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糖尿病家系子代发病情况调查

21个糖尿病家系子代发病情况调查

一、糖尿病21家系子一代发病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巴特·龚高昂[1](2021)在《新疆地区VHL综合征的家系调查及遗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希佩尔-林道(VHL)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显性遗传病,近年来多个研究表明不同地区间VHL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谱各不相同,尚未见新疆地区VHL综合征的病例报道,本研究收集新疆地区一个三代希佩尔-林道(VHL)综合征家系,系统筛查所有家系成员,分析VHL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VHL基因外显子区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参考文献报道与临床指南,对该家系所有家系成员进行系统的临床筛查,包括头颅核磁,全脊柱核磁,腹部超声,眼底检查,对VHL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根据国际通行的方法进行临床分型,绘制家系树状图,收集该家系所有成员外周血,提取DNA,对先证者采取全外显子测序结合一代Sanger测序验证,其他成员采用一代Sanger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与多种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利用Pymol软件对突变后蛋白后蛋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该家系共有8名成员,其中3人患病,均有中枢系统血管母细胞瘤,遗传可能来自母系(I-1成员),先证者II-2患有颅内多发血管母细胞瘤,合并左肾小肾癌、胰腺占位,II-4患有脊髓血管母细胞瘤,I-1患有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经全外显子测序+一代测序验证,7名成员中3名患者1号外显子区第292位碱基发生T→A杂合错义突变,致第98位由酪氨酸→天冬酰胺,其余未患病成员未检测到基因突变。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发现,该位点呈高度保守性,Polyphen2_HDIV_score值为1分,Polyphen2_HDIV_pred为D,LRT_score为0,Mutation Taster_pred为D,结合Pymol软件构件突变后蛋白质结构,考虑该位点为致病突变。结论:VHL综合征临床表型各异,子代与亲代表型不一致,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c.T292A:p.Y98N基因突变为致病突变。

史年刚[2](2019)在《基于先天禀赋的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构建与能量代谢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根据中医“肾阳虚”和体质学说的理论内涵,设计构建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并通过评价模型大鼠棕色脂肪线粒体产能状态,研究下丘脑对棕色脂肪的调控机制验证肾阳虚体质模型造模成功,为中医肾阳虚及其体质研究提供一种适宜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1)参照肖小河动物温度趋向性行为学智能检测系统原理搭建动物寒热趋向装置,根据中医“阳虚则寒”的理论筛选偏阳虚的老龄雌雄鼠作为亲本并交配传代,对孕鼠施以猫吓鼠“恐伤肾”、低温“寒伤阳”和黄柏水灌胃造模直至幼鼠出生,构建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2)采用动物寒热趋向装置评价模型组和对照组幼鼠寒热趋向,并比较模型组和对照组的幼鼠出生体重,初步评价造模成功。(3)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棕色脂肪组织切片中线粒体超微结构,研究肾阳虚体质大鼠线粒体组织结构状态。(4)采用ELISA法测量各组脊间棕色脂肪ATP浓度,western blot法测定棕色脂肪组织中complex1-5浓度,研究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棕色脂肪线粒体产能状态。(5)采用ELISA法测量各组棕色脂肪iNOS浓度,western blot法测定棕色脂肪组织中Fis-1/Drp-1,LC3a/LC3b和Opa-1浓度,研究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自身健康状态。(6)采用RT-PCR法测定各组棕色脂肪PGC-1α/AMPK-α2/UCP-1表达量,同法测定下丘脑NPY/NPY1R和POMC/MC4R表达量,研究肾阳虚体质大鼠下丘脑对棕色脂肪线粒体产能状态的调控机制。结果:(1)子代肾阳虚体质组幼鼠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组间差异(P<0.01);相比于对照组雄鼠,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在40℃温控板上的停留率呈增高的趋势(P>0.05)。(2)与亲本母鼠组和对照组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与雄鼠棕色脂肪线粒体超微结构均显着偏弱,线粒体肿胀程度较严重,线粒体嵴排列稍紊乱,嵴断裂较多。(4)与亲本母鼠组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棕色脂肪ATP浓度降低(P<0.05),complex-1浓度显着降低(P<0.01),complex-4浓度极显着降低(P<0.001);其中,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complex-1,4浓度显着降低(P<0.01),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ATP浓度和complex-1浓度降低(P<0.05)、complex-4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雄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棕色脂肪complex-1浓度极显着降低(P<0.001);与对照组雌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棕色脂肪complex-1显着降低(P<0.01)。(5)与亲本母鼠组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棕色脂肪iNOS浓度、Fis-1/Drp-1浓度和LC3a/LC3b浓度均升高(P<0.05),Opa-1浓度极显着降低(P<0.0001);其中,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iNOS浓度显着升高(P<0.01),Opa-1浓度显着降低(P<0.001);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Opa-1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雄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iNOS浓度升高(P<0.05),Opa-1浓度降低(P<0.05);与对照组雌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棕色脂肪Opa-1和Drp-1浓度显着降低(P<0.01)。(6)与亲本母鼠组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NPY表达量升高(P<0.05)。与对照组雄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NPY表达显着升高(P<0.01),PGC-1α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雌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UCP-1浓度升高(P<0.05)。结论:(1)肾阳虚体质模型鼠ATP产能下降,畏寒怯冷和低体重儿比例增加与肾阳虚体质临床表征相符,从宏观上论证造模成功。(2)肾阳虚体质模型鼠呼吸链酶代谢异常,呼吸链复合酶complex-1是评价肾阳虚体质模型能量代谢低下的关键指标之一。(3)肾阳虚体质模型鼠下丘脑作为线粒体能量代谢上游调控靶器官抑制了能量代谢,不仅使模型鼠能量代谢呈下降趋势,且从微观上论证造模成功。(4)肾阳虚体质大鼠棕色脂肪线粒体裂变和融合的自稳态失衡可作为肾阳虚模型构建成功的病理指征。(5)子代雌雄肾阳虚模型鼠存在肾阳虚性状差异,性激素是否促进或拮抗了造模因素,尚待进一步验证。

白皓[3](2017)在《鸡喙畸形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拷贝数变异研究》文中认为喙是鸟类重要且特有的采食和饮水器官,起到哺乳动物唇和齿的作用。在家禽生产过程中,喙的健康与其生长状况和生产性能密切相关。本研究团队在北京油鸡的家系选育和扩繁过程中发现了喙畸形(交叉喙,主要表现为上下喙错位、咬合不全、呈交叉状态)的个体。喙畸形鸡生长状况差,产蛋量低甚至不产,死亡率很高,给家禽养殖行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据调查,北京油鸡群体中喙畸形发生率可达3%;如清远麻鸡、胡须鸡、丝羽乌骨鸡和文昌鸡等其它鸡种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喙畸形发生。根据前期喙畸形鸡的个体记录和系谱追溯,喙畸形性状的形成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具体遗传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有必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筛选与喙畸形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功能基因和通路,最终鉴定并剔除喙畸形/致畸基因携带个体,为揭示喙畸形性状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为其他鸟类及哺乳动物相关遗传疾病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喙畸形公、母鸡进行随机交配,构建喙畸形北京油鸡资源群体,探究喙畸形性状可能的遗传规律,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以资源群体子一代的48只喙畸形和48只正常鸡为试验素材,利用Affymetrix公司设计的鸡600K高密度SNP芯片,针对喙畸形性状进行基于单个SNP和基于生物学通路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及拷贝数变异分析(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同时,结合前期转录组和蛋白组研究结果,试图找到影响喙畸形性状的关键SNP、CNV以及重要候选基因和通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喙畸形北京油鸡资源群体构建及子代喙畸形发生率。采用12只喙畸形公鸡先后与24只喙畸形母鸡进行随机交配,总共获得921个子一代个体,其中喙畸形个体数为72个,群体喙畸形率为7.82%(同批次繁育的正常北京油鸡群体喙畸形率为0.66%);喙畸形鸡的公、母比例约为1:1;早期(20日龄之前)喙畸形发生率高,占喙畸形个体总数的88.89%。混精配种试验结果显示,后代群体喙畸形率为7.87%,且亲本均为喙畸形的后代喙畸形率更高,约为喙畸形与正常鸡交配后代的1.5-2倍;子一代与亲代回交试验结果显示,当子一代与亲代同为喙畸形个体时,子二代畸形率较高,达到10%左右,约为喙畸形子一代与正常亲代交配的子二代的3倍;交叉喙主要分为下喙左偏和下喙右偏两种类型,两者的比例约为1:1,下喙平均偏转角度大于20°,上喙角度正常。2、利用鸡600K高密度SNP芯片对北京油鸡喙畸形性状进行基于单个SNP的GWAS分析。质量控制后,剩余95个个体和429539个SNP,平均标记密度为2.46 Kb/SNP。采用ROADTRIP(V1.2)软件针对case-control试验设计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到与喙畸形性状显着关联的SNP位点1个,位于3号染色体;潜在关联的SNP位点7个,分别位于1、3、5、6、6、10以及23号染色体。针对上述关联位点附近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同时结合前期数字基因表达谱(DGE)研究结果发现,LOC421892、TDRD3、RET和STMN1 4个基因可能是鸡喙畸形性状研究的重要候选基因。利用PLINK(V1.07)线性回归和一般线性模型,针对鸡喙偏转方向和偏转角度进行分析。针对偏转方向分析结果显示,无显着和潜在关联位点;针对所有喙畸形和正常鸡喙偏转角度分析结果显示,无显着关联位点,潜在关联位点22个;只针对喙畸形个体,将下喙左偏定为负值,下喙右偏定为正值,作为连续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未发现与偏转角度关联的位点。3、利用鸡600K高密度SNP芯片对北京油鸡喙畸形性状进行基于通路的GWAS分析。基于质量控制和信号通路的筛选标准,最终选择149条通路,包含128,072个SNPs,其中12,850个SNPs包含在多个通路内。采用SRT(SNP ratio test)软件进行分析,共发现有6条通路出现显着性关联信号,包括核糖体通路、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泛酸和辅酶A的生物合成通路、丙酮酸盐代谢通路、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通路以及钙离子信号调控通路。同时与前期鸡喙组织主要化学成分以及蛋白组学(iTRAQ)研究相结合分析,钙离子信号调控通路可能是鸡喙畸形性状研究的关键调控通路。4、利用鸡600K高密度SNP芯片,应用PennCNV软件对北京油鸡喙畸形性状进行全基因组CNV检测。质量控制后,首先采用LRR(SD)<0.3的非严格标准筛选。结果显示,喙畸形和正常组中分别检测到33和115个CNV区域(CNVRs),总长度分别为0.75 Mb和11.26 Mb。为了获得更准确、高置信以及特异性的CNVRs,采用LRR(SD)<0.135的严格标准筛选。结果显示,喙畸形和正常组中分别检测到2和8个CNVRs,总长度分别为0.32 Mb和2.45 Mb。其中,6个CNVRs的检出率在喙畸形和正常组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为各组内特异性的CNVRs,可能是鉴定喙畸形性状的重要候选CNVRs。针对上述10个CNVRs进行qRT-PCR验证,有9个CNVRs与PennCNV软件推测结果一致,验证成功率为90%。针对CNVRs区域内的基因进行基因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发现,LRIG2基因根据其已知功能及与GWAS研究中发现的重要候选基因RET的相关性,可能是鸡喙畸形性状研究的重要候选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推测喙畸形为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通过GWAS和CNV的分析,探讨了喙畸形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与前期研究结果相结合,鉴定出可能与喙畸形性状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和调控通路。

陈文秀[4](2015)在《高血糖SD大鼠父系和母系对子代糖脂代谢影响差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在过去的三十年急剧增加,儿童的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也在呈持续增长状态,儿童时期的肥胖,来源于导致发生代谢障碍相关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其病因涉及到代谢、表观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一部分研究表明母亲宫内高血糖可以对子代产生糖脂代谢障碍,父母家族史的差异在后代女性患者中的表现更加显着。另一部分也有动物实验表明宫内高糖环境下出生的子一代及子二代小鼠出生体重及糖代谢状况异常,子一代父源性的因素对子二代的生长及糖代谢起到了主导作用,表观遗传机制也可能在子代及隔代代谢疾病中起重要作用,Ding等人也研究发现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在父系后代进展比母系更显着。本课题的设计目的:通过测定SD大鼠糖尿病合并妊娠组、妊娠期糖尿病组、对照组的体质量、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及瘦素水平,及其胰腺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A(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A,PPARGC1A)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和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宫内高糖环境对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期糖尿病子代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差异性研究,同时探索表观遗传学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目的:探讨在糖尿病合并妊娠(Prepregnant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PGDM)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SD大鼠后代中父系和母系对子代糖脂代谢障碍影响的差异。方法:分别把SD(Sprague-Dawley)大鼠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小剂量腹腔注射和stz加高糖高脂饮食诱导成gdm和糖尿病合并妊娠模型,得到f1代大鼠后,分别与正常异性8周大鼠杂交产生f2代,分为5组:糖尿病合并妊娠父系组,糖尿病合并妊娠母系组,gdm父系组,gdm母系组及对照组。测定f2代sd大鼠体质量、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及瘦素水平。结果:(1)0周时,gdm父系组(6.01±0.14)g和gdm母系组(5.66±0.14)g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糖尿病合并妊娠父系组(284.37±31.21)g和糖尿病合并妊娠母系组(210.37±6.71)g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周时糖尿病合并妊娠父系组(5.66±0.14)g和糖尿病合并妊娠母系组(5.62±0.10)g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gdm父系组(233.12±28.68)g和gdm母系组(258.25±54.49)g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周时,糖尿病合并妊娠父系组(20.04±0.7)mμ/l和糖尿病合并妊娠母系组(20.04±2.5)mμ/l胰岛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妊娠父系组(1.87±0.24)mmol/和糖尿病合并妊娠母系组(2.31±0.60)mmol/的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妊娠父系组(4.81±0.94)mmol/l和糖尿病合并妊娠母系组(5.53±0.64)mmol/l的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妊娠父系组(0.67±0.08)μg/l和糖尿病合并妊娠母系组(0.79±0.13)μg/l的瘦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gdm父系组(4.76±0.39)mmol/l和gdm母系组(5.04±0.57)mmol/l的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父系组(22.80±3.3)mμ/l和gdm母系组(19.49±0.9)mμ/l胰岛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父系组(1.71±0.11)mmol/l和gdm母系组(1.90±0.42)mmol/l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父系组(0.78±0.11)μg/l和gdm母系组(0.75±0.10)μg/l瘦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糖尿病合并妊娠组,ppargc1a基因甲基化水平父系组(0.52±0.02)和母系组(0.45±0.02),mrna表达水平父系组(0.59±0.04)和母系组(0.73±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gdm组,ppargc1a基因甲基化水平为gdm父系组(0.35±0.03)和gdm母系组(0.22±0.02),mRNA表达水平为父系组(1.36±0.18)和母系组(1.67±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糖尿病大鼠后代的糖脂代谢障碍存在父系和母系差异,在GDM组的出生时期及糖尿病合并妊娠组的性成熟期,父系组体质量差异均显着于母系组。(2)糖尿病合并妊娠母系组和GDM母系组甘油三酯水平水平异常更明显,子代血脂代谢障碍可能与宫内高血糖环境有关。(3)孕期糖尿病大鼠的子一代和子二代的代谢异常都可能与PPARGC1A基因的高甲基化有关。

杨璐[5](2014)在《CRIPT、FAM82B、RABEP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及抗精神病药物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RABEP1基因rs1058398和rs1065482、FAM82B基因rs13042和CRIPT基因rs3087822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但有关以上基因位点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做为研究对象,探讨以上三个基因上的4个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病是否有关。同时分析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血糖、血脂水平变化,并进一步初探不同位点基因型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1)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选择2009年至2013年间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病科的经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2358例,对照选择同地区的社区健康体检人员2139例,采用TaqMan探针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基因-基因的交互作用。(2)比较2013年间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575例首次入院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4周前后GLU、TG、TC、HDL、LDL的变化。(3)选取575例首次入院患者中有基因分型结果的研究对象,比较不同位点基因型之间糖脂代谢变化。应用的统计学方法: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叉生分析等。结果:(1)FAM82B基因的rs13042位点的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病有关,其A等位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病的保护因素(P=1.750x10-7),OR(95%CI)为0.800(0.736-0.870)。CRIPT基因的rs3087822位点的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病有关,其G等位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P=3.205×10-5),OR(95%CI)为1.255(1.127-1.397)。(2)抗精神病药物能引起糖脂代谢紊乱,入院治疗后空腹血糖呈降低趋势(t=4.085,P=5.046×10-5),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治疗前升高(t=6.123,P=1.704×10-9;t=10.691,P=1.875×10-24t=6.064,P=2.411×10-9)。结论:FAM82B基因的rs13042位点的A等位基因显着降低个体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危险,而CRIPT基因的rs3087822位点的G等位基因会增加个体罹患精神分裂症危险。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新发病例4周后血糖、血脂发生变化,提示在临床治疗的过程当中应充分重视抗精神病药物而引起的代谢异常风险增加。

丛日浩[6](2014)在《长牡蛎快速生长品系选育及重要功能基因与生长和糖原含量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又称太平洋牡蛎,是世界上养殖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海产经济贝类,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养殖品种。目前我国长牡蛎养殖业所用种质均未经系统地遗传改良,在大规模累代集约化养殖的过程中出现了生长慢、出肉率低和抗逆性差等种质退化问题,严重影响长牡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长牡蛎新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的长牡蛎良种选育工作自2006年正式开展,在查清种质资源现状的基础上,2007年构建了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地理群体的快速生长选育系第一代,至2014年已连续选育七代。在群体选育的同时筛选并纯化培育了多个白壳色、黑壳色、金壳色和紫壳色的长牡蛎核心种质家系,并筛选与长牡蛎生长和糖原含量相关的功能基因及分子标记,为长牡蛎遗传改良提供宝贵素材和理论支持。本研究主要分析了长牡蛎三个地理群体第四代选育系的选育进展及第五代选育系的生长性能及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比较了长牡蛎四种壳色家系子代的表型性状;研究了长牡蛎类胰岛素通路关键基因(oIRP、IRR和Ras基因)和β-葡萄糖苷酶基因多态性与长牡蛎生长和糖原含量性状的关联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牡蛎三个地理群体第四代选育系的选育进展研究了2010年构建的中国、日本和韩国第四代快速生长选育系生长性状的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及与养殖群体壳型规则度的差异。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长牡蛎第四代选育系440日龄成贝的壳高分别较其对照组增加13.27%、14.24%和11.07%,总重分别较其对照组增加27.08%、23.16%和15.36%;三个长牡蛎第四代选育系成贝的壳型指数变异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经过连续多代选育各选育系个体间壳型的规则度获得显着提高;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第四代选育系壳高性状选择反应的平均值分别为0.74、0.71和0.60,现实遗传力的平均值分别为0.33、0.26和0.26。2.长牡蛎三个地理群体第五代选育系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研究了三个长牡蛎第五代快速生长选育系与商业对照群体的壳高和总重生长速度的差异及其在不同海区成贝阶段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各选育系的生长性能均优于同期同法养殖的长牡蛎商品苗种对照组。中国、日本和韩国第五代选育系在收获期时在3个海区较对照组壳高分别壳高分别增加16.16%-29.01%、12.77%-31.98%和3.38%-7.24%,总重分别增加24.18%-60.94%、11.93%-60.28%和4.63%-16.86%。对长牡蛎第五代选育系在3个典型海区的研究发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长牡蛎的壳高和总重表型均有一定影响,但与海区环境和基因型相比其作用效果较弱,不会影响长牡蛎的良种选育。3.长牡蛎四种壳色家系子代的表型性状比较本研究分析了长牡蛎白壳色、黑壳色、金壳色和紫壳色四种壳色家系各阶段的表型性状及成贝的生长和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生长性状研究结果表明,浮游阶段10日龄后金壳色和紫壳色家系的壳高显着高于白壳色家系和对照组(P<0.05);稚贝阶段40和100日龄紫壳色家系的壳高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60日龄白壳色家系壳高显着小于其他家系(P<0.05);成贝阶段金壳色家系的壳高和总重显着高于白壳色和黑壳色家系及对照组。存活率研究结果表明,浮游阶段15和20日龄紫壳色家系的存活率显着高于其他家系(P<0.05);稚贝期各家系存活率差异不显着;420日龄紫壳色家系的存活率显着高于其他家系(P<0.05)。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双岛湾和海阳所海区成贝的壳高和壳长影响显着(P<0.05),对总重和存活率的作用不显着。研究表明长牡蛎的壳色与其生长和存活性状关联显着,成贝阶段生长和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相对较弱,不会对长牡蛎在两海区的育种效果产生显着影响。4.长牡蛎胰岛素相关多肽(oIRP)基因SNPs与生长性状关联性研究胰岛素相关多肽基因对多种生物的生长调控和糖类代谢平衡有重要作用。本实验研究了长牡蛎胰岛素相关多肽(oIRP)基因在以三个快速生长选育系为亲本构建的三个自交组和六个杂交组中的多态性,并分析其SNPs和单倍型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在oIRP基因1.5kb的扫描片段中共检测到31个SNPs,SNPs的平均密度约为1/50个/bp。检测到六个SNPs(C.455G>A、C.812T>C、C.850G>A、C.965T>A、C.1358T>G和C.1437G>A)与长牡蛎的生长性状关联显着(P<0.05),其中位点C.1358T>G和C.1437G>A与所有五个生长指标均关联极显着(P<0.01)。在构建的8个单倍型中,单倍型H7(ATGTGA)和H8(ATGTTA)可能为对长牡蛎生长最为有利的单倍型。研究结果证实oIRP基因多态性影响长牡蛎的生长性状,并可能用于以后的长牡蛎高产品系的遗传改良。5.长牡蛎胰岛素受体相关受体(IRR)基因SNPs与生长及糖原含量性状关联性研究胰岛素受体相关受体(IRR)是胰岛素受体家族的一种受体络氨酸激酶,对长牡蛎的生长和繁殖调控等重要生理过程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先在五个长牡蛎全同胞家系共336个个体中检测IRR基因的多态性并进行初步的关联分析,然后在来自三个快速生长选育系的206个个体中进一步验证与生长性状关联的SNPs。在IRR基因485bp的编码区中共检测到六个SNPs,其中两个SNPs(C.1996G>A和C.2110C>T)与所检测的长牡蛎家系和选育系的生长性状均关联显着(P<0.05);在构建的五个二倍型中,D3(GGTT)对长牡蛎生长性状最为有利。在长牡蛎五个家系中检测到四个SNPs(C.2009-2017delGACCTCCCA、C.1996G>A、C.2239C>T和C.2257G>A)与长牡蛎糖原含量相关(P<0.05);在构建的四种单倍型中,单倍型为H4(ACG)的长牡蛎的糖原含量最高。6.长牡蛎Ras基因SNPs与生长及糖原含量性状关联性研究Ras是多种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过程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先在五个长牡蛎全同胞家系共336个个体中检测Ras基因的多态性并进行初步的关联分析,然后在三个长牡蛎快速生长选育系中进一步验证Ras基因SNPs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在Ras基因669bp的片段中共检测到17个SNPs,其中四个SNPs(C.86C>A、C.90T>C、C.112A>G和C.118G>A)与长牡蛎的生长性状关联显着(P<0.05);在构建的8个单倍型中,H8(ACAA)对长牡蛎生长性状最为有利。在五个长牡蛎家系中检测到四个SNPs(C.86C>A、C.90T>C、C.112A>G和C.118G>A)与长牡蛎糖原含量相关联(P<0.05);在构建的四种单倍型中,单倍型为H3(CTAA)的长牡蛎的糖原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单倍型的个体。7.长牡蛎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基因SNPs与生长及糖原含量性状关联性研究β-葡萄糖苷酶是一种重要的纤维素酶,在纤维素降解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极有可能参与长牡蛎对纤维素类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本研究先在五个长牡蛎全同胞家系共336个个体中检测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多态性并进行初步的关联分析,然后在三个长牡蛎快速生长选育系中进一步验证与生长性状关联的SNPs。在β-葡萄糖苷酶基因716bp的片段中共检测到12个SNPs,SNPs的平均密度约1/60个/bp。其中四个SNPs(C.247G>A、C.284C>T、C.1260C>T和C.1293T>C)与长牡蛎家系和选育系的生长性状关联显着(P<0.05);在构建的9个单倍型中,单倍型H9(ACTT)对长牡蛎的生长性状最有利。在五个长牡蛎家系中检测到三个SNPs(C.270G>A、C.284C>T和C.1293T>C)与长牡蛎糖原含量相关联(P<0.05);在构建的四种单倍型中,单倍型为H1(ACT)的长牡蛎的糖原含量最高。

许淑芳[7](2014)在《全外显子测序等基因分析方法筛选克罗恩病新易感基因的家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因变异在IBD发病的病因机制中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关于1BD的研究已经报道了100多个易感基因位点,但是目前尚无研究报道中国人群的IBD易感基因。本研究以一个父女同患CD的汉族家庭为切入点,采用全外显子测序等先进技术方法进行基因分析,以期寻找中国IBD的致病基因或新的易感基因位点,同时对中国家系IBD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西方患者进行比较,评估中国家系IBD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家族发病的IBD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病史资料,进行遗传学和流行病学分析。比较家系患者和散发IBD患者的临床特征。筛选验证已知IBD基因IL10RA、ILIORB、NOD2(包含702、908、1007等易感位点)、X1AP上的7个位点。源自同一个汉族家庭家系1的4个DNA样本(2例CD患者,2例为正常对照)经全外显子测序,得到的基因数据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多重数据厍过滤筛选,缩小候选基因范围,这些潜在的风险基因先在外显子测序患者的10例家系成员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共分离”,然后再在大样本人群中(401例健康对照、278例散发CD患者和123例散发uC患者)进行飞行质谱基因分型验证,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锁定风险基因。结果: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发现有一项生活压力事件即移居至一个新环境对家系IBD患者的发病产生显着影响,是IBD患病的一项风险因素。IBD家系患者平均诊断年龄比中国大陆的一般的IBD患者总体年龄更年轻,但跟两方的患者相比,发病及诊断年龄却相对较晚。中国患者的肠外表现和并发症如肛周疾病和瘘管的发生更少见,手术干预治疗也较少见。对10个IBD家系患者进行Sanger测序,发现他们都不携带已知IBD基因及位点,甚至在相应外显子区,这7个位点附近的基因序列中也未检测到变异。经过家系系谱图分析,家系2、3、4可能为多基因遗传方式,家系1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可能性较大,可假设为单基因遗传方式进行研究。外显子测序后,得到的基因数据缩小候选基因范围至22个基因,未发现已报道的IBD易感基因位点。经过“共分离”和飞行质谱基因分型验证等分析,最终锁定两个风险基因:PDCL和DLG1。进一步对25个难治的年轻CD患者进行PDCL和DLG1基因全外显子区的Sanger测序验证后发现:无1例患者携带PDCL基因全外显子区的任何突变;有2例患者携带DLGI基因外显子9的一个突变(c.833G>A. p.R278Q)。通过追踪这2例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成员的病史,进一步发现了其中一例男性CD患者的两个堂姐妹和他的一个哥哥的回肠末端均有溃疡,病理组织学显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而且均被Sanger测序证实携带DLG1基因第9外显子的R278Q (c.833G>A)变异。另外一对同患CD的双胞胎兄弟和另一对同患UC的姐妹均不携带DLG1基因所有25个外显子区的任何一个突变。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DLG1基因可能为中国汉族克罗恩病家系发病的一个新的易感基因。本研究报道了中国人群IBD的家族聚集性,首次报道了中国双生子同患CD。中国IBD家系患者与西方患者在流行病学特征上有共性,也有特性,基因易感性有种族差异,也可能还存在其它的与疾病相关的风险基因。

徐玉蕊[8](2013)在《安徽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及其种质特异性研究》文中提出安徽猕猴作为一种新的猕猴亚种种质资源,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利用。本研究通过对野生和笼养猕猴的生物学特征进行调查,明确其种质特异性,为新的实验动物模型开发奠定基础。通过建立一普通级实验猕猴封闭群,探讨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的标准路线和技术方法。本文对笼养状态下野生猕猴和子一代猕猴的行为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分别做了调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采用扫描取样法,对猕猴的交配行为、攻击行为和友好行为观察结果表明,在交配期和非交配期,野生猕猴交配行为均大于子一代猕猴,差异性极显着(P<0.01);在交配期和非交配期,野生猕猴攻击行为均大于子一代猕猴,差异性显着(P<0.05);在交配期和非交配期,野生猕猴的友好行为与子一代猕猴无显着性差异(P>0.05)。野生猕猴的交配行为、攻击行为均大于子一代猕猴,主要由于子一代猕猴大多属于亚成年个体,尚未达到性成熟,加之性情较温驯所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笼舍内野生猕猴雌雄比为6:1、子一代猕猴雌雄比为1:1时,猕猴的攻击行为发生频次较低,友好行为发生频次较高,可见,成年猴1雄多雌、未成年猴1:1的性别配比较为合理。利用SPSS for Windows17.0对猕猴的形态特征进行抽样测量与统计结果显示,成年雄性形态学指标高于成年雌性,亚成年雄性形态学指标高于亚成年雌性。成年雄性、成年雌性和亚成年雌性的体重变量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P<0.05),而躯干长变量具有显着的年龄差异(P<0.05),而野生猕猴和子一代猕猴形态指标之间差异性不显着(P>0.05),说明笼养状态下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未对猕猴的生长发育造成显着影响。非麻醉状态下测得的猕猴常规生理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表明,常规指标雌雄间差异不显着(P>0.05),与相同条件下所测得的其它亚种猕猴生理指标相比,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血液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ALP)、甘油三脂(TG)和谷氨酰基转移酶(GGT)野生猕猴雌雄间差异显着(P<0.05),其余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子一代猕猴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血清Ca、甘油三脂青(TG)、谷氨酞基转移酶(GGT)雌雄间差异显着(P<0.05),且雌雄所得数值均比雄性低,其余指标雌雄间无显着性差异。将感染BV阳性的猕猴与感染BV为阴性的猕猴所测得的生化指标值相比较,除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血清总胆固醇(CHOL)外,其余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这可能与采样时猕猴所处的状态以及自身免疫和生理状况有关。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14对适合对安徽猕猴进行遗传学研究的位点。通过野生猕猴和子一代猕猴两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安徽野生猕猴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0.7,平均杂合度为0.7987,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713;子一代猕猴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1.1,平均杂合度为0.7639,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30。子一代种群与野生群相比,平均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有所降低,经差异性检验(P>0.05),因此,遗传多样性并未显着降低,说明经人工驯养的遗传管理措施是合理的。为防止近亲交配,筛选出适合于安徽猕猴亲子鉴定和种群谱系构建的6对微卫星引物,利用这6对引物组成的鉴定体系对已知父母本的猕猴个体进行父权鉴定,鉴定正确率达到95%以上。在封闭群建立过程中,本研究分别对野生猕猴和子一代猕猴所感染的B病毒、寄生虫和病原菌进行检测发现,寄生虫和病原菌均达到普通级标准。因此,要建立普通级种群,B病毒是要排除的必要且唯一的项目。通过对环境参数和饲料营养成分检测发现,本中心猕猴的生活环境和营养状况基本达到普通级标准。为明确实验猕猴的遗传背景需构建准确的潜系档案,本文筛选出6对适合进行遗传监测和亲子鉴定的微卫星引物,通过对35只猕猴父权鉴定,摸索出一条适合本中心猕猴亲子鉴定的技术路线,采用此方法可以对更多个体进行亲权鉴定。总之,本研究摸索出了一条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的基本路线和技术方法。通过对安徽猕猴的生物学特征进行调查,对其行为特征、形态指标、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此亚种猕猴种质特异性的进一步明确和新的实验动物模型开发奠定了基础。

许凯霞[9](2012)在《补肾方药胚胎期干预预防高脂饮食诱发子代成年大鼠IGT形成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介于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NGT)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之间的一种糖代谢异常状态。世界范围各区域、各性别IGT的检出率均高于DM,并且除了发展为糖尿病外,IGT人群还可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脂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等的表现,可见糖尿病并发症已提前到IGT阶段,因此,目前对IGT的干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大鼠在胚胎发育期分别予补肾方干预,并设补气血方做参考,以研究中医补肾方在胚胎发育期干预能否对高脂饮食造成的IGT起到预防作用,以期为全世界提供预防IGT及进一步预防困扰人类的诸多重大慢性疾病的新思路,为全人类的优生优育、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简便易行的技术方法。同时,也为中医的“肾为先天之本”、“肾主生殖”、“肾主生长发育”、“补母益子”、“治未病”等理论提供实验依据,进一步为中医的科学性提供现代依据,为中医更好的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Wistar大鼠雌雄比例2:1合笼过夜得孕鼠,将孕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八珍汤组,常规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于孕1d-19d生理盐水灌胃,各用药组分别以左归丸、右归丸、八珍汤灌胃。三周后得子鼠,在各组每窝子鼠中各取1只雄性子鼠组成新组,组别不变。重新分组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于6周龄开始高脂饲料喂养。1.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测各组空腹血糖(FBG)、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hBG),模型组IGT模型达成模标准。处死各组大鼠,分别用电子天平测体重(Body Weight)、腹部脂肪含量Weight of Adipose Tissues),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谱(Blood Lipid),以观察高脂饮食对大鼠体重、腹部脂肪、血糖、血脂等一般情况的影响及胚胎期补肾方及补气血方干预对这些因素的影响。2.双抗体夹心ELISA去检测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瘦素(Leptin)、指联素(APN),以观察高脂饮食对这些指标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分析胚胎期补肾方及补气血方干预是否有对抗高脂饮食引起的不良影响的作用。3.取部分新鲜肝组织及脂肪组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中胰岛素受体mRNA(IRmRNA、瘦素受体mRNA (LRmRNA)表达及脂肪组织中脂联素mRNA (APNmRNA)表达,以观察胚胎期补肾方及补气血方干预是否有改变这些基因表达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补肾方及补气血方胚胎期给药对高脂饮食引起的IGT的不同作用是否与其对这些基因表达的影响有关。4.取大鼠新鲜肝组织,切片做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取大鼠新鲜胰腺组织,切片做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β细胞中胰岛素的表达。比较各组肝组织的不同变化及胰岛素表达情况,探讨高脂饮食及补肾方、补气血方胚胎期给药对其不同作用。结果1.高脂饮食及补肾方、补气血方胚胎期干预对大鼠血糖、体重、腹部脂肪、血脂的影响空腹血糖:模型组FBG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是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八珍汤组、左归丸组、右归丸组FBG均升高,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模型组2hB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均值>7.8mmol/L,造模成功。左归丸组与模型组相比较,2hBG明显降低(P<0.05);八珍汤组和右归丸组与模型组相比,2hBG没有显着性差异。体重:模型组体重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八珍汤组、左归丸组、右归丸组体重均值均小于模型组,但是无显着性差异。腹部脂肪含量:模型组腹部脂肪含量显着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左归丸组、右归丸组腹部脂肪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而八珍汤组腹部脂肪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腹部脂肪占体重的比值:模型组腹部脂肪占体重的比值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左归丸组腹部脂肪占体重的比值也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八珍汤组与右归丸组腹部脂肪占体重的比值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模型组的HDL较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八珍汤组、左归丸组、右归丸组HDL水平均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模型组LDL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八珍汤组、左归丸组、右归丸组LDL水平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血清甘油三酯(TG):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G均值升高,但是没有显着性差异;各用药组与模型组也无显着性差异。但是从均值上看,左归丸组与右归丸组较模型组TG降低,八珍汤组TG较模型组升高。血清总胆固醇(TC):模型组TC较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八珍汤组、左归丸组、右归丸组TC较模型组均显着升高(P<0.01)。2.高脂饮食及补肾方、补气血方胚胎期干预对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瘦素、脂联素的影响空腹血清胰岛素: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血清胰岛素显着升高(P<0.01);八珍汤组、左归丸组、右归丸组血清胰岛素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模型组ISI较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八珍汤组ISI较模型组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左归丸组和右归丸组ISI也较模型组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模型组HOMA-IR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八珍汤组HOMA-IR较模型组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左归丸组和右归丸组HOMA-IR也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瘦素:模型组血清瘦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左归丸组和右归丸组血清瘦素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而八珍汤组血清瘦素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脂联素:模型组脂联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左归丸组脂联素水平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八珍汤组和右归丸组脂联素均数较模型组有所升高,但是无显着性差异。3.高脂饮食及补肾方、补气血方胚胎期干预对大鼠肝组织IRmRNA、LRmRNA及脂肪组织中APNmRNA表达的影响IRmRNA与LRmRNA:正常对照组及各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肝脏IRmRNA与LRmRNA表达量均无显着差异,但是从均值来看,模型组两种mRNA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八珍汤组和左归丸组两种mRNA表达量均较模型组升高。APNmRNA:正常对照组及各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脂肪组织APNmRNA表达量虽无显着差异,但是从均值来看,模型组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左归丸组和右归丸组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量均较模型组升高。4.高脂饮食及补肾方、补气血方胚胎期干预对大鼠肝组织形态及胰岛β细胞中胰岛素表达的影响肝组织形态学:正常对照组无脂肪变性;模型组肝细胞脂肪变性以弥漫性空泡为主,有些融合成大的脂滴空泡;左归丸组肝细胞偶见小空泡样脂肪变性;右归丸组与八珍汤组病理变化介于模型组与左归丸组之间;各组均未见肝纤维化。胰岛β细胞中胰岛素的表达:正常对照组的胰岛多形态规则,呈圆形或长椭圆形;胰岛素染色阳性的β细胞位于胰岛中央,排列规则,大小均匀,多呈圆形,胞质较多,胞浆中充满粗大的胰岛素棕黄色颗粒,颜色较深。模型组胰岛形态大小不一,多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肥大,外形不规则,充满肥大的β细胞。左归丸组的胰岛形状基本规则,没有明显增生肥大,β细胞排列较模型组规则,接近正常对照组。右归丸组与八珍汤组相似,其病理变化介于模型组与左归丸组之间。结论1.本实验中,高脂饮食会引起大鼠IGT,并伴有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瘦素抵抗、脂联素减少,肝脏胰岛素受体mRNA表达、瘦素受体mRNA表达及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均有下降趋势,肝组织脂肪样变性,胰岛代偿性增生肥大,胰腺β细胞也较肥大。2.大鼠胚胎期予补肾阴方左归丸干预可能通过对抗上述指标的异常改变有预防高脂饮食引发IGT的作用;并且其预防作用很可能是通过对与IGT发病有关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实现的。胚胎期予补肾阳方右归丸和补气血方八珍汤亦有一定的对抗上述某些指标改变的作用,但其作用不及左归丸,未能预防高脂饮食引起的IGT的发生。3.胚胎期予补肾阴方左归丸干预对高脂饮食引发IGT的预防作用,反映了IGT或糖尿病以“阴虚为本”的本质;也从现代医学角度为中医“肾为先天之本”、“肾主生殖发育”、“补母益子”等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未病先防”的积极思想。4.从中医角度,为IGT的预防提供了新思路。

徐阳[10](2012)在《家族史与早发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家族史在早发2型糖尿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早发2型糖尿病病例共430例,其中男性267例、女性163例。记录一般资料、家族史、生化指标等。根据有无糖尿病家族史分为有家族史组及无家族史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家族史情况、并发症及临床特点。结果:1.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62.1%vs.37.9%),有家族史的患者为284例(占总体66%),其中男性患者166例(58.5%),女性患者118(41.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284例患者中,母亲单方患病116例(40.8%),显着高于父亲单方患病64例(22.5%)。根据患者性别对家族史进行分层处理后,男性患者中,母亲单方患病例数显着高于父亲患病例数(66.4%vs.46.9%),且母亲单方患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66.4%vs.33.6%)P<0.05,有统计学意义。3.将总体样本按发病年龄分为10-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各年龄组中,有家族史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无家族史患者,并且有家族史组较无家族史组发病年龄提前(35.58±5.095岁vs.36.72±4.372岁),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1-30岁组较31-40岁组,有家族史患者所占比例高(84.4%vs.63.9%),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4.将家族史阳性的患者按发病年龄分为3组,21-30岁组内,母亲单方患病比例较31-40岁组高(47.4%vs.40.2%),双亲患病也较31-40岁组高(28.9%vs.8.3%),P<0.01,有统计学意义。5.按BMI将总体样本分为正常组与超重及肥胖组,超重及肥胖组中男性较女性比例高(61.5%vs.38.5%),P<0.05,有统计学意义。超重及肥胖组较正常组,HDL-C、TG、HOMA-β、HOMA-IR (p<0.01)、LDL-C(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6.有家族史组较无家族史组,HbA1c、FPG高,使用胰岛素(68.4%)及口服降糖药(68.2%)比例更高,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7.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中,有家族史组患病比例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组(59.7%vs.40.3%,P<0.05),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有家族史组患病比例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组(63.4%vs.36.6%,P<0.01)。结论:1、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中,家族史阳性者发病年龄不断提前,男性患病比例及家族史阳性比例均高于女性。糖尿病的遗传存在母系遗传优势,母亲单方患糖尿病时,其下一代发病年龄不断提前,男性发病几率更高。2、有家族史的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代谢更紊乱,超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比例高,治疗上更依赖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并且合并并发症风险更大,尤其是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3、有家族史的超重及肥胖患者中,胰岛素抵抗更明显,糖、脂代谢紊乱更严重。4、需警惕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易感人群,注意减轻体重,改善生活方式,对早发2型糖尿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二、糖尿病21家系子一代发病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21家系子一代发病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地区VHL综合征的家系调查及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对象与临床诊断方案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诊断方案
    2 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2.0 主要仪器
        2.1 主要试剂
        2.2 DNA提取与质量评估
        2.3 全外显子测序
        2.4 一代测序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冯·希佩尔·林道综合征的分子基础与靶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2)基于先天禀赋的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构建与能量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孕期干预建立肾阳虚体质模型的理论研究
    1 “肾阳虚”的理论内涵是肾阳虚体质模型建立的前提
        1.1 “虚”“寒”是肾阳虚的关键内涵
        1.2 肾阳虚是当前多种重大慢性疾病发病与传变的病理基础
        1.3 “肾在志为恐”导致恐伤肾的理论依据
        1.4 肾阳虚证是肾阳虚体质进一步发展,可用于指导体质造模
    2 基于先天禀赋采取老龄大鼠为亲本并采用孕期干预是构建肾阳虚体质模型的关键
        2.1 父母体质状态是子代先天禀赋之源
        2.2 孕期干预影响子代先天禀赋的研究源远流长
        2.3 肾藏精不足是老龄群体的普遍体质状态
        2.4 孕期干预以塑造子代表型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运用
    3 以线粒体为核心的下丘脑-棕色脂肪能量代谢调控机制是评估本模型的重要方面
        3.1 富含线粒体并通过脂肪产能来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平衡是棕色脂肪的重要生理特点
        3.2 PGC-1a/AMPK-a2/UCP-1 是棕色脂肪调控产热的重要机制
        3.3 NPY/NPY1R和POMC/MC4R是下丘脑调控棕色脂肪产热的上游机制
        3.4 线粒体自噬对维持线粒体自身健康状态至关重要:裂变与融合
    4 定向挑选并不断固化肾阳虚表型的品种选育技术是本模型长期研究的理论依据
    5 科学假说——“基于先天禀赋的孕期干预与肾阳虚性状定向选育能构建肾阳虚体质模型,并表现为产能代谢机制紊乱”
第二章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构建
    1 亲本阳虚体质大鼠筛选及评价
        1.1 冷热板示差法亲本阳虚体质大鼠
        1.2 对亲本阳虚体质大鼠作体貌性状评价
    2 肾阳虚体质大鼠造模
        2.1 恐伤肾(猫吓鼠)造模
        2.2 低温(寒冷环境)造模
        2.3 苦寒(盐制黄柏水灌胃法)造模
    3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饲养及阳虚体质再筛选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5.1 出生体重是衡量个体先天禀赋的重要指征
        5.2 低出生体重与新生儿发育在病理上的联系是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热点
        5.3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呈现低出生体重可作为评价本模型的重要指标
        5.4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在40℃温控板停留率呈上升趋势初步论证模型构建成功
第三章 孕期干预造模的母子两代能量代谢差异性研究
    1 样本采集与脊间棕色脂肪指数测量
    2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能量代谢能力比较
        2.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ATP含量检测实验
        2.2 电镜扫描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微观结构状态的评价
        2.3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产能相关酶学系统的评价
    3 下丘脑与棕色脂肪基因表达对线粒体产能调控机制研究
        3.1 RT-PCR法对棕色脂肪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3.2 RT-PCR法对下丘脑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4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自稳态调控能力比较
        4.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i NOS含量检测实验
        4.2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关蛋白的检测
    5 讨论
        5.1 实验结果总结
        5.2 实验结果讨论
第四章 孕期干预造模对子代雌雄鼠肾阳虚程度的差异性研究
    1 样本采集与脊间棕色脂肪指数测量
    2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能量代谢能力比较
        2.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ATP含量检测实验
        2.2 电镜扫描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微观结构状态的评价
        2.3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产能相关酶学系统的评价
    3 下丘脑与棕色脂肪基因表达对线粒体产能调控机制研究
        3.1 RT-PCR法对棕色脂肪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3.2 RT-PCR法对下丘脑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4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自稳态调控能力比较
        4.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i NOS含量检测实验
        4.2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关蛋白的检测
    5 讨论
        5.1 实验结果总结
        5.2 实验结果讨论
第五章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与正常大鼠能量代谢差异研究
    1 样本采集与脊间棕色脂肪指数测量
    2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能量代谢比较
        2.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ATP含量检测实验
        2.2 电镜扫描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微观结构状态的评价
        2.3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产能相关酶学系统的评价
    3 下丘脑与棕色脂肪基因表达对线粒体产能调控机制研究
        3.1 RT-PCR法对棕色脂肪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3.2 RT-PCR法对下丘脑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4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自稳态调控能力比较
        4.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i NOS含量检测实验
        4.2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关蛋白的检测
    5 讨论
        5.1 实验结果总结
        5.2 实验结果讨论
结语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肾阳虚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一:大鼠肾阳虚体质评价量表
附件二:能量代谢调控相关基因溶解曲线图和扩增曲线图: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鸡喙畸形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拷贝数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喙畸形研究进展
        1.1.1 喙的形成
        1.1.2 喙的结构和形态
        1.1.3 禽类喙畸形
        1.1.4 喙形态发育的影响因素
        1.1.5 其他物种唇部形态异常的相关研究
    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1.2.1 GWAS分析方法
        1.2.2 群体分层
        1.2.3 GWAS多重检验校正
        1.2.4 GWAS的应用
        1.2.5 基于生物学通路的GWAS
    1.3 拷贝数变异(CNV)研究
        1.3.1 CNV的结构特性
        1.3.2 CNV的形成机制
        1.3.3 CNV的检测和验证方法
        1.3.4 CNV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喙畸形”北京油鸡资源群体构建及遗传规律探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动物及饲养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喙畸形北京油鸡资源群体构建及子一代畸形率统计
        2.3.2 混精配种试验后代畸形率统计
        2.3.3 回交试验后代畸形率统计
        2.3.4 喙畸形鸡孵化水平及鸡喙相关指标统计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鸡喙畸形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动物与样品
        3.2.2 主要仪器和试剂配制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因组DNA检测结果
        3.3.2 SNP基因分型及质量控制
        3.3.3 试验鸡群的群体结构
        3.3.4 基于单个SNP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5 基于通路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4 讨论
        3.4.1 试验群体
        3.4.2 GWAS研究与应用
        3.4.3 GWAS结果与候选基因
        3.4.4 GWAS结果与候选通路
    3.5 小结
第四章 鸡喙畸形性状拷贝数变异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动物与样品
        4.2.2 主要仪器和试剂配制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因组DNA检测结果
        4.3.2 SNP基因分型及CNV质量控制
        4.3.3 CNVs及CNVRs分析
        4.3.4 喙畸形和正常组CNVR图谱绘制
        4.3.5 CNVR区域内基因注释及富集分析
        4.3.6 qRT-PCR验证结果
    4.4 讨论
        4.4.1 CNV研究与应用
        4.4.2 CNV结果与候选基因
        4.4.3 CNV结果与候选通路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高血糖SD大鼠父系和母系对子代糖脂代谢影响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繁殖
        2.1.1 糖尿病合并妊娠组SD大鼠模型的建立
        2.1.2 GDM组SD大鼠模型的建立
        2.1.3 对照组
        2.1.4 从F0代到F1代的繁殖
        2.1.5 从F1代到F2代的繁殖
        2.1.6 F2代的分组方法
    2.2 RNA、DNA提取实验和ELISA的主要器材、试剂
        2.2.1 RNA的提取、逆转录实验主要器材、试剂
        2.2.2 DNA提取实验主要器材、试剂
        2.2.3 MSRE+q PCR实验主要器材、试剂
        2.2.4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主要器材、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取材
        2.3.2 PPARGC1A基因的mRNA表达
        2.3.3 测定PPARGC1A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
    2.4 ELISA法测血清生化指标
    2.5 统计学的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糖尿病合并妊娠组和GDM组与对照组体质量比较
    3.2 糖尿病合并妊娠组和GDM组糖脂类指标的比较
        3.2.1 糖尿病合并妊娠组和GDM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指标的比较
        3.2.2 糖尿病合并妊娠组和GDM组与对照组胰岛素指标的比较
        3.2.3 糖尿病合并妊娠组和GDM组与对照组瘦素指标的比较
        3.2.4 糖尿病合并妊娠组和GDM组与对照组甘油三酯指标的比较
    3.3 各组子代大鼠PPARGC1A基因的mRNA表达及基因甲基化程度比较
4.讨论
    4.1 胚胎阶段与疾病的起源
    4.2 宫内高糖环境对子代体质量的影响
    4.3 宫内高糖环境对后代糖、脂代谢的影响
    4.4 宫内高糖环境对糖尿病合并妊娠和GDM患者表观遗传的影响
        4.4.1 表观遗传学的概述
        4.4.2 表观遗传信息跨代继承与DNA甲基化
        4.4.3 DNA甲基化与糖尿病
        4.4.4 本实验中PPARGC1A基因甲基化对糖尿病合并妊娠和GDM的影响
    4.5 宫内高血糖在父系和母系的影响和亲源性传代差异
    4.6 GDM大鼠模型的建立的体会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CRIPT、FAM82B、RABEP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及抗精神病药物对糖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长牡蛎快速生长品系选育及重要功能基因与生长和糖原含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长牡蛎生物学
        1 分类地位
        2 形态结构
        2.1 外部形态
        2.2 内部构造
        3 生长和繁殖周期
        3.1 生长规律
        3.2 繁殖周期
        4 糖原含量变化周期
        5 养殖现状
    第二节 牡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 主要选育性状
        1.1 生长速度
        1.2 壳型
        1.3 抗病力
        1.4 糖原含量
        1.5 壳色
        2 育种方法
        2.1 选择育种
        2.2 杂交育种
        2.3 多倍体育种
        2.4 分子育种
        3 选育进展评估
        3.1 遗传力
        3.2 表型及遗传相关
        3.3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3.4 遗传结构
    第三节 长牡蛎生长和糖原相关功能基因及 SNP 研究进展
        1 长牡蛎生长和糖原调控网络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1.1 长牡蛎类胰岛素家族基因
        1.2 β-葡萄糖苷酶基因
        2 常用 SNP 检测技术及应用
        2.1 常用的 SNP 分型和检测技术
        2.2 SNP 标记在海洋水产动物中的应用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长牡蛎快速生长品系选育
    第一节 长牡蛎三个地理群体第四代选育系的选育进展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选育系谱及亲贝选择
        1.2 人工受精及孵化
        1.3 幼虫培育及采苗
        1.4 稚贝暂养和成贝养成
        1.5 样品采集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壳高和活体重
        2.2 壳型变异度
        2.3 遗传参数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 长牡蛎第五代选育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选育系谱
        1.2 人工受精及孵化
        1.3 幼虫培育及采苗
        1.4 稚贝暂养和成贝养成
        1.5 样品采集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选育系的壳高性状
        2.2 选育系的总重
        2.3 360 日龄选育系生长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节 长牡蛎四种壳色家系子代的表型性状比较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家系构建及幼体培育
        1.2 稚贝暂养和亲贝养成
        1.3 指标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卵径、孵化率、受精率
        2.2 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
        2.3 稚贝的生长及存活
        2.4 成贝生长及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3 讨论
        3.1 壳色对长牡蛎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3.2 长牡蛎壳色家系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4 结论
第三章 重要功能基因与生长和糖原含量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长牡蛎 OIRP 基因 SNPS与生长性状关联性研究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品系构建及生长数据测量
        1.2 引物设计,DNA 提取和 PCR 扩增
        1.3 SSCP 电泳及测序
        1.4 关联分析策略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SNP 鉴定和等位基因频率
        2.2 oIRP 基因 SNP 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2.3 单倍型构建及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oIRP 基因 SNPs 频率及分布规律
        3.2 oIRP 基因 SNPs 对长牡蛎生长作用的分子机理
        4 结论
    第二节 长牡蛎 IRR 基因 SNPS与生长及糖原含量关联研究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家系构建及数据测量
        1.2 快速生长品系构建及生长数据测量
        1.3 引物设计,DNA 提取和 PCR 扩增
        1.4 SSCP 电泳及测序
        1.5 关联分析策略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SNP 鉴定和等位基因频率
        2.2 长牡蛎 IRR 基因 SNPs 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2.3 IRR 基因 SNPs 与长牡蛎家系糖原含量的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IRR 基因 SNPs 频率及多态性
        3.2 IRR 基因 SNPs 对生长性状和糖原含量作用的生理机制
        4 结论
    第三节 长牡蛎 Ras 基因 SNPS与生长及糖原含量关联研究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家系构建及数据测量
        1.2 快速生长品系构建及生长数据测量
        1.3 引物设计,DNA 提取和 PCR 扩增
        1.4. SSCP 电泳及测序
        1.5 关联分析策略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SNP 鉴定和等位基因频率
        2.2 长牡蛎 Ras 基因 SNPs 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2.3 Ras 基因 SNPs 与长牡蛎家系糖原含量的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长牡蛎 Ras 基因 SNPs 频率及多态性
        3.2 长牡蛎 Ras 基因 SNPs 对生长性状作用的生理机制
        4 结论
    第四节 β-glucosidase 基因 SNPS与生长及糖原的关联研究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家系构建及数据测量
        1.2 快速生长品系构建及生长数据测量
        1.3 引物设计,DNA 提取和 PCR 扩增
        1.4. SSCP 电泳及测序
        1.5 关联分析策略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SNP 鉴定和等位基因频率
        2.2 长牡蛎β-葡萄糖苷酶基因 SNPs 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2.3 β-葡萄糖苷酶基因 SNPs 与长牡蛎家系糖原含量的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长牡蛎β-葡萄糖苷酶基因 SNPs 频率及多态性
        3.2 长牡蛎β-葡萄糖苷酶基因 SNPs 对生长性状作用的生理机制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学术成果

(7)全外显子测序等基因分析方法筛选克罗恩病新易感基因的家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第一部分:4个汉族IBD家系临床特征调查、危险因素分析及易感基因位点测序验证的研究 2
    材料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附表 第二部分
    :全外显子测序等基因分析方法筛选鉴定DLG1基因可能为中国汉族克罗恩病家系发病的一个新的易感基因 5
    材料和方法 6
    研究结果 7
    讨论 8
    结论 附件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相关科学论文目录 致谢

(8)安徽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及其种质特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
        1.2 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的研究现状
        1.3 猕猴的地理分布及一般生物学特征
        1.4 猕猴作为实验动物的研究概述
        1.5 安徽猕猴的种质资源优势及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2章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2.1 安徽猕猴的生物学特征
        2.2 普通级实验猕猴封闭群的建立
    3 技术路线
        3.1 取样方法
        3.2 实验猕猴封闭群建立的技术策略
        3.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第3章 普通级实验猕猴封闭群的建立
    1 安徽猕猴所处的自然环境
    2 普通级的种群建立
        2.1 普通级实验猕猴病原菌的检测
        2.2 B病毒检测
        2.3 寄生虫检测
        2.4 环境参数检测
        2.5 饲料营养成分检测
    3 封闭群的建立
    4 讨论
第4章 安徽笼养猕猴的行为学特征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野生猕猴的行为学特征
        2.2 子一代猕猴的行为特征
        2.3 野生猴群和子一代猴群行为比较
    3 讨论
第5章 安徽猕猴的形态学特征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野生猕猴的形态特征
        2.2 子一代猕猴的形态特征
        2.3 野生猕猴与子一代猕猴形态指标比较
    3 讨论
第6章 安徽猕猴的生理学特征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野生猕猴与子一代猕猴的常规生理指标
        2.2 野生猕猴与子一代猕猴的血液生化指标
    3 讨论
第7章 安徽猕猴的遗传学特征
    1 微卫星位点的筛选方法
        1.1 DNA提取与检测
        1.2 微卫星位点的选择
        1.3 微卫星位点的初步筛选
        1.4 微卫星引物荧光标记、基因分型
        1.5 数据处理
    2 微卫星位点的筛选结果
    3 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野生群的遗传结构
        3.2 普通级种群的遗传结构
        3.3 野生群与子一代普通级种群遗传多样性比较
    4 遗传监测与管理
    5 讨论
第8章 结论
    1 安徽猕猴的生物学特征
    2 普通级封闭群的建立
    3 存在的问题
    4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学术论文
致谢

(9)补肾方药胚胎期干预预防高脂饮食诱发子代成年大鼠IGT形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IGT现代研究概况
        1 IGT流行情况
        2 IGT危害
        3 IGT发病危险因素
        4 IGT发病机制
        5 IGT筛查
        6 IGT干预
        7 困惑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IGT的中医研究概况
        1 IGT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2 IGT的中医治疗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补肾方胚胎期干预对高脂饮食诱发子代成年大鼠体重、血糖、血脂异常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补肾方胚胎期干预对高脂饮食诱发子代成年大鼠血清胰岛素、瘦素、脂联素异常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补肾方胚胎期干预对高脂饮食诱发子代成年大鼠相关基因表达异常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补肾方胚胎期干预对高脂饮食诱发子代成年大鼠肝脏、胰腺组织形态异常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10)家族史与早发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糖尿病21家系子一代发病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地区VHL综合征的家系调查及遗传分析[D]. 巴特·龚高昂.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基于先天禀赋的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构建与能量代谢调控机制研究[D]. 史年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鸡喙畸形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拷贝数变异研究[D]. 白皓.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1)
  • [4]高血糖SD大鼠父系和母系对子代糖脂代谢影响差异的研究[D]. 陈文秀. 安徽医科大学, 2015(02)
  • [5]CRIPT、FAM82B、RABEP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及抗精神病药物对糖脂代谢的影响[D]. 杨璐.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5)
  • [6]长牡蛎快速生长品系选育及重要功能基因与生长和糖原含量相关性研究[D]. 丛日浩.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7]全外显子测序等基因分析方法筛选克罗恩病新易感基因的家系研究[D]. 许淑芳. 武汉大学, 2014(06)
  • [8]安徽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及其种质特异性研究[D]. 徐玉蕊. 安徽大学, 2013(10)
  • [9]补肾方药胚胎期干预预防高脂饮食诱发子代成年大鼠IGT形成的实验研究[D]. 许凯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1)
  • [10]家族史与早发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D]. 徐阳.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21个糖尿病家系子代发病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