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真皮替代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真皮,胶原,转染,细胞,组织,支架,工程。
真皮替代物论文文献综述
吴晴晴,肖灿[1](2018)在《真皮替代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面修复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难题,真皮替代物作为一种新兴材料给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真皮替代物分为人工真皮替代物和天然真皮替代物两大类,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如烧伤整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腹壁外科、耳鼻喉科、泌尿妇产科等,效果显着,但真皮替代物的转归机制及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感染、并发症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及解决,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前景。本文主要从真皮替代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两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5期)
张烨[2](2018)在《组织工程人工真皮替代物研究进展综述及临床应用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烧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突发性意外伤害,是门急诊常见的多发病,烧伤和烫伤在创面愈合过程中不仅引起患者疼痛加剧,而且还会使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担心创面愈合后影响美观、功能,因此对于烧伤科医生来说,如何正确处理烧伤创面是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除了预防创面感染及进一步加重以外,还需减轻患者在换药过程中的疼痛,减轻创面的渗出及水肿,因此找到合适的生物敷料对于烧伤创面的早期修复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有效的防止创面感染及减轻疼痛,更能为皮肤提供潮湿、低氧的环境,促进皮肤附件形成在上皮化过程。烧伤创面是烧伤救治治疗始终的矛盾重点,几十年来,全世界医学学者都在致力于通过各种疗法积极促进烧伤创面快速修复。随着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及医学界对创面的深入研究,烧伤敷料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们不仅认识到不能简单的对创面进行覆盖,还需要合适敷料促进创面的愈合和有效的防止感染。随着生物学、工艺学及材料学的进步,近年来各种不同创面敷料发展迅速,异种皮肤、复合应用敷料或者制成凝胶、药膜的形成敷料是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随着社会及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临床上对烧伤敷料的要求一定也会越来越高,目前已公认早期积极有效的封闭创面是促进轻度烧伤快速愈合,明显提高中、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成活率是最关键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但各种生物烧伤敷料离理想烧伤敷料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但相信在未来,定会研出理想、优质的生物敷料,造福于全世界人民。[研究目的]分析人工真皮替代物修复难愈性创面的价值,对临床研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方法]抽取我院在2017年10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各种难愈性创面患者5例,一期手术对患者创面进行彻底清创,移植人工真皮,3周后局部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外露肌腱或骨组织被类真皮组织覆盖。然后二期手术移植自体皮片,观察人工真皮替代物术后皮片成活率,同时观察创面愈后的瘢痕增生情况,对患者功能部位的关节活动以及色素沉着情况综合评价人工真皮联合自体断层皮片移植对修复难愈性创面的研究效果。[临床体会]:相对传统术式,手术次数、住院次数明显减少,自体组织供区损伤小,轻度瘢痕增生,无任何排斥反应,术后外观良好,可早期行功能锻炼。[研究结果]人工真皮替代物对于修复难愈性创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降低瘢痕增生的程度,有助于患者恢复机体功能,对临床治疗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邵华伟,陈国贤,潘选良,王新刚[3](2016)在《负压技术对真皮替代物在临床应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烧伤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11-24)
黄剑,王彩虹,陈喜德,魏长新,陈博[4](2014)在《组织工程胶原海绵膜真皮替代物修复创面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采用组织工程胶原海绵膜真皮替代物修复创面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临床进行创面修复的最佳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出现高发褥疮的24例危重患者,按照住院顺序以及创面类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观察组采用组织工程胶原海绵膜覆盖创面,所有患者的包扎和固定均采用常规手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完全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愈合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脏、肾脏、肝脏还有肺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均表现良好,无显着差异。对照组有1例(8.33%)患者出现原创面挛缩,7例(58.33%)患者出现明显的瘢痕增生;观察组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组织工程胶原海面膜作为一种新型真皮替代物应用于患者的创面修复中,疗效确切,具有安全性和良好生物兼容性,机体无任何排异反应,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高发褥疮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4年17期)
陈伟,姜平[5](2012)在《活性真皮替代物的体内外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真皮替代物是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基础。目的:构建具有活性的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并进行体内外实验。方法:胶原凝胶和成纤维细胞制成活性真皮替代物,并进行组织学观察。将活性真皮替代物移植于BALB/c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4周后取材观察其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随培养时间延长,活性真皮替代物直径逐渐减小,韧性增加,至14d时为原直径18.2%,可夹持提起而不破碎。成纤维细胞在胶原凝胶内成活良好,保持良好的细胞外基质分泌活性,Ⅰ型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阳性表达。②体内实验:活性真皮替代物覆盖创面4周后被表皮覆盖,表皮分层清晰,但较正常表皮层厚;真皮层中成纤维细胞仍存活并发挥作用,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呈匀质性,无分层,真皮内炎性细胞少见,有成熟血管,缺乏毛囊和皮脂腺。表明应用胶原凝胶叁维培养成纤维细胞能构建出具有活性的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移植创面后可促进其表皮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2年51期)
周显玉,杨军[6](2012)在《促进真皮替代物血管化进程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严重大面积烧伤患者,自体皮肤组织移植常难以实施。尽管真皮替代物以其优良的理化特性,在烧伤重建外科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与传统皮片移植相比,仍存在着血管延迟长入真皮层的缺陷。本文就真皮替代物的特性,以及移植后血管化进程的促进因素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贺立新,马彩虹,李冬海,曹玉珏,刘强[7](2011)在《经VEGF165转染的成纤维细胞-脱细胞异种真皮替代物的构建与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转染的人成纤维细胞-脱细胞异种真皮替代物,并对其在促进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将30例深Ⅱ度或Ⅲ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移植转染有VEGF165成纤维细胞-脱细胞异种真皮替代物组为实验组,单纯脱细胞异种真皮替代物移植组为对照组。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扩增的VEGF165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在脂质体介导下将重组质粒转染至经传代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再将转染后的人成纤维细胞接种于猪脱细胞真皮表面得到成纤维细胞-脱细胞异种真皮替代物;而后将此替代物与自体薄皮片移植于深度烧伤患者切痂后创面,对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并与单纯脱细胞真皮移植组进行比较。结果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EGF165可成功转染人成纤维细胞,经转染的人成纤维细胞可顺利接种于脱细胞真皮形成成纤维细胞-脱细胞异种真皮替代物,替代物移植后实验组患者皮片成活率(90.25±5.39)%,对照组患者皮片成活率(83.98±3.6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t=3.737,P<0.01)。实验组新生的毛细血管数量要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经VEGF165转染的人成纤维细胞-脱细胞异种真皮替代物具有显着的促进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19期)
贺立新,马彩虹,曹玉珏,李冬海,刘强[8](2011)在《经VEGF165转染的成纤维细胞-脱细胞异种真皮替代物的构建及其对创面愈合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转染的成纤维细胞-脱细胞异种真皮替代物,观察其在促进大鼠深度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扩增的VEGF165基因克隆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在脂质体介导下将重组质粒转染至经传代培养的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再将转染后的NIH/3T3接种于猪脱细胞真皮表面得到成纤维细胞-脱细胞异种真皮替代物;而后将此替代物与自体薄皮片移植于SD大鼠深度创面(实验组),对动物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单纯脱细胞异种真皮替代物移植大鼠作为对照组。结果: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EGF165可成功转染至鼠成纤维细胞,移植后实验组皮片成活率(93.76±3.40)%,对照组皮片成活率(85.01±1.74)%,两者差异有显着性(t=8.873,P<0.01)。组织学观察显示,移植第4周实验组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成功构建了经VEGF165转染的成纤维细胞-脱细胞异种真皮替代物,且其具有明显的促进动物创面愈合作用。(本文来源于《感染、炎症、修复》期刊2011年03期)
李丽,张印峰,李克,李永林[9](2010)在《丝素蛋白作为真皮替代物移植后的组织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前国外研究者已研发出多种真皮替代物,取得了一定临床效果,但价格非常昂贵,因此研制和开发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真皮替代物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以柞蚕丝素蛋白材料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移植后的组织学变化,并与聚乙烯醇海绵相比较。方法: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背部制作一大小为20mm×20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切下皮肤反取成刃厚皮待用,然后随机分为2组,海绵组:创面埋植聚乙烯醇海绵并覆盖自体表皮。丝素组:创面埋植交联柞蚕丝素多孔材料并覆盖自体表皮。分别于术后5,10,15,25d取材,观察移植物及其周围组织大体标本和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移植术后丝素组复合皮片生长良好、全部存活;海绵组移植皮片大部分变黑、结痂,并有脱落。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丝素组在术后5~25d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均显着大于海绵组。结果提示,以丝素蛋白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血管化过程快,并能促进皮肤创面的愈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0年38期)
郭瑞[10](2010)在《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的构建及其用于皮肤再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基因治疗与组织工程支架相结合,构建了基因活性支架。首先,合成了阳离子基因载体N-叁甲基壳聚糖(TMC),TMC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压缩DNA形成纳米复合粒子。将TMC/DNA复合粒子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负载到胶原-壳聚糖支架上,发现TMC/DNA微粒在支架中有一定的缓释能力。释放出来的TMC/DNA微粒中的DNA有超螺旋结构的存在,且具有较高的细胞转染能力。将TMC/pDNA-VEGF微粒负载到支架上制备了基因活性支架,体外实验表明:基因活性支架具有较高的细胞活性,HUVECs可以在支架上保持细胞的表型,支架上的TMC/pDNA-VEGF微粒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可以转染细胞,分泌更多的VEGF。在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制备了胶原-壳聚糖/硅胶膜双层人工真皮替代物(BDEs)。为了增强人工真皮替代物的血管化能力,将TMC/pDNA-VEGF微粒负载到空白人工真皮替代物上,制备了基因活性人工真皮替代物(gene-activated BDEs)。猪创伤全层皮肤缺损的修复结果表明:术后7天、10天和14天,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处理的创面具有最高的新生血管数和成熟血管数。PCR结果证实TMC/pDNA-VEGF微粒可以有效转染细胞,表达VEGF。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处理10天的创面,即可进行二次移植。超薄皮片移植112天后,创面破裂强度可以达到正常皮肤的80%。愈合的全层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连接紧密,乳头层分化较好,胶原束和正常皮肤的结构相似。同时探讨了基因活性人工真皮替代物的使用在真皮修复过程中对相关因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修复机理。TMC/pDNA-VGF微粒在体内可以实现长达70天的细胞转染、表达。基因活性人工真皮替代物处理的创面具有最高的VEGF和TGF-β3 mRNA的表达水平,而TGF-β1 mRNA的表达水平较低,可以减少创面愈合后疤痕组织的产生。愈合后的创面真皮、表皮连接紧密,乳头层分化较好。空白真皮替代物处理的创面愈合结果优于凡士林纱布处理的创面。烧伤创面是个动态创面,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加深,其修复比创伤创面要困难很多。将基因活性人工真皮替代物用于烧伤全层皮肤缺损的修复,结果表明:术后7天、14天和21天,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处理的创面具有最高的新生血管数和成熟血管数,说明真皮替代物的血管化明显增强。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处理的烧伤创面,14天即可进行二次移植。超薄皮片移植105天后,创面的破裂强度可以达到正常皮肤的70%。愈合的全层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连接紧密,乳头层分化较好。将空白真皮替代物和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与临床产品桀亚J-1 ADM用于创伤、烧伤修复的效果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创伤全层皮肤缺损的修复,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优于J-1 ADM和空白真皮替代物,空白真皮替代物和J-1ADM具有相近的修复效果。对于烧伤全层皮肤缺损的修复,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优于J-1 ADM和空白真皮替代物,J-1 ADM的修复效果略好于空白真皮替代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7-01)
真皮替代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烧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突发性意外伤害,是门急诊常见的多发病,烧伤和烫伤在创面愈合过程中不仅引起患者疼痛加剧,而且还会使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担心创面愈合后影响美观、功能,因此对于烧伤科医生来说,如何正确处理烧伤创面是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除了预防创面感染及进一步加重以外,还需减轻患者在换药过程中的疼痛,减轻创面的渗出及水肿,因此找到合适的生物敷料对于烧伤创面的早期修复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有效的防止创面感染及减轻疼痛,更能为皮肤提供潮湿、低氧的环境,促进皮肤附件形成在上皮化过程。烧伤创面是烧伤救治治疗始终的矛盾重点,几十年来,全世界医学学者都在致力于通过各种疗法积极促进烧伤创面快速修复。随着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及医学界对创面的深入研究,烧伤敷料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们不仅认识到不能简单的对创面进行覆盖,还需要合适敷料促进创面的愈合和有效的防止感染。随着生物学、工艺学及材料学的进步,近年来各种不同创面敷料发展迅速,异种皮肤、复合应用敷料或者制成凝胶、药膜的形成敷料是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随着社会及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临床上对烧伤敷料的要求一定也会越来越高,目前已公认早期积极有效的封闭创面是促进轻度烧伤快速愈合,明显提高中、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成活率是最关键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但各种生物烧伤敷料离理想烧伤敷料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但相信在未来,定会研出理想、优质的生物敷料,造福于全世界人民。[研究目的]分析人工真皮替代物修复难愈性创面的价值,对临床研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方法]抽取我院在2017年10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各种难愈性创面患者5例,一期手术对患者创面进行彻底清创,移植人工真皮,3周后局部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外露肌腱或骨组织被类真皮组织覆盖。然后二期手术移植自体皮片,观察人工真皮替代物术后皮片成活率,同时观察创面愈后的瘢痕增生情况,对患者功能部位的关节活动以及色素沉着情况综合评价人工真皮联合自体断层皮片移植对修复难愈性创面的研究效果。[临床体会]:相对传统术式,手术次数、住院次数明显减少,自体组织供区损伤小,轻度瘢痕增生,无任何排斥反应,术后外观良好,可早期行功能锻炼。[研究结果]人工真皮替代物对于修复难愈性创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降低瘢痕增生的程度,有助于患者恢复机体功能,对临床治疗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真皮替代物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晴晴,肖灿.真皮替代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8
[2].张烨.组织工程人工真皮替代物研究进展综述及临床应用体会[D].南方医科大学.2018
[3].邵华伟,陈国贤,潘选良,王新刚.负压技术对真皮替代物在临床应用的影响[C].2016年浙江省烧伤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4].黄剑,王彩虹,陈喜德,魏长新,陈博.组织工程胶原海绵膜真皮替代物修复创面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
[5].陈伟,姜平.活性真皮替代物的体内外实验[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
[6].周显玉,杨军.促进真皮替代物血管化进程的因素[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2
[7].贺立新,马彩虹,李冬海,曹玉珏,刘强.经VEGF165转染的成纤维细胞-脱细胞异种真皮替代物的构建与临床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
[8].贺立新,马彩虹,曹玉珏,李冬海,刘强.经VEGF165转染的成纤维细胞-脱细胞异种真皮替代物的构建及其对创面愈合作用的实验研究[J].感染、炎症、修复.2011
[9].李丽,张印峰,李克,李永林.丝素蛋白作为真皮替代物移植后的组织学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10].郭瑞.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的构建及其用于皮肤再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