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孙仕涵[1](2021)在《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重动脉导管未闭的即时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讨论体重低于6kg患儿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术后即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统计2011年1月至2019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单纯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患儿共1636例,其中体重≤6kg患儿共123例,记录病例的一般情况、术前心脏超声、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术中动脉导管未闭直径、主动脉压力、肺动脉压力、术后心脏超声、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结果,封堵器厂家、类型、大小、输送鞘直径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处理、转归情况,临床资料结果均以计数和计量资料表示,所有计量资料使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低体重患儿与体重>6kg患儿手术成功率之间有无显着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体重等级之间血小板减少、溶血、降主动脉狭窄、左肺动脉狭窄、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2011年1月至2019年8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共1636例病例行单纯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其中体重≤6kg患儿共123例,男性37例,女性86例,年龄6.9±2.9(0.67-17)月,体重5.4±0.7(2.5-6.0)kg,21例为早产儿,胎龄为34.1±2.6(28-36.6)周,超声所示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5.6±1.9(1.5-10)mm。体重≤6kg的患儿中手术成功共119例,手术成功率为96.7%,体重大于6kg患儿共1513例,手术成功1491例,手术成功率98.5%,二者成功率基本相同。低体重患儿中4例封堵失败,1例因术中封堵器移位转外科行封堵器取出术及PDA结扎术,1例因术中出现室颤,放弃封堵,1例因术中出现血压心率下降,未释放封堵器;1例术后1天复查超声提示降主动脉狭窄,随访观察至术后第3天超声仍提示有降主动脉狭窄且经保守治疗后心力衰竭仍无明显好转,故急诊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119例介入封堵成功的患儿术后3天内出现严重并发症发生6例,发生率为5%,其中严重血小板减少3例,溶血2例,心包积液1例经处理后均好转。分析低体重患儿中各个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不同体重等级之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仅降主动脉狭窄、左肺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在不同体重等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体重≤6kg患儿,行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即时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
廖芳宇[2](2021)在《曲马多联合托烷司琼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镇静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控制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曲马多联合托烷司琼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镇静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控制中的作用。方法:1.本课题对确诊先天性心脏病并行介入封堵手术治疗的170例患儿进行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实验组为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二科确诊先天性心脏病并行介入治疗的患儿85例(室间隔缺损42例,房间隔缺损21例,动脉导管未闭20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其中男性患儿37例,女性患儿48例,年龄2.7(2.0,4.7)岁,体重15.0(13.0,20.0)kg,手术时长50.0(40.0,65.0)min;(2)对照组为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二科确诊先天性心脏病并行介入治疗的患儿85例(室间隔缺损40例,房间隔缺损15例,动脉导管未闭28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其中男性患儿40例,女性患儿45例,年龄3.1(2.2,4.3)岁,体重16.0(14.0,20.0)kg,手术时长48.0(40.0,60.0)min。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构成比(?2=0.214,P>0.05)、年龄(t=0.141,P>0.05)、体重(t=1.526,P>0.05)、手术时长(t=1.372,P>0.05)、手术方式(Fisher精确检验,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所有患儿入院时均完善心脏彩超、心电图、胸片、肺功能、生化、血常规、电解质、心肌损伤标志物、输血前检查、血气分析等术前检查,确诊为单一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手术主刀医师及麻醉医师评估,能耐受介入手术治疗,与患儿监护人沟通签署手术相关文书并告知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状态下由相同主刀医师完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治疗,术后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相同护理老师进行伤口加压包扎等处理,并安排专人进行患儿术后自制一般情况量表、FLACC疼痛量化评分和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观察记录。3.实验组患儿均于介入手术治疗结束时予以曲马多(1mg/k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后静脉缓慢推注,同时使用托烷司琼(0.1mg/k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后静脉缓慢推注;对照组患儿均于介入手术治疗结束后在穿刺部位予以罗哌卡因(3mg/kg)局部浸润注射,两组患儿给药时间均在拔出鞘管前,拔出鞘管后立即予以穿刺部位局部加压、包扎。术后安排专人记录24h内患儿的FLACC疼痛量化评分、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瘀斑、封堵器移位或脱落、残余分流量、低血压、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通过FLACC疼痛量化评分得到的两组患儿疼痛程度分类提示实验组患儿的中度和重度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无痛和轻度疼痛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221,P<0.001);实验组患儿术后瘀斑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538,P<0.05);实验组患儿术后血肿或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术后第二天复查心脏彩超残余微量分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术后心电监测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均无封堵器移位或脱落、低血压、恶心呕吐、心包压塞等并发症发生。3.本研究中发现患儿疼痛程度和术后并发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1.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使用曲马多联合托烷司琼,镇静镇痛效果良好;2.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使用曲马多联合托烷司琼,较罗哌卡因更有利于控制术后并发症;3.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患儿疼痛程度和术后并发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刘力达[3](2020)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940例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和随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搜集在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应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儿童P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寻找常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而儿童PDA的介入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1998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940例PDA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临床和随访复查资料,通过电话了解并发症转归情况。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PDA患儿共940例,其中934例封堵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9.4%。940例患儿中,女性620例,男性314例,年龄2.5月~17.5岁,平均3.56±3.16岁,体重4.4~73kg,平均15.85±9.78kg。术前超声心动图测得PDA最窄处直径1.0~12.5mm,平均3.36士 1.60mm;术中造影测得PDA最窄处直径0.4~12mm,平均2.81±1.58mm;根据造影结果对PDA分类,漏斗型267例(267/934,28.62%),窗型 20 例(20/934,2.13%),管型 640 例(643/934,68.40%),复杂型1 例(1/940,0.1]%),细长型 PDA6 例(6/934,0.74%)。共使用第一代 PDA 封堵器 777枚(777/934,83.19%),直径4~24mm,平均为6.92±2.48mm;第二代PDA封堵器77枚(77/934,8.25%),直径3~6mm,平均为3.90±0.60mm;弹簧圈62枚(62/934,6.64%),直径 5~6mm,平均为 5.10±0.30mm;其他封堵器 19 枚(19/934,2.02%)。PDA类型、直径和患儿年龄、体重对手术成功率均无影响(P均>0.05)。2.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PDA最窄处直径的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值和术中造影测量值线性正相关,超声测量值略大于造影测量值,得到的回归方程为:造影测量值(mm)=0.78×超声测量值+0.20(r=0.787 P=0.000)。3.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封堵器直径与PDA最窄处直径的相关性,对第一代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mm)=1.40 X PDA直径造影测量值+2.68(r=0.828 P=0.000),除PDA最窄处直径外,封堵器直径与患儿年龄具有相关性,低龄患儿封堵器选择时可适当偏大;对第二代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mm)=1.03×PDA直径造影测量值+2.56(r=0.680 P=0.000)。4.封堵成功的934例患儿中,术后一周内发生近期并发症共137例,发生率为14.67%,无一例患者死亡。其中,严重并发症5例(5/934,0.54%),主要并发症26例(26/934,2.78%),轻微并发症106例(109/934,11.35%)。严重并发症中,2例为封堵器脱落,均由心外科手术取出;1例为封堵器移位导致主动脉狭窄,超声测封堵器两侧压差30mmHg,保守治疗;2例为三尖瓣腱索断裂导致三尖瓣中重度反流,患儿分别于术后4个月、5个月由心外科行三尖瓣成形术修复。主要并发症中,血小板减少症15例(15/934,1.61%),血管并发症8例(8/934,0.86%),交界性心律2例(2/934,0.21%),继发溶血的残余分流1例(1/934,0.11%),穿刺部位血肿1例;除1例假性动脉瘤和1例髂外动静脉瘘经外科手术修复,1例残余分流再次行介入封堵闭合外,其余均保守治疗后痊愈。轻微并发症中,穿刺部位血肿1例;残余分流105例,其中微小残余分流67例,分流束宽<1mm,细小残余分流38例,分流束宽1~2.1mm,残余分流均在术后6个月内自然消失。不同年龄、体重的患儿间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P均<0.05),6月以下、6月~1岁、1~3岁和3~6岁患儿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7.41%、4.76%、2.21%,6岁以上患儿无主要并发症发生;4~8kg、8~15kg患儿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58%、4.20%,15kg以上患儿仅出现1例主要并发症。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残余分流的危险因素为体重低、肺动脉高压及PDA直径大(P均<0.05)。相较超过≥15kg患儿的患儿,4~8kg、8~15kg的患儿发生残余分流的OR值分别为5.27、2.39;肺动脉高压、PDA直径大的OR值分别为1.61、1.36。6.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术后发热、残余分流及封堵器直径大(P均<0.05),其OR值分别为13.37、12.71、2.04。7.940例患儿中311例完成随访,总随访例率为33.09%。随访时间为1个月~18年,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根据手术时间,在1998~2015、2015~2017、2017~2018,201 8~2019,2019~2020年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患儿,随访率分别为13.71%,41.46%,38.16%,83.164%,82.76%。随访至术后1周后未再出现新发并发症。8.患儿术前左心房、左心室均明显扩张,各年龄组间对比,1岁以下组患儿术前左心房、左心室扩张程度更明显,12岁以上组患儿术前左心室扩张程度更明显(P均<0.05)。术后24小时患儿左心房、左心室均较封堵前大幅缩小。术后1个月时,各年龄组患儿左心房内径平均值略高于正常范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值可达到正常范围。术后1年时,45%的患儿左心房大小可恢复正常,85%以上的患儿左心室大小可恢复正常,各年龄组患儿左心房、左心室的相对大小没有统计学差异,存在左心房、左心室扩张的患儿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1.本中心940例经导管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成功率99.4%,不同年龄或体重的患儿手术成功率没有明显差异;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54%,无一例患儿死亡。这表明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成功率高,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治疗方案。2.超声心动图测量值与PDA直径线性正相关,测量结果通常略大,造影测量值(mm)=0.78X超声测量值+0.20,适用于PDA的术前评估。3.封堵器直径与PDA直径线性正相关,对第一代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mm)=1.40 X PDA直径造影测量值+2.68;对第二代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mm)=1.03 X PDA直径造影测量值+2.56。4.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4.67%,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32%,随访至术后1周后未再出现新发并发症。并发症包括封堵器脱落或移位、三尖瓣腱索断裂、血小板减少症、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交界性心律、溶血、残余分流和穿刺部位血肿。发生封堵器脱落的患儿,应立即经介入或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发生三尖瓣腱索断裂的患儿,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三尖瓣反流,应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发生残余分流的危险因素为体重低、肺动脉高压及PDA直径大。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术后发热、残余分流及封堵器直径大。5.小于1岁患儿的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6岁患儿的3.3倍,4~8kg患儿的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8~15kg患儿的2.8倍。若情况允许,年龄1岁以下、体重8kg以下的患儿应在定期复查的前提下,尽量于年龄超过1岁、体重不低于8kg后接受介入封堵治疗。6.患儿术前左心房、左心室均明显扩张。术后24小时左心房、左心室均较封堵前明显缩小。术后1个月时,各年龄组患儿左心房内径平均值略高于正常范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值可达到正常范围。术后1年时,近半数患儿左心房大小可恢复正常,大多数的患儿左心室大小可恢复正常,各年龄组患儿恢复情况没有显着差异。
常谦[4](2019)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不同手段评估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分析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心脏杂音、心脏超声估测肺动脉压力、右心导管测得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的相关性及成人PDA试封堵的临床意义。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特征,提供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成人PDA患者介入治疗的可能性及可靠性,使患者得到合理的治疗。[方 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由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成人PDA患者的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入选38例病例,其中年龄36.41 ± 10.53岁,女性27例,男性1 1例,身高159.2±6.26cm,体重54.94±7.44kg,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心脏听诊体检、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主动脉弓部造影等相关试验检查,证实动脉导管未闭存在者。1.分析成人PDA心脏杂音性质与右心导管所测得真实肺动脉压力的关系。2.分析成人PDA心脏彩超与右心导管分别测得肺动脉压力的关系。3.分析心脏彩超估测肺成人PDA动脉压力与右心导管估测成人PDA的肺血管阻力的关系同时排外左心功能不全疾病。4.分析成人PDA肺动脉压力下降幅度。[结 果]对38例成人PDA研究病例行试封堵检查,2例病例分别因试封堵后分流较大和试封堵后肺动脉例升高而放弃封堵,其他病例均成功行封堵治疗,最终入选病例为36例。1.心脏杂音性质与右心导管肺动脉压力相关性分析:r=0.778、P<0.05,r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杂音性质从持续性杂音组、双期杂音组、单期杂音组、无杂音组依次变化,肺动脉压力有正相关增加的趋势。2.心脏彩超与右心导管所测肺动脉压力T检验比较:T=-1.729、P=0.09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胸心脏彩超与右心导管所测肺动脉收缩压对比无差异;心脏彩超与右心导管所测肺动脉压力相关性比较:总体组、轻度组、中度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8、0.678、0.750,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组相关性为:r=0.598、P=0.05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总体组、轻度组、中度组心脏彩超与右心导管测出肺动脉压力存在正相关关系,重度组心脏彩超与右心导管测出肺动脉压力无相关关系。3.心脏彩超所测肺动脉压力与肺小血管阻力相关性比较:总体心脏超声肺动脉压力与肺小血管阻力相比较r=0.7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心脏超声肺动脉压力和肺小血管阻力相比较r分别为0.398、0.077、0.221,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总体心脏超声肺动脉压力与肺小血管阻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余分组间心脏超声肺动脉压力与肺小血管阻力无统计学意义。4.试封堵后肺动脉压力下降幅度分析:本研究入选36例病例封堵前经右心导管测得肺动脉收缩压为66.33±32.29mmHg,试封堵后经右心导管测得肺动脉压力为41.13±17.84mmHg,封堵前后压力下降值为22.19±17.07mmHg,肺动脉收缩压下降31.48±13.05%,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其中1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试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下降幅度为35.53±16.56mmHg 且全部降低 20%或30mmHg 以上。[结 论]1.合并PAH的成人PDA患者杂音性质改变可作为初筛时预测肺动脉高压及程度的初步判断。2.尽管心脏超声估测肺动脉压力与右心导管测得压力呈正相关,但是成人PDA合并PAH患者右心导管检查尤其是肺血管阻力的评估对临床此类患者意义重大。3.右心导管肺血管阻力测定是排外同时合并左心功能疾病成人PDA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临床此类患者治疗评估及选择治疗手段有重要临床意义。4.成人PDA伴PAH但仍行封闭术的患者,术中进行试封堵观测压力变化具有重要预后价值。
沈娟[5](2019)在《96例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4-2018.10住院96例Ⅲ°AVB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及转归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96例Ⅲ°ABV,男45例,女51例,年龄2月-15岁4月(平均5.79±4.11岁)。先天性Ⅲ°ABV16例(16.7%),获得性Ⅲ°AVB80例(83.3%),后者病因包括爆发性心肌炎52例(65%),先心开胸术后20例(25%),内科介入封堵术后3例(3.8%),射频消融术后2例(2.5%)、中毒3例(3.8%)。临床表现以呼吸道(29.2%)和消化道(28.1%)症状最常见,阿斯发作31例(32.3%),其中以爆发性心肌炎最多见(71.0%)。28例(35%)获得性Ⅲ°AVB通过药物治疗恢复窦性心律,18例(22.5%)在药物联合临时起搏器治疗下恢复窦律,13例(16.3%)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Ⅲ°AVB在家属要求下转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行外科修补术,1例地高辛中毒患儿经治转为I°AVB,1例先心开胸术后转为II°AVB;另18例仍为Ⅲ°AVB,家长不愿安装永久起搏器而出院;先天性Ⅲ°AVB(CCAVB)1例因阿斯发作植入永久起搏器,余15例无临床症状出院。结论:小儿Ⅲ°AVB以后天获得性多见,爆发性心肌炎为最常见的原因;药物联合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可使大部分后天获得性Ⅲ°AVB恢复窦性心律;先天性Ⅲ°AVB安装永久起搏器为最终治疗方法。
沈娟,易岂建[6](2019)在《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胎儿时期心脏和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已成为5岁以下儿童的首位死因[1],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15%[2]。正常情况下,动脉导管在生后24~48 h内功能性关闭,大部分在生后3个月解剖关闭。由于左向右分流,未关闭的动脉导管将导致肺多血、肺动脉压力增高,严重者引起心力衰竭、梗阻性肺高压而失去手术治愈机会。
鞠梁,钱炜,李红,李琪,沙红,华琦,胡静,胥玲[7](2017)在《儿童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无锡市儿童医院住院的3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根据术前经胸心脏彩超测量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内径大小选择不同的封堵器及手术方法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即刻、术后第24小时及术后1、3、6、12个月随访,进行心脏彩超、胸片及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全部患儿均封堵成功,使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23枚,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II)8枚。2例术后即刻心脏彩超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予激素治疗1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对动脉导管未闭进行介入治疗,并发症少,疗效确切,远期效果满意。ADO-II封堵器适用于小长管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治疗,如适应证及手术方法适当,效果良好。
彭坤[8](2016)在《经胸微创封堵与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PDA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经胸微创封堵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优越性和差异性,探讨PDA的个体化治疗,帮助患者以此为参考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已排除其他心血管畸形的79例接受经胸微创封堵治疗PDA患者和45例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组病例的(1)一般资料:如两组患者男女构成比、平均年龄、平均体重、PDA直径、血氧饱和度等;(2)两种治疗方案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费用等;(3)手术成功率,即时完全封堵率,远期完全封堵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血栓形成、主动脉或肺动脉狭窄、心脏瓣膜损伤、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封堵器移位或脱落、PDA再通、机械性溶血、手术伤口感染、股动脉夹层等);(4)封堵术前、术后肺动脉压(主动脉压)以及压差;(5)左心室的Tei指数;(6)两种手术方式: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7)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差异。2.手术时间上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上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总住院费用上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3.手术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时完全封堵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完全封堵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手术前后肺动脉压、主动脉压以及压差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前和术后,两组的的Tei指数相比都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PDA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早产儿、新生儿、低龄、低体重、外周血管条件有一定的限制的PDA患者,经胸微创封堵治疗是最佳选择,具有其他手术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2)对于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PDA,经胸微创和介入封堵治疗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心功能指数、术后并发症等无明显差异,手术无孰优孰劣之分,但经胸微创住院花费较少,更节约医疗资源。(3)对于合并肺动脉高压的PDA,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比介入封堵治疗更具优势。(4)对于D≤2㎜和D≥10㎜的PDA,由于临床病例资料较少,现阶段收集到的数据不足以得出科学的统计学推断结论。总而言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手术适应症广、费用低等优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秦莉,易岂建[9](2015)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封堵器研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al heart disease,CHD)是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而导致的先天畸形,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脏疾病。CHD传统治疗方法为外科开胸手术治疗,自1967年Porstmann W等首先应用Ivalon泡沫栓子经皮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获得成功以来,介入治疗CHD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1997年美国AGA公司生产的Amplatzer封堵器投入临床使用获得
周建华[10](2014)在《超声心动图与心血管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ECG)测量动脉导管未闭长度(PDAL)、主动脉端内径(PDADao)和肺动脉端内径(PDADpa)三个关键参数,并与心血管造影(CAG)即X线血管造影(XA)测值进行比较,分析ECG与XA测量PDA的相关性,探索ECG在筛选适合封堵术PDA大小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拟行PDA封堵术的患者141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04例,年龄1-42岁,平均年龄(5.60±6.67)岁。所有病例均行ECG及XA检查,分别在ECG的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PSSA)、胸骨上窝降主动脉长轴切面(SSLA)及XA左侧位投影图像上,测量PDAL、PDADao及PDADpa,并应用ECG测量与PDA有关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主肺动脉内径(MPAD),PDA分流压差(AP)及计算肺动脉收缩压(PASP)等其它参数。分别对ECG两切面和XA测得的同一参数进行比较并分析其相关性,研究ECG测量的其它参数与XA测得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端内径指数(PDADIpa-XA)和PSSA测得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端内径指数(PDADIpa-PSSA)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PDA大小的差异:(1) PDAL:PSSA和SSLA测值均小于XA(P均<0.05),且PSSA测值也小于SSLA (P<0.05);(2) PDADao:PSSA测值小于SSLA及XA(P均<0.05),而SSLA与XA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PDADpa:PSSA和SSLA测值均大于XA(P均<0.05),且PSSA测值小于SSLA (P<0.05)。2.相关性分析:(1)PDA大小的相关性:PSSA、SSLA测值均与XA呈正相关(P均<0.01),其中SSLA测量PDAL及PDADao、PSSA测量PDADpa与XA相关性更好(r值分别为0.92、0.87和0.91,P均<0.01);(2)ECG测量的其它参数与PDA大小等参数的相关性:经体表面积(BSA)校正的LVEDD和MPA分别与PDADIpa-XA和PDADIpa-PSSA均呈正相关(P均<0.01)但前者相关性低于后者;经BSA校正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与PDADIpa-XA和PDADIpa-PSSA均呈正相关(P均<0.01),但前者相关性高于后者;PASP与ΔP呈负相关(r=-0.79,P<0.01)。结论:1、ECG在不同切面测量PDA大小具有差异性,在PSSA测量PDADpa及在SSLA测量PDAL和PDADao更接近于XA。2、作为“金”标准的XA在测量PDA大小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ECG测量PDAL和PDAIpa效果可能优于XA或至少可与其相媲美。3、综合应用ECG多切面方可更准确地测量PDA大小并在指导PDA封堵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重动脉导管未闭的即时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定义 |
1.5 .封堵器材料 |
1.6 .手术方法 |
1.7 .资料收集 |
1.8.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低体重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患儿一般情况 |
6kg患儿手术成功率比较'>2.2 低体重患儿手术成功率与体重>6kg患儿手术成功率比较 |
2.3 手术成功的低体重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
2.4 手术失败病例分析 |
3.讨论 |
4.局限性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的急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规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曲马多联合托烷司琼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镇静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控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940例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和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成人动脉导管未闭不同手段评估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96例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治疗 |
1.1 布洛芬和吲哚美辛 |
1.2 对乙酰氨基酚 |
1.3 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
2 外科手术 |
2.1 传统外科开胸结扎术 |
2.2 胸腔镜 |
2.3 左腋下小切口 |
2.4 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术 |
3 介入治疗 |
3.1 封堵器发展 |
3.2 疗效评价 |
3.3 并发症 |
4 3D打印技术 |
(7)儿童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PDA最窄内径≥2 mm且不伴有其他心脏病变患儿 |
1.2.2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3, 7] |
1.2.4 PDA合并其他心脏畸形患儿 |
2 结果 |
3讨论 |
(8)经胸微创封堵与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PDA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手术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先心病微创封堵治疗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封堵器研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valon 泡沫栓子( Ivalon plug) |
2 Rashkind 双面伞( Rashkind double umbrella) |
3 Sideris 纽扣式补片装置( Buttoned device) |
4 Coils 弹簧圈( Gianturco coil) |
5 Amplatzer 封堵器 |
5. 1Amplatzer PDA 封堵 器 ( Amplatzer duct occluder,ADO) |
5. 2Amplatzer ASD 封 堵 器 ( Amplatzer atrial septaloccluder,ASO) |
5. 3 Amplatzer VSD 封堵 器 ( Amplatzer ventriculai septaldefect occluder,AVSDO) |
6 各种涂层封堵器 |
6. 1生物陶瓷封堵器Cere TM( Bioceramic coating occulder,BCO) |
6. 2 派瑞林封堵器( Parylene occluder) |
7 生物可降解封堵器( Biodegradable device,Bio STAR) |
(10)超声心动图与心血管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仪器与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小样本重复性测量结果 |
1.2.2 PSSA、SSLA与XA测值比较 |
1.2.3 PSSA、SSLA与XA测值相关性分析 |
1.2.4 XA和PSSA的PDADpa测值与源于ECG的PDA其它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1.3 讨论 |
1.3.1 ECG评价PDA |
1.3.2 XA评价PDA |
1.3.3 ECG与XA测量PDA的差异 |
1.3.4 ECG与XA测量PDA的相关性 |
1.3.5 PDA形态大小的ECG准确、全面评估展望 |
1.3.6 ECG辅助指导PDA封堵术的价值和前景 |
1.3.7 本研究的局限性 |
附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动脉导管未闭诊治进展及超声心动图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重动脉导管未闭的即时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D]. 孙仕涵.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曲马多联合托烷司琼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镇静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控制中的作用研究[D]. 廖芳宇.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3]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940例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和随访[D]. 刘力达. 山东大学, 2020(10)
- [4]成人动脉导管未闭不同手段评估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意义[D]. 常谦.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5]96例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D]. 沈娟.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6]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研究进展[J]. 沈娟,易岂建. 儿科药学杂志, 2019(03)
- [7]儿童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疗效分析[J]. 鞠梁,钱炜,李红,李琪,沙红,华琦,胡静,胥玲. 安徽医学, 2017(07)
- [8]经胸微创封堵与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PDA的临床对比研究[D]. 彭坤. 郑州大学, 2016(03)
- [9]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封堵器研制进展[J]. 秦莉,易岂建. 儿科药学杂志, 2015(01)
- [10]超声心动图与心血管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性研究[D]. 周建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