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长鳍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锦鲤,日本,形态,昭和,夏花,性状,广西。
长鳍鲤论文文献综述
陈紫辉[1](2014)在《长鳍鲤(C.carpio var.longfin)、锦鲤(C.carpio var.koi)与正反交子代遗传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长鳍鲤(C. carpio var. longfin)、锦鲤(koi carp)及其正反交子代之间的遗传差异做了研究。首先对这四种鱼的可数性状与可量性状做出测量,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它们之间的形态性状差异;采用传统空气干燥方法,提取四种鱼的染色体,得到它们的染色体中期分裂图像,分析其核型组成,分析亲本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核型组成差异;利用特异引物,扩增5SrDNA重复序列,分析亲本与子代之间的序列差异。本研究的内容包括:1、长鳍鲤、锦鲤及子代形态差异分析测量传统可数性状(7项)和传统可量性状(12项),设置身体框架,在框架上取点测量框架数据(19项)。首先通过方差分析对测量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鱼不同规格对数据的影响,再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等多元统计方法,对长鳍鲤(C.carpio var. longfin),锦鲤(Koi carp)及其正反交F1(长鳍鲤♀×锦鲤♂,锦鲤♀×长鳍鲤♂)的形态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鳍鲤、锦鲤及正反交子代的可数性状中背鳍、胸鳍、腹鳍、臀鳍、侧线上鳞、侧线鳞、侧线下鳞基本一致,各项差异不显着。主成分分析的6个主要组成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5.038%。聚类分析结果可知正交子代的形态与母本长鳍鲤较为接近,反交子代介于母本和父本之间。用逐步判别法建立了4种鱼的判别函数,得到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6.2%~100%(P1)、86.2%~96.8%(P2),综合判别率为93.3%。2、长鳍鲤、锦鲤及子代核型分析取长鳍鲤、锦鲤及杂交子代的头肾,采用PHA秋水仙素体内腹腔注射,空气干燥法制作头肾染色体标本,结果显示四种鱼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00,但是核型略有差异。长鳍鲤的染色体核型为2n=20m+24sm+56stt,臂数(NF)为144;锦鲤的染色体核型为2n=22m+30sm+48stt,臂数(NF)为152;正交子代的染色体核型为2n=22m+26sm+52stt,臂数(NF)为148;反交子代的染色体核型为2n=22m+26sm+52stt,NF=148。正反交子代的核型一致,但是与两亲本不同,介于亲本染色体核型之间,推测杂交子代不是雄核发育,也不是雌核发育,很可能是两亲本之间配子的杂合体。3、长鳍鲤、锦鲤及子代5SrDNA结构差异分析我们通过采集鳍条,设计特异引物,扩增提取长鳍鲤、锦鲤及正反交子代的5s rDNA,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长鳍鲤、锦鲤及杂交子代只有一种5s rDNA结构单元(203bp),亲本间编码区高度保守,而非转录间隔区碱基变异明显;正反交子代非转录间隔区-41、-53、-55位置的碱基与锦鲤亲本的碱基一致,分别是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正反交子代-4位置碱基与长鳍鲤亲本的碱基一致,为胞嘧啶(C);杂交子代与长鳍鲤,锦鲤5s rDNA的同源性分别为96.4%和98.8%。(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4-03-30)
邹芝英,杨弘,罗永巨,吴长敬,李大宇[2](2013)在《长鳍鲤mtDNA D-loop区序列结构和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CR技术和测序的方法分离长鳍鲤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的部分序列(600~602 bp),结合已报道长鳍鲤序列(387 bp),得到长鳍鲤D-loop区的全长序列(921 bp),对照其他已报道的鱼类控制区结构,成功识别长鳍鲤mtDNA D-loop区的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找到了终止相关的序列TAS和CSB-F、CSB-E、CSB-D、CSB-1、CSB-2、CSB-3等6个特征序列,运用DNA分析软件对本研究获得的序列(600~602 bp)进行序列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序列碱基A+T的含量(平均为62.7%)高于G+C的含量(平均为37.3%),共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转换为8个,颠换为3个,有2个缺失,碱基的替换有明显的偏倚。8尾个体分属6种单倍型,长鳍鲤的核苷酸多样性为0.007 32,单倍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9。稀有长鳍鲤种群mtDNA D-loop区序列存在着丰富的多态性,说明该种群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8期)
孙莉,杨国梁,王军毅,吴婷婷,张海波[3](2009)在《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长鳍鲤、锦鲤和龙凤鲤的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对微卫星标记对长鳍鲤、锦鲤和龙凤鲤3个鲤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体在20个位点上分别检测到108、164、154个等位基因,各群体等位基因数2~16个不等,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496、5.695和5.606。3个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69、0.806、0.801,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03、0.761和0.757,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64、0.803和0.799,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071。结果说明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黄立斌[4](2009)在《日本昭和锦鲤与广西长鳍鲤杂交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培育出具有锦鲤色彩艳丽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广西长鳍鲤的遗传性状的,更具观赏价值的杂交鲤,采用人工注射催产激素的方法,进行杂交试验。杂交效果良好,产卵率和孵化率均达到80%,但同时具备父本和母本的遗传性状的子一代仅为5%,比率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期刊2009年14期)
孙莉[5](2009)在《长鳍鲤、锦鲤和龙凤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包括叁部分,第一部分以龙凤鲤(♂)×锦鲤(♀)、龙凤鲤(♂)×龙凤鲤(♀)为亲本,得到两组子代龙凤鲤(93尾),测量这两组子代龙凤鲤的10个主要形态性状和20个框架结构参数,研究亲本对子代形态的影响;第二部分以长鳍鲤、锦鲤和龙凤鲤共76尾个体为研究素材,从鲤鱼微卫星引物中筛选20对引物,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方法,分析基因组DNA在20个微卫星位点上的遗传差异;第叁部分以长鳍鲤8尾、锦鲤8尾和龙凤鲤个体10尾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DNA D-loop区分子标记方法,研究这3种鲤鱼在线粒体DNA非编码区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组子代30个形态指标通过均值t检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差异系数检验方法分析得到,两组子代只在体厚/体宽、胸鳍基起点至头部背侧末端BC/体长、背鳍基起点至臀鳍基起点EF/体长和背鳍基起点至臀鳍基末端EH/体长四个指标具有显着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没有显着差异;主成分分析得到9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1.11%,主成分分析图显示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偏离态势;判别分析得到以体厚/体长、吻长/体长、眼间距/体长、胸鳍基起点至腹鳍基起点BD/体长、胸鳍基起点至头部背侧末端BC/体长和腹鳍基起点至头部背侧末端DC/体长6个指标为分析因子的判别方程,两组子代的判别准确率为78.5%;差异系数检验发现30个形态指标的差异系数值均小于1.28,没有达到划分亚种的标准。从总体判断,由龙凤鲤(♂)×龙凤鲤(♀)的子代和由龙凤鲤(♂)×锦鲤(♀)的子代在形态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2、使用20对微卫星引物对长鳍鲤、锦鲤和龙凤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发现3个群体在20个位点上分别检测到108、164、154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496、5.695和5.506,遗传多样性分别为0.764、0.803和0.799,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69、0.806和0.801,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703、0.761和0.757,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其中锦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龙凤鲤次之,长鳍鲤最低。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发现,3个群体共有26个基因座表现为极显着的遗传不平衡(P<0.01),偏离指数分析显示:3个群体在20个微卫星位点上大部分处于杂合子过剩状态。平均遗传分化系数为7.1%,基因流Nm的平均值为3.5895,3个群体间基因流动性较大。3、对长鳍鲤、锦鲤和龙凤鲤的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进行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得到长度为386 bp的分析片段,该片段富含A+T,G+C含量较少,共发现17个变异位点,约占分析总位点的4.66%,其中单一多态位点7个,简约信息位点10个,观测到一个碱基缺失及174 bp处的A碱基插入。共发现10种单倍型,其中2种单倍型为群体共享,其他均为各群体所特有,群体平均单倍型变异为0.708±0.095,3个群体的平均核苷酸变异和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3.966和0.0103,遗传聚类分析显示,龙凤鲤和锦鲤遗传距离近,而与长鳍鲤的遗传距离较远,说明在3个群体中龙凤鲤在很多遗传性状上与锦鲤相似,锦鲤的遗传多样性指标高于长鳍鲤和龙凤鲤,结果与微卫星分析显示的相同。(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9-05-01)
涂彭文,刘及仲[6](1988)在《日本锦鲤×广西长鳍鲤杂交试验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锦鲤色彩缤纷,可供食用及观赏。据传,锦鲤起源于中国广西龙州锦鲤、江西兴国红鲤、浙江杭州金鲤,经日本水产专家长期培育杂交而来,现已有100多个品系。长鳍鲤的鳍条较长,体色鲜艳,亦具有食用和观赏价值。本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杂交方法,(?)锦(?)的尾鳍由短叉型趋向于长鳍型,以提高观赏价值。(本文来源于《水产科技情报》期刊1988年02期)
潘大卫[7](1987)在《一种新优良养殖对象——长鳍鲤》一文中研究指出长鳍鲤系1981年在桂林发现的稀有鲤,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新优良养殖对象。(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1987年03期)
长鳍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PCR技术和测序的方法分离长鳍鲤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的部分序列(600~602 bp),结合已报道长鳍鲤序列(387 bp),得到长鳍鲤D-loop区的全长序列(921 bp),对照其他已报道的鱼类控制区结构,成功识别长鳍鲤mtDNA D-loop区的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找到了终止相关的序列TAS和CSB-F、CSB-E、CSB-D、CSB-1、CSB-2、CSB-3等6个特征序列,运用DNA分析软件对本研究获得的序列(600~602 bp)进行序列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序列碱基A+T的含量(平均为62.7%)高于G+C的含量(平均为37.3%),共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转换为8个,颠换为3个,有2个缺失,碱基的替换有明显的偏倚。8尾个体分属6种单倍型,长鳍鲤的核苷酸多样性为0.007 32,单倍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9。稀有长鳍鲤种群mtDNA D-loop区序列存在着丰富的多态性,说明该种群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鳍鲤论文参考文献
[1].陈紫辉.长鳍鲤(C.carpiovar.longfin)、锦鲤(C.carpiovar.koi)与正反交子代遗传差异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4
[2].邹芝英,杨弘,罗永巨,吴长敬,李大宇.长鳍鲤mtDNAD-loop区序列结构和多态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
[3].孙莉,杨国梁,王军毅,吴婷婷,张海波.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长鳍鲤、锦鲤和龙凤鲤的遗传多样性[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9
[4].黄立斌.日本昭和锦鲤与广西长鳍鲤杂交技术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
[5].孙莉.长鳍鲤、锦鲤和龙凤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扬州大学.2009
[6].涂彭文,刘及仲.日本锦鲤×广西长鳍鲤杂交试验的观察[J].水产科技情报.1988
[7].潘大卫.一种新优良养殖对象——长鳍鲤[J].淡水渔业.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