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荣[1]2003年在《高等学校内部冲突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冲突现象存在于任何组织中,对高等学校这样的组织也不例外。虽然我国已经有一些学者对高等学校内部冲突中有关大学生冲突进行了研究,从不同层次揭示了高校组织冲突的性质以及影响,探讨了高校组织冲突的管理策略,但一般都没有从高校组织冲突的整体层面上做出深入探讨;在已发表的论文中多为对具体个案的剖析、经验概括,缺乏系统性,很少上升到一般的理论层次,故其普遍意义尚不明显。本论文对高等学校内部冲突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对高等学校内部冲突研究的重要性。 论文依据高等学校与企业的相似性,借鉴企业组织冲突管理理论,并运用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对高等学校内部冲突中有关大学生的冲突进行研究。论文主要以冲突的对象作为研究的依据,将其划分为大学生个人内心冲突、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冲突、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以及大学生与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之间的冲突。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了高等学校内部冲突的表现,主要论述了高等学校内部冲突形成的原因,一方面论述高等学校内部冲突形成的一般原因,即相互依赖性是冲突形成的客观基础,彼此间的差异性是冲突形成的直接原因,内在机制不完善是冲突形成的推动力;另一方面论述了不同类型冲突形成的特殊原因。在分析了高等学校内部冲突的现状和原因后,充分论述了高等学校内部冲突影响的二重性,既要看到冲突的破坏性功能,又要看到冲突的建设性功能,重点分析了高等学校内部冲突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最后,提出高等学校内部冲突的管理主要包括叁方面:冲突的预防、冲突的解决以及对冲突的利用,本文重点对高等学校内部冲突应该采取的策略进行研究。
梁丽华[2]2007年在《高校教师冲突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冲突是组织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也是高校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高校教师是由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个体内部冲突和人际冲突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高校教师的冲突问题及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绩效。本文从冲突现象及其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依据和谐社会理论、组织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高校管理等相关理论,借鉴国外冲突管理的经验,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过程分析与结果分析相结合等方法,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对我国高校教师面临的冲突及其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冲突管理策略,以期为促进高校教师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供参考。论文在对冲突的涵义及其理论进行阐述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高校教师冲突的现状、成因及影响,包括教师个体的内部冲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冲突、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等,进而剖析了高校教师冲突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高校教师冲突现状及其冲突管理存在的问题,论述了高校教师冲突管理的策略。本文提出了冲突的结果不仅是消极和积极影响这两方面,而且还包括处于二者中间状态的中性结果。高校教师冲突管理的主体不是高校管理者一方,而是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共同作为冲突管理的主体,担负着各自不同而又同样重要的冲突管理责任,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应当实施积极的自我管理、乐于服从管理与积极参与管理相结合,运用不同的管理策略,避免和化解不良冲突,重视和诱导良性冲突的积极作用,在实现多赢的冲突管理目标的基础上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王建[3]2008年在《高校教师冲突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冲突是社会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只要存在人际、群际的互动,就有可能带来冲突。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由各种具体任务、具体目标各不相同的团体组成,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领域,其中教师之间的冲突是高校冲突重要部分。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的教师冲突管理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方面,冲突管理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普遍对组织冲突功能属性持片面认识。无论是学校管理的理论研究者还是实际的学校管理者,他们普遍认为冲突是极为有害的,会妨碍学校的正确决策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甚至认为冲突的出现是管理失败,组织崩溃的前兆。这些错误的理解要求我们必须对高校教师的冲突问题进行研究。为此,本文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研究:(1)探索高校教师冲突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并对冲突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2)正确评价冲突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影响。(3)对处理高校教师冲突的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文对教师的冲突进行研究发现:首先,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冲突是高校教师冲突中最为普遍也最为严重的冲突类型。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冲突有多种表现形式。高校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冲突双方彼此之间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主要包括:文化差异、认知差异、工作目标的差异等。此外,制度不完善、教师与行政人员存在职责不清等也是导致高校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产生冲突重要原因。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冲突会给学校工作的高效运行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影响两者的情绪和身心健康。同时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同时也有其积极的影响:(1)适度的冲突可以避免高校停滞不前或发展缓慢。(2)适度的冲突有利于一些问题的解决。同时,本文对教师之间的冲突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教师与教师的冲突主要表现在:(1)心理上相互冲突(2)行为上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回避。产生这些冲突表现的原因包括:(1)教师之间存在学术观点差异(2)教师之间存在利益竞争(3)教师之间存在目标及价值观差异。其次,本文对教师个体内部的冲突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教师个体的内部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当教师内部冲突处理合理范围之内时,其会表现为对教师工作的激励和促进。(2)但有的教师在面对个体的内部冲突时,会受到自身性格或冲突大小程度的影响,而选择被动的应对措施,从而导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下降,或消极应对等表现形式。再次,本文对高校教师冲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由于受管理观念中消极思想的影响、高校管理制度缺陷的负面作用导致了高校管理者对教师冲突的认识不全面,对教师冲突的应对策略不科学。最后,本文就高校教师的冲突管理的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高校管理者要想有效解决教师冲突,首先要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冲突管理理念;其次要建立健全冲突管理体制;再次要采取有效的冲突管理方式。
张京磊[4]2009年在《高校组织内的冲突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具有一些特殊性。从组织整体特征来看,高校组织是一个呈现出有组织的无序状态的“松散结合系统”,并且由于其内部不同的成员和权力形成了“异质结构”;从组织内部特征来看,高校组织内部控制呈现出明显的双重性,这不仅在结构上表现为行政事务的传统科层控制和学术事务的集体控制,而且在权力系统中体现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并存。高校组织的这些特征为冲突的产生搭建了温床。在对高校组织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以高校教师为基本点对高校组织内的冲突进行了归类,指出高校组织内部冲突主要包括教师内心的冲突、角色冲突,个体间的冲突、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冲突等,这些冲突主要由不同群体的个性差异、相互依赖、利益分割、角色反差和内部协调机制缺失等因素所造成。高校组织内部冲突会给高校的发展和管理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为此,作为高校的管理者,面对高校组织内部冲突,不应简单地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对方式,而应该从制度层面来思考如何权变地利用建设性冲突和规避破坏性冲突。基于此种认识,本研究在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框架内对冲突管理进行了制度分析,指出高校管理者应该从个体行为约束制度,群体协调制度、契约履行制度、权力制衡制度、适度冲突利用制度和组织内非正式制度等层面构建冲突管理平台,为实现高校组织内的和谐管理,建设和谐校园提供制度保障。
雷红生[5]2007年在《高校内部冲突管理浅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是一种准赢利性组织。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企业组织冲突管理理论与方法对高等学校内部冲突进行研究,正确科学认识高校内部冲突,积极协调高校内各方面的关系,这对构建和谐的校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贺建兰[6]2014年在《高校师生冲突及应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和高校急剧扩张,高等院校的师生关系变得日益不同于早期,尤其是不同于高等院校扩招之前。某种程度上,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关系已经由言语冲突逐渐发展到人身伤害,并且由隐性的私下对立逐渐发展到公开的暴力对峙,诸如此类的变化警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高校师生关系,及时介入高校师生冲突事件,探讨高校师生冲突事件何以频发的因果机制,进而为改善高校师生关系提供建议。本文研究了由各种利益因素、价值因素、情绪因素等等引发出的高等院校师生冲突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产生原因、影响后果和应对策略,并且提出将高等院校师生对立矛盾纳入到危机冲突和危机管理的范畴,从而为高等院校及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更加理性和科学地应对和处理日益增多的高等院校师生冲突指出了方向。遵循上述思路,本文从高等院校师生冲突事件的一般情况出发,分析了高等院校师生冲突事件的涵义、特点、类型、成因和影响,针对高等院校师生冲突事件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高等院校师生冲突事件管理的意义、基本原则、主要功能和基本程序,设计和优化了高等院校师生冲突事件处理机制,包括冲突的预警与预报机制、信息的反馈与披露机制、干部的问责与纠错机制、后勤资源的动员与援助机制、社会力量的统筹与参与机制、院际校际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以及法律制度的警示与强制机制,最后从政策层面和应对措施上提出了高等院校师生冲突事件应急系统和处理机制构建中要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信息平台的构建和应急心理辅导队伍的建设。总之,新时期下的高等院校管理和高等院校师生关系具有不同于扩招前的高等院校管理和高等院校师生关系,在多元化思想和价值观指导下,在自主择业的高等院校就业指导方针下,高等院校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现象呈现出日渐增多的趋势,如何适应不同于以往说教模式下的高等院校师生关系,建立建设性的动态师生和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可以作为建设和谐的、动态的高等院校师生关系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师生关系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关系,也是高等院校师生对立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此外,高等学校"冲突"事件一旦发生,造成的危害与后果难以预料。因此,"冲突"管理必须纳入高等学校管理体系之中,通过采取切实措施,有效预防潜在"冲突",妥善处理现实"冲突",努力促使冲突变转机,并在促使转化过程中积极实现组织形象的重塑。因此,通过引入高等院校师生对立危机管理的思想,将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纳入危机管理的范畴,从而可以理性、和平地化解师生之间的不满和怨恨,进而为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奠定基础,为校园人际关系和谐和高等院校校园环境稳定创造条件。
王萌[7]2010年在《校长校内冲突处理方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托马斯和施密特(Thomas&Schmidt,1976)指出国际冲突管理协会在一项对中层和高层校长的调查中发现,校长平均花费20%的时间在处理冲突上。他们可能是冲突的直接参与者,或是努力解决冲突的第叁方。校长认为在管理发展中,冲突管理被排在决策、领导和沟通之前。毫无疑问,处理冲突的知识和能力是管理有效性的基本要求之一。尽管在传统习惯中大多数人认为,产生冲突的原因是处理冲突、解决冲突的基础,现代冲突管理的很多研究指出在原因之后,其冲突处理过程本身也极具复杂性和影响不稳定性的特点,因而冲突处理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冲突的进程和结果。这也是本研究以“冲突处理方式”为论题的理由。笔者曾先后在上海市C区的Y中学、P区的教育局和C学校实习,在M区的暑期办公室挂职锻炼,积累了不少关于冲突的案例。借助冲突管理理论,2009年9月至11月,笔者改编并引用拉希姆(Rahim)ROCⅠ-Ⅱ量表对上述叁个区180位中小学校长和204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案例、问卷结论的一些重要的方面还参插了关键人物的访谈、咨询,目的是为了使各种调查材料能相互验证以提高研究的信度、效度。本研究的思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首先阐明论题的背景与意义,确立本文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第二部分(第二章)从理清核心概念入手,归纳冲突处理方式的分类与调查工具,并梳理有关研究,寻找分析问题的理论支持。第叁部分(第叁、四章)是论文的实证部分。利用案例、访谈、问卷等工具,对调查材料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以期刻画校长在“冲突方”或“第叁方”两类情境中处理方式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论文的最后一部分(第五章)是笔者对改进处理方式的若干建议。本研究发现,当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已对学校冲突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校长能以积极的态度解决自己与教师之间或教师之间的冲突,一些场合也运用了人性化的技巧。但是,在处理方式特征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尤其是一些背景性因素的调查中)可以看到不少状态是不利于冲突的解决的:一方面,冲突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校长权力主导下进行的;另一方面,学校尚未建立起系统的冲突管理体制。例如校长片面强调人际关系,造成原则的缺失,教师不敢与校长发生冲突,造成冲突“虚无”;而为了尽快解决冲突,校长有时会过于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教师的利益,或冲突解决不彻底,存在潜在爆发的可能性。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诸如传统的行政价值观,缺乏对校长权力的制约等等;此外,随着现代学校管理的发展,一些校长还未拥有更丰富的冲突处理的知识与能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显而易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实践的需要。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冲突观和权力观;建立校长权力制约机制;提高校长的冲突处理能力等是改善冲突管理的重要途径。希望这些研究能对中小学冲突管理的改进有些许贡献。
项娟[8]2016年在《科塞冲突管理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冲突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冲突管理问题是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问题,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由此,本选题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视角即大学生冲突管理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本研究将科塞的冲突管理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冲突管理,力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面(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尝试一种跨学科视域的创新。科塞受马克思、齐美尔等冲突理论的影响,创立了冲突管理理论,他关心社会冲突的功能,认为冲突能够增强特定社会关系或群体的适应和调适能力。科塞强调在社会冲突中只要不涉及到个体人格的冲突均是建设性冲突,同时科塞也强调在冲突被压制的地方,冲突一旦爆发,就可能危及他们相互关系的基础,这种冲突往往产生分裂性的结局;科塞安全阀理论、科层制理论中正是针对这些冲突提出的具体策略;科塞强调冲突具有凝聚、整合、维持疆界等正功能,因此在科塞的冲突管理理论范例中提出了激发器理论,即管理者要善于激发建设性冲突。本文分别对大学各个年级段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有效问卷535份,借助软件IMB SPSS Statistics 19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的个体冲突、人际冲突及组织冲突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调查,并对不同类型冲突的表现和冲突强度展开分析,明确大学生冲突归因、冲突频率及解决策略,从而为本文大学生冲突管理对策提供现实依据。最后,借鉴科塞冲突管理理论,依据调研材料分析,阐明了大学生冲突管理的主体维度、原则、功能以及实施策略,特别是阐明了大学生自我冲突管理的思想教育路径。
王务均[9]2014年在《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权力是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一切社会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获取和运用权力的本质即是实现或维护一定的利益。近50年来,福柯改变了对传统权力的认识,认为权力是主客体之间双向交换和多向分享的影响和融合关系,而非完全自上而下的单向排斥,正确运用权力关系有助于调和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合力。包容理念源自社会团结理论,是权力融合思想在社会冲突领域里的进一步体现,近年来越来越成为解决社会冲突问题和多元利益纷争的指导思想和主流观念。包容思想提倡将所有社会组织和成员以及利益相关方包容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拥有公平发展机会,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促进所有成员(包括弱势群体)无障碍地融为一体、生活在一起;其实质是强调所有成员地位平等和参与机会均等的共同治理,是合力维护和拓展组织利益以及多元利益的有效方式。权力包容是多元主体之间有原则、有底线的对立统一,也是一个动态、开放和复杂的过程。权力包容必须以实现成员正当利益或组织理想为目标,厘清权力运行边界,规范权力合作行为,通过构建包容性的制度框架和制度机制,实现组织发展以及成员利益的最大化。从大学发展史上看,对高深知识的教学是一切大学活动的根源,因此学术权力是大学的起点权力,负责学术事务;行政权力是大学规模和功能扩大的派生产物,负责学术以外的行政事务。然而大学自从有了专职的行政人员,就有了学术人员与行政人员的差异,就有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矛盾和冲突。由于长期的行政化管理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中国大学内部的权力冲突与关系失衡现象尤为严重,行政权力侵蚀、僭越学术权力的作用空间,教授群体地处边缘,大学学术性得不到彰显和表达,以至有学者疾呼“现行大学管理体制最大弊端就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失衡”。怎样缓和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失衡、获取破解大学行政化的密码,已成为各界必须直面和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然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既有矛盾又不能分离,它们共同依托大学组织存在,共同为实现大学职能服务。如果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难以调和,不能很好地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的创新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就会动摇,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换言之,大学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利益包容体。在大学治理领域,以维护和拓展利益为纽带,引入权力包容理论,运用制度变迁分析,在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基本规律探讨的基础上,构建平等参与和相互尊重利益的权力包容机制及其制度落实机制,降低权力冲突,节约权力成本,实现学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和睦相处和和谐发展,为完善我国大学治理结构提供一个理论支撑点和决策参考点。基于以上原理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如下安排的:第一章、第二章是研究的基础部分,主要完成重要概念界定、相关文献梳理、基本理论选择和分析框架构建等工作,也对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作了说明。第叁章对中世纪大学和近现代西方大学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展开历史和制度考察。中世纪大学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行会,以职业培训与知识传授为主,学术自治和自由是大学独享的特权;中世纪后期,大学过多地参与宗教和世俗政治,排斥和阻碍新知识,最终沦为保守主义阵营。德国的讲座制大学,学术权力处于“绝对”主导地位,重视科学研究,拓展新学科新技术,大学面貌焕然一新;但随着科技与时代的进步,学术专制的负面影响显现,抵制新研究和新讲座,大学规模难以扩大,大学制度逐渐僵化。19世纪中后期,美国大学在融合欧洲大学模式和传统的基础上,增添了学术权力治校的新内涵,形成以董事会领导、校长和教授评议会合作治理的结构,大学内部权力均衡、利益包容,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主流。第四章对近代以来我国大学权力配置及其结构进行制度变迁考察。19世纪末,面对坚船利炮,晚清政府和仁人志士开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民国以后,蔡元培、梅贻琦、蒋梦麟等借鉴西方大学的制度模本,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现代理念,构建“教授治校”为核心的民国大学制度,实现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协调,民国大学虽处境艰难却取得了辉煌成就。1949年以后,经过院系调整、思想改造,我国建成一套准行政化管理和高度专业化教学的大学制度,行政权力取代学术权力管理大学的一切重要事务,降低了我国大学的学术贡献和国际竞争力。十多年来政治界、教育界和学术界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不同层面探寻剖解大学行政化、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路径。第五章从制度变迁研究回到大学权力运行现状的验证考察。首先对我国大学权力冲突及其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冲突失衡的产生机理,提出构建开放包容的现代大学制度构想。其次对教育部首批核准的六所大学章程文本的进行比较研究,验证了行政权力强大、学术权力弱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最后以学术委员会建设运行现状为重点在样本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进一步验证我国学术权力受到压制,学术作用难以发挥;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学术-行政包容”的制度体系是大学成员的共同期盼和理性选择。第六章在前文研究基础上,具体阐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包容的理论基础、框架逻辑、运行特征及其制度实践。首先阐明大学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利益包容体,它们虽有分工和具体利益差别,但根本利益一致、权力目标一致,存在两权包容的理论基础。其次建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包容的框架联系,将两者统一到大学社会职能的实现进程,解释了包容框架及其内在要素的逻辑,分析了多种“类似”现象与包容的差别。第叁,论述了包容机制的构建及其部件,强调大学组织存在和属性完备是机制起作用的基础,行政放权和学术自主是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权力制度体系和执行体系健全是机制起作用的路径。最后强调了组织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包容制度体系的制定过程及其原则、制度维持与扩散机制的影响、以及制度文化创新的长期性。权力问题是大学治理的核心问题。权力配置合理、运行规范、制约有效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关键环节。我国高校管理体制行政化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大学内部权力配置结构不合理,行政权力侵蚀、僭越学术权力发挥作用的空间。权力包容是权力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和参与机会均等,是共同维护和合力拓展大学利益的有效方式,也是一个动态、开放和复杂的融合过程,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机制和实践机制,促进学术人员与行政人员和衷共济和共同治理大学,有利于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有利于建设开放包容的大学制度和大学文化。
查永军[10]2009年在《中国大学学术管理中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大学不同于中世纪大学,它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对大学产生影响的力量更加多元,大学内部组织结构更加复杂,形成了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于大学的权力结构。不同国家大学权力结构差异较大,但其内部权力构成依然有着诸多共性特征,主要包括:影响大学发展的力量日益多元化,大学中的权力构成也日益多样;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是大学权力结构中的主体;各国都给予教授集体力量以足够重视等。不同权力结构模式的形成除了借鉴别国经验,更主要是受到各自国家的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等的影响,各种权力结构模式都有其生存发展的环境和优势。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各种权力模式中都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和各自的功能。学术权力的合法性源于知识的专门性以及各学科学者及其组织在学术上的高深造诣,学术权力更关注学科发展;行政权力在大学管理中的合法性源于其合理行使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能实现多方利益平衡,保证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以及利于增强大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敏感性等,行政权力相对而言更关注学校组织整体利益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融洽关系。这两方面力量的有效协作能保证大学学术事务和非学术事务的有效管理。中国现代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独特的演变路径,它是在政府主导下产生和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与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相适应,政府对本属于学术机构的大学进行了行政化改造,大学成了政府的附属机构,没有办学自主权,行政权力完全主导了大学管理。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逐渐下放大学办学自主权,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大学内部也进行了校院系等管理体制改革,大学教师的学术主体地位有所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提出建立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发挥其在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人事等方面的审议和咨询职能。但是,这些学术组织在大学学术事务管理中不具有决策权。因此,从中国大学内部权力结构的演变以及相关政策文本中可以发现,中国大学仍然是行政权力处于主导地位,学术权力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权力结构。围绕学术资源分配,共同作用于学术事务管理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存在着冲突。学术资源对学术生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大科学、大工程时代,拥有资源就拥有了发展的机遇、优先权乃至领先权。行政权力同样需要在学术资源分配上拥有发言权,因为在学术资源的获取、学术资源更合理的分配以及学术资源分配方案的执行等环节行政权力作用突出。因此,学术资源分配权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的焦点。通过对大学中教学计划制定、校内课题项目评审立项、教师职称评审以及学位授予等学术资源分配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大学学术资源分配的决定权掌控在行政权力一方,学术权力在行政权力的支配下履行职能。大学教师只有通过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方式向行政力量申请学术资源,因此产生了贿赂、合谋等“非正式”手段。对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进行文化分析能从更深层次把握冲突的本质。大学组织内部在学术管理上形成了差异性的亚文化,主要包括学术文化和行政文化(也称管理文化)。学术文化和行政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学术文化追求学术创新,即原创性学术成果的生产,而行政文化追求的是组织效率、效益的提高,强调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与学术创新追求相关,学术文化强调学术自由、学术自治,主张价值理性精神张扬,更关注成果的“质”;与组织效率、效益相关,行政文化强调制度规范、等级关系建立、对成果的量化以及考核的经常化、制度化等。所以,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的实质是学术文化与行政文化的冲突。社会学冲突理论认为,冲突不仅有消极功能也有积极功能,而且如果措施得当,消极功能也能向积极功能转化。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同样有着积极和消极功能。传统观点只意识到两种权力冲突的消极功能,而忽视其积极功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冲突可以实现大学中各方力量的制衡,促进消极情绪和紧张压力有效释放,形成并强化各自利益共同体。中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现状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社会根源:在组织制度设计上,大学与政府关系是典型的“政府本位”,学术与行政关系的制度安排上是“行政本位”,大学组织内部权力重心明显上移;在文化根源上,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都对中国大学权力结构以及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冲突有着深层次影响,具体而言,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学术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一直都非常微弱;当代中国形成了以集权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体系,具体反映在集体主义文化、制度化的精英文化以及单位文化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都为大学行政权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形成并维系着中国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强弱博弈关系。大学学术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采取必要措施实现两者的有效制衡是管理冲突的需要,更是促进大学学术生产和大学组织有序发展的需要。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首先,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和权力冲突观,同时积极培育学术文化;其次,应在制度层面推进改革,从宏观层面给予学术权力以学术资源分配的决定权,大学内部也要强化教师集体权力,完善申诉制度等;第叁,大学内部应进行机构设置改革,真正实现校、院、系叁级建制管理,促进权力重心的下移,调动基层学术组织积极性,发挥校长在学术和行政两个方面的协调和整合作用;最后,学者应提升学术实力,增强学术影响力,促进学术权力地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内部冲突管理研究[D]. 李英荣. 西安理工大学. 2003
[2]. 高校教师冲突管理研究[D]. 梁丽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3]. 高校教师冲突管理研究[D]. 王建. 湘潭大学. 2008
[4]. 高校组织内的冲突管理研究[D]. 张京磊. 西南大学. 2009
[5]. 高校内部冲突管理浅议[J]. 雷红生. 安徽教育. 2007
[6]. 高校师生冲突及应对研究[D]. 贺建兰. 南京大学. 2014
[7]. 校长校内冲突处理方式的研究[D]. 王萌.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8]. 科塞冲突管理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冲突管理研究[D]. 项娟. 闽南师范大学. 2016
[9]. 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机制研究[D]. 王务均. 南京农业大学. 2014
[10]. 中国大学学术管理中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研究[D]. 查永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冲突管理论文; 大学论文; 高等学校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文化冲突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行政处理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行政人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