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坚[1]2003年在《认股权证融资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正受到理论界和投资者的质疑。在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缺失的体制根源下,现行配股、增发和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不能有效约束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和融资行为,最终导致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随意性和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为此,采取有效方式规范和约束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是一项势所必行的课题,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期权及认股权证相关理论和方法,系统阐述了认股权证促进融资和激励兼容的经济功能,指出认股权证作为一种融资方式能够比配股、增发和可转换债券更好地规范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其作用机理表现为:①形成发行公司的外部监督,使权证持有者对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具有有效表决权,投资者可根据上市公司业绩与股价表现来决定是否进行投资;②完善发行公司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公司业绩与经理人员薪酬的正相关关系,从而使公司的融资决策真正体现竞争力提高的要求。以此为基础,本文对我国引入认股权证的经济、法律及风险监管等环境因素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融资现状,给出认股权证的发展环境已经成熟的结论。在具体实施中,需遵循立法与监管并行、规范融资行为与完善市场投资品种并举的策略。
胡敬新[2]2007年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约束条件下多元化融资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际上讨论的有关银行的所有问题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仍然是商业银行融资问题。银行需要筹资的原因在于:第一,商业银行同一般企业一样开业需要本钱,需要筹集资本金;第二,融资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管理的前提,商业银行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必需首先选择最适合自身的资本结构;第叁,在现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下,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规模增长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需要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筹集并保持充足的资本。其中为满足监管资本约束而融资是现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迫切、最现实的任务。 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和信用的特殊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是内在的,商业银行比其他企业更为脆弱,风险更容易被传染,资本充足并有着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的银行体系是防止金融体系不稳定的首要前提。为了减弱和消除国际银行业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建立国际银行业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如何统一国际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并制订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国际统一监管标准,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应运而生。《巴塞尔资本协议》统一了银行资本的定义和资本充足程度的标准,对国际银行业监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经营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资本制度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银行业统一的游戏规则。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银行经营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巴塞尔资本协议》已经越来越滞后于风险监管的需要,其一直在争议中不断发展,2004年6月26日新资本协议最终定稿。 随着我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金融业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公平竞争的挑战和走向国际化经营的客观需要。在资本监管方面中国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银监会全面借鉴巴塞尔资本协议和新资本协议的监管框架,2004年3月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办法》为衡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提供了审慎的标准,也为商业银行多渠道筹集资本奠定了法规基础,同时为监管当局依法实施资本监管提供了保证。从此,中国银行业开始步入规范意义上的资本充足监管阶段。 当前,资本不足是中国银行业的心头之患,银行“缺钱”已成为我国经济
程胜[3]2006年在《论我国可转换债券及其创新形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可转换债券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金融品种,但国内的可转债市场发展历史较短、市场规模不大,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其他融资工具相比,可转债目前还只能算做是一个补充渠道。对可转换债券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时间不长,对于可转债品种在我国特殊金融环境与交易制度下的期权折价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见。而对于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这一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创新品种的研究更是非常少。本文对可转换债券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上市公司偏好利用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进行融资的原因,剖析了目前的可转债品种在我国特殊金融环境与交易制度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我国可转债市场的期权价值要得到充分体现除了需要完善交易制度之外,还需要对发行条款进行创新。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003年上市发行的可转债品种——华菱转债从发行、上市、转股直到停止交易的过程为案例,详细分析了我国可转债品种面临的问题,指出对我国普通可转债券的发行条款设计中,应将初始转股溢价和行业及企业成长性联系起来,将信用评级和发行利率相联系,通过利率市场化、兼顾流通股股东利益、保护债权人利益以及转股价格特别向下修正权的约束,对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条款设计进行创新。对于如何给与我国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在二级市场中合理的利率水平,本文认为,由于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附带了认股权证,相应的其投资者需要承受一定收益率损失。通过将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与普通公司债券相比较的成本试算法和与普通可转换债券发行时利差相比较这两种方法,可以测试出影响该收益率损失大小的因素及市场所能接受的利率。此外,根据对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及普通的可转换债券在融资上的不同特征及美国、欧洲及亚洲等地区附认股权证公司债的发行情况来看,市场的偏好也会影响附认股权证公司债的定价水平。本文通过借鉴境外主要市场制度与发展情况,对我国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产品设计要素作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的风险因素。境外的经验及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表明,目前在我国推广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具有相当大的实际意义,它可以提高公司债券的吸引力,达到市场化、有序化的再融资政策目标,发挥对可转债的改良作用。同时由于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所固有的信用、利率、股价、流动性等一系列的风险,以及我国特殊金融形势,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也存在着认股权证的证券认定及操纵风险等问题。对此,本文从个人角度出发,针对性的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是可转换债券的特殊类型,本文对这一创新品种的特性、发展背景以及在我国市场大规模发展可能存在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对我国普通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条款设计提出创新的方向。
侯甜甜[4]2006年在《认股权证在公司投融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认股权证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中一项基础性产品,已成为国际证券市场中不可或缺、充满活力的一员。西方发达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的证券市场都已推出了权证交易。2005年8月22日,我国被叫停了9年的权证品种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契机又重新回到市场中来。认股权证在我国的重新推出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传统的货币金融资产,打破银行的金融垄断,推动金融产业化的进程,公司投融资的基本约束条件也将随着这种金融工具的创新而改变。因此有必要在新的约束条件下,系统深入地研究认股权证市场的经济功能,基于认股权证的公司投融资的主体行为特征和运行模式,以及发行认股权证条件下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动态决策体系和风险控制理念,开拓用认股权证控制风险、提高效率的新视野。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认股权证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认股权证在公司投融资中的应用以及认股权证下公司投融资理论的发展。同时探讨了认股权证与高管激励、并购行为、银行贷款以及股权分置改革中的认股权证。最后针对我国认股权证的市场建设问题分析了认股权证推行的条件、困难及解决路径,以便为公司在投融资活动中运用认股权证创造一个有效的市场空间。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认股权证的特性及其功能。第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与发展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认股权证的特性说明它适宜作为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突破口,因此借助认股权证作为发展衍生金融市场,进而发展经济的敲门砖是一个较好的选择。第二,认股权证对于经济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影响。一方面,认股权证具有风险转移、价格发现等等功能;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市场不稳定和高风险。第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回顾了认股权证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认股权证与公司融资。首先论述了认股权证在公司融
王燕[5]2008年在《我国企业并购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并购是现代经济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壮大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并购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并购融资是企业并购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决定了资金来源的状况和资金运用的效率,对企业并购的成败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并购融资方式和制定科学的并购融资策略是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案例分析法来研究企业的并购融资。本文首先对企业并购融资进行了概述,主要介绍了相关概念、并购融资理论以及并购融资方式;其次对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现状进行了分析;再次对企业并购融资决策进行了研究,主要介绍了并购融资额、并购融资方式的成本和并购融资的资本结构等影响因素,并引入联想并购IBM PC的案例,分析其在并购过程中所采取的融资策略;最后对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发展提出了建议,认为在当前逐步放松金融管制,大力发展中介机构以及丰富和完善并购融资方式等对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少峰[6]2005年在《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兼并与收购,简称并购,是社会资源再配置的重要方式,在西方已发展了近百年。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存量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攻坚阶段,并购对国有资产战略重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融资是并购的关键环节,虽然我国企业并购已发展了十多年,但并购融资的渠道并不通畅,阻碍了并购的发展和并购规模的扩大。 西方并购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操作程序,在并购融资工具、中介服务和法律规范等方面都比较完善,因此,借鉴其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西方关于并购融资的理论有MM定理、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Pecking Order理论和公司控制权理论等,并购融资工具包括内部融资、金融机构贷款(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商业票据、企业债券、股票、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员工持股计划和卖方融资等。 在我国,票据、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都有,但具体到并购,企业可使用的融资工具却十分有限。例如:商业银行贷款用于并购被法律禁止;商业票据融资市场不存在;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的发行门槛高,一般企业难以达到要求,并且发行规模、资金用途和利率等受到限制;客观上不存在发行垃圾债券的可能;股票发行、配股和增发的要求较高,只有少数企业可以达到;卖方融资被法律禁止。此外,我国并购融资中还存在中小企业、绩差企业融资难,不规范操作现象严重,MBO和员工持股计划融资瓶颈等问题。 产生上述并购融资问题的原因在于:法律法规对并购中贷款、股票、债券、可转换债券、配股增发、卖方融资、股权抵押、管理层收购和员工持股计划等
朱广跃[7]2007年在《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并购是企业资本运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能有效地实现企业低成本、高速度扩张。这正是并购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全球并购已经历五次高潮的重要原因。现代企业的并购规模越来越大,涉及大量资产的转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并购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将很渺茫。因此,毫不夸张的说,融资是并购中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现在我国并购融资方式有限,还有许多方式我们没有涉及。因此,在当前不尽发达的资本市场情况下,参与并购的企业和金融的管理当局需要携手促进和完善并购融资方式,并同时要注意考虑到融资中的风险状况,以确保并购融资能够顺利的进行。本文首先系统的研究了西方各个时期的融资理论,包括早期资本结构理论、MM理论、权衡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控制权理论等。接着,本文对各种并购融资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了每一种并购融资方式的利弊。然后,针对我国企业目前在并购融资方面出现的重股权融资、轻负债融资、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本文分别从法律法规、中介机构、机构投资者、投资者素质、行政因素等几方面入手,深刻剖析了其中的内在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我国企业并购融资难的方案,须从多方面寻求对策。一方面,逐步放松金融管制,推进金融自由化,积极培育中介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借鉴杠杆收购融资,鼓励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开拓并购融资新渠道,如充分利用信托参与企业并购融资,建立企业并购基金等,以推动企业并购的发展。
叶镕[8]2009年在《分离交易可转债的风险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分离交易可转债是2006年证券管理办法新发布的金融工具,在发行之初受到了许多上市公司的追捧,同时也大大火爆了权证市场。据统计,在2008年A股市场的大幅走低使得上市公司的总融资额降幅达57.63%的情况下,分离交易可转债的融资规模增幅高达232.4%。可以说,分离交易可转债正在逐步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融资渠道,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分离交易可转债推出不到叁年,证券市场上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数目越来越少,从08年11月份至今,分离交易可转债还没有新成员加入,甚至原已计划发行这种债券的包括东软在内的8家上市公司也纷纷宣布放弃这种融资方式。本文这是基于这种背景,来研究分离交易可转债这种融资工具的特性以及风险。本文以分离交易可转债的风险和对策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与可转换债券的对比说明分离交易可转债这种融资工具的特点,分析其受到投资者和发行方的追捧的原因,同时结合海外的发展历程对目前分离交易可转债越来越少的现状的原因进行了解释,最后分别站在投资者和发行方的角度对其进行风险分析,针对投资者投资分离交易可转债的风险,运用权证的相关知识等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并且从建立风险指标,慎重选择价外的权证以及及时止损等几个方面来降低风险;对于发行方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风险,本文通过对发行过程中风险的研究,得出上市公司在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存在着严重的行权风险,在其降低风险的对策方面,分为发行前的对策和发行后的对策,发行前的对策主要是运用模型法建立了权证的发行规模的确定,发行后的对策主要是通过建议一些促进行权的措施以此来提高二次融资的成功率。通过研究,有利于投资者在投资分离交易可转债时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对上市公司在采用分离交易可转债融资时降低融资风险,为确保二次融资成功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鲁欣[9]2007年在《我国分离交易可转债定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6年5月8日起正式实施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中提出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概念。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全称是“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它是债券和股票的混合融资品种,在国内资本市场还属创新产品。目前国内已有7家上市公司提出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申请,截止2006年12月中旬,已有两只分离交易可转债成功发行上市。本文首先将这一新的创新品种与之前推出的可转换公司债进行比较,并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对国外成熟的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修正,并运用债券定价模型以及修正前后的期权定价模型对目前刚上市的两只分离交易可转债进行定价研究,研究发现,修正后的期权定价模型能够较好地与实际价格相拟合,从而为我国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定价提供一个较好的思路。
刘坪[10]2014年在《不同类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融资方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海外并购通常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海外并购的最终完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是否有通畅的融资渠道、可控的融资风险,以及优化的融资方式。能否用好融资工具,成为企业海外并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于并购融资、海外并购融资以及不同类型企业融资方式的研究成果,发现国内对于海外并购融资方式的研究大多是零散、粗略、宏观的分析,微观方面的研究依然薄弱,对于企业并购融资活动缺乏现实的指导作用。本文以融资基础理论、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以及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础,以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混合融资等融资方式在海外并购融资中的运用现状为依据,重点从10家不同类型企业海外并购融资的案例出发,分析其具体的融资过程和融资工具的运作。从企业组织形式、性质、是否上市、企业规模等方面对相关案例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和分类研究发现:大型上市企业集团可以利用内部资本市场,并且通过海外子公司搭建融资平台和集团内的上市企业获得更广泛的资金来源;国有企业在银行信贷上往往具有融资优势;而民营企业资金来源方面存在更多的限制,可以运用以项目换资本、引入私募基金等方式充分发挥融资的灵活性;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面临不同的融资约束,中小企业或未完成上市的企业集团,融资渠道往往较为狭窄,大部分依靠自有资金完成并购融资,限制了其海外并购规模的扩大。总体来说,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海外并购的浪潮中,应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本文希望通过理论和案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融资提供有益的理论和现实指导。
参考文献:
[1]. 认股权证融资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 彭坚. 中南大学. 2003
[2].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约束条件下多元化融资模式研究[D]. 胡敬新. 同济大学. 2007
[3]. 论我国可转换债券及其创新形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D]. 程胜. 厦门大学. 2006
[4]. 认股权证在公司投融资中的应用研究[D]. 侯甜甜.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5]. 我国企业并购融资问题研究[D]. 王燕. 大连交通大学. 2008
[6]. 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D]. 王少峰. 四川大学. 2005
[7]. 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研究[D]. 朱广跃.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8]. 分离交易可转债的风险与对策研究[D]. 叶镕. 东北大学. 2009
[9]. 我国分离交易可转债定价研究[D]. 鲁欣. 苏州大学. 2007
[10]. 不同类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融资方式研究[D]. 刘坪.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认股权证论文; 债券论文; 可转债论文; 可分离交易可转债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融资公司论文; 海外并购论文; 并购贷款论文; 债券融资论文; 企业并购风险论文; 融资监管论文; 交易风险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