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以发电废弃物稻壳灰为原料,以NaOH为活化剂制备了稻壳灰吸附剂,并将其用于去除水中罗丹明B(Rhodamine B,Rh B)染料。系统考察了溶液pH值、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以及溶液离子强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3时,稻壳灰吸附剂对水中Rh B的吸附效果最佳,饱和吸附容量qm为322. 6mg·g-1;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焓变ΔH为7. 67 kJ·mol-1,ΔS为24. 92 J·mol-1·K-1,ΔG<0,表明稻壳灰吸附剂对Rh B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熵增过程;吸附过程可在20 min内达到平衡,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的活化能Ea为24. 1 kJ·mol-1。吸附容量随着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说明其吸附是以静电作用为主的吸附过程。10次循环使用后稻壳灰吸附剂对Rh B的吸附效率仍能保持91%以上,表明该材料可以多次循环使用,是潜在的高效吸附材料。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刘琦,陈嘉磊,张启灵,余思颖,林之凯,张志祥,胡美琴,沈昊宇
关键词: 稻壳灰,罗丹明,吸附,静电作用
来源: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9年08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化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宁波市惠贞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08479,81502421)资助,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A610206)资助,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13022009)资助,宁波市新苗计划项目(甬教基2018-242)资助
分类号: X703;O647.33
页码: 1482-1491
总页数: 10
文件大小: 1899K
下载量: 179
相关论文文献
- [1].快速高温灼烧所得稻壳灰中黑色颗粒成因的研究[J]. 广东化工 2017(22)
- [2].稻壳灰变“金子”,农家小伙年赚千万[J]. 金融经济 2016(01)
- [3].稻壳灰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J]. 河南建材 2010(01)
- [4].稻壳/稻壳灰在墙体材料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 砖瓦 2014(10)
- [5].稻壳灰的宏微观结构研究[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8(01)
- [6].稻壳灰资源化综合利用及组成结构分析[J]. 科技风 2018(21)
- [7].宣全:点稻壳灰成金[J]. 绿色视野 2015(06)
- [8].扩大稻壳灰在建筑中的应用势在必行[J]. 混凝土世界 2013(10)
- [9].低温稻壳灰可控制备及复合水泥研究[J]. 材料导报 2009(S1)
- [10].电厂稻壳灰不同掺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 [11].稻壳灰里斩获千万“绿色财富”[J]. 时代金融 2015(16)
- [12].稻壳灰显色特征试验研究[J]. 可再生能源 2011(04)
- [13].稻壳灰中硅的有效利用[J]. 黑龙江造纸 2016(03)
- [14].稻壳发电残余物稻壳灰对有机物的吸附作用[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05)
- [15].对在灰砂砖中掺入稻壳灰制砖的看法[J]. 砖瓦 2010(07)
- [16].稻壳灰处理印染废水效果研究[J]. 中国稻米 2018(01)
- [17].稻壳灰制备金属硅的研究[J]. 轻金属 2012(07)
- [18].原状稻壳灰及磨细灰对水泥胶砂强度和微观结构的影响[J].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9(10)
- [19].稻壳灰对膨胀土层改性的试验研究[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9(05)
- [20].稻壳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 重庆建筑 2018(03)
- [21].稻壳灰制造水泥[J]. 技术与市场 2010(04)
- [22].低温稻壳灰改性氯氧镁水泥性能研究[J]. 新型建筑材料 2010(11)
- [23].煅烧温度和时间对稻壳灰助滤剂助滤性能的影响研究[J]. 流体机械 2012(09)
- [24].稻壳灰作为海水硅酸盐肥料的肥效和安全性研究[J]. 海洋科学 2019(07)
- [25].稻壳灰高值利用制备ZSM-5分子筛[J]. 新能源进展 2018(01)
- [26].用稻壳灰制造的新水泥[J]. 科学24小时 2010(01)
- [27].稻壳灰对水中低浓度Pb(Ⅱ)的吸附特性[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7(11)
- [28].稻壳灰对固井水泥石性能影响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8(05)
- [29].稻壳灰负载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固相合成特性[J]. 化工管理 2018(30)
- [30].稻壳灰造水泥:引发“绿色建筑”革命[J].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