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复合抗菌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纳米银,复合材料,抗菌材料,抑菌,抗菌剂,性能。
纳米复合抗菌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吴正国[1](2019)在《壳聚糖基固定化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的绿色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多糖壳聚糖(Chitosan,CS)是一种良好的食品活性包装、医用止血原料,但其抗菌活性不够高,抗菌不够持久。而银纳米颗粒(AgNPs)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类广谱抗菌剂,可增强壳聚糖的抗菌活性。但纳米银在抗菌过程中,短时间的大量释放会对人体产生累积毒性。因此,寻找绿色、高效的固定化技术,开发安全、无毒的壳聚糖基固定化纳米银抗菌剂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生物质或活性物质为还原剂和稳定剂,“绿色”高效地合成银纳米颗粒,并以脂质体、锂皂石(LAP)、改性碳球为载体,借助物理、化学方法探讨固定化或包埋纳米银的技术,制备出安全无毒的壳聚糖基纳米银复合抗菌剂,并探讨了其固定化机制、抗菌机理及多功能化的应用。本研究不仅实现了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还为拓展纳米银基抗菌剂在食品包装、医用材料等中的安全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木质素为还原剂,合成了亲水性的木质素-AgNPs。并以木质素-AgNPs、月桂精油(LEO)为芯材,磷脂、胆固醇为壁材,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了具有良好包覆效率的Lip-LEO-AgNPs复合脂质体,然后与壳聚糖溶液混合,涂抹于聚乙烯醇(PE)膜上,制备用于猪肉保鲜的复合涂抹膜。结果表明:虽然仅有11.79%的纳米银从复合膜中释放出,但是所制备的复合涂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且该复合脂质体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猪肉的感官评定、pH和挥发性盐基氮评估表明该涂膜可有效延长猪肉的贮藏期(4℃,延长6天),且安全无毒。(2)利用锂皂石的限域效应,以壳聚糖季铵盐为还原剂,LAP为固定化剂,合成了锂皂石固定化纳米银(LAP@AgNPs),并与壳聚糖混合制备复合膜,用于荔枝的贮藏保鲜。结果表明:仅5.6%的纳米银从复合膜中释放出,其释放率大大降低;且锂皂石固定化纳米银显着改善了壳聚糖基复合膜的力学性能、氧阻隔性,降低了溶解性能。与商业保鲜膜相比,固定化纳米银/壳聚糖复合膜有效地延长了荔枝的贮藏保鲜时间(25℃,延长3天),且安全无毒。(3)利用硫代苹果酸对壳聚糖进行巯基化改性,获得巯基化改性壳聚糖(TMC),并利用巯基与金属的螯合作用,以其为载体合成固定化纳米银,最后制备成巯基壳聚糖/固定化纳米银复合海绵,应用于医用伤口止血中。结果表明:复合海绵内部呈现出复杂交错管状多孔结构,且孔隙率高(99.42%)、密度低(0.4037 g/cm~3);具有良好柔软性、高的吸水性、稳定性。巯基化壳聚糖对纳米银具有良好的固定化效率,其释放率为14.35%;且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优异的抗菌性。另外,体内、体外止血实验表明,该复合海绵具有快速、高效的止血性能,其止血机理为高吸血能力、氨基、巯基与血细胞的协同作用。而且,由于巯基壳聚糖对纳米银的固定化作用,该止血海绵具有良好的安全性。(4)为了进一步降低纳米银的释放率,将TMC预先水热碳化,获得碳纳米球;利用碳球表面丰富的巯基、氨基等活性基团与银离子作用,制备碳球固定化纳米银;并与壳聚糖复合制备复合膜。结果表明:纳米银释放率降低到5.0%,且该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且抗菌持久。继续简化制备过程,将TMC与银离子混合,“一步水热法”制备碳包覆纳米银,并与壳聚糖混合制备复合膜。结果表明:纳米银释放率为9.03%,该复合膜的抗菌活性良好,但由于外层碳基的作用,其抗菌活性较前者弱。(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2)
冯诗艺,蒋悦,王玥,张凤,王毅豪[2](2019)在《聚乙烯醇与纳米抗菌材料的复合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聚乙烯醇(PVA)与纳米抗菌材料的复合工艺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收集文献,以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PVA与纳米抗菌材料复合的研究论文作为依据,对其复合工艺及研究中难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综述PVA与多种不同纳米抗菌材料的复合工艺、实验结果及应用。对PVA与不同的纳米抗菌材料的复合研究结果总结发现,PVA易与其他纳米抗菌颗粒复合形成纳米复合薄膜从而赋予其抗菌性能,同时改善纯PVA膜的水溶性,提高其机械性能。PVA与纳米抗菌材料形成的复合膜具有优异的抑菌性,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鲜和医药等方面。(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03期)
万佶芃,胡艳玲,唐晓宁,张彬,李艺景[3](2018)在《浸渍吸附法制备Ag-SiO_2纳米复合抗菌材料的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浸渍吸附法制备了纳米级单分散Ag-SiO_2无机复合抗菌材料,结合响应曲面方法,考察了Ag~+浓度、反应时间和氨水添加量等因素对材料抗菌率的影响,考虑到材料制备成本,变色控制等多方面因素,选取了最优制备条件,实验结果表明:Ag~+浓度为5. 9×10-4mol·L~(-1),氨水添加量为4. 1 m L,反应时间为5. 2 h时,材料有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抗菌性能,抗菌率达到91. 7%。通过TEM、XRD、ICP和BET方法对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载体SiO_2微球为无定形态; Ag-SiO_2抗菌材料微球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粒径尺寸均匀; Ag+成功负载于SiO_2微球表面,负载量为8. 10 mg·kg-1。(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杨照青,郝湘平,马振青,王文惠,陈守刚[4](2018)在《氧化石墨烯负载氧化亚铜纳米复合长效抗菌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亚铜是一种高效的无机杀菌剂[1],但是本身具有易团聚和离子释放过快的弊端,为了改进氧化亚铜长效抑菌性能,我们在室温下以聚乙二醇为表面活性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在氧化石墨烯表面还原出氧化亚铜纳米粒子,制备具有长期抗菌活性的氧化石墨烯‐氧化亚铜(r GO‐Cu2O)复合材料。氧化石墨烯为氧化亚铜提供了保护屏障,防止氧化亚铜与外部溶液直接接触反应而过快地浸出铜离子。同时,氧化石墨烯还促进氧化亚铜纳米粒子的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以增强氧化应激反应,并保护氧化亚铜在磷酸盐缓冲液中长时间保持结构完整,从而延长活性氧(ROS)生成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氧化亚铜通过静电作用牢固的结合在氧化石墨烯的表面,从而改善了氧化亚铜的分散性[2,3]。铜离子长效释放,增强的ROS生成能力和优异的分散性使氧化石墨烯‐氧化亚铜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极好的的长效抗菌活性,与单独的氧化亚铜相比,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在30天后分别提高了40%和35%[4]。(本文来源于《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24)
昆连[5](2018)在《以纳米铜碳复合材料为例探讨铜基抗菌材料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影响大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不干扰不同物种的正常平衡状态"的理念,对微生物控制材料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阐述。以新型的纳米铜碳复合材料为例,对铜基抗菌材料的应用历史、应用范围及可能的副作用进行了探讨。展示了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的优势和特点。对其在抗菌、抗病毒、和控制单细胞水藻生长的性能进行了展示。通过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在抗菌纺织品、水治理应用、饲料添加剂、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对铜基抗(本文来源于《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24)
赵志飞[6](2018)在《纳米银/植酸钠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各种新材料和新领域的兴起,抗菌剂的功能及用途得以拓展,新型抗菌材料应运而生。研制安全、高效的抗菌高分子材料是当今研究重点之一。本实验采用一种紫外光照还原法制备纳米银颗粒,与植酸钠复合制备抗菌剂。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制备的纳米银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主要结论为:以葡萄糖为还原剂,植酸钠(SP)为稳定剂,制得植酸钠吸附在纳米银表面的复合粒子,其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n(AgNO3):n(SP)=1:3,反应温度为80℃;SEM和TEM表明,制备的纳米银/植酸钠为球形或类球形,粒径介于5-15nm之间,无团聚现象;XRD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颗粒为多晶态纳米银。(本文来源于《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24)
蒋先发[7](2018)在《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锌系抗菌材料具有毒性低、耐热性高、环境友好、持久和广谱抗菌等优点,可以克服银系抗菌材料的成本高、易变色、稳定性差、生物毒性的问题,也可以弥补光催化类型抗菌材料抗菌效率低和对紫外光依赖的不足,成为当前抗菌材料领域研究热点。本文从制备条件、抗菌机理、晶体分析3个方面阐述锌系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活性氧氧化损伤和吸附作用机械损伤两种代表性抗菌机理的研究现状。阐述粒径大小、形貌差异、离子掺杂对抑菌活(本文来源于《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24)
樊卫华,李文,张悦,张臻臻,刘玉坤[8](2018)在《偶联剂对PP/nano-TiO_2纳米复合抗菌材料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利用硅烷偶联剂KH–560与KH–570、钛酸酯偶联剂NDZ–105及硬脂酸对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_2)进行表面改性,将这4种改性nano-TiO_2粉体分别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制得PP/改性nano-TiO_2复合抗菌材料,并通过平板硫化机制得相应的复合抗菌薄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4种偶联剂对nano-TiO_2的改性效果,利用贴膜抗菌法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4种偶联剂对薄膜抗菌性能和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偶联剂对nano-TiO_2改性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KH–570> NDZ–105> KH–560>硬脂酸;KH–570改性nano-TiO_2与PP复合的体系综合性能最佳,当KH–570改性nano-TiO_2质量分数为2%时,复合抗菌薄膜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达到90.6%,具备较好的抗菌作用,复合抗菌材料拉伸性能、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分别为29.7MPa,612%,80.1kJ/m2,20.3MPa和820MPa,比未改性材料分别提高12%,33%,16%,6.3%和28%。(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8年09期)
何臣臣,刘源森,徐长安,唐旭,林凌[9](2018)在《微波辅助合成载银蒙脱土/水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绿色的微波辐射辅助还原合成载银蒙脱土,再将其与水性聚氨酯复合制备抗菌性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透射电镜、热重分析、力学性能、抗菌实验等分别研究了微波合成载银蒙脱土及载银蒙脱土/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表面结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抗菌性能等。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绿色的微波辐射辅助还原法于蒙脱土界面合成了粒径小、分布均匀的纳米银单质,将该载银蒙脱土引入到水性聚氨酯中,可提高载银蒙脱土/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硬段的最大失重温度上升了11℃,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32%和13%;抗菌性能研究表明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该复合材料在抗菌材料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7期)
李炳坤,王超丽,陈鹏,吴红[10](2018)在《载银介孔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不同形态、粒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作为载银抗菌剂载体,对载银量及抗菌性能的影响.制备3组不同形态的介孔二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氨基化修饰后载银,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为模型,测定载银二氧化硅抗菌剂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十六烷基叁甲氧基溴化铵(CTAB)浓度的升高,介孔二氧化硅的形貌从球形粒子过渡到了棒状,且粒径逐渐增大.CTAB浓度为10.6 mmol/L,硅酸四乙酯(TEOS)浓度为74 mmol/L的条件下制得椭球形二氧化硅载体,比表面积956.53 m2/g.氨基改性后二氧化硅孔道内负载得到的纳米银颗粒形貌规整、分布均匀,载银量达到7.27%.特定形态的氨基改性二氧化硅载银纳米粒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对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0 mg/L,并且在24h内持久发挥抗菌活性.(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纳米复合抗菌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聚乙烯醇(PVA)与纳米抗菌材料的复合工艺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收集文献,以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PVA与纳米抗菌材料复合的研究论文作为依据,对其复合工艺及研究中难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综述PVA与多种不同纳米抗菌材料的复合工艺、实验结果及应用。对PVA与不同的纳米抗菌材料的复合研究结果总结发现,PVA易与其他纳米抗菌颗粒复合形成纳米复合薄膜从而赋予其抗菌性能,同时改善纯PVA膜的水溶性,提高其机械性能。PVA与纳米抗菌材料形成的复合膜具有优异的抑菌性,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鲜和医药等方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复合抗菌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吴正国.壳聚糖基固定化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的绿色构建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冯诗艺,蒋悦,王玥,张凤,王毅豪.聚乙烯醇与纳米抗菌材料的复合研究进展[J].塑料工业.2019
[3].万佶芃,胡艳玲,唐晓宁,张彬,李艺景.浸渍吸附法制备Ag-SiO_2纳米复合抗菌材料的条件优化[J].人工晶体学报.2018
[4].杨照青,郝湘平,马振青,王文惠,陈守刚.氧化石墨烯负载氧化亚铜纳米复合长效抗菌材料的研究[C].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2018
[5].昆连.以纳米铜碳复合材料为例探讨铜基抗菌材料的功能[C].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2018
[6].赵志飞.纳米银/植酸钠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C].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2018
[7].蒋先发.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机理的研究[C].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2018
[8].樊卫华,李文,张悦,张臻臻,刘玉坤.偶联剂对PP/nano-TiO_2纳米复合抗菌材料性能的影响[J].工程塑料应用.2018
[9].何臣臣,刘源森,徐长安,唐旭,林凌.微波辅助合成载银蒙脱土/水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10].李炳坤,王超丽,陈鹏,吴红.载银介孔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