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与中印关系的未来走向(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佳,汪伟民[1](2021)在《印度战略界对华策略论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印关系从战略伙伴迅速走向战略敌对,甚至屡屡走在战争的边缘,这种变迁令世界为之震惊,与此伴随的是印度对华负面认知的加速上升及其主流战略界对华策略的激烈论争。独立至今,印度战略界的对华策略大致可分为三派:极端民族主义、实用主义及和平主义。莫迪执政以来,印度对华策略正逐渐从强调"平衡+接触"的实用主义为主演变为"反华""遏华"的极端民族主义,主张向中国主动挑衅,战略冒险主义不断攀升,并在中美战略竞争中选择高风险的投机主义,加速向美国靠拢。导致印度对华负面认知螺旋式上升的因素包括国际格局的变迁、印度民族主义的膨胀以及印度鹰派对"中国威胁论"的极力渲染。印度对华策略的激烈争论与尖锐分化引起了中国战略界的同频共振,后者形成了传统友谊派、矛盾不可调和派及平行崛起派三派对印策略。通过分析中印战略界观点的碰撞,对照其理论依据和应对策略,可以为避免双边激烈的地缘对抗、降低武装冲突和战争风险提供建议。
周玉萍[2](2021)在《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莫迪政府上台后对印度外交政策作出显着调整,在处理与世界主要大国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时也表现出一系列新特征。莫迪政府变革性的外交举措既显现为不同于往届政府的外交理念和模式,同时也体现在总理莫迪任期内所制定对外政策的非连续性上。印度对外政策的变化影响地区秩序与国际格局,引发国际社会关注。本文以建构主义范式下的“身份”概念作为分析工具,对莫迪政府对外政策调整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并尝试作出规律性提炼与总结。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重点:说明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学界关于印度对外政策的研究作出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述评;基于已有的建构主义身份理论,对“身份—行为”分析路径进行创造性整合与阐释;提出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性;最后简要说明了论文的基本结构。正文第一章对国家身份和利益这两个核心概念作出明确界定,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建构主义范式下对国家政策的解释力。第二章回溯印度外交的文明基因、历史脉络与战略思维,综观当前国际体系结构和“他者”话语的建构作用,为深入探究印度对外政策进行了背景铺陈。第三章透过莫迪政府的认知特点,看行为主体如何理解和定位国家身份与利益。第四章从周边、区域、全球多个层面展示了莫迪政府的外交举措,并对印度对外政策的变化进行了规律性把握,即在本国对外政策决策机制下,莫迪政府如何基于身份认知确定国家利益,进而产生政策行为。第五章选取莫迪政府对外政策中的典型案例来验证国家对外交往时“身份—行为”路径下的决策驱动机制,即在“印太”框架内,印度如何基于身份认知和利益目标,理解中、美两个主要大国的政策与角色,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对“他者”政策,实现具有明显转向表征的外交关系再造。结论部分系统回顾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给出了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身份理论在分析国家对外政策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决策者对国家身份的认知从根本上左右着该国的对外行为。莫迪政府的政策调整正是基于认知的必然结果。对“身份—行为”逻辑的把握有助于“自我”对“他者”行为与角色作出充分研判,从而减少误读,合理决策,有效外交。
于立环[3](2021)在《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5月,纳伦德拉·莫迪及其代表的印度人民党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印度大选,成立了以莫迪为首的印度人民党政府。素以强人着称的莫迪,自组阁之日起其内外政策就引起了外界的普遍关注。而其上台后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更是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截止到2021年,莫迪政府已经执政了近7个年头。在这7年间,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由执政初期的对华接触政策逐渐滑向执政中期的对华“问题外交”,由“问题外交”再过渡到了对华强硬外交政策。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在继承以往印度政府对外政策的基础上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其变化具体表现为:对外政策的保守性显着增强;印度传统的“不结盟”外交传统日趋淡化;“平衡外交”的特点日益明显;对华政策的投机性和冒险性增强。莫迪政府颇具投机性的对华政策和中印两国边界地区对华军事冒险行为,不仅破坏了中印之间脆弱的信任机制,加剧了中印之间地区战略竞争,而且也大大增强了中印发生军事对抗甚至武装冲突的风险,给中印正常双边关系地发展蒙上了浓重的阴影。莫迪政府上述对华政策,多少增加了中国在西南边陲的战略压力,妨碍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落实。对此,中国政府应客观认识印度对华政策新变化,在继续发展对印关系的同时,准确定位印度在我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防范印度可能进行的政治、军事冒险行为。
张坤[4](2021)在《新世纪以来印度对中国的认知及中国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的重心也随之变化,逐渐由原先的欧美地区向着有活力的亚洲地区迁移,呈现“东升西降”的特点。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发展中大国。中印友好是21世纪中印一同崛起的重要前提,也是当前世界格局大变动大发展的必然产物。当下研究印度对中国的认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尤其是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印度,推动中印关系发展。本文主体部分包括四章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梳理印度对中国的基本认知。通过印度政府,印度学者以及印度主流媒体三个主要群体来分析印度对中国的认知。在印度学者眼中,主流的印度的对华认知可以分为三个派别,主流的派别是把中国作为印度在崛起中的对手而不是把中国放在对立面,另一个派别是对华友好派,认为中国是印度的友邦,两国可以友好交流往来,最后一派较为极端,认为中国是印度的威胁,两国在安全方面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对华持敌对态度。在印度政府的立场中,在经历了过去的乍暖还寒、摇摆不定的中印关系,印度政府由瓦杰帕伊时期的敌视提防的认知态度,进行核试验来以图维护国家安全,到辛格和莫迪政府的逐渐修正了“中国威胁论”,印度虽然偶尔对中国呈现负面认知,但总体是乐观的。印度政府逐步认为中国发展对印度发展意义重大,在对华认知上也逐步改善。尽管在印的英文媒体在数量上比较尴尬,读者受众也不多,但其却是研究中国问题,分析中国问题的主流方面,以下几家媒体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印度快报》持有温和态度,仅仅认为应对中国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印度时报》将中国认为是威胁对象和竞争对手;《印度教徒报》将中国看作是友邻,论调友好积极;《印度斯坦时报》对华认知较为客观中立。第二部分分析影响印度对中国认知的因素。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印度的决策者个人因素,国家内部因素以及国际域外大国等因素来分析以上因素是如何影响印度对中国认知。印度的自我认知是从尼赫鲁时期就开始的实用主义哲学,后续的领导人都继承了他的政治思想遗产,奉行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在推行印度的大国战略时,领导者个人因素都在自身的思想和政策中不断影响和作用着印度的对华认知。在印度国内则是由于印度的执政政党的理念不同,印度对华的认知也呈现着不同表现,对华友好的执政理念可以使印度转变对中国的威胁认知,而寻求两国的合作。国外因素则主要是中印边界问题和受美、俄、日等域外大国因素的左右,印度或为了国家安全或为了迎合各国而不断调整着对话认知。第三部分分析印度对中国的认知对印度对华政策的影响。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领域的分析,阐述认知对印度的对华政策的影响。政治方面两国虽然互动逐渐频繁,但是传统认知的对中国还是保留着潜在意识的戒备,两国受此影响,认知缺乏互信;在经济方面,印度在崛起中对中国保持着一个竞争对手的认知,在对华政策上两国在经济方面是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但是经贸合作也有不平衡的一面,例如两国贸易逆差不断在扩大。文化方面,印度和中国之间碍于文化背景差异,两国的文化认知存在认知水平不对称和“交流赤字”的问题;安全方面,两国虽然曾经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但是两国的边境时不时就会出现摩擦与冲突,为中印关系带来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提出中国的对策。首先是保持着目前印中关系稳中有进的策略,使印度对中国的认知尽量不会出现负面认知。其次是要着手结局边界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从历史根源上破除妨碍两国关系发展的壁垒,通过合作和对话的方式,而不是采取对抗斗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维护两国的友好关系,使印度对中国认知逐渐向着友好合作的友邻友邦的方向发展,早日实现共同崛起,共筑“中国梦”和“印度梦”。
白天航[5](2021)在《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变迁的新闻话语研究 ——基于印度主流媒体《今日印度》相关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手法,以《今日印度》2014年6月至2021年2月间发表过的与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相关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莫迪执政以来,印度莫迪政府对华政策新闻话语的变迁及变迁的具体原因。根据费尔克拉夫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分别从文本分析向度、话语实践的分析向度和社会实践的分析向度三个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第一个部分主要从文本向度出发,从文本的词汇搭配、新闻标题的及物性研究和隐喻分析等角度探究莫迪政府对华政策新闻话语文本的变迁;第二个部分主要从话语实践向度对收集的文本进行分析,从文本引用的来源、引语的方式和文本预先假设的手法探究莫迪政府对华政策新闻话语生产方式的变迁;第三个部分从话语的社会实践向度三个向度出发,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国家安全四个角度,对莫迪政府对华政策新闻话语变迁的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梳理莫迪上台以来,《今日印度》中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相关报道,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下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相关报道的新闻话语是不同的,反映出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同样具有阶段性,合作与冲突并行是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主题。而这不仅与中印关系的阶段性发展相关,还与国际政治格局、印度的政治生态环境、印度的经济发展需求、“婆罗门至上”的文化传统和“战略缓冲区”的国家安全思想密不可分。由此本研究认为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变迁因中印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印度在不同时期维护自身利益的需求。
李艳芳,杨怡爽,吕嘉欣,吴玉莹[6](2021)在《“印度洋局势与中印关系”研讨会观点实录》文中提出2020年11月30日,由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印度洋局势与中印关系"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是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牵头主办的印度洋地区局势专题研讨会,每年举办一次,议题与中心发布的《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紧密结合,迄今已连续举办九届。每次研讨会均邀请国内海洋战略权威、
冯传禄[7](2020)在《近期中印边境局势及双边关系走向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印建交70周年之际,中印关系不进而退。印方在加勒万河谷、班公湖等地不断越线挑衅,是近期边境局势持续紧张的直接动因,也是中印关系急剧下滑的导火索。更大视野之下,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之际选择激化而不是回避中印结构性矛盾,对华倾向"对抗性竞争"的同时对美则"战略投机",已成为当前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轮廓。从双边关系趋势来看,印方争当"领导型大国"、谋求相对权力和局部优势,在维持战略自主同时采取战略投机的现实主义博弈逻辑,内在地规制了现阶段中印关系转圜,使得双边关系随着中美战略竞争加剧而步入"转折期",对华强硬很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印度对华政策的主基调,由此使得中印关系目前的"低谷"状态或将成为未来较长时期里的一种"常态"。从互动行为的后果意义上分析,印度已然构成中国次要战略方向上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中国自身体系压力与周边压力出现了"共振"迹象。
叶海林[8](2020)在《自我认知、关系认知与策略互动——对中印边界争端的博弈分析》文中提出作者以近年来中印边界争端的演变过程为案例,运用动态博弈和博弈策略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洞朗事件后中国对印合作政策没有获得预期回报的原因。洞朗事件后中国对印政策建立在维护次要战略方向稳定的目标上,具有风险厌恶型策略的典型特征。通过将2017年洞朗事件、2018—2019年的中印互动以及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和班公湖南岸对峙视为中印两国间不完全信息可观察行动重复博弈,重点研究博弈过程中的双方策略互动,作者得出结论:国家在次要方向上的合作性策略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与博弈过程中双方对支付结构的预期存在密切关联,次要方向上主要对手的自我认知和关系认知会对行为体的信号接收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国家应准确判断次要对手的自我认知和关系认知,避免因信号释放失当造成政策目标与手段不匹配的消极后果。因此,中国调整对印外交策略时,需要避免以希冀目标作为可能前景等多种认知偏差。
徐铮[9](2020)在《试析印度对印太战略的政策选择》文中指出近年来,随印度实力上升和印度洋地缘地位的提升,印度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其在印太战略中成为重要的一环。印度地位的提升无疑将对地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冲击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地位。2014年莫迪上台以来调整对外战略,一方面倡导印太战略努力参与塑造在印太地区符合印度利益的地区秩序,成为地区安全提供者,对冲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另一方面印度对印太战略的认知与选择更多出于印度发展自身经济、军事实力的需要,与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同时,印度的印太战略选择对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中印双边关系的发展以及地区秩序的变动密切相关,中印在维护地区稳定,扞卫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具有相似的利益。因此,尽管印度推进印太战略对中印关系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中印两国仍拥有较大的合作潜力。
李艳壮[10](2020)在《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对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促进地区经济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重要构想,也构成了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有力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联系,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和印度地理相邻,印度是中国重要邻邦,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地区重要国家。深刻认识印度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对华政策,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和中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印度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心态较为复杂,一方面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印度是重要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印度是巨大挑战,将影响其在南亚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印度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矛盾心态在其对华政策中得到了明确体现。印度对华政策体现了鲜明的“对冲”战略特点,印度一方面注重加强与中国在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合作;另一方面,也正视与中国之间竞争,加强对中印争议地区控制以维护地缘利益、强化区域整合以提高地区影响力、密切与相关利益方合作以牵制中国。印度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消极认知,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以及自身的文化认同因素。印度对华政策选择性合作限制了中印合作领域,不利于中印实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合作。印度对华政策竞争性思维及多样化制衡手段,影响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顺利实施,也不利于实现中印的战略信任。中印作为地区大国和新兴大国,健康的中印关系对于双方非常重要。中印双方应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从地区稳定与繁荣出发,深化双边合作,积极推动双边关系发展和地区稳定。
二、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与中印关系的未来走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与中印关系的未来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战略界对华策略论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度战略界对华策略的外交思想基础 |
(一)极端民族主义 |
(二)实用主义 |
(三)和平主义 |
二、近年来(32)印度战略界对华策略的变迁及其动力 |
(一)从实用主义到极端民族主义 |
(二)印度战略界对华策略变迁的动力 |
三、印度战略界各派对华具体策略论争 |
(一)极端民族主义对华策略 |
第一,提高印度综合国力,增强对华内部硬制衡能力。 |
第二,突破传统“不结盟”策略,与美国结成联盟。 |
第三,发挥战略自主性,构建“志同道合”国家的“统一战线”。 |
(二)实用主义对华策略 |
(三)和平主义对华策略 |
第一,弥合矛盾,寻找和平共处之路。 |
第二,发展更为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构建可持续的伙伴关系。 |
四、中国战略界的回应 |
(一)传统友谊派 |
(二)中印矛盾不可调和派 |
(三)平行崛起派 |
结 论 |
(2)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研究观点和视角 |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二)分析理论和路径 |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性 |
(一)研究的重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五、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一章 国家身份和利益概念及应用 |
第一节 建构主义思想内核 |
第二节 国家身份和利益概念 |
一、国家身份概念 |
二、利益驱动因素 |
第三节 建构主义身份理论 |
一、身份和利益的关系 |
二、身份理论的解释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身份认知的背景:文化与体系 |
第一节 印度的内在文明基底 |
一、两种战略文化并存 |
二、印度外交的历史脉络 |
第二节 印度的外部体系环境 |
一、体系结构的塑造力 |
二、他者话语的作用力 |
第三节 印度的主要战略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莫迪政府的身份认知 |
第一节 莫迪政府的认知特征 |
一、批判性继承: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 |
二、选择性内化:共有知识与他者观念 |
第二节 多维度印度国家身份 |
一、印度国家身份 |
二、印度关系角色 |
第三节 基于身份的国家利益 |
一、硬实力利益维度 |
二、软实力利益维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身份视域下印度对外政策演进 |
第一节 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决策 |
一、对外政策决策的制度特点 |
二、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
三、公众舆论的作用 |
第二节 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重点 |
一、邻国优先与互联互通 |
二、印太战略与多方联盟 |
三、全球治理与规范性议程 |
第三节 延续与再造:印度对外政策 |
一、对不结盟思想的继承和改造 |
二、对实用主义逻辑延续并强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印太”框架内印度的大国关系再造 |
第一节 印度的“印太”身份和利益 |
一、身份角色定位 |
二、国家利益需求 |
第二节 莫迪政府的大国关系认知 |
一、中国的对外政策和身份角色 |
二、美国的对外政策和身份角色 |
三、中美印三角关系中的互动 |
第三节 莫迪政府的大国外交政策 |
一、印度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
二、印度对美政策及其演变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3)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三、本课题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
四、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冷战后至莫迪执政前印度政府对华政策演变 |
第一节 冷战后至莫迪执政前印度政府对华政策 |
一、印度国民大会党拉奥政府的对华政策 |
二、印度人民党瓦杰帕伊政府的对华政策 |
三、印度国民大会党辛格政府的对华政策 |
第二节 冷战后至莫迪执政前印度政府对华政策的共同点和特点 |
一、冷战后至莫迪执政前印度政府对华政策的共同点 |
二、冷战后至莫迪执政前印度政府对华政策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演变及其特点 |
第一节 莫迪其人及其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政府的成立 |
一、纳伦德拉·达摩达尔达斯·莫迪其人 |
二、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政府的成立及其对华政策主张 |
第二节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演变 |
一、莫迪执政初期的对华接触政策 |
二、莫迪执政中期的中印摩擦 |
三、莫迪执政后期对华日趋强硬政策 |
第三节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共同点与特点 |
一、莫迪政府与往届印度政府对华政策的共同点 |
二、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因素 |
第一节 影响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国内因素 |
一、印度的国家利益诉求 |
二、保守政治的影响 |
三、印度国内党派政治与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 |
第二节 影响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国际因素 |
一、国际格局因素 |
二、地缘政治因素 |
三、域外大国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
第一节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
一、加剧了中印在地区层面的竞争 |
二、增加了中印在边境地区发生对抗甚至冲突的风险 |
三、对中印经济合作产生了消极影响 |
第二节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
一、增加了中国的战略压力 |
二、阻碍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
三、损害了两国的政治互信 |
第三节 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
一、从大局出发继续维护与发展中印关系 |
二、在战略上客观认识和准确定位印度 |
三、对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新世纪以来印度对中国的认知及中国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层次分析法 |
3.归纳演绎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新世纪以来印度对中国的基本认知 |
(一)印度学者眼中的中国 |
(二)印度政府对中国的认知 |
(三)印度媒体对中国的认知 |
1.印度主流英文媒体的发展现状 |
2.印度主流英文媒体的对华认知 |
二、影响印度对中国认知的因素 |
(一)国内方面的影响因素 |
1.个人因素 |
2.政党因素 |
(二)国际方面的影响因素 |
1.地缘政治因素 |
2.域外大国的影响因素 |
三、新世纪印度对中国的认知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
(一)政治方面:互动频繁却缺乏互信 |
(二)经济方面:竞争中合作但不均衡 |
(三)文化方面:交流增多但质量不高 |
(四)安全方面:存在共识却冲突不断 |
四、中国的应对策略 |
(一)增强政治互信,保持安全共识 |
(二)加强经济合作,提高文化交流质量 |
(三)预防中印两国出现突发状况提前设立预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变迁的新闻话语研究 ——基于印度主流媒体《今日印度》相关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合作与挑战并行下的中印关系: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缘起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莫迪政府及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 |
(二)印度主流报刊对莫迪对华政策新闻报道研究 |
(三)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 |
三、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一)理论框架:费尔克拉夫三向度分析法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新闻报道文本变化的解读 |
第一节 词汇策略分析 |
(一)各时间段内中心词汇的频次 |
(二)与中心词汇“中国”的相关修饰语的词汇频率 |
第二节 标题的及物性分析 |
第三节 文本的隐喻分析 |
(一)自然隐喻 |
(二)军事隐喻 |
第二章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新闻话语生产方式变化的研究 |
第一节 新闻文本的互文性研究 |
(一)文本消息来源 |
(二)话语描写 |
第二节 文本生产的预先假设性研究 |
第三章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新闻话语的变迁与社会实践的影响 |
第一节 “云诡波谲”的国际政治格局背景及原因分析 |
(一)“战略性选边”莫迪上台之初对华外交策略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
(二) “倾向美国,抵制中国”莫迪政府前期的对华政策 |
(三) “龙象共舞”莫迪政府执政中期对华政策的短暂缓和 |
(四) “对抗升级”莫迪执政危机下对华政策的背景及原因 |
第二节 印度经济结构转型下的国家核心利益 |
(一) “友好合作”对华经济政策的背景及原因 |
(二) “竞争型”经济互动下的对华经济政策的原因 |
(三) “破冰之旅”莫迪政府缓和对华关系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
(四) “借疫谋利”的新时期对华经济政策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婆罗门至上”的文化桎梏 |
(一)以“历史文化”作为对华文化交流的突破口 |
(二)中印地缘文化的深层冲突的背景及原因 |
(三) “冲突后的缓和”中印文化正常交流 |
(四)新冠疫情下中印文化的再度冲突 |
第四节 结构性矛盾——国家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 |
(一)合作与冲突并行的对华政策的背景 |
(二) “鸡脖子”心态下激进的对华政策的背景及原因 |
(三)重回“协调与合作”的正轨的对华政策的背景 |
(四)“冲突升级”莫迪政府对华愈加激进的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印度洋局势与中印关系”研讨会观点实录(论文提纲范文)
开幕式环节 |
杨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 |
朱翠萍(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蓝皮书主编) |
叶海林(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
研讨会环节(一)印度洋局势:变动和影响 |
黄仁伟(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 |
时宏远(贵州财经大学教授) |
杨思灵(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
楼春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
张书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
冯传禄(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副教授) |
研讨会环节(二)当前中印关系:挑战与应对 |
孙士海(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
马加力(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
杜幼康(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教授) |
李莉(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
谢超(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
谢来辉(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
(7)近期中印边境局势及双边关系走向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边境局势现状与趋势 |
(一)边境局势发展 |
(二)“斗而不战”的限度 |
二、边界问题上印方的行为与动机 |
(一)博弈行为与策略 |
(二)博弈工具与战略讹诈 |
三、印度对华政策调整及其博弈逻辑 |
(一)中印关系波动的支配性因素 |
(二)中印关系已经进入“战略转折期” |
(三)印方试图激化中印矛盾以对美投机 |
(四)“印式”战略现实主义博弈逻辑 |
结语 |
(8)自我认知、关系认知与策略互动——对中印边界争端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近年中印关系变化及中国的认知和期待 |
三 学界对近年来中印关系发展和演变的研究 |
四 从洞朗到加勒万:中印边界争端的重复博弈分析 |
五 中方合作性策略未能奏效的原因:支付结构视角 |
六 结论与启示 |
(9)试析印度对印太战略的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四)、论文结构框架 |
第一章 印度的印太传统与莫迪的外交改革 |
第一节 印度印太外交的历史根源 |
第二节 莫迪的外交改革与印太构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印度印太战略的内涵和目标 |
第一节 印度印太战略的内涵 |
一、地理范围 |
二、东盟核心 |
三、包容性 |
第二节 印度印太战略的战略目标及举措 |
一、安全合作 |
二、经济联通 |
三、战略自主 |
第三节 印度印太战略的局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印度印太战略的特点及影响 |
第一节 印度印太战略与其他国家的差异 |
一、概念和地理范围 |
二、海上安全与合作 |
三、互联互通 |
四、对待中国 |
第二节 印度印太战略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
一、印太战略对中印关系的正面影响 |
二、印太战略对中印关系的负面影响 |
三、印度“印太战略”的发展前景与中国应对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析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印度的认知 |
2.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 |
2.2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认知 |
2.2.1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正面认知 |
2.2.2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认知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印度对华政策基本内容 |
3.1 重视对华合作 |
3.1.1 增强经济联系 |
3.1.2 加强政治合作 |
3.1.3 推动安全合作 |
3.2 正视与华竞争 |
3.2.1 强化区域整合以提高地区影响力 |
3.2.2 密切与相关利益方合作以牵制中国 |
3.2.3 加强对中印争议地区控制以维护地缘利益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印度对华政策特点及评价 |
4.1 “一带一路”倡议下印度对华政策特点 |
4.1.1 偏向于选择性的合作 |
4.1.2 竞争性的政策思维 |
4.1.3 多样化的制衡手段 |
4.2 “一带一路”倡议下印度对华政策评价 |
4.2.1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具有负面性 |
4.2.2 竞争性政策不利于中印关系的稳定发展 |
4.2.3 多样化的制衡手段破坏了中印战略信任 |
4.3 印度对华政策未来走向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与中印关系的未来走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战略界对华策略论争研究[J]. 王文佳,汪伟民. 社会科学, 2021(10)
- [2]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D]. 周玉萍. 外交学院, 2021(11)
- [3]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研究[D]. 于立环.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4]新世纪以来印度对中国的认知及中国的对策研究[D]. 张坤.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5]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变迁的新闻话语研究 ——基于印度主流媒体《今日印度》相关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D]. 白天航. 兰州大学, 2021(02)
- [6]“印度洋局势与中印关系”研讨会观点实录[J]. 李艳芳,杨怡爽,吕嘉欣,吴玉莹.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21(01)
- [7]近期中印边境局势及双边关系走向探析[J]. 冯传禄.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20(06)
- [8]自我认知、关系认知与策略互动——对中印边界争端的博弈分析[J]. 叶海林.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20(11)
- [9]试析印度对印太战略的政策选择[D]. 徐铮. 外交学院, 2020(07)
- [10]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对华政策研究[D]. 李艳壮. 燕山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