中酯类化合物形成的途径
    1.1 原料带入白酒中酯类化合物
    1.2 酸-醇非酶促自身化学反应形成白酒中酯类化合物
    1.3 酯化酶催化酸-醇酯化形成白酒中酯类化合物
2 脂肪酶及其催化酯类化合物合成机制
    2.1 脂肪酶
    2.2 脂肪酶催化酯类化合物合成机制
3 脂肪酶在白酒酯类化合物合成中的研究现状
4 结论与展望

(6)应用混合曲生产酱香型白酒液态发酵的工艺优化及理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白酒简介
    1.2 酱香型白酒简介
        1.2.1 酱香型白酒工艺特点
        1.2.2 酱香型白酒的发展历程
        1.2.3 酱香型白酒生产用曲
        1.2.4 酱香型白酒生产用原料
    1.3 白酒的生产方式
        1.3.1 固态发酵工艺
        1.3.2 半固态发酵工艺
        1.3.3 液态发酵工艺
    1.4 酱香型白酒发展前景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1.6.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麸曲的制备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材料
        2.2.2 试剂
        2.2.3 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培养基的制备
        2.3.2 白曲霉菌株的分离、筛选与活化
        2.3.3 三角瓶曲种的制备
        2.3.4 麸曲的制备
        2.3.5 测定方法
        2.3.6 培养时间对麸曲糖化酶活力的测定
        2.3.7 水分含量对麸曲糖化酶活力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麸曲的制作工艺流程
        2.4.2 培养时间对麸曲糖化酶活力的影响
        2.4.3 水分含量对麸曲糖化酶活力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酱香型白酒液态发酵的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材料
        3.2.2 试剂
        3.2.3 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理化指标的分析方法
        3.3.2 混合曲生产酱香型白酒的工艺流程
        3.3.3 单因素试验
        3.3.4 正交试验因素
        3.3.5 感官测评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4.2 正交试验结果
        3.4.3 验证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酱香型白酒理化性质的研究与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2.1 材料
        4.2.2 试剂
        4.2.3 仪器
    4.3 检测项目
        4.3.1 酒精含量的测定
        4.3.2 总酸的测定
        4.3.3 总酯的测定
        4.3.4 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4.3.5 甲醇的测定
        4.3.6 糠醛的测定
        4.3.7 风味物质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酱香酒的最佳工艺酿制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
        4.4.2 酱香型基酒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4.4.3 酱香型白酒中风味物质的分析结果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真菌在大曲酒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真菌在大曲酒制曲生产中的应用
    1.1 真菌在清香大曲制曲生产中的应用
        1.1.1 霉菌
        1.1.2 酵母
    1.2 真菌在浓香大曲制曲生产中的应用
        1.2.1 霉菌
        1.2.2 酵母
    1.3 真菌在酱香大曲制曲生产中的应用
        1.3.1 霉菌
        1.3.2 酵母
2 真菌在大曲酒制酒生产中的应用
    2.1 真菌在清香型大曲酒制酒中的应用
        2.1.1 霉菌
        2.1.2 酵母
    2.2 真菌在浓香型白酒制酒中的应用
        2.2.1 霉菌
        2.2.2 酵母
    2.3 真菌在酱香型白酒制酒中的应用
        2.3.1 霉菌
        2.3.2 酵母
    2.4 真菌在丢糟中的应用
3 真菌的纯种培养工艺流程
    3.1 原料
    3.2 初级培养
        3.2.1 试管培养
        3.2.2 三角瓶培养
    3.3 真菌扩大培养
        3.3.1 霉菌的浅盘曲种的培养
        3.3.2 酵母的种子罐培养
    3.4 菌种的生产
4 总结与展望

(8)高活力酯化菌株的筛选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酒曲概述
        1.1.1 酒曲的分类
        1.1.2 酒曲中的微生物菌系介绍
    1.2 菌种概述
        1.2.1 华根霉
        1.2.2 红曲霉
    1.3 固态发酵技术的研究
        1.3.1 固态发酵基质介绍
        1.3.2 固态发酵方式的优势分析
    1.4 立题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3 课题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酯化力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试剂
        2.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过程
        2.3.1 主要培养基配置过程
        2.3.2 大曲中水分含量及酯化力测定
        2.3.3 高酯化力菌种的分离纯化
        2.3.4 高酯化力菌种的初筛
        2.3.5 高酯化力菌种的复筛
        2.3.6 高酯化力菌种的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大曲酯化力和含水量测定结果
        2.4.2 大曲中高酯化力菌株的初筛结果
        2.4.3 大曲中高产酯化酶菌株的复筛结果
        2.4.4 形态学鉴定结果
        2.4.5 生理生化鉴定
        2.4.6 分子生物学鉴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丛毛红曲霉联合华根霉混菌制曲方式选择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器材
        3.2.2 实验药品
    3.3 实验过程
        3.3.1 菌种活化
        3.3.2 菌种共培养实验
        3.3.3 丛毛红曲霉与华根霉种子液制备
        3.3.4 丛毛红曲霉与华根霉酯化力测定
        3.3.5 丛毛红曲霉与华根霉联合制曲方式的确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菌种共培养实验
        3.4.2 丛毛红曲霉与华根霉酯化力测定
        3.4.3 丛毛红曲霉与华根霉混合发酵方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丛毛红曲霉联合华根霉混菌制曲工艺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器材
        4.2.2 实验药品
    4.3 实验过程
        4.3.1 酯化力测定方法
        4.3.2 固态培养基pH的调节与测定
        4.3.3 菌种发酵培养基基质种类及添加量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4.3.4 麸皮含量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4.3.5 基质厚度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4.3.6 初始含水量对菌种酯化力的影响
        4.3.7 不同碳源及含量对菌种酯化力的影响
        4.3.8 不同氮源及添加量对菌种酯化力的影响
        4.3.9 培养pH对菌种酯化力的影响
        4.3.10 接种量对菌种酯化力的影响
        4.3.11 培养时间对菌种酯化力的影响
        4.3.12 其他条件对酯化力的影响
        4.3.13 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实验
        4.3.14 Box-Benhnken优化丛毛红曲霉的酯化力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菌种发酵培养基基质种类及添加量的选择
        4.4.2 麸皮添加量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4.4.3 基质厚度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4.4.4 不同碳氮源及添加量对菌种酯化力的影响
        4.4.5 培养基初始含水量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4.4.6 培养pH对菌种酯化力的影响
        4.4.7 接种量对菌种酯化力的影响
        4.4.8 培养时间对菌种酯化力的影响
        4.4.9 其他因素对菌种酯化力的影响
        4.4.10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分析
        4.4.11 Box-Benhnken试验结果分析
    4.5 验证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小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同时高产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酿酒酵母菌株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酒概况
    1.2 白酒中主要风味物质概述
        1.2.1 醇类物质
        1.2.2 醛类物质
        1.2.3 酸类物质
        1.2.4 酯类物质
    1.3 酯类物质合成途径和机理
        1.3.1 酯化反应途径
        1.3.2 脂肪酶途径
        1.3.3 半缩醛脱氢途径
        1.3.4 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途径
        1.3.5 醇酰基转移酶途径
    1.4 乳酸乙酯的合成现状和发展趋势
    1.5 乙酸乙酯的合成现状和发展趋势
    1.6 酿酒酵母细胞质中乙酰辅酶A合成的研究进展
    1.7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7.1 立题依据
        1.7.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溶液
        2.1.4 主要培养基
        2.1.5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引物设计
        2.2.2 酵母基因组DNA提取
        2.2.3 质粒的提取
        2.2.4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2.2.5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6 PCR产物回收
        2.2.7 酵母转化
        2.2.8 KanMX筛选标记的去除
        2.2.9 生长曲线的测定
        2.2.10 酵母RNA提取
        2.2.11 RNA反转录
        2.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13 玉米液态白酒发酵实验
    2.3 分析方法
        2.3.1 CO_2排放量的测定
        2.3.2 酒精度的测定
        2.3.3 还原糖的测定
        2.3.4 乳酸和乙酸含量的测定
        2.3.5 酯类和高级醇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醇酰基转移酶基因AeAT9、VAAT多拷贝表达菌株的构建
        3.1.1 AeAT9、VAAT二拷贝表达菌株的构建
        3.1.2 AeAT9、VAAT三拷贝表达菌株的构建
        3.1.3 重组菌株与亲本菌株生长性能的比较
        3.1.4 AeAT9、VAAT基因mRNA水平测定
        3.1.5 重组菌株与亲本菌株基本发酵性能的比较
        3.1.6 重组菌株的醇酯生成量
        3.1.7 小结
    3.2 敲除孔蛋白基因por2、线粒体丙酮酸载体基因MPC2菌株的构建
        3.2.1 敲除por2、MPC2基因菌株的构建
        3.2.2 敲除por2基因的多拷贝AAT菌株的构建
        3.2.3 改造菌株与亲本菌株生长性能的比较
        3.2.4 改造菌株与亲本菌株基本发酵性能的比较
        3.2.5 改造菌株的醇酯生成量
        3.2.6 小结
    3.3 过表达乙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ACS1、乙醛脱氢酶基因ALD6的菌株构建
        3.3.1 单独过表达ACS1基因菌株的构建
        3.3.2 同时过表达基因ACS1、ALD6菌株的构建
        3.3.3 重组菌株和亲本菌株生长性能的比较
        3.3.4 重组菌株和亲本菌株基本发酵性能的比较
        3.3.5 重组菌株的醇酯生成量
        3.3.6 小结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附录

(10)合成己酸乙酯酯化酶产生菌的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试剂与培养基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检测方法
        1.3.2 红曲霉合成己酸乙酯性能的比较
        1.3.3 YJX-8菌株鉴定
        1.3.3. 1 菌株形态观察
        1.3.3. 2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1.3.4 粗酶液的制备
        1.3.5 发酵液酶活力的测定
        1.3.6 红曲霉产酶培养基的优化
        1.3.7 红曲霉产酶培养条件的优化
        1.3.8 正交试验
        1.3.9 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1.3.1 0 酯化酶底物特异性研究
        1.3.1 0. 1 酯化酶对单一酸的催化能力
        1.3.1 0. 2 酯化酶对混合酸的催化能力
2 结果与分析
    2.1 己酸乙酯合成性能比较
    2.2 菌种鉴定结果
        2.2.1 菌落形态菌株YJX-8在两种平板培养基中培养7 d的菌落形态见表1。
        2.2.2 个体形态
        2.2.3 分子生物学
    2.3 培养基优化结果
        2.3.1 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2.3.2 蔗糖含量对产酶的影响
        2.3.3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2.3.4 黄豆饼粉含量对产酶的影响
    2.4 培养条件的优化结果
        2.4.1 初始p H值对产酶的影响
        2.4.2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2.4.3 培养转速对产酶的影响
    2.5 正交试验结果
    2.6 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2.7 底物特异性
        2.7.1 酯化酶对单一酸的催化能力
        2.7.2 酯化酶对混合酸的催化能力
3 结论

四、红曲酯化酶新技术及在中国白酒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研究进展[J]. 杨磊,穆敏敏,文成兵,陈琦,龙治国. 酿酒, 2022(01)
  • [2]红曲菌固态发酵产消化酶生产工艺优化[J]. 李红胜,邢宏博,许赣荣,倪冬姣,邹新华,宋汉良,宋敏,肖小云.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 [3]微生物技术在粮食基质浓香型白酒增香方面的应用[J]. 隋明,张凤英,张崇军,周文,李俊儒.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21(03)
  • [4]一株紫色红曲霉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应用性能分析[J]. 程伟,潘天全,张杰,李娜,巩晓,吴龙,时玉英,巩子路,吴丽华,吴宏萍. 酿酒, 2021(01)
  • [5]脂肪酶在白酒酯类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范光森,吴秋华,刘朋肖,富志磊,朱宇婷,成柳洁,杨然,李秀婷. 中国食品学报, 2021(01)
  • [6]应用混合曲生产酱香型白酒液态发酵的工艺优化及理化性质研究[D]. 周秋爽.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7]真菌在大曲酒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 刘绪兴,程鹏,陈才,冯潜,文章,杨生智,陈杰. 酿酒科技, 2020(07)
  • [8]高活力酯化菌株的筛选与优化研究[D]. 颜丽.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9]同时高产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酿酒酵母菌株的构建[D]. 任津莹.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10]合成己酸乙酯酯化酶产生菌的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J]. 许春艳,孙宝国,徐友强,范光森,李秀婷. 中国食品学报, 2020(05)

标签:;  ;  ;  ;  ;  

红曲酯酶新技术及其在白酒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